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艰难的时刻,我们往往会转向熟悉的事物:一位相知多年的老友、一道经典的家常菜、一张在我们心灵深处刻下痕迹的专辑/歌曲。当外在世界变得令人不安且陌生时,我们会寻求那些我们知道能带来安慰的事物。
也许这正是为什么如今有越来越多基督徒会转向《诗篇》。这部历经岁月沉淀的古老诗歌,恰能触摸我们人生最极端的处境。试想,昔日的奥古斯丁在生命最后的时日,反覆思想四首诗篇;或基督悬挂在十字架上时,也引用《诗篇》来表达自己。
然而,《诗篇》所带来的安慰并不总是显而易见。例如,《诗篇》第69篇里的复仇、第137篇里的暴力、或第139篇结尾处略为仇恨的语气——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内容?我们该如何穿越这部神圣经卷中的幽暗山谷,以及我们自身生命中的幽暗时刻,以抵达上帝的良善和安息?
正是在这样的挣扎中,在个人悲伤的处境下,这位深受喜爱的学者——鲁益师 (C. S. Lewis) ——更深刻地被《诗篇》吸引。
1950年,鲁益师收到了一位名叫乔伊·格雷舍姆 (Joy Gresham) 的美国女粉丝来信。在单身了半个多世纪后,鲁益师最终爱上了乔伊,两人于1956年4月结婚。然而,仅仅六个月后,乔伊摔倒并摔断了左大腿骨。在牛津郡接受X光检查后,他们发现乔伊患有骨癌。
在这段人生季节里——既有新婚之喜,又面临疾病的痛苦——鲁益师萌生了一本书的想法。他于1957年6月开始动笔,10月完成,并于隔年9月出版。这本书就是《诗篇撷思》(Reflections on the Psalms) 。
尽管鲁益师称这本书为 “一部极不具野心的小作品”。这是他唯一一本完全聚焦于圣经单卷书的专著。就此而言,本书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鲁益师是如何解读圣经的——即使是那些令人反胃的文字。
鲁益师正是从《诗篇》中最难以下咽的部分展开这本书。他依循自己称呼为 “幼儿园餐桌哲学” 的方式 (先吃掉盘中最难吃的食物),在《诗篇撷思》开篇便直接面对《诗篇》中最让人不舒服的文字。
他一开始便探讨三个主题:审判、咒诅及死亡。在谈及咒诅的章节里,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许多基督徒可能羞于承认的事实:“某些诗篇中的仇恨之气迎面扑来,宛如炽热的火炉。” 然而,这些话并非出自一个轻视上帝话语的人。相反地,鲁益师对圣经的深深敬畏,驱使他以诚实和爱心来面对经文——即便火焰般的文字同样冒犯他。
当我还是一名满怀憧憬的牧者,努力以《诗篇》讲道时,才偶然发现鲁益师的《诗篇撷思》。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但也让我很困惑:为何从未有人向我提及这本书?回想起来,这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是一本谦逊低调的书——无论是在接受度上,还是在设计上。
它的接受度之所以谦逊,是因为它在鲁益师的众多著作中属于较冷门的一本。如果以Goodreads的统计数据作为参考,《狮子·女巫·魔衣橱》的评价总数接近300万,而截至本文撰写时,《诗篇撷思》仅获得8,700余则评论——以鲁益师的作品而言,这个数字相当低调。
书面的设计很谦逊,则是因为鲁益师并未将其写成一部完整的圣经注释书——这反而成为它的优点。鲁益师并未逐章逐节地细读,而是灵活地穿梭于整部《诗篇》之间,直击一些最令信实读者困惑的棘手问题。根本而言,这是一种在敬拜中孕育出来的诗篇阅读方式,源自鲁益师多年间不断地以这些诗歌祷读—— “有时是因为我享受它们,有时则是因为我不得不面对那些我起初无法欣赏的内容,” 鲁益师写道。
诗篇137是他在诅咒章节中处理的最有力的经文之一。这首九节的哀歌描述耶路撒冷被毁的惨况,是圣经原文中最优美的诗句之一: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诗篇137:1)
以色列人流亡的恐惧与心碎构成了这首诗的背景,痛苦、渴望及反抗仿佛从每一行字句中溢出。诗人哀叹:“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然而,诗歌的情绪最终达到令人震惊的高峰,愤恨地如此结束:“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 (毕德森对这段经文的直白译法则更加震撼:是的,那抓起你的婴孩,把他们的头砸在磐石上的人,必得赏赐!)
