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为什么台湾人这么爱马偕?

加拿大宣教士马偕150年前来到台湾,给宝岛留下不可磨灭的遗产,也成为台湾人最热爱的外国人之一。

牙医宣教士

牙医宣教士

Christianity Today July 25, 2022
WikiMedia Commons

今年是加拿大宣教士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来台湾宣教150周年。马偕可能是19世纪来台的西方人中最受台湾人热爱的一位。台湾人已经用关于马偕的儿童读物邮票雕像绘画动漫木偶剧歌剧来纪念他。基督徒在教会表演戏剧重现他的到来。多本关于这位宣教先锋的书在今年出版。(甚至在台湾政府的英文网站上都有介绍他生平的文章。)

是什么让这个外国人在他去世100多年后还能得到台湾人如此的热爱?

1872年,加拿大长老会宣教士马偕抵达台湾(当时称为福尔摩沙)北部。在接下来的29年里,马偕在台湾北部地区建立了60多间教会,并为3千多人施洗。他创办了牛津学堂(这所学校是他以自己的家乡命名的),就是今天的真理大学台湾神学研究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偕纪念医院,现在是台北市中心的一家大型医院,有两家分院。

除了这些成就之外,马偕的影响因着他坚持与台湾和台湾人认同而益发深广。在马偕57年的生命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宝岛上度过的。当年到达台湾后,他意识到学会说一口流利的台湾话对他的宣教是多么重要,于是立即开始向当地放水牛的男孩们学习语言。与大多数西方传教士不同的是,他娶了一位台湾当地的女人张聪明(台语Tiuⁿ Chhang-miâ,英文名Minnie Mackay)为妻,他们有三个孩子。他把台湾当作自己的家乡,感动了许多台湾人的心,并帮助许多人信主成为基督徒。

榕树下的对话

马偕1844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佐拉(Zorra)村,父母是苏格兰人。他从10岁开始就渴望到海外宣教,分享福音。小时候,他听到去中国宣教的著名宣教士宾威廉(William C. Burns,1815-1868)的故事。正如马偕后来在他的回忆录《福尔摩沙纪事》中所写的那样,宾威廉在他的“宗教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新流“。马偕接受了广博的文科教育,在多伦多和普林斯顿上学,并去爱丁堡游学。他是在北美学生宣教运动浪潮兴起的时期被派出的宣教士之一,当时成千上万的北美基督徒立志要到海外去传播福音。虽然美国教会在马偕之前几十年一直在差派宣教士,但马偕成为加拿大长老会差派的第一位宣教士,于1872年3月9日抵达台湾北部的淡水。

马偕善于使用他的人文教育背景来吸引宝岛上的年轻人。到达台湾后不久,他开始在户外的一棵大榕树下举办讲座和对话。马偕带领信主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名叫严清华(台语Giam Chheng Hoâ)的年轻知识分子。在信主之前,严清华带着他关于基督教的问题去找马偕,然后带其他学者来与马偕辩论。由于对基督教感到好奇,严清华同意教马偕中文,条件是请马偕教他关于基督教的知识。

宗教历史学家詹姆斯·罗勒(James R. Rohrer)写道:“严清华和马偕建立了深厚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毫无保留的相互尊重和敬佩之上。”严清华后来成为台湾长老会北部区会的第一位本地牧师。

像他那个时代的许多宣教士一样,马偕接受了建立由本地人领导的教会的宣教观念。(教会“自治、自养、自传”的想法在那个时代的宣教理论中已经很流行了,但宣教士们仍在为是否把控制权交给本地同工挣扎。)马偕的宣教异象在台湾成为现实。因为台湾缺乏宣教士,所以当地的初信者能够站出来领导他们的教会。

马偕认为宣教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和不住的祷告的事业,建立教会需要认真努力。有时,他和他的台湾同工们走出去传讲福音,会从清晨一直步行到深夜。马偕晚上很少睡得好,他在日记中说,“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因为对植堂的焦虑。”

在1888年的一份宣教报告中,马偕将宣教描述为一份“喜乐和悲伤交织在一起”的工作:

在全能的上帝面前,我要说,艰苦的工作、劳累和守望、祈祷和哭泣、悲伤和喜乐,散布在我这16年的宣教工作中——我常有不眠之夜,多次热病发作,站在死亡的门前。但我从未灰心。我们应该把荣耀归给上帝,因为他保守了我们在他自己所要成就的大事中的可怜努力。

宣教士马偕WikiMedia Commons
宣教士马偕

马偕认为他的宣教目标应该是既传福音又进行教育,他说:“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并经久不衰的事工必须是既有智慧又有热心的”。他在邀请学生参加每天晚上在他家举行的查经和祷告会之前,先用辩论、戏剧表演、旅行、观察自然和科学实验等,拓宽他们的思想。

除了布道和教学,提供医疗服务也是马偕宣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为疟疾患者提供奎宁药物,并在他所访问的村庄中为人们拔掉龋齿,这些也是他的宣教工作的一部分。他和他的学生经常会先给病人唱一首赞美诗,然后拔牙,然后再向他们传讲福音。多年过去,马偕拔了成千上万颗牙齿,并以“会拔牙的宣教士”闻名遐迩。

