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要有效地门训孩子,首先帮助父母成长

当教会关心父母的信仰状态时,就是在关心整个家庭。

A vintage photo of a family leaving church together.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7, 2025
Stockbyte / Getty / Edits by CT

这世上从不缺乏育儿建议。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你肯定听遍源源不绝的育儿技巧、“生活妙招” 及各式各样的意见——来自社交媒体、出于善意的朋友,甚至你的教会群体。你知道网路上充满基督徒部落客的育儿建议,例如如何在家有新生儿的情况下,个人的灵命能持续成长;如何规划时间、如何进行有趣的家庭灵修、如何让孩子做家事。尤其在 Instagram上,你可能会以为家庭的信仰成长步调是可预测的,甚至是轻而易举的——只要你们照着一个“好的属灵计划” 执行即可。

但现实生活并非如此。育儿过程既困难又充满变数,而我们所处的文化过度崇拜效率及世俗定义的成功⋯⋯等压力使育儿变得更复杂。许多父母感到孤立、疲惫,面对一个又一个需要完成的计划份外气馁。

想当然而,养育我们的孩子成为基督的门徒,并不是一个可以从待办清单上划掉的项目,但美国教会往往将家庭的门徒训练方式视作一种能以成功与否来评估的 “计划” 或 “成就”。

我们应该带领我们的孩子进入一种深深扎根于基督形象的生命,但我们往往选择千篇一律的计划 (而非因材施教),让灵命操练/塑造沦为繁琐的属灵作业,最终导向以行为为基础的完美主义,或致使父母们筋疲力竭、充满愧疚。

无论我们立意多良善,这都不是孩子信仰成长的方式,更不利于父母自身的成长——因为父母全人的健康状态总是与孩子的成长紧密相关。那么,教会能如何更好地支持那些渴望忠心跟随神,却已身心俱疲的家庭呢?

首先,是要更实际地看待一个家庭的信仰塑造。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压力下,许多父母往往依赖地方教会来培育孩子成为门徒,或什至要求教会帮他们制定计划来完成这ㄧ任务。

然而,不幸的是,通常教会会建议全家人一起做的事——如家庭灵修或其他信仰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缺乏深度。这些活动无法真正深入人心,也无法促进真诚的关系及真实的生命转变,更无法触及在这个破碎的世界中,父母及孩子们可能正挣扎着的真实且棘手的问题。因此,当家庭生活越来越忙乱时,这些属灵计划往往是最先被放弃的。

而解决方法并非更多的计划或特别的技巧,而是让信仰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生命是透过每天日常的习惯及经历而塑造的。正如崔西·史密斯 (Traci Smith) 在其著作《信实的家庭》(Faithful Families) 中所写:“信仰是在日常生活的纹理中无缝交织着、学习而来的。” 真实的基督信仰不是一套计划,而是一场群体同行的旅程,人们一起在每天的生活里不断被塑造成基督的形象。

我们的孩子并非从作业本中学习这种能改变人生命的信仰,而是从我们身上学习。他们观察着我们,观察自己的父母和教会群体,并透过发问来理解我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渴望在关系中拥有坦诚对话的空间,好学习如何成为耶稣的跟随者。孩子们的信仰是在那些不起眼的日常时刻中被培育出来的——例如当母亲提醒儿子他在基督里安全、被爱的身份,或者当父亲抱着女儿,为她做适时的、简单却迫切的祷告。

在灵命成长上,没有所谓的世界所定义的 “成功” 的保证方式。有时,我们能喜乐地见到孩子学会信靠上帝,但有时,为人父母的旅程充满悲伤和苦难。与其提供父母们更多门训计划,教会应当在人生的各种阶段透过实际的帮助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尤其在压力特别沉重的时期,例如提供托儿服务、组织送餐行动,或单纯地成为一个愿意倾听的朋友。这类关心或许看起来 “没有特别属灵”,却能帮助父母亲卸下重担,使他们在艰难的时期仍有余力来培育孩子的信仰。

牧者及教会领袖也应当关注父母的灵命塑造。当教会关心父母的信仰状况时,也是在关心整个家庭。正如耶稣所教导的:“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路6:45) 当父母的信仰不断深化、成熟,他们不需要繁琐的计划来门训孩子,因为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当我们思考如何门训孩子们时,往往习惯以 “直接的教育” 来进行,认为只要提供正确的答案、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他们就会成长得很好。然而,这并不是孩子最好吸收学习的方式。他们会观察我们如何说话、如何处理冲突;他们会留心看教会是如何分配时间及资源的。孩子们将这些细节看在眼里,从中学习哪些事物值得他们追求。

我们仍可以为孩子们制定计划及事工课程,但这些努力应当避免让信仰流于形式,并且教会应促进跨越不同世代的年龄群体的连结。与其让孩子总是被安排进同龄的课程,不如让他们有机会与不同年龄、处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基督徒建立关系。父母不应该是孩子唯一见到的成年基督徒的榜样,而教会的事工计划也应当包括以祷告、门训/导师陪伴、圣经教导、团契关系及教牧关怀来支持疲惫的父母或孩子的主要照顾者。

以事工计划为导向的孩童/青少门训方式或许看似更简单、更容易做评估——仿佛我们可以勾选一个待办事项,就宣告当天的门徒训练已完成。然而,门徒训练并不是个可以高效率完成的 “专案”,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教会能够帮助家庭茁壮成长的,正是在那些未经特意安排、最自然的日常时刻。

Mimi L. Larson担任《信仰与儿童中心》(Center for Faith and Children) 执行总监,亦为三一神学院 (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 教育事工助理教授。她是《儿童灵性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桥梁》(Bridg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ldren’s Spirituality: New Directions for Education, Ministry, and Discipleship) 一书的共同编辑。

Ahyuwani Akanet是《信仰与儿童中心》的营运总监。

Lindsey Goetz担任《信仰与儿童中心》的资源总监,并着有《福音故事圣诗集》(The Gospel Story Hymnal)。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 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诚实面对你参加 “短宣队” 的动机

短期宣教相当复杂,而且常常不尽人意,但若以智慧和透明的态度进行,仍能带来极大的帮助。

News

美签不确定性打乱中国基督徒家庭的计划

一些在家自学或在基督教学校就学的学生,开始寻找其他国家的大学就读。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以修士的姿态生活

若不想随波逐流地被文化所设定的社会规则牵引,就要选择一种 “有意识地跟随主” 的人生愿景,让基督的主权覆盖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Review

如何在忙到无法思考时仍忠心于主?

当我们忘记上帝是一位什么样的神、忘记我们被造的目的时,会过着一种 “浪费的人生”。

放下效率至上的 “伪福音”

我们拼命追求效率最佳化,上帝却选择以更缓慢的步调在我们生命中工作。

Review

基督徒的首要呼召与职业无关

我们需要重新塑造我们对 “工作” 与 “呼召” 的理解。

Review

我们渴望世界无法给予的东西

《传道书》为一个不快乐的世界指出一条通往有韧性的喜乐之路。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