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在社群媒体尚未出现的年代,一位美国机长因独特的传福音方式而意外爆红。那时,他刚从教会赴哥斯大黎加的短宣队回来。这趟旅程深深触动了他。当他在洛杉矶机场驾驶波音767滑行于跑道上时,他感觉上帝要他说些什么。于是,他拿起机舱广播器,先照常向乘客发出例行的飞行公告,接着临时加了一段话。
“机上所有的基督徒,可以请你举起手吗?” 乘客们面面相觑,以为他在开玩笑。几位旅客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机长接着鼓励所有人,利用这段飞行时间,和身边的基督徒聊聊他们的信仰。
然而,他为上帝做出的勇敢行动,没有 “抵达” 他期望见到的效果——试想,如果你的机长突然要你准备 “认识耶稣”,你会作何感想?一些乘客恐慌得拿起电话打给家人。飞机最终安全地降落,乘客们带着一段离奇的经历离去;而那位热血的机长马上被主管召见。
如果你跟我一样,可能会佩服他的勇气,但同时也会想:我要是这样做,大概马上会丢饭碗。我想你是对的。如今,许多基督徒都在思考,在一个宗教多元发展已是日常生活的21世纪世界里,勇敢又忠于福音的见证应该是什么模样?毕竟,著名的美国犹太拉比博蒂亚 (Rabbi Shmuley Boteach) 曾说,称别人的道德标准或其选择的灵性道路是 “错的”,等同于一种 “灵性上的歧视”。
此外,越来越多基督徒发现,他们所珍视的信念正被排除在公共对话 “可接受的范围”(Overton Window) 外。社会学家伦恩 (Aaron Renn) 指出,我们如今进入一个对基督信仰 “负面的世界”(negative world),意思是,基督信仰不仅失去了社会基础地位,甚至在许多地方被视为进步的敌人。
那么,在这样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基督徒的见证应当以何种方式呈现?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否是大张旗鼓地发动 “文化战争”,靠投票选出能 “夺回” 社会话语权的 “战士” ?
对于这个问题,使徒彼得和保罗给出不同于常理,且出人意料的答案。他们吩咐身处 “寄居之地” 的基督徒要 “立志做安静人”(帖前4:11)。彼得在《彼得前书》2:12里则用了 “品行端正” 这个形容词,但这句话本意与保罗说的是相似的概念。 (英文ESV译本翻作honorable, NIV译本则采good lives)
“立志做安静人” 这句话出自保罗之口似乎有些奇怪——毕竟他的讲道曾在以弗所引发暴动 (徒19:23-41);而彼得则在五旬节勇敢地指控同胞以邪恶的手杀了基督 (徒2:23)。然而,正如彼得与保罗所解释的那样,“立志做安静人”正是为未来 “响亮的见证” 作准备。
不过,“立志做安静人” 并不意味过着一种隐形的生活,而是说,在你为城市的兴盛努力的同时,指引人归向耶稣。彼得与保罗为 “立志做安静人” 勾勒出五个要素,这五项要素应是每位基督徒每一天生活的目标——无论你的工作是教三年级学生、管理跨国企业的营运,或驾驶波音767。
他们解释说,我们今日在 “巴比伦” 里的生活,应当活出五种特质:实践受造使命、追求卓越、反映圣洁、展现救赎、推进使命。
第一,基督徒应透过自己的职业与呼召,实践上帝赋予人类的创造使命。毕竟,上帝最初给人的托付并不是 “大使命”,而是 “创造使命”。当我们发展并改善周遭的世界,使之成为更宜居之地时,我们便荣耀了造物主。圣经中第一次出现 “被圣灵充满” 这个概念时,并非与讲道有关,而是与一个人的木工技艺有关 (出31:1-5),这一点绝非巧合。我们对基督的见证始于工作,而非言语 (创1:28;箴22:29)。
第二,我们应在工作中追求卓越。但这样做并非为了地位或掌声,而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反映了我们所服事的造物主的卓越。正如先知但以理 “美好的灵性” 表现在他勤奋、正直、忠心办事的态度上 (但6:4)。保罗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微小的任务,只要 “像是为主做的”,也能成为见证 (歌罗西书3:23) 。
第三,“立志做安静人” 反映出上帝的圣洁,使我们借着纯洁和正直而与众人不同。保罗提醒我们,我们在天上有一位至高的主人,当我们在即使无人察觉的时刻,仍以公平与公义行事,就向世人见证了祂的存在 (歌罗西书4:1)。彼得也勉励我们要像天父一样圣洁,这样我们便能在黑暗败坏的世界中如明光照耀,指引他人归向永生的上帝 (彼前1:15-16;腓2:14-15)。
