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都是基督徒,他们致力于养育出会关心他人的孩子。我的父亲是一名牧师,我们从小接受在家教育,但我父母努力地开拓我们的生活圈,有意的让我们学习与不同的社群人体建立关系。我们会去特殊教育教室做志工,暑假时则在原住民的小村庄里度过多个星期。我从小就以为,每个家庭都会在节日时邀请各式各样孤单、离群独居的人来自己家里一起过节。然而,即使从小就见到父母关心他人的榜样,在我念圣经大学的时候,我仍试图寻找一个神学词汇来表达这个看似简单明了的概念:基督徒有责任关心他们的邻舍,尤其是最弱势的群体。
在我20多岁时,我读了桃乐斯·戴(Dorothy Day,天主教工人运动的发起人)所写的《漫长的孤寂》一书,并被书中关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概念所感染。当时我想,这正是我父母养育我的信念,也是我想传递给自己孩子的信念。但如今,身为一个母亲,我意识到我低估了为孩子们树立一个“将邻舍的需求放在心里的生活模式”所面临的来自文化和我们自身的挑战。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这个时代,或者说在任何时代,做个“好父母”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繁忙的日程安排、科技的发展,以及想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的渴望,压倒了我们之中的许多人,让我们干脆进入自动驾驶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时不时退后一步,扪心自问:我们对孩子真正的期望是什么?
根据基督教博客、讲道和Instagram贴文来看,我们(美国)文化里有许多人希望养育出有安全感、快乐和被爱的孩子。这些都是令人钦佩和无比重要的目标,也是教会经常肯定的目标。的确,在这个我们国家虐待儿童比率及之后长期的影响已然成为危机的时代,高声疾呼要爱护家庭被教会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当然是有道理的。
然而,若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养育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身上,我们很快就会得到近视眼,扭曲了我们的价值观,一昧的追求安全感和成功。正如研究表明的那样,尤其是美国的父母,仍然视成就和成功为孩子幸福的预兆,重视孩子的成绩和大学排名,而不是他们是否有同理心和社区参与。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魏斯博德(Richard Weissbourd)发现,他所调查的国、高中生与他们的父母有着相似的价值观:48%的人视成绩为他们的首要价值观,只有22 %的人视关心他人为最重要的事。 《今日基督教》科学部编辑丽贝卡·兰德尔(Rebecca Randall)解释道:“研究发现,美国成年人确实希望孩子们成为一个正派、有爱心的人,尤其是在他们自身所处的社区里,但他们对致力于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福祉的关注要少得多。”
我猜想,如果被问及此事,大多数家长都会同意,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关注外在世界、能够关心他人并与他人有共鸣。但我们的生活样式是否符合这一价值观?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我必须不断地有意识地摆脱那拉着我不断向上的自动电扶梯——这个电扶梯里载满着物质主义、同温层、同质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有弹性的墙
在《归属感与成为》一书里,作者马克·斯坎德雷特(Mark Scandrette)和丽莎·斯坎德雷特(Lisa Scandrette)说,一个家庭必须在共同的愿景和日常实践之间保持平衡,才能实践他们家庭的价值观。这两位作者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他们认为,一个兴盛的家庭的良好起点是,成为“一个有归属感和有空间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每个人都感到安全、被关心和被爱,并且被支持去为着这个世界的益处发展自己的生命”。
丽莎在一个以热情好客为榜样的家庭中长大。她对我说:“(家的)墙壁是有弹性的,”她指的是在她家举办的数个查经班、有寄养的孩子加入他们家,以及他们全家一起参与的其他社区活动。如今,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丽莎持续着同样的实践。她说:“我们有机会为孩子们树立爱的榜样。身为一个家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彼此鼓励,将我们希望在家里培养出的归属感扩展到周围的人身上。”
斯坎德雷特一家的愿景是在关心自己的家庭和爱邻舍如同自己(马太福音22:37-39)之间取得平衡。基督教里有不少传道人、愿实践道成肉身的平信徒和教会领袖都同意,最重要的事是既要向孩子们倾注爱,也要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知道如何关心外在世界。
基督教泡泡
林西·华莱士(Lindsy Wallace)是“内在改变”(InnerCHANGE)机构的宣教士,该机构致力于服事住在大城市里较贫穷的居民。她注意到,基督教文化常常使我们想在一个充满教会、基督教学校、朋友和圣经故事的保护性泡泡里抚养孩子长大,却因此缺乏了像耶稣那样生活着的经验。林西提及耶稣在《马太福音》25:35-36里的教导,说:“如果我们的孩子只有在书本上学到关于耶稣的知识,却从未在穷人的眼里看到过耶稣,也从未见过父母去监狱探望耶稣,那么,实在很难想像他们能如何发展出对耶稣和邻舍的爱。”
正如林西所说,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善待彼此是一回事,但思考“全家一起跟随耶稣在世上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则又是另一回事。例如,根据耶稣的登山宝训来审视我们的价值观,意味着什么?当耶稣告诉我们穷人、病人和悲伤的人才是有福的,我们是否真心相信?我们不应在世上为自己积攒财宝吗?我们不应担心明天,而应活在当下,心存感激,关注上帝今天是如何照顾我们的吗?