与来台的西方医生一起工作,磨练了马偕的医疗技能,必要时他甚至会做手术。1880年,他成立了一家医疗诊所。他经常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盲人在恢复视力后惊叹:“是上帝做的,是上帝做的!我现在能看见了。上帝没有用药就让我看见了。”马偕事后写道:“这是信仰和祈祷的果效,但也是工作的成果。”他承认,上帝的介入可以通过药物、卫生条例、热切的祷告和专心的护理来实现。他相信,自然和超自然的医治方式都是上帝的工作:

从我们在福尔摩沙工作的一开始,我们就留意主的话语和榜样,并很快通过医术为宣教打开了一扇有用的大门……我发现人们受到各种疾病的折磨,而减轻他们痛苦和治愈他们疾病的能力为宣教士赢得了满心感激的朋友和支持者。

一个混乱的时代

马偕来台时,正值一个动荡的时期。连续不断的移民潮给宝岛带来许多新移民。在19世纪末,台湾是一个不同群体之间经常发生种族冲突的地方,包括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和台湾的第一批居民——原住民。此外,由于当时台湾基本上是一个无人管理的领土,它成为海盗和强盗的藏身之处,岛上充斥着犯罪和暴力。

1884年,随着中法战争(中国和法国在今天的越南的冲突)的开始,法国进攻了台湾。由于战争激起的反西方情绪,台湾当地人指责马偕的追随者与外国敌对势力合作,他们攻击教会领袖,并拆毁了教堂。1885年圣诞节前夕,马偕冒雨去查看在战争中被毁坏的教区。当他走到现场时,从头到脚都湿透了。他提醒自己为何投身宣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基督,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出名。"

马偕称台湾是他的“祖国”和“最后的家”,他之所以形成如此爱台湾的心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妻子张聪明。她是一位台湾基督徒收养的孙女,她帮助马偕向妇女传福音,因为当地的歧视女性的习俗,马偕自己很难接触到她们。1884年,马偕夫妇一起创办了淡水女学堂,这是台湾第一所女子教育机构。在该校就读的女孩可以得到免除学费的优惠和免费的食宿,而且不需要缠足。她们也接受如何在她们的社区分享福音的培训。

马偕在第一次来到台湾岛以后,只回过两次加拿大。在1878年第一次休假的前夕,他报告说:“再过两天,我就要离开我心所爱的北台湾了,在那里我度过了充满眼泪、辛劳、考验、烦恼、疾病和悲伤的日子……我非常不情愿地同意离台返加。我觉得很难离开台湾,这比我1871年离开加拿大还要难。”

在马偕1895年第二次休假期间,日本打败了中国,这一事件导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到了这一年的中期,日本军队占领了台湾,在台湾全地引发军事冲突和动乱。尽管如此,在那年10月,马偕带着全家离开加拿大,返回台湾。

1901年,马偕得知自己罹患喉癌。朋友们建议他去日本或香港就医,但这位宣教士拒绝离开台湾。马偕说他已经把台湾当作他自己的家,他不想离开家。马偕对耶稣基督的爱使他来到台湾,他对台湾的爱随着他在那里的服事而增长,他对台湾的爱也深深地改变了他。

几个月后,马偕于1901年6月2日去世,并被埋葬在他初到台湾时到达的淡水。据教会历史学者罗勒说,“墓地太小,无法容纳所有从宣教工场附近前来聚集的哀悼者。很多人,包括三百多位当地的非基督徒要人,前来纪念这位为台湾奉献生命的宣教士”。

在他去世之前,马偕写了一首至今仍广为人传诵的诗,表达了他对台湾的热爱:

我心所疼爱的台湾啊,我一生最好的年岁献给了你;

我心所疼爱的台湾啊,我一生的喜乐都在你这里;

我爱仰望你云雾中的山顶,俯视你波涛汹涌的大海,

我情愿一生注视,永不停息。

我心不能割舍的台湾啊,我把一生奉献给你;

我心不能割舍的台湾啊,我一生的喜乐都在你这里;

在你波涛拍岸的声音里,在你竹林摇曳的光影中,

我愿意找到一生最后的安息之地。

(台语演唱以上马偕之诗MV视频

林鸿信,台湾神学家,最近刚从台湾神学研究院退休。他拥有图宾根(Tübingen)大学和诺丁汉(Nottingham)大学的博士学位。Jonathan Seitz是一位在台湾任教的PCUSA宣教同工。

翻译:Sean Cheng

Our Latest

Excerpt

当神明承诺能解决恋爱和财务困境时

在福音能明确解决日常需求前,多数台湾非基督徒可能仍会对基督教兴趣缺缺。

News

越来越多基督徒观看色情内容,越来越少人认为这是个问题

告诉人们 “上帝说不要看色情内容” 很容易,帮助人们见到背后更深层次的灵性战场很难。

跟随耶稣的人将会遭遇逼迫

关于逼迫,基督徒皆需了解的九个要点。让我们为受苦的基督身体代祷。

在佛教民族主义下生活的基督徒

基督教在全球南方的少数民族和穷人间特别蓬勃发展的现象,展示了一种社会经济的变迁——朝向穷人、被边缘化的人。

Review

教会是世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

正式的教会成员数量也许会起伏不定,但上帝对祂子民的渴望却未曾动摇。

不再为选举结果忧虑

在任何一位总统或世上君王的权力下,我们都可以——也应该成为忠实跟随耶稣的人。

末日时代中“激进的盼望”

全球环境及气候危机正快速且猛烈地严重化。我们该如何不陷入绝望中呢?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