对于忠实的圣经读者来说,《历代志》(直译的名称为“编年史”)的存在可能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在阅读时,我们可能会想,我以前是不是曾读过这一段?简短的回答是:是,也不是。
《历代志》上下册重述了《撒母耳记》和《列王记》中关于以色列和犹大的一些故事。但作者还透过加入新的材料并搁置其他故事,以全新的视角讲述那些年发生的事。作者决定保留哪些内容、增加哪些内容并不是随意的决定,而是有意为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个独特的讯息,值得今日的我们借镜。
首先,《历代志》上跟下中只有50%的内容重复了《撒母耳记》和《列王记》的内容。一方面而言,这是很大范围的重叠,另一方面而言,这也意味着《历代志》有一半的内容是全新的——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内容!
虽然《历代志》的内容与先前的资料重复,但它是在先前的书成书100多年后才编写的——这让作者有了后见之明,并有机会以此书回应作者身处的那一代人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挑战。当时,犹太人刚从流亡中回归,面对重建耶和华在耶路撒冷的圣殿的艰巨任务(尼布甲尼撒王曾摧毁了这座圣殿)。这项任务深刻地塑造了《历代志》上下册的背景。
如果将《历代志》及《撒母耳记》和《列王记》并列阅读,你会发现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两个主题:大卫和圣殿。作者在大卫的家谱和大卫遗产的细节上花费了更多时间。虽然《列王记》专注于详述北方的以色列国,《历代志》则强调大卫后裔所统治的南方犹大国。
同样的,作者也增加了有关圣殿的内容。我们读到大卫准备建筑材料的过程,以及所罗门建造圣殿和献殿的更多细节。作者也向我们讲述了跨越数百年的五次不同的圣殿修缮工程。我们聆听了不同君王在圣殿中的祷告,了解利未人之中哪些人被指派执行哪些与圣殿有关的任务。
这两个重要的主题——“大卫”和“圣殿”——在历代志一开头列出的家谱里显而易见。是的,我可以理解人们想略过本书开头整整九章家谱的心情。但是,如果你这样做,你可能会错过关于作者重视哪些细节,以及为什么重视这些细节的重要线索。
尽管家谱篇幅很长,但它们并没有对以色列所有12个支派进行公平而详尽的描述。相反的,它们特别关注大卫家族和利未支派,因为他们的后裔是主要被呼召至圣殿中侍奉的人。
如果将《历代志》与《撒母耳记》进行比较,你可能会注意到另一件事,那就是作者省略了大部分关于大卫的不光彩故事。
在历代志中,大卫没有占拔示巴的便宜,也没有失去对儿子们的控制。作者并非不知道大卫的失败;很明显的,他在写作时面前摆着撒母耳记,因为许多故事都是从撒母耳记中逐字摘录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讲述大卫挣扎于罪的故事无法达到作者的目的——除了其中一个事件。既然例外常常验证了潜规则,我们就必须仔细地看看它。
在《历代志》中,大卫的形象本来是清清白白的,但作者却把大卫不明智的举办人口普查的故事写了进去:当时大卫命令指挥官计算他们战士的数量。大卫没有相信上帝对他们的保护,结果为他的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要理解为什么这个故事会出现在《历代志上》第21章中,我们必须密切注意大卫的行为的后果。大卫没有听取他的指挥官约押的建议,要求进行军事人口普查。这次行动既是对大卫对自己权力的炫耀,也是对上帝的保护失去信心的表现。但当普查结果出来后不久,大卫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罪,并祈求宽恕。
作为回应,上帝允许大卫从三个选项中选择自己的后果:“或三年的饥荒;或败在你敌人面前,被敌人的刀追杀三个月;或在你国中有耶和华的刀,就是三日的瘟疫,耶和华的使者在以色列的四境施行毁灭”(代上21:12)。大卫选择了最后一个方案,决定将自己和王国交托给上帝。
