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二封信中,他听到主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林后12:9)。在我宣信基督的最初几年里,这句话为我带来了难以置信的安慰。起初,我是从自己的罪和缺点的角度来诠释这句话:当我对父母无礼或说朋友闲话时,祂的恩典够我用。
后来,我从艰难困境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例如膝盖受伤让我无法跑步、踢足球,以及做其他许多我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做的事情时。当我经历这些挑战和生活上的动荡时,上帝的恩典像条坚固有力的线,牵引着我。祂真的是我无所不在的帮助。
但有一天,我发现情况不同了。在长期被慢性病和疼痛缠身的日子里,这句曾经带给我安慰的经文变成一块压碎我的石头,一个令我窒息、无法摆脱或假装不存在的重大压力。在教会里,我所有的朋友都高举双手喜乐漫溢地站着,除了我以外,每个人都高唱着一首流行敬拜歌曲的歌词:“你的恩典够我用。”我坐在椅子上,绝望和愤怒的感受几乎将我淹没。喜乐、健康的人们环绕着我唱着歌。在热情洋溢的人群中,我好孤单。
当我听到类似“祢的恩典够我用”的语句时,我总是在想,祢的恩典足够用?到底足够在哪方面?诸如此类的问题吞噬着我。
这并不是说我不再相信上帝、不再相信救恩终将到来。也不是说我不再相信上帝会医治和帮助我身边的人。我真心相信上帝满有恩典地回应祷告。但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痛苦、疲惫和疾病后,我感到绝望和深深的孤独,不再相信这个应许也适用于我。我放弃挣扎,接受所有的苦痛,苟活着。
这种绝望让我走入不少黑暗境地。当别人给我建议时,他们常常把耶稣当作在苦难中持有信心的榜样,虽然我很感激他们的关怀(也同意他们所说),但我会想到耶稣大部分的痛苦发生在一周之内。七天。我承认,在特别黑暗的时刻,有时我发现自己满羡慕耶稣这么快就离世(尽管曾先被可怕地凌迟过)。
2007年,我第一次被诊断患有慢性病,后来还确诊不只一种,且似乎每年都在恶化。 2015年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疼痛中度过,总是在生病。那种感觉就像有人用胶带把哑铃绑在我的四肢上。我艰难的走着每一步,甚至有些时候,我不得不用“爬的姿势”爬上楼睡觉,一边爬,一边流泪。
我当时正在攻读新约博士,有大量的阅读作业、写作作业及报告,并且还要授课,同时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找不到工作。我一整天都强撑着,然而一跨进家门,我就会立刻崩溃。我感觉生活快要过不下去了。
事后,回想起当时的感受,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办到在工作上能有所进展——除了因为研究工作可以久坐不动,以及我有着充满恩典的丈夫。但当时的我脑海里的感受是,我做的一切事可能全是徒劳无功的。如果我仅能勉强完成我的研究,我又怎么可能实现我梦寐以求的全职教学工作呢?
我的博士研究重点是《希伯来书》里对旧约经文的引用。希伯来书的作者不断描绘圣父、圣子和圣灵透过旧约经文来说话。我已经完成对1:5-13圣父所说的话的研究,接下来要研究的是2:12-13圣子所说的话。
这段经文的大背景深刻突显了耶稣的人性,在一边写作的同时,我开始深深思考耶稣“在各方面都有完全的人性(2:17)”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我看到希伯来书第二章对耶稣人性的强调时,我看到像网子那样遍布每页的线索。耶稣的人性对整本 希伯来书的论点至关重要。
(注:在和合本圣经里,希2:18的前半段翻译为“祂凡事该与祂的弟兄相同”,而NIV英语译本将此句翻译为“he had to be made like them, fully human in every way”,即“祂就像他们一样,在各方面都有完全的人性”)
希伯来书4:14-16是我的研究经文之一。它也是我最喜欢的经文之一:
因此,我们既然有了穿越诸天的伟大大祭司耶稣,神的儿子,就让我们坚守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并没有一位不能体恤我们软弱的大祭司,而是有一位在各方面都像我们一样经受考验,却没有犯罪的大祭司。所以,让我们放胆地来到恩典的宝座前,好叫我们在需要的时候蒙怜悯,得着恩典的帮助。 (希4:14-16)
(作者使用的是NRSV版的英文译文,此段经文为NRSV经文的中译)
这段经文出现在希伯来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许多学者认为这段经文(有时包含至4:11-16)是作者从一个主要论述推展至下个论述的过度段落。这三节经文包含了后面论述里的几个重要主题(4:11-10:25)。例如,虽然作者已提到耶稣的祭司职分(1:3;2:17;3:1, 6),但他暗示着,他将在4:14-16解释为什么这对听众很重要。
