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我的教会分裂了,然后呢?

我的教会在种种纠纷后解散。我们与教会共同生活所经历的一切,是否只是场徒劳无功?

Broken pieces of an image showing parts of Christ’s body on the cross.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26, 2025
Illustration by Elizabeth Kaye / Sourc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耶稣基督在世上度过了33年,在其中大部分的时间里,祂是个默默无闻的人。这是个让人很难消化的事实。上帝的儿子来到一个破碎的世界,没有用祂的权能立即重塑它,而是选择深入其中,像我们一样的生活着。

祂是如此彻底地融入环境,以至于许多人未能认出祂的真正身份。祂大部分的人生平淡无奇,只有短短几年被记录下来。基督的生平仿佛只能由几个精心记载的片段窥看——马槽中的诞生、光辉灿烂的公开事工、十字架上的受难及改变时代的复活——分布在整整三十多年岁月的两端。

那么,耶稣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做了些什么?我们只能猜测。我们确实知道的是,当祂从这些未被记录的岁月中走出时,祂已完全融入自己的文化环境。祂引用自己民族的经典、遵守他们的传统,了解他们的律法以及人们对律法的争议性诠释。

无论祂还做了什么,耶稣显然专心参与自己所降生的世界,让自己受到宗教制度和统治结构的约制,即便祂知道这些制度和结构已病入膏肓。道,成了肉身,使徒约翰是这么说的。道,就住在我们之中。

如果你相信耶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相信祂既知晓世界的黑暗,也知晓自己有能力拯救它,那么祂 “使用时间的方式” 可能会让你觉得奇怪。祂甘愿与人类同行,至今仍是祂最令人深思的特质之一。

我之所以试图理解耶稣如何看待祂所处的环境,是因为我正在重新审视自己与祂的教会之间的关系。我原先所属的教会已创立13年,最后却因一场常见但仍然痛彻心扉的悲剧解散了。像这样的悲剧不断发生,导致各种教会的瓦解。但当你亲身经历到分裂时,这经历又如此独特于你且深刻地改变了你。

在这场教会分裂的诸多牺牲品中,包含了我所带领的种族正义事工。这个事工的建立过程,对我们的教会来说既充满争议,也极其漫长,就像许多福音派教会面对类似问题时的情况一样。当激烈的选举政治和疫情带来的生活重压并揭开早已存在的裂痕时,我开始听到一些说词——说这个事工正在加速教会的毁灭。

人们想知道我是否意识到,要求我们的教会群体思考种族议题,会带来多大的压力。尽管起初是教会领袖邀请我来带领这项事工,他们仍想知道,这个事工是否只是我个人的野心 (企图掌控讲台),以及我究竟是否是个真正的基督徒,还是个伪装者——试图将我的政治观点植入会众之中?而这些质疑来自我曾视为朋友的人。有些人对我和我的家人态度变得如此有敌意,以至于我怀疑自己与他们曾美好互动的回忆全是幻觉。

教会领袖因这场风波身心俱疲,最终做出行政决定,终止种族正义事工。我是在一次主日聚会上听到这个公开决定的,这不仅意味着事工的结束,也意味着我职责的终结,即刻生效。主日后,我传讯息给所有曾批评我的努力的人,请求与他们对话。当几位曾是朋友的人回覆并愿意见面时,我当天下午便驱车前往。我站在门外看着他们打开家门,在一阵简短的交谈后,门再次关上了。

我们教会当时还面临其他问题。几周内,这些难题迅速恶化,导致会众四散。我和家人开始拜访邻近的教会,思考我们下一步该往哪里去。一旦亲眼见证教会能对其成员做出什么样的事后,要再回去实在很难。但是,因着曾在那里经历到的温柔及友情,要就此放弃教会也很困难。在每个新的地方,我都强烈渴望找到归属感——却又害怕当真的有归属感后,会发生什么事。


我原本没有打算寻找新的教会。我还是个大学生时便来到这间教会,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我是在一个星期天早晨参加了教会在学校的娱乐中心举行的礼拜。那天,牧师的讲道是关于 “共同生活” 是基督信仰一种激进 (与众不同、正面的意思) 的呈现方式,以及基督是如何成为桥梁,连结我们之间的差异。

我深深地被这篇道感动,于是加入这间教会。吸引我的不只有教会的会众,还有他们所描绘的耶稣形象:一位早已超越世上所有敌对与分裂,邀请跟随者效法祂的救主。

耶稣是一个能在公开场合与撒玛利亚妇人讨论神学的人,在这个举动中,祂不仅颠覆了种族与性别的阶级,还让人一窥祂所宣告的王国的样貌。祂也是一个能毫不犹豫地走进圣殿,推翻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然后在刚腾出的空间里医治瞎眼的和瘸腿的人。没有任何根深柢固的人群分裂是祂无法跨越的,也没有任何破碎是祂无法修复的。

耶稣那耀眼而艰辛的良善令我着迷。祂指出,一个充满和解及公义的世界就近在咫尺,祂正在预备祂的跟随者进入这样的世界。祂祝福心灵贫乏的人、使人和睦的人、谦卑温柔的人。祂说,在祂的王国里,在前的将成为在后的 (太20:16)。

耶稣