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s

“信实的好父亲” 仍然存在

这世上仍有许多好爸爸,像我父亲一样,默默地祝福着自己的孩子。

Christianity Today June 3, 2025
Cohen / Ostrow / Getty / Edits by CT

关于 “父亲的问题” ,在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可追溯至起初。 《创世记》本身就是一本详细记录父亲过犯的编年史,无论是亚当、挪亚、罗得,还是那些族长们。

但是,好的父亲都在哪呢?以下是鲁益师 (C. S. Lewis) 在1940年代的一段话

我们从佛洛伊德和其他人那里学到,一个人早年和父亲之间的冲突,会导致性格上的扭曲及思想上的错误。然而,我们对麦唐纳最重要的认识,就是他的一生正好呈现了一个相反的历程:他与父亲之间几乎完美无缺的关系,成了他在世上一切智慧的根源。他曾说,正是从自己的父亲那里,他第一次明白 “父亲的身份 (Fatherhood)” 必然是宇宙的核心。因此,他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教导人们那个建立在 “父与子的关系为所有关系的核心” 的信仰。

我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才十几岁。当时一位青年事工的牧者 (算是我的属灵父亲) 开始把鲁益师、柴斯特顿 (G. K. Chesterton) 和潘霍华 (Dietrich Bonhoeffer) 的著作介绍给我。这段话出自鲁益师编选的麦唐纳 (George MacDonald) 文集的开头。这位苏格兰牧者、布道家及小说家的作品,对鲁益师的信仰转变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以致于他称麦唐纳为 “我的导师” 。

鲁益师说,麦唐纳与自己的父亲有 “几乎完美的关系” ,这本身就是很惊人的描述。但像这种父亲与孩子的美好关系,是否真的很少见?

我不这么认为。父职的缺席确实是真实的问题,但关于 “父职已死” 的说法,确实太夸大了。事实上,我在高中时会对鲁益师这番话产生共鸣,正是因为它点出了我自己的经历。的确,我们很少会用 “几乎完美” 来形容我们的爸爸,但 “良善”、“有爱” 、 “信实” 这些词却再合适不过。我们当中有些人,甚至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即使在我们已长大成人、成了丈夫及父亲之后。

不过,你可能无法从我们庆祝父亲节的方式中看出这ㄧ点。有时候,我们对父亲节的标记,是透过谴责父亲的失败 (无论是事实还是假想中的失败)。每年五月,人们会都赞美母爱的伟大,怎么说都不嫌多;但一到六月 (多数国家的父亲节在六月),关于现代父职的缺失及不足的相关言论便源源不绝。其他时候,当我们 (出于可以理解的热忱) 高举上帝是那完美的父亲时,对 “父职” 的谈论也往往流于抽象和高不可攀的理想,使坐在会众席上有着血肉之躯的父亲们觉得自己难以达标。是啊!谁能与天父相比呢?

今年父亲节,我想提出一个建议:与其谈论 “父职” 这个概念,不如来谈谈 “具体的父亲” 吧。毕竟,没有任何人的父亲是抽象的存在,我们身边的父亲都是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他们当中有些人的确犯下了我们熟悉的那些 “父亲之过” ,但并非所有父亲都是如此。那么,你的父亲或我的父亲,有哪些具体的美德呢?

当我想到自己的父亲时,立刻出现在我脑海的,有三项美德。

第一项与 “祝福” 有关。父亲是祝福的器皿。没有祝福,孩子会逐渐枯萎;得着祝福,他们便能如披上坚不可摧的盾牌般勇敢踏入世界。想想电影《天魔爪》(The Iron Claw) 所描绘的冯·艾瑞克 (Von Erich) 家族悲剧吧:一位有六个儿子的父亲,最后竟有五个儿子先他而去,其中三人自杀身亡。

我的同事兰迪 (也是我的属灵父亲之ㄧ) 最近谈到所谓的 “冯·艾瑞克诅咒” 时,这样说:

电影让我们看到,这其实并不完全是一种诅咒。更准确地说,是这样一种状况:儿子们在追逐一个应该来自父亲、却始终未曾真正临到的祝福。而我之所以对这样的解读特别有共鸣,或许是因为我长年服事学生和传道人,看过太多缺乏父亲祝福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模样……如果你是个父亲,而最近还没给孩子那份祝福,也许该好好想一想。这是世上最重要的事之一。

我们从圣经中知道,父亲的祝福极其重要。但究竟什么是祝福?祝褔不是单纯的认可或肯定,也不是友情或彼此拥有许多共同点。父亲的祝福,是他的慈爱及悦纳——对孩子整个生命无条件、无保留、永不熄灭的认可。祝福是一份以爱为形式、贯穿父亲一生的礼物,不受任何 “失去这份爱” 的可能性所动摇;它是一种公开的宣告: “这是我的儿子,我所爱的,我喜悦他。”

在圣经中,族长们的祝福往往是一次性的,因此格外脆弱。而在我们的生命中,父亲的祝福往往不只是瞬间的事,而是一种长年延续的姿态,跨越童年至更久的未来。父亲的祝福就像在说:我站在你这边,无论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即使那个未来如浪子比喻中的儿子,走上弃绝父亲的路。

我从来没有一天,是活在我父亲祝福之外的。那是一种无法衡量的安全感,是世上无可比拟的礼物。除了对基督的信心,这大概是我最希望能传递给自己年幼孩子的东西——比幸福更重要,比健康更重要,甚至比成功的未来更重要。托马斯·肯皮斯 (Thomas à Kempis) 曾说,一个没有基督同在的人生,如同住在 “无情的地狱” 里。我不会将 “没有父亲祝福的生命” 也形容为一种地狱,但我们所处的文化充满了不那么乐观的描述及例证。