第四,基督徒的生命应当展现出 “救赎的叙事”。在这个破碎的世界里,基督徒透过饶恕、予人恩典和极度的怜悯,具体地将福音呈现在世人眼前。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基督徒要去推翻、否定自由市场或功绩导向的经济体系,而是认清在人类所造的永远不可能完美的体制中,基督徒有一个更根本、在自己生命里可以选择的原则——恩典的经济。基督徒能寻找各样实际的机会,将 “激进的恩典” 注入生活之中,向世界反映福音的本质。
我们在《利未记》里见过这样的模式: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收割时不可割尽田野,好让贫穷人可以拾取剩下的部分 (利未记19:9-10)。我们仁慈及耐心的生命样式能将人们指向十字架——基督徒“经济” 的最终根基 (弗4:32)。
最后,我们的生命应该推进上帝的使命。正如彼得所教导、但以理的生命所示范的那样,“立志做安静人”反而能开启那允许我们 “大声传讲福音” 的门。我们再平凡不过的日子,成了非凡见证最佳的平台 (但12:3;彼前3:15)。
这些原则,其实正是耶利米当年对被掳的犹太人的吩咐:要在巴比伦安居、寻求那地的平安,努力使巴比伦成为更适合居住的地方 (耶利米书29:4-7)。当以色列人真的如此生活时,至少有两位巴比伦王因而宣认以色列的上帝;并且多年后,一群智慧人士也从那片土地出发,寻找新生的基督。
但以理和他那一代人,为基督徒示范如何在日益敌对的 “负面” 世界中,活出勇敢的见证。试想:但以理在巴比伦的勇气与胆识大到让他被丢进狮子坑;但他同时又是如此受人喜爱,以致于那位将他扔入狮子坑的王彻夜难眠、食不下咽,暗暗期盼他能平安渡过那晚 (但6:18)。
我想,大流士王在狮子坑外痛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想念但以理 “先知式的责备”,而是因为但以理真是他的朋友,而且他无法想像没有但以理的巴比伦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应能如此评价我们:“我们也许不认同那群教会里的 ‘怪人’ 所信的,但感谢上帝,这个社会里有基督徒——要不是有他们,我们可能都得缴更多税!”
有时候,我们需要发出清晰的先知式责备——甚至伴随着参与政策倡议。如金尼斯 (Os Guinness) 所说,在西方民主社会中,若不在政治领域为上帝的律法辩护,就是一种 “公民责任的失职”,因为在我们的政府体制下,“每一位美国公民都对每一位美国人以及美国共和国负有责任”。然而,我们宣教之矛的“矛尖”,仍是那种以安静却非凡的榜样实践《耶利米书》29:7式的生活。
是这样的生命样式,使我们能发出 “响亮的见证” :一种无法被边缘化、无法被人忽视的美善见证。正如纽毕真 (Lesslie Newbigin) 所说,基督徒如何度日、如何履行职志,是我们与巴比伦形成鲜明对比的第一个标志。
我在我的朋友麦克身上,见过这样的生命榜样。他是美国一所顶尖大学的神经医学部主任。每年,学校都会派他代表出席世界各地的医学研讨会。麦克发现自己经常身处地球上福音最稀缺的地区,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佛教徒和穆斯林的特别嘉宾。每ㄧ次演讲的开场,麦克都会说明福音如何影响他对医学的看法。我曾问他: “你的学校怎么会允许你这么做?他们对世界宣教完全没兴趣,甚至可能是完全反对的吧?”
麦克眼中闪着光,笑着回答: “嗯⋯⋯因为我是全美排名第一的神经外科医师。我想说什么都可以。” 麦克尽心做好他的工作,也因此得以 “站在君王面前”(箴言 22:29)。而当他站在那里时,他将其他人指向万王之王——耶稣。
也许你没有像麦克那样的影响力,也没有保罗、彼得或但以理那样的舞台,但你拥有同样的工具。好消息是:在上帝的国度里,你不需要先成为 “非凡的人” 才能活出非凡的生命。你只需要安静地、逆文化地以和世界不同的方式活出信心的生命,这个信心建立在这样的确据之上:我们是另一个国度的子民,我们的君王已全然得胜。
这是一种虽安静,却能发出响亮声音的见证。
J. D. Greear是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高峰教会 (The Summit Church) 主任牧师,着有多本书籍,包括他的新作《每日的革命者:如何超越文化战争,改变世界》 (Everyday Revolutionary: How to Transcend the Culture War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