林西与共同主持人香农·埃文斯(Shannon Evans)和凯拉·克雷格(Kayla Craig)一起主持“颠倒播客(Upside Down podcast)”,该播客内容主要在讨论活出基督教颠覆性的价值观的意义。他们经常讨论如何爱邻舍如同爱自己等实际的问题,每位主持人也经常收到关于她如何教育孩子和实践这些价值观的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指向一个常见的想法:追求传福音、公义及恩慈的生活是很好的事⋯⋯直到你有了家庭为止。
爱与恐惧
我和丈夫一直致力于养育会认真对待耶稣话语的孩子。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实践如《弥迦书》6:8这样的经文——以家庭为单位,行公义、好怜悯、谦卑地与神同行。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样的委身包括过去13年住在美国低收入难民社区及在此工作。
直到我女儿到达上学的年纪时,我才意识到追求“成功”和“成就”的文化价值观在我心里扎根有多深、多强烈。我所宝贝的那个难以驾驭、极具恩赐和高度敏感的孩子要去的学校,是一间绝大多数孩子的母语并非英语的学校,并且98%的学生有资格领取免费的学校午餐。这间学校目前在全州所有学校里排名倒数第二。但出于上帝的恩典,我心中的恐惧——我是否在伤害我的孩子?我是否限制了她的机会? ——很快的就被爱给抹去。我和女儿都深深地爱上我们的学校,因为它就是我们社区的缩影。
然而,在一个高度重视个人成就和成功的世界里,我们的教育选择却被视为一种反文化的行为。有基督徒同胞告诉我,他们无法把孩子送到本地社区的学校,因为他们太爱自己的孩子了——这不仅是对我的轻视,也是对组成我们社区的所有其他家庭的轻视。我们都深爱自己的孩子,都在尽最大努力抚养他们。而我女儿呢?她接受的是一流的教育:她理解重视并接触和她截然不同的人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她和许多同学一样,数学和阅读成绩都远远超过平均标准)。
以身作则
基督徒父母可以而且应该带头培养超越自身文化价值观的孩子,教导孩子们爱我们身处的整个社区。芝加哥恩典与和平社区教会(Grace and Peace Community)的牧师桑德拉·奥普斯尔(Sandra Opstal)认为,培养会关心他人的孩子首先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示范给孩子们看何谓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并将此作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她说:“每当我们在红绿灯前或商店门口遇到有人向我们要钱时,我们会和他们打招呼、介绍自己和孩子,和他们握手,让孩子们和他们击掌,问他们今天过得如何。如果我们有钱,就会给他们一些。如果没有,我们也会给他们一些可爱的微笑,为他们的一天增添一点欢乐。我们的孩子学会重视每一个生命,不偏袒任何人。”奥普斯尔强调了有意识地这样做的重要性:“我们特别选择了我们所加入的社区和教会,确保他们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当我们的长子出生时,他有来自各个种族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叔叔阿姨们。”
《提高你的音量》一书的作者凯西·康(Kathy Khang)也赞同有意识地让孩子们看到你活出你的价值观。 “我的孩子分别是22岁、18岁和16岁,我仍在学习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声音,”凯西说。 “但我努力以身作则,示范我所重视的价值观给孩子们看,使孩子们步入成年后能将这些价值融入自己的生活里:做好回收、参与投票、捐血、当志工、倡导重要议题、用脚和预算参与抗议活动⋯⋯等等。但我也必须记住,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关注的事物和技能。”凯西分享了她的成年孩子们是如何开始教导她以新的方式实践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养育孩子成为关心他人的人时,最意想不到的礼物可能是看到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爱人,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我们自身。我们所有的孩子,无论年龄大小,都能帮助做父母的的我们重新认识“爱邻如己”的各种可能性。
