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logy

将临期与“世界末日”息息相关

盼望来自于人类历史外的某种事物,超越乐观及绝望的循环。这种盼望存在道成肉身的上帝之中。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4, 2024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 Lightstock

在将临节期间,我们常会听到与黑暗、苦难和世界末日相关的经文。《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各有一整章在谈论世界末日。在《马可福音》第13章中,耶稣说:“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紧接着是更加黑暗的文字,“在那些日子,那灾难以后,日头要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

为什么耶稣要谈论死亡和毁灭,而不多讲些关于羊群、牧羊人和天上大军的事?

几个世纪以来,学术派的圣经学者认为耶稣不可能用这种方式说话。福音书这几章关于世界末日的内容被视为不真实的后人添加内容,应被当作“假新闻”忽略。然而,在我就读神学院的1970年代初期,圣经学术界出现剧烈的转变。神学和圣经研究因三个关键发展开始改变。

首先,两次的世界大战将一种现象引入人类历史,即计划性地毁灭整个族群,这种残酷现象需要一个新的词来描述——也就是“种族灭绝(genocide)”。这个词最初被用于描述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后来则用于描述二战的犹太人大屠杀

第二个转变与第一个密切相关。这些20世纪初的战争和种族灭绝,以及核武器的发展,让世界末日似乎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这些历史事件让作家、历史学家和其他思想家意识到,圣经里关于世界末日的言论并非那么不可思议。因此,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圣经段落,以更多的敬意研究它们。

第二个转变则延伸至第三个转变。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这个事实:在耶稣诞生之前的两个世纪里,圣经文学开始融入一种新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描述了一些事件,这些事件的起因来自人类历史之外的领域,但却发生在人类历史内,影响并颠覆了人类历史,并且这种宇宙观的视角来自未来——不是根据人类潜能所构想的未来,而是重新指向上帝旨意下的人类未来。

这个想法虽然抽象,但可以透过在美国发迹致富的苏格兰裔美国大亨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回忆录来理解。虽然自小在长老会家庭中成长,但卡内基成年后对宗教产生了怀疑。在阅读达尔文的进化论时——在所谓的镀金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前的时代阅读这本书时——这位伟大的慈善家感觉自己受到启示,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记得那一刻的光如洪水般涌来,一切变得清晰。不仅我摆脱了神学和超自然的束缚,还找到了真理。 ……“一切都很好,因为一切都在变得更好”成为我的座右铭,我真正的安慰之泉。人类……已经进化到更高的形式,而且人类迈向完美的进程是无止境的。

如今,很难有人能平静地阅读以上这段文字。然而,这并不是卡内基最后的话。他自传的最后一段文字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写下。他重新审视了自己早先的文字,并对此作出截然不同的回应:

当我今天阅读自己之前写下的文字时⋯⋯天啊,多么不同的世界!这世界从未如此因战争而动荡!人类像野兽般彼此残杀!我不愿[对人类]完全放弃盼望。

卡内基观点的转变有助于说明我所描述的圣经诠释的转变。两次世界大战的恐怖经历使严肃的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普遍性的转变。对圣经诠释家而言,这些事件彻底改变了他们理解圣经关于末世的经文的方式。

当我们研究圣经时,可以发现关于世界末日的描述源于灾难。以色列人曾是受宠的民族;上帝曾应许他们安全及繁荣的未来。但随后他们被占领,并被流放到遥远的巴比伦异教帝国。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他们毫无盼望。表面上看来,那位曾带领他们出埃及、进入应许之地的神,似乎已完全抛弃了他们。确实,与巴比伦高耸巨大的美索不达米亚诸神像相比,以色列的神似乎并不那么强大。或许,事实上,他们所敬拜的那位上帝根本不存在。

当以色列人陷入这种危机时,这不仅仅是民族历史的危机,更是一场“神学上的紧急状态”。正是在这场危机和紧急情况中,一种新的末世思维方式逐渐成形。它始于《以赛亚书》下半部(第40至55章),在以色留流亡于巴比伦期间萌芽,在一切看似毫无希望时发展起来。到了耶稣的时代,与末日相关的语言随处可见,可说是弥漫于当时的空气和水中。

在世界大战后,当圣经诠释学家开始注意到经文中的这些末世主题后,神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重点。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它,这个词正好出现在卡内基自传的结尾——盼望。末世神学首先是一种盼望的神学,而盼望与乐观主义截然不同。正如卡内基所发现的,乐观主义在被黑暗吞噬的时刻会崩溃。与之相反,盼望来自于人类历史外的某种事物,超越乐观及绝望的循环。这种盼望存在道成肉身的上帝之中。