这让我想到我父亲的第二项美德:打破 “毁灭性的循环” 的意志力,以及保护那些 “能为人带来生命” 的事的决心。

我父亲小时候并不想成为像他父亲那样的人:一个刻薄、遥远又酗酒的男人。然而靠着上帝的恩典,我父亲进入大学时是个无神论者,却以已婚基督徒的身份毕业。遇见基督,彻底改变了父亲身为一名男性的人生轨迹,尤其是成为丈夫及父亲的部分。在圣灵的帮助下,他决心成为信实的人——对基督信实,对妻子信实,以及对三个儿子信实。

对我父亲来说, “成功” 与否并不是以这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不是享乐、金钱、形象,或其他外在的标记,而是以 “信实忠诚” 来衡量。不是完美,也不是无罪,而是信实的忠诚。而这份信实包含悔改,也就是只有基督徒才可能拥有的那种信实。

有一句常被人说是出自法兰克·克拉克 (Frank Clark) 的名言说 : “ ‘父亲’ 就是希望儿子成为那个他自己渴望成为的好男人的角色。” 从悲观的角度看,这句话似乎是在为父亲未能达成理想的自己写下一篇挽歌。但若从盼望的角度来看,这描绘的是一种实际且舍己的父职观:我会失败,但如果我的儿子胜过我,那我就成功了。换句话说,如果我的儿子成为比我更好的父亲,他的儿子又比他更好,如此代代延续下去该有多好。这正是我父亲所渴望的。

视父职为一种 “志向性的、逐步累积的、跨世代的成长” 的人——确保退步永远追不上前进的步伐——需要有强大的决心来面对两个方向。一方面,这意味着要坚决拒绝那些会削弱自己信实行为的历史惯性、环境及诱惑;另一方面则要保护、更新,并传承我们从他人那里所领受的,或自己建立的一切美善事物。像这样的父亲,需要一种无可动摇的意志:去爱的意志、去牺牲的意志、无论代价如何都要信实到底的意志。

第三,也是最后一项:父亲应是个老师。我父亲对我而言的确是个老师。无论孩子是否乐意,所有父亲都在教导孩子些什么,而且不只是透过自身的榜样。

我的信仰教育,其实是在车子里进行的。我当时完全没意识到,父亲那台小货车的真正功能,不是载我去德州各地参加篮球比赛,而是一种神秘装置——合法的! ——目的是把我被困在里面,动弹不得,只能接受好几个小时我根本不想听的谈话:关于上帝、关于女孩、关于工作态度,关于我根本不想谈的任何事。但我能怎么办呢?即使我不说话,也只能被迫聆听。

但那些谈话就像种子一样,有些花了很久才发芽,更别提开花结果了。而且毫无疑问,那些谈话对父亲而言可能跟我一样痛苦。但这些对话远比那些一般性的教导重要得多了——有些事我学会了 (像是怎么骑脚踏车或投篮),有些则学不会 (例如怎么修车或操作试算表)。

耶稣谈到门徒时说: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太7:16)。父亲也是一样的。

去年十二月,我和兄弟们、我们的妻子,一起在奥斯汀一家餐厅的后厅与几十位我父母的朋友聚集 ( “朋友” 这个词,指的是那些在我还包尿布时,就与我父母一起生活、领导、欢笑、流泪、敬拜和服事的弟兄姊妹)。我们齐聚一堂,庆祝我父亲从他工作超过四十年的公司退休。

我和兄弟们轮流致词,想要说明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父亲如此出色——身为一位老师、一位人生导师,以及一位忠心跟随基督的人。对我们来说,这个问题本身已有了答案:这个人之所以活得美好,是因为他活出了 “那真正美善” 的生命。他知道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并全然投入其中。

父亲们若活出美好的人生,不会是因为他的人生顺遂,而是无论人生如何,都照着上帝的心意去活。孩子们会看见的。至少我就看见了。而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孩子最需要的一切祝福,它会为孩子打开所有正确的门,并关上所有错误的门。

我的孩子们总戏称我父亲为 “E老头” 。那天,身为长子的我,举起酒杯对全场说: “我长大后想成为像E老头那样的人。”

布莱德·伊斯特 (Brad East) 是艾比林基督大学 (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 神学副教授,着有四本书,包括《教会:神子民指南》(The Church: A Guide to the People of God) 与《写给未来圣徒的信:献给灵命饥渴者的信仰基础》(Letters to a Future Saint: Foundations of Faith for the Spiritually Hungry) 。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年轻人不需要一个“柔化​​版”的福音

Z世代对耶稣敞开,但对 “宗教” 保持戒心,因为宗教看起来既虚假且与现实脱节。

News

研究显示:Z世代的教会出席率领先其他世代

美国会友平均每五个主日只参与其中两次,但年轻人的出席率正在上升。

教会长辈,别 “训话” 年轻人生孩子

对婚姻及家庭感到焦虑与矛盾的年轻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样,而不是说教。

耶稣说,不要为养育孩子忧虑

当我们意识到 “自己与非基督徒并无差别” 这个事实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思想耶稣关于空中的飞鸟的教导。

学者在一片莎草纸上发现耶稣的话语

他们意识到,在那一刻,他们的研究跨越了千年,与另一位被耶稣深深感动的人产生了连结。

Review

“郊区心态” 如何塑造了福音派?

或许,现在是时候更加批判性地思考:我们的环境如何塑造了我们?

基督徒真的 “更好看、更时尚” 吗?

社群媒体上的 “耶稣光辉” 潮流,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神学。

诚实面对你参加 “短宣队” 的动机

短期宣教相当复杂,而且常常不尽人意,但若以智慧和透明的态度进行,仍能带来极大的帮助。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