这场瘟疫确实是毁灭性的,由于大卫的愚蠢,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死亡。但在这场审判中,耶和华对这个国家展现怜悯,阻止祂的天使毁灭更多的人——这一刻,就像在摩利亚山上一样,亚伯拉罕正要杀死他的儿子以撒时,耶和华呼唤他住手(创22:9-14)。作者也告诉我们,当瘟疫停止时,耶和华的天使究竟在哪里——“站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那里”(代上21:15)。
这个地点对全书的情节至关重要。禾场(打谷场)是人们处理收获的谷物的地方,人们用重型设备拖着麦秆,将谷物和麦秸分开。在适当的情况下,他们会在山顶上进行这项工作,这样风就可以吹走糠,只留下营养丰富的谷物。
于是,大卫从耶布斯人手中买下这个山顶上最好的打谷场,在那里建造一座祭坛,用来献燔祭和平安祭,以恢复与耶和华的团契,感谢祂的怜悯。值得注意的是,“耶和华就应允他,使火从天降在燔祭坛上”(代上21:26)——这戏剧性的回应与会幕建造时的情况如出一辙(利9:24)。大卫合理地得出结论,这里将是建造圣殿的最佳地点,说:“这就是耶和华神的殿,为以色列人献燔祭的坛”(代上21:31)。不过,大家可能还记得,最终执行这项任务的不是大卫,而是他的儿子。
作者最终在《历代志下》以戏剧性的手法将这些线索串联在一起:“所罗门就在耶路撒冷耶和华向他父大卫显现的摩利亚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上,大卫所指定的地方,预备好了,开工建造耶和华的殿。”(代下3:1)——在那里,上帝向大卫施恩,饶恕了以色列人;在那里,上帝也存留以撒的性命。作者不想让我们错过这一点!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描写大卫正面形象的书中讲述这个不光彩的故事呢?人口普查这个错误的决定至关重要,因为它最终导致大卫确立所罗门建圣殿的位置——这正是本书的另一个关键主题。就在这个地方,上帝向以色列人施展恩慈,为祂的同在及祝福提供戏剧性的证据。
作者希望向他那一代人强调重建圣殿的重要性,并重新召集那些在圣殿中服事的人。这群人迫切地需要一种来自过去的延续感,以及“上帝的同在”会再次赐福他们的群体的保证。如果我们跳过历代志,认为它们只是在“说重复的故事”,那么我们可能会错过上帝对我们的世代的呼召,也就是我们应优先建造圣殿。
今日的我们正面临类似的任务:在全球疫情过去后,教会应如何重建?在教会经历如此多公众性的丑闻和分裂后,我们该如何恢复?然而,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不是重建一座有形的圣殿,而是重建我们作为基督肢体的集体身分感。特别是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历代志》阐述着一种现代教会急需的纠正。教会的重点不在于我,而是关乎上帝的子民在世上做上帝的工作。透过理解我们共同的使命,我们可以重新找到我们身为教会的目标。
使徒保罗如此写道:
“这样,你们不再做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重建圣殿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项目。正如保罗和索提尼在其他地方所说,“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林前3:16)。保罗强调了复数的“你们”。没有人会为了欣赏一块砖头而去参观一栋建筑物,但是,人们会对一座由成千上万块精准摆放的砖头所组成的建筑物肃然起敬。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圣殿的建造包括定期聚会、一同寻求上帝、学习彼此相爱,以及探索如何在我们的时代一同用我们的生命荣耀上帝。任何ㄧ个人都无法单独向注视着我们的世界展示上帝的荣耀。重建上帝的家是个集体性的计画,我们需要彼此参与在这个计画里。
卡门·乔伊·伊姆斯(Carmen Joy Imes)是拜欧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旧约副教授,着有《承受上帝之名》(Bearing God's Name)和《成为上帝的形象》(Being God's Image )。她目前正在撰写下一本书《成为上帝的家人:教会为何仍然重要》(Becoming God’s Family: Why the Church Still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