在《路加福音》,当耶稣以末世的语言谈论“日月星辰要显出异兆”和“邦国也有困苦”时,祂以这样的话语结束:“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云降临”(路21:25-27)。耶稣是在谈论自己和祂的再次到来。耶稣告诉我们,我们最大的盼望不是透过人类任何进步的发展,而是透过祂自己。祂拥有独立于人类历史的主权能力。尽管表面上看来与事实似乎完全相反,尽管黑暗似乎笼罩人类,在基督里的上帝正照着祂神圣的旨意形塑人类历史。

最近,我在一位新朋友的推特页面上看到两张叠置的图,强烈地震撼了我。那个画面是这种“将临期悖论”的完美组合——当下及尚未完成(not-yet)、苦难及盼望、黑暗及光明。在一个小圆圈中,我看到著名的痛苦艺术家梵谷的自画像,画的是他割掉自己耳朵后不久的样貌。他的表情忧郁且充满痛苦。而与这个小图像对比的是横跨整页的著名作品《星夜》,梵谷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期间创作了这幅画。

虽然《星夜》已被稍微“庸俗化”——我们到处都能在咖啡杯或纸巾上看到它——但我看到的这幅画面组合让我感到触电般震撼。当我们看着梵谷的自画像时,我们猜测他正在与最终会将他逼向自杀的黑暗力量抗争。但在自画像的背景,却是广阔的天穹,视觉上被放大至远远压过下方的村庄场景。上方的天穹是如此永恒的存在,下方的树木和房屋却如保罗告诉我们的,“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林前7:31)。

一位艺术评论家曾写道,在《星夜》里,梵谷将天堂带到了村庄。但圣经揭示的是,在基督里,是上帝亲自将天堂带到了村庄。天使加百列宣告,弥赛亚将来“拯救祂的子民”,但不是从巴比伦人手中救出,而是从我们自己手中。祂来是“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唯有上帝能完成将天堂带到人间的行动——这就是基督的第一次降临。基督在未来的第二次降临,如《启示录》所描绘的,上帝之城“从天而降”,这是“新天新地”的创造(启21:1–2)。

在这个将临期,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将衣着光鲜、饮食充足、举止得体地去教会做礼拜。但在我们之中,一些可怕的事也正在发生:癌症、突发的死亡、酗酒、毒瘾、自杀。你能在梵谷的自画像中看到那些痛苦。梵谷深受精神黑暗的折磨,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将临期同样告诉我们,要直视黑暗,承认它的存在。

我们的国家及时代也许正处在黑暗之中,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天上的光芒仍照耀着,即使我们的肉眼无法看见它,我们仍可以在信心和盼望中看见它。天上那无形的力量确实存在。我们的责任是让下方的灯火继续燃烧。以下是《路加福音》关于末世的完整经文:

耶稣说:

日、月、星辰要显出异兆,地上的邦国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响声就慌慌不定。天势都要震动,人想起那将要临到世界的事,就都吓得魂不附体。

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云降临。

一有这些事,你们就当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

弗莱明·拉特利奇(Fleming Rutledge)是一位圣公会牧师及畅销书作者。本文改编自她最近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三一圣公会大教堂的一篇讲道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的文章,或是订阅本刊,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Review

我拒绝成功神学,但渴望它所承诺的事

罹患癌症末期让ㄧ位年轻的神学家对那些追求“健康及财富”的基督徒有了更深的同理心。

让教会为“渴望真理者”腾出空间

在我们的教会内,有些人活在坚定的信仰及不信之间的边界地带。

News

2024年十大圣经考古发现

从地中海的一艘沉船到在华盛顿特区展出的马赛克,这些发现让圣经研究学者在今年纷纷惊呼“太令人惊叹了!”

News

理查·海斯 (Richard B. Hays) 逝世 — 教导人们《新约》道德视野的伦理神学家

这位影响力宏远的学者表示,他对圣经文学整体性的坚定信念促使他改变对基督教性伦理的看法。

神圣的“不幸福感”

“情绪成功神学” 让我们以为圣洁能为我们带来幸福。但如果我们的不幸福本身也是圣洁的呢?

基督徒妈妈们的压力比谁都大

今日的育儿资源应为家长提供安慰,而不是进一步增加他们的负担。

News

逝世:吉米·卡特总统——政治家、花生农夫及基督徒

这位来自乔治亚州的浸信会基督徒,因他的福音派见证及进步派的政治主张挑战了人们传统刻板印象的分类。

呼召不只关乎做什么工作

我们常常把我们的呼召与上帝对我们职业的旨意混为一谈,但这合乎圣经教导吗?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