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督徒谈论工作时,许多对话都会围绕着辨识上帝对他们人生的计划。身为一个毕业于基督教大学的人,我发现,以信仰为基础的学校和教会经常要求年轻人思考这个问题:“上帝对你职业生涯的旨意是什么?”
是的,这些问题很重要──辨识自己在某一职业道路上的呼召,并全心全意地追寻它,可以让人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意义感。想必这也是做上帝预备我们行的善工的过程的一部分 (以弗所书2:10)。但很多时候,在我们试图分辨职业呼召时,我们常预设实现这种呼召所需的就是“解码”上帝的计划,然后找到一份符合这个计划的工作。
这种预设在最好的情况下是种误导,但在糟糕的情况下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为什么呢?让我们看一些我在研究中常见到的问题: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音乐是她的呼召。然而,在多年于一间又一间小型按次付费的酒吧演出后,仍看不到任何长期稳定工作的机会,于是她放弃了。她最后找到一份管理餐厅的稳定工作。但对她来说,这份工作是次等的选择,更像在浪费上帝赋予她的才华。她原本期待在音乐上的突破能带她走向合适的职业道路。
另一个年轻人觉得自己被呼召去帮助问题少年,但他的父母坚持他先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来还清学生贷款。每天早上走进办公室时,他觉得自己在贱卖灵魂,而不是在做上帝明确告诉他要做的事。
或者想想这个全心投入事工的宣教士家庭:在经历一系列他们无法控制的签证问题后,他们不得不回到美国,感觉自己辜负了上帝和他们的使命。
你也可能经历过全心全意追随呼召时的初期喜悦,甚至找到一份完全符合你的呼召的工作。但有时,呼召──尤其是未能实现的呼召──不知怎的却会让人感到倦怠、压力、失败和不满足。
如果关于职业的呼召是如此美好及崇高的追求,为什么有时 (甚至常常) 会让我们这么困扰?
我认为我们对职业呼召的理解需要更新——需要将它与现代人的“事业成功观”区分开来,并拓宽我们对工作和时间的理解。如果我们这样做,也许就能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来辨别和追求我们的呼召。
在我攻读职业心理学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查考数十年来关于呼召的观念及其正面影响的研究。许多研究表明,拥有一种“呼召感”与个人的满足感、效用感及意义感之间存在关联。拥有呼召感甚至可以提高职业表现。
但事情并非总是如此美好。学术研究已经开始揭示追求呼召时的“阴暗面”。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描述职业呼召,我们往往会得出错误的推论,尤其在职业呼召的“必要性”和“对结果的控制”方面。我们经常假定我们必须找到一份呼召中的职业,或是一旦确定自己有什么样的呼召,就必须找到一份能实现它的工作。
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基督徒可以在没有辨认出一个特定的职业呼召的情况下,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倾听上帝的呼召并荣耀祂。
我们不该告诉彼此,找到呼召 (更别说实现它) 是敬虔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可以强调,呼召是值得憧憬的、有价值的目标,其实现取决于适当的条件。呼召更像是拥有一套房子 (令人向往但非必需),而非殷勤地善待他人之心 (基督徒都应拥有的美德,无论是否拥有房子)。
即使一个人已经确定自己的呼召是什么,也可能因为该领域的工作机会不足,或其他外在因素的阻碍而无法进入或留在该领域,无论他多么努力尝试。这可能导致因对职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而产生巨大的压力。
许多人在认识到自己的呼召为何却未能实现它时,会感到遗憾、压力或失望。在一项针对378名美国教职员的研究中,那些认为目前的工作无法实现自己呼召的人所回报的生活、工作和健康状况,比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呼召的人更糟。研究人员总结道:“ ‘拥有呼召’ 只有在能实现它时才是好事,但如果无法实现呼召,反而可能比根本没有呼召更惨。”
另一项对450名音乐家进行长达11年的研究发现,那些对音乐有强烈呼召感的人更有可能从事音乐专业。讽刺的是,研究还揭示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职业初期呼召感越强的人,自我认知的能力越高,但这并没有反映在他们实际的能力上。”换句话说,他们的呼召感与他们的天赋/水准并不一致。
当人们试图进入他们认为自己应从事的领域时,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不愉快的状态,如研究人员所形容,“对未实现的呼召感到遗憾,以及因追求尚未实现的呼召的困难过程倍感压力”。
更甚者,即便人们找到符合其呼召的工作,也往往容易陷入导致倦、工作与生活失衡的行为模式中。
关于职业呼召的“阴暗面”的早期研究之一,来自2009年针对美国动物园管理员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有强烈呼召感的动物园管理员,在工作中获得了更广泛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但也因牺牲薪资、时间和舒适感而受苦。在2023年关于路德宗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中,纽伯里学院(Newberry College)的休斯教授(Krista E. Hughes)称这种现象为“热情税”,并认为这种税已 “高得令人担忧”。
当一个人的呼召是从事低收入、高工作量、高压力且工作与生活界限不明显的职业(如传道人的工作) ,并且他允许自己的“呼召感”压过生活的“实际需求”时,似乎会成为一条极易滑落的斜坡。传道人因长时间工作、不要求合理的加薪,最终因倦怠而离开事工的例子并不少见。