这段经文及其上下文常被解释为突显耶稣比利未祭司更优越(这种解释建立在圣经作者围绕着耶稣身份所使用的修辞法,如8:6所说,耶稣立下的约是更美的约),以及对利未祭司的批判。许多解经家认为希伯来书5:1-10也是对利未人的批判。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这段话其实是在说耶稣“身为大祭司的资格”。换句话说,作者并非仅仅只是在做对照,而是仔细比较耶稣跟利未祭司的细微差别。这段经文陈述“耶稣是人”这一事实有多重要,因为“每个大祭司都是从百姓中挑选出来的(5:1)”。
回到希伯来书4:14-16,我注意到的是,在关于耶稣(本身不是利未人)是否有资格担任祭司的争论中,希伯来书的作者强调的是耶稣“理解祂所服事的人”的能力。祂能够“体恤我们的软弱”、“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4:15)。这与作者先前描绘的耶稣是位“仁慈信实的大祭司”的形像不谋而合,祂之所以“能够帮助那些受试炼的人”,是因为“祂自己也曾因所受的苦难而受试炼」(2:17-18)
许多人忽略了耶稣在希伯来书里呈现的丰富的人性,因为这本书还描绘了一位大能的耶稣——祂被称为“神本体的真像(1:3)”,“立了地的根基(1:10)。”
我们往往会转向福音书去寻找对耶稣人性的描绘。而当耶稣的人性被强调时,有些人又什至会有点担心,仿佛祂的人性与祂的神性相违背。
在希伯来书4:14-16中,我们不可能错过作者对于耶稣是人这一点的强调。然而,作者将耶稣在各方面都经受试炼的形象与祂是升入高天的神子(第14节)这一事实相结合。耶稣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这两者都反映在希伯来书的基督论里。
当把这些概念融会贯通后,我明白了受难周只是耶稣受难的缩影,虽然祂最艰难的挑战发生在那一周,但祂在地上的生活里经历着饥饿(马可福音11:12)和辛劳(约翰福音4:6)等形式的软弱,并可能一辈子都承受着痛苦的感受。
此外,耶稣身为知晓万事的神与祂的人性经验结合,也值得我们在神学上进一步反思。毕竟,还有什么样的痛苦是耶稣无法理解的呢?
当我拖着沉重的身子,用意志力驱使双腿一步一步地爬楼梯时,我定睛仰望着耶稣,就像希伯来书的作者所敦促的那样(12:2)。
但我如今看到,耶稣并没有舒舒服服地坐在楼梯口等我。耶稣也拖着身子爬着楼梯。祂很疲惫,也很痛苦。祂和我在一起。
这幅耶稣与我同在且共苦的画面改变了我。上帝并未要求我承受任何祂自己没有承受过的事物。当我定睛注视着祂时,我意识到我如今终能更清楚地看见祂,而我其实一直都在祂看顾的视线内。
我不确定对于“上帝的恩典到底足够在哪部分?”这个问题我己否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每当这些话刺痛我时,我如今能说:“祢的恩典对我来说是够用的,因为祢与我同在。”
对希伯来书4:14-16的全新理解也影响了我的人际关系。耶稣能够对他人充满同理心和怜悯是因为祂与他们同在,这改变了我对身边正在经历痛苦的人说话的方式。有好一阵子,当我与那些痛苦或哀伤的人讲话时,我会拼命回避各种无益的陈腔滥调,因为我知道这些话对我的帮助是多么微不足道;然而,那时的我还没有找到可以替代的语言。
当我对上帝与我共苦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后,我明白“同在”的重要性——我会说“我很难过你正在经历这一切”,并试图理解他们的痛苦。
如果我们决意效法基督──或按照希伯来书的说法去靠近祂──那么祂的同理心肯定是我们要去学习、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我们没有能力像耶稣披上肉身那样去背负他人的经历,但我们可以更深地进入他们的痛苦之中。希伯来书里的经文引导我祈求上帝让我能更深入地感受、理解身边人的经历,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关心他们。
希伯来书的作者为此时此刻的我们带来安慰──上帝每一刻都赐予我们恩典。在我疼痛不已的那些日子里,人们常迫使我去盼望痊愈的可能性;他们热切地祷告,希望我的情况能有所改善。这些祷告虽没有弄错方向,也没有半点恶意,但它们并没有为我带来同样的安慰。
当我与其他经历慢性病和疼痛的人共情及共苦时,我听到他们分享类似的挫败感。我们知道祷告求医治是好的,这代表着对上帝能力的信任,但我们并不知道痊愈是否是上帝的心意。我们需要在我们的处境下仍能持有的那种盼望及祷告。
对我来说,盼望最终不是以痊愈的形式出现。盼望透过一位同样在慢性病中挣扎的好友而来,盼望透过希伯来书里的神学而来。
在我完成希伯来书第4章的研究一、两年后,一位朋友希望我能就自己慢性病及疼痛的经历分享我的信仰。在准备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上帝对我何等有恩典。我在念大学期间就爱上了希伯来书,因为我被作者对经文的使用及祭司的图像所吸引。我从那时起就那么喜欢这卷书,如今花时间读它竟是我的工作内容。在我工作的时候,正如上帝曾借着众先知说话那样(1:1-2),祂也透过祂的儿子对我说话。
麦迪逊·皮尔斯(Madison N. Pierce)是西部神学院(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新约副教授,着有Divine Discourse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一书。
翻译:Jane Hao / 校编:Yiting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