有意识地做选择
每当谈到养育有爱心的孩子时,以社区为导向的基督徒经常提到的三个关键因素为“榜样、有意识地用心和实践”。回想起我的童年,我很感激父母教导我热情好客、关注不平等现像的价值,并知道我也能为公义尽一己之力。我在自己的育儿之路上也秉持着这些价值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内容,包括打造和孩子共同的愿景,让我们一起为世上所有人的益处而努力。以下是我在这条路上从和我有着共同目标的朋友那里收集到的一些想法:
在周围的人们身上实践。我告诉我的孩子们的一件事是,我们只有亲自实践才会越来越熟练,包括对他人展现善意和同理心。 《宣教士妈妈》一书的作者海伦·李(Helen Lee)会特别注意她的孩子们在与人交往及其他时候使用的语言。海伦说:“我会监督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用词,并在他们越界、让人讨厌或说出不恰当的话时提醒他们。”试图将所有这些时刻用作教育机会可能会很累,但这也是在这个时代教导孩子学习善良的一部分。
在多样性中展现创意。有意识地让生活环境多样化需要付出不少努力和注意力。观察你孩子去的餐厅、公园、学校、教会、课外活动和夏令营。是否每个人的肤色、思想和行为都和你一样?也许你可以试着改变其中一个或多个地点。我的一个朋友艾历克莎(Alexa)会特别开车去一个较远的图书馆,因为那里有很多街友。她喜欢和那些试图交新朋友的人聊天,她知道她的小小孩也许能为那里的老读者带来一些欢乐。
关注自己家庭以外的世界。教导你的孩子不只关心自己的家庭,也关心他们邻居的。你们可以一起学习圣经里关于我们能如何超越血缘或基因关系,彼此相属的经文,理解“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女”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对邻居和社区的责任是什么? (《申命记》第26章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在教会时,我朋友薛伦会确保她们家的人不会坐在一起,而是分散开来,与可能感到被冷落的朋友或点头之交坐在一起。在节日来临之际,想想看邀请那些可能没有和你一样资源的人参加你家的活动。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建立一张更大的餐桌,你的孩子会在生活中学习到这样的价值观。
错误的二分法
我们不需要在养育一个有安全感、健康、幸福的家庭和过着一种将邻舍放在心上的生活方式之间做选择。作家兼思想家汉娜·安德森(Hannah Anderson)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看待这种错误的二分法。她说:“我们的孩子就是离我们最近的邻舍,因此,我们有很大的责任去好好地爱他们。而这种爱的一部分就是教导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们做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准备,同时传承我们信仰的价值观。”
传统上,犹太家庭常会一起复诵“示玛(Shema)”: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6:4 -5)。身为基督徒,我们可以采取同样的做法,复诵耶稣对律法和先知教导的总结: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27)。想像一下,如果这段话成为我们家庭的愿景和价值观,意味着什么?
在这个不断鼓吹自主性、安全感和贪婪的文化里,要养育我们的孩子像耶稣那样爱人是很困难的。在这样的时候,教会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场所,能鼓励基督徒们明确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以基督的行为为榜样,根据“爱邻舍如同爱自己”的呼召不断重新审视我们做的人生选择。我们没有终极目标,也没有终点线,我们永远无法拍着胸脯说我们已经做到了——但培养一种“有意识地生活着”的态度有非常多的好处。最终,透过养育会关心这个世界的孩子,我们相信他们能经历到上帝在我们的世界里所做的一切,并感到上帝加添他们力量,在祂的作为里使用他们。
D. L. 梅菲尔德(D. L. Mayfield)经常为《今日基督教》撰稿,着有《同化或回家》(Assimilate or Go Home)一书。
翻译:Yiting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