但我确实希望鼓励每个人,无论年轻还是年长,都能仔细思考上帝呼召他们去做哪些事。我们可以这样祷告:“耶和华啊,求祢将祢的道指示我,将祢的路教训我。”(诗25:4)。我们可以祈求上帝“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并 “坚立我们手所做的工”(诗篇90:12、17)。我们知道,上帝邀请我们参与祂在地上的旨意和国度,我们请求祂装备并成全我们,使我们能履行祂的旨意 (希伯来书13:20-21)。
去年,我和我的同事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倡导重新界定“呼召”的概念。我认为这对认真跟随上帝的基督徒尤其重要。
需要做的第一个步骤,可能是将我们对呼召的理解与现代职业的成功观区分开来。当我们说某种工作是我们的呼召时,我们似乎会附加一个额外的期望,就是我们应该会在这份工作中“成功”。这种成功或许不是经济层面的——尤其是如果我们的呼召与基督教事工相关——但至少在其他方面,我们常以成功的程度来确认自己是否实践了呼召。无论是升职、拥有文化影响力或教会的增长,我们视这些为我们有效地履行上帝旨意的证据,并误认如果这真的是上帝的呼召,这些成果就应当出现。
让我澄清一下,成功的迹象并不是坏事。但它们很容易被扭曲为偶像,我们将高尚的目标变为骄傲、不切实际的期望,更加关注世界的回馈而非上帝本身。约翰·派博牧师 (John Piper) 在他的书《对上帝的渴望》(A Hunger for God)中写道:
“爱上帝” 这件事最大的阻碍不是祂的敌人,而是祂的恩赐/礼物… 因为当这些恩赐取代了我们对上帝本身的渴望时,我们几乎无法发现偶像崇拜的事实,并且几乎无法被治愈。
每个人辨别并追求呼召的旅程和结果都不一样。若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能从一种僵化的 “实践呼召的模式” 中解放出来,使我们能仅凭信心探索上帝为我们预备的任何事物。
接下来,我们需要拓宽对工作和呼召的理解。 “工作” 远不仅仅是有偿的职业。呼召的实现可能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工作职位,而是涵盖更广泛的活动范畴,这些活动未必都发生在有偿工作的领域。
也许你的呼召是成为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成为一位靠畅销书为生的专业作家。你的呼召可以体现在为教会的教育资源库撰写短篇故事中,或透过偶尔出版一本书来祝福少量读者的生命。
如果你主要的职业和呼召不同,你也能同时进行两者。想想保罗,他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被上帝直接呼召,成为初代教会成长的催化剂 (使徒行传第九章)。然而保罗似乎继续做着他日间的工作:制作帐篷。他透过这份工作既养活自己,也推展神的国度 (使徒行传18:2-3;帖撒罗尼迦前书2:9)。
再来,我们同样需要扩展我们对“呼召的时间框架”的理解。当我们开始透过呼召追求上帝对我们生命的旨意时,我们似乎常预设这是一种即刻发生的追求。但实际上,呼召可能需要时间才能结果累累。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在人生很早期就辨别出上帝的呼召,但祂为我们设定的道路可能会让我们经历无数曲折的路径,然后我们才能找到能实践我们呼召的职业。
但在这之前的所有岁月不应被视为分心或浪费掉的时间,而是上帝用来塑造和预备我们未来的重要基石。以约瑟为例,他关于未来的梦首次出现在《创世记》37章。但这些梦直到多年后才实现——在他经历了无数试炼和艰难后。
同样的,即使找到能实现呼召的工作,我们也需要记住,这种工作不一定会永远持续下去。有些呼召可能只持续几年,有些则可能持续一辈子。当你的工作因裁员、家庭需求或新科技等因素改变时,并不代表你失去了呼召。也许你已经完成了这ㄧ职业上的呼召,上帝正在引领你走向新的呼召或暂时的休息。
现在,职业辅导领域已开始调整对呼召的看法。以前,一些咨询师对帮助学生辨别呼召持谨慎态度,担心如果学生的处境导致他们走向与感知到的呼召不符的工作,可能会适得其反。然而,2020年一项研究指出,职涯咨询师可以在帮助年轻人分辨呼召的同时,不过度担心如果他们未追寻这个呼召,会对人生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若咨询师鼓励、教导年轻人灵活看待呼召和职业的形式,辨识呼召的益处会更为明显。这也可以缓解诸如职业倦怠、工作与生活失衡和不健康的压力等负面影响。
不过,我们也仍有理由持谨慎的态度。一项针对业余音乐家的研究指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些具有较强呼召感的人,更可能忽视与他们感知的职业呼召相矛盾的职业建议,即使这些建议来自值得信赖的人生导师。
综合以上因素,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们需要在职涯咨询的研究和资源方面投入更多努力。
基督徒虽需要辨别并追寻职业上的呼召,但在这个过程中,若能以服事上帝国度的更广大目标为重心,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呼召的看法,并增添我们在人生其他方面回应上帝呼召的喜乐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工作层面。或许,我们应该问些更好的问题:
- 我的呼召只能透过特定的全职工作来实现吗?
- 现在是否有与我的呼召相符的工作,还是我需要等待?
- 我是否预设我的呼召将持续整个职业生涯?还是我的呼召可能随时间改变?
我想对所有正在寻求如何更好地使用上帝赋予的恩赐的人说:积极地为呼召祷告、寻求智慧的建议,并要知道你的职业并不完全等同于呼召。也许你会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实现你的呼召。
史蒂文·周(Steven Zhou)在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获得组织心理学博士学位,现在作为兼职教师在该校任教,同时担任他所在教会的运营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