我们该如何阅读这些满溢鲜血的诗句?我们该如何将其视为上帝的话语?在许多方面而言,鲁益师正是最适合教导我们的人。
鲁益师不仅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更是第一次大战的老兵。他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心灵枷锁》(Spirits in Bondage),是一组诗集,其中大部分诗词是他在大战战壕里、身为一名年轻的无神论者时所写的。
诗集中第二首诗〈法国夜曲〉(French Nocturne) 以冷酷的厌世感结尾:“我是头狼,回到世界,/ 曾为人的兽类,如今仍旧发声,/ 我们的喉咙能为杀戮狂吠,却无法歌唱。” (我们甚至能在这些诗句中听见《诗篇》作者在巴比伦无法歌唱时的心声)。《心灵枷锁》或许算不上伟大的艺术作品,但其中的诗句正是从与诗篇最黑暗部分相同的泥淖中涌现出来的。
鲁益师在《诗篇撷思》中探讨诗篇第137篇时,已是位成熟的基督徒,带着他一生对苦难、诗歌、暴力和死亡的体悟来解读这首诗。他是个深知面对骇人听闻的暴行时,愤怒是合宜之事的人——但同时,也是个明白必须以基督的教导为滤镜来过滤这种愤怒的人。
“《诗篇》中那些残忍的篇章,” 鲁益师写道, “提醒我们这个世界确实存在邪恶,而这种邪恶 (即便不是作恶的人本身) 是上帝所憎恶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人类可能会曲解其含义,上帝的话语依然在这些经文中回响。”
对鲁益师而言,像诗篇137:9这样的经文,其目的在于 “启示”:它揭开了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揭开受压迫时自然衍生的情绪,并将我们对公义的渴望提升至最高程度。同时,它也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仇恨的丑陋面貌。
在他的时代及处境中,鲁益师以自己的方式预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种视角。在《黑人的阅读方式》(Reading While Black) 一书中,作者麦考利 (Esau McCaulley) 在〈圣经及黑人的愤怒〉章节里也探讨了诗篇137篇。他看到以色列流亡的悲剧与美国南北战争前,南方黑奴所遭受的残酷对待之间的关系:
在目睹自己的孩子被屠杀、家被摧毁后,你会期望以色列人如何向上帝祷告?当被奴役的黑人男女发现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奴隶主的欲望之下时,他们心中会浮现什么样的复仇之词?
使徒保罗曾写道:“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 (提摩太后书3:16)。或许,像诗篇第137篇这样的经文,其主要目的便是 “使人知罪” 和 “纠正错误”。
“上帝要以色列人和我们明白,人类的罪对无权无势者造成了何等伤害,” 麦考利继续说道,“上帝将这样的哭喊记录在以色列的圣经中,使他们的问题成为我们的问题。诗篇137篇呼吁上帝的子民确保这类创伤不会再度重演。”
《诗篇撷思》出版后不到两年,鲁益师的妻子乔伊便因癌症离世。在经历了一段病情好转、生命与希望短暂闪现的时光后,疾病最终卷土重来。丧妻之后,鲁益师开始写日记,这些记录后来成为《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 。
在这本书中,鲁益师以赤裸、甚至令人战栗的坦诚,记录了他哀悼这位曾是他全世界的女人的过程。读着鲁益师——这位以护教闻名的基督徒思想家——对上帝的良善所发出的质疑,让人仿佛再次听见《诗篇》中愤怒的哭喊。鲁益师不止一次提到基督临终时引用的诗篇22篇,并在自己的绝望中哭喊:“一次又一次,当 [上帝] 看似最慈爱时,祂其实是在预备下一次的折磨。”
然而,在后来的章节中,鲁益师回顾自己爆发的情绪,并以与《诗篇撷思》相同的智慧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词。如同他曾挣扎于哀歌诗篇中的 “诅咒” 词句,鲁益师重新审视自己在悲痛日记中所释放的赤裸愤怒。
回首过去,鲁益师承认自己话语背后更深层的冲动:“所有那些控诉上帝为 ‘宇宙虐待狂’ 的话,与其说是在表达我的想法,不如说是恨意的流露,” 他在《卿卿如晤》中写道。 “我当时从写下这些话语中得到的,是一个在巨大痛苦中的人所能得到的唯一快感——反击的快感。”
换句话说,鲁益师意识到,诗篇137篇的模式在他自身受苦的心理状态中重演;他过去的愤怒,与其说是在控诉上帝,不如说是在展现人类在上帝面前共同经历的哀伤。
正如他以自己人生的悲剧来解读《诗篇》,他也以《诗篇》来解读人生的悲剧。在一种带有十字架形状的讽刺中,《诗篇》里最残酷的篇章也能被上帝使用,释放我们,将我们从深渊中提起—— “祂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我拉上来⋯⋯” (诗40:2)。
在《诗篇撷思》中,鲁益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既睿智又富有人性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圣经中那些不体面的篇章。但这只是他在这本谦逊之作中带来的开端。书中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不仅激发我们以《诗篇》来祷读的渴望,也帮助我们在诗篇中看见基督。
鲁益师赞叹道,那位在耶稣里道成肉身的神,也谦卑地进入《诗篇》的文字之中。正如他在书的开篇所写:“诗歌本身也是一种小型的道成肉身,使原本无形无声的事物得以具体地展现。”
我的妻子是一名摄影师,我常惊叹她在优胜美地 (Yosemite) 和落矶山脉等地拍摄的影像。在这些场景中,广角镜头让她能够贴近拍摄的对象,同时将辽阔的背景一并纳入画面。而这正是鲁益师在《诗篇撷思》中所做的工作。
虽然他起初从《诗篇》的阴暗面入手,但随后他从不同领域引入丰富多样的见解及比喻,帮助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这部诗歌集。鲁益师引导读者贴近《诗篇》的核心,同时将读者置于整个人类文化、自然和历史的宏大背景之中。
最重要的是,他以这种方式帮助基督徒看见《诗篇》持久不变的美——甚至是,或者应该说尤其是——那些血腥残酷的诗篇。他帮助我们去歌颂、去阅读、去透过这些诗来祷告。
正如神学家侯活士 (Stanley Hauerwas) 所言,鲁益师堪称我们 “在基督里值得信赖的朋友”,是一位亲历战争、欢喜和悲伤的旅人,一位博学深思,却又能将学识化为简单引导的导师,引领我们穿越幽谷,进入信仰的新视野。
布莱特·范德齐 (Brett Vanderzee) 是奥克拉荷马州爱蒙市The Springs Church of Christ 的音乐与讲道事工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