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logy

复活节是上帝的故事,不是我们的故事

我们可能没有察觉,自己无意间成了伪信者,说着一口信仰,却抗拒这个信仰改变人生命样式的力量。

An illustration featuring Jesus in the center of a field of bubbles, each depicting a different story from the Bible.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9, 2025
Illustration by Maggie Chiang

圣经中最常被引用的经文之一,莫过于约翰福音3:16:“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然而,我们对这节经文的诠释往往更常受到我们个人生活视角的影响,而非其真正的神学脉络。在现代人习惯的阅读方式下,这句话似乎会让人以为,上帝创造世界并差遣耶稣,主要是因为祂对人类的爱——并且,这种解读进一步延伸后,会让人觉得上帝的故事最终是关于 “我们”“我们的救赎”

这种思维模式,微妙地将我们塑造成 “救赎故事的中心”,使我们成为意义的作者与裁决者,上帝则被降格为我们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一位可以被我们重新定义,以符合我们个人叙事,甚至 “为我们目的所用” 的上帝。

在教会中,这种错误的焦点可能会表现在 “以消费者为导向” 的崇拜聚会、自我中心的敬拜诗歌、以数字衡量成果的宣教策略、交易式的救恩观,甚至是对个人属灵生命成长的过度强调。

然而,福音的核心并非我们的救赎。它的焦点不是我们,也不是关于我们能从上帝那里得到什么,而是完全集中于在耶稣基督里的上帝。当我们不再以自己为中心时,反而能发现一个更加宏大的故事:一个以上帝的爱、荣耀及永恒目的为核心的故事,邀请我们在基督里找到真正的意义与喜乐。

万物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着上帝、借着上帝、为了上帝 (罗11:36)。新约圣经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一切受造物都是在基督里、借着基督、为基督而造 (歌罗西书1:16)。基督是阿拉法,俄梅戛;首先的,末后的;是初,是终 (启22:13)。最终,基督要统管万有,“叫神在万有之上,为万物之主” (林前15:25-28)。正如神学家弗格森 (David Fergusson) 所言:“世界被造,是为了让基督降生。”

因此,虽然个人得救的经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但在整体救赎计划中,它只是故事的附录,而非主线剧情。

上帝广阔无边的和好计划,远远超越个人的救赎,而是要恢复整个受造界,使万物都归于基督的统治之下。这样的视角,不仅没有削弱福音的呼召,也没有降低悔改及门徒训练的重要性,反而深化了我们对自己在上帝创造中的位置的理解。这个叙事邀请我们,在这宇宙中最大的真理、最崇高的使命中,忠心地跟随基督。

要理解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比较两种不同的福音叙事方式:一种以我们为中心,另一种以上帝为中心。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复活节的意义会因采纳哪种叙事方式而产生深远的差异。

当以我们为中心时,这个故事的开端是将受造界视为人类的居所。起初,上帝看祂所造的一切都 “甚好” (创1:31)。我们或许会称这为上帝的 “A计划”。在这个观点中,伊甸园是个理想的乐园,人类被设计来与上帝和谐共处,前提是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人类选择了悖逆,破坏了这种和谐,迫使上帝改变计划。

当以上帝为中心时,这个故事的开端是上帝决定创造世界,但这世界的存在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了在上帝里面找到它的终极意义。受造界的焦点不是人类,而是上帝的荣耀、良善及满溢之爱的反映 (或彰显)。

人类按着上帝的形象受造,不是为了寻找自身固有的价值与尊严,而是为了在世界里反映上帝的形象。这一呼召预示了基督的来临—— “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歌罗西书1:15)。是在这样的脉络下,上帝赐福给人类,并称他们为 “甚好”。

然而,上帝也警告人类,如果人类试图按照自己的方式成为上帝,选择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人类将与上帝隔绝,生命将被死亡所玷污。而当亚当与夏娃悖逆时,这一切便成为现实。

于是,上帝的和好故事就此展开——为了唤醒祂的受造物,使他们脱离自身虚妄的叙事,重新与上帝的故事对齐。

当我们以我们为中心看待救赎历史,以色列的历史似乎就成了上帝与特定群体的一种交易:这种交易的维系取决于人类的回应。我的祖父,神学家詹姆斯·托伦斯 (James Torrance) 称这种基于条件的回应为 “契约 (contract)”,而非真正的 “圣约 (covenant)”。

在这种视角下,当我们阅读这段经文时,会仿佛上帝与亚伯拉罕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如果你们做我的子民,那么我就做你们的神”;“如果你们遵守律法,那么我就向你们守信”。这种框架将上帝与以色列的关系设定为一种法律和道德上的交易,取决于人的忠诚与否。而当以色列人未能履行这份契约时,关系便恶化,导致流亡及与上帝隔绝。

但当以上帝为中心时,上帝透过亚伯拉罕与以色列所立的关系,是一个神圣的盟约,植根于上帝无条件的应许:“我要作你们的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 (利 26:12)。又过了430年后 (加3:17),上帝进一步向这群蒙拣选的子民阐明祂的期待:“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因此 “你们要遵守我的诫命” (出20:2-17;利 22:31)。以色列的宗教身份并非他们自选的,而是作为上帝叙事中的角色所被赋予的。

即使在悖逆之时,以色列的身份依然不变。他们的叛逆只是对自身真实身份的抗拒,是一种假装自己不是上帝子民的行为。

正如圣经学者莱文森 (Jon Levenson) 所写:“以色列犯罪的能力或许胜过他们对上帝的爱……但上帝对他们的爱却胜过罪的能力。” 使徒保罗是这样向罗马教会解释的:“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 (罗11:28-29) 。

然而,以色列的悖逆反映出一种更广泛的人类倾向:我们总是想要 “扮演上帝”:透过自我编造的虚构故事来定义自己,与上帝的创造叙事对立。

当我们以人为中心时,耶稣便被视为 “备案计划”,是因应人类失败未能履行与上帝的关系所要担负的责任,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在这个框架下,圣父与圣子之间达成了一项协议,由圣子来替罪人完成律法的要求。借着道成肉身、受苦、并死在十字架上,圣子承担了我们的刑罚,满足了上帝的公义,使我们得以蒙赦免。这一举动弥合了罪所造成的隔阂,为人类能与上帝重建关系开启一条道路。

以人为中心的叙事中,耶稣并非创造的终极目的,而只是人类达到最终目标——在完美状态下获得永生——的手段。然而,要达成这一目标,人类必须借着信心接受救赎。因此,创造的故事不仅取决于上帝的行动,也依赖于人的选择。为了获得永恒的生命,上帝要求人悔改,并以信心委身于基督,将故事的最终结局部分交付在人类手中。

这种观点将创造的故事描绘为上帝与人类自主权之间的某种神圣谈判。上帝创造了一个世界,使之拥有自我价值的可能性——不必完全依附于上帝的旨意。接着,上帝维系着这个世界,引导人类寻找人生的意义,同时谨慎地尊重我们的自我决定权。所有按上帝形象受造的人,都具备判断力、创造力和自我导向的能力,使我们能追求独立于上帝的目标。

在这种叙事下,创造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未完成的,直到人类透过信仰基督来获得永生及最终的成全。在这样的框架中,复活节的核心问题变成了:“我们如何将基督整合进个人的救赎旅程?”

而当我们以上帝为中心时,受造界本身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上帝永恒计划的一部分,并在耶稣基督里达到巅峰。基督并不是因应人类堕落的 “备案计划”,相反地,耶稣揭示了创造的真正目的。在道成肉身的奥秘中,上帝的永生之道进入受造界的故事中,成为人类,既揭示上帝故事的真理,也承受着人类自己建构的虚假叙事。

一方面,上帝没有将受造界的故事交托在人类手中,而是透过道成肉身的圣子亲自带领它走向原订的终局。借着圣灵,我们与基督联合,祂体现了真正的人性,定义了我们在上帝故事中真正的角色、身份归属。基督不仅仅是通往智慧、公义及救赎的道路——祂本身就是这些属性,并邀请我们效法祂的脚踪而行 (林前1:30;约壹 2:6)。

另一方面,基督进入人类充满罪恶的死亡与混乱的叙事中。祂完全承拥人性的软弱及其致命的代价——以卡尔·巴特的话来说,“那位审判者在我们的位置上受审”。然而,借着复活,我们的虚假叙事被显露为幻象,并在上帝的救赎大能中被彻底翻转。

因此,复活节的故事并非关于平衡或抵消罪,而是关于 “罪的虚假叙事” 如何在上帝的恩典及真理的重量下溃堤。在基督里,创造的叙事被带向上帝原初所命定的永恒终局。

现在,我们知道复活节的颂歌最终并不是关于我们,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什么角色?上帝又是如何向我们施恩的? (罗8:31) 答案就在一个既深奥又令人费解的真理之中——上帝之所以向我们施恩,正是因上帝首先施恩于祂自己。当从三位一体神的视角来看时,这一点才开始变得清晰。

创造的理由,根植于圣父、圣子与圣灵之间永恒的爱。创造自然而然地流溢于这份爱——始于圣父对圣子的爱,并在圣子对圣父的回应之爱中得以成全,而这一切皆借着圣灵成就。换句话说,创造的起点与终点皆扎根于三一神的永恒生命与爱之中。奥古斯丁曾指出:“每一个人都应当因着上帝而被爱;而上帝则应当因祂自己而被爱。”

受造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上帝决定让祂的爱向外溢出,成就一个新的存在:一个与祂有所区别的受造世界。然而,这个世界的目的不是最终要与上帝融合,而是要作为一份礼物来存在——父赐给子,子又献还给父,一切皆在圣灵中运行。

这场神圣的交换围绕着道成肉身展开。圣父差遣圣子与受造界有同样的身份,好使受造界能在祂里面,也借着祂得以回归圣父。如此,上帝借着“使我们能在基督里为上帝而活”来向我们施恩。如奥古斯丁所言:“人是借着基督而来,朝着基督而去,并在基督里得安息。”

这就是受造界达到其圆满之境的方式——在基督里被聚集,进入三一神生命与爱的永恒交流中。

当我们领悟这个真理,我们便看见受造界本是更宏大计划的一部分,远超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无法仅凭自身的本质找到那最完美的计划。若我们将福音仅仅缩减为 “个人生命的得救或更新”,我们便错失了更大的故事。我们最终极的意义并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在于上帝——因为祂邀请我们参与那永恒的爱的施与受——这正是三一上帝的本质。唯有在这场神圣的团契之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身份,并明白我们受造的完美旨意。

以上这些,对我们今日如何理解 “与上帝和好” 意味着什么呢?太多时候,基督徒把福音简化为如何确保死后进天堂的方式,但这种理解完全错失了福音的核心信息。基督徒的生命不仅仅是对遥远未来的预备,更是在当下参与基督王国的邀请。透过耶稣的启示,我们被呼召去拥抱上帝在我们生命里的新创造,在今世就 “品尝” 祂的荣美与良善 (诗34:8)。

然而,许多人抗拒这样的呼召。我们或许勉强事奉上帝,把这视为一种义务,期待借此换取将来的赏赐。但我们内心深处却未必真心渴望耶稣的命令所带来的颠覆性的生命样式——例如,祂吩咐我们关心身旁生病的、饥饿的,以及外国人/陌生人 (太25:35-36)——而我们错误的心态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今生就已不渴望活在上帝所吩咐/形容的那样的国度里,又何以确信自己将来也会渴望呢?

我们可能没有察觉,自己无意间成了伪信者,说着一口信仰,却抗拒这个信仰改变人生命样式的力量。

那么,我们的盼望在何处呢?我们的盼望并不建立在我们不完美的行为,或动摇的信念上,而是完全仰赖于上帝。耶稣复活不仅仅是个历史事件,更是一切真实且永恒盼望的源头。上帝的能力赐与我们新生命,远超过我们自身所能成就的。

耶稣的福音邀请我们从自己短暂且有限的故事中苏醒,进入上帝的真实叙事之中——去呼吸那已然开始、并将延续到永恒的复活生命。因此,它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愿意醒过来吗?

安德鲁·托伦斯(Andrew Torrance) 是圣安德鲁斯大学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神学教授,着有《向神负责》(Accountability to God),并合着《超越内在性:齐克果与巴特的神学视野》(Beyond Immanence: The Theological Vision of Kierkegaard and Barth)。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别整天把 “复兴” 挂在嘴上

我们也许承受不起真正的复兴。因为真正的复兴不只是人数的增加。

带着虚假的灿烂笑容牧会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积、深埋心底的伤口,会以我们没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

Review

“内向的基督徒” 在教会的纠结

内向的人不需要变成外向的人。但有时,我却让自己的内向成为借口,逃避了我应当去爱上帝子民的责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对抗世界

身为教会,我们能如何更健康地回应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议题?

News

越来越少香港青年对神学院有兴趣

许多年轻人对教会在过去几年动荡中的消极与缺乏行动感到失望。

Review

当我们对上帝失望时

虽然我们的属灵旷野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上帝有的是时间。

“工作” 让你的爱具体可见

我学会即便在贫瘠的农场,也能透过日常繁琐的工作来尊崇上帝并爱邻舍。

当基督徒 “无法跟从主的道”

多数的基督徒并不是修士、宣教士或殉道者。我们既平凡又软弱、不完美,却因上帝那令人震惊的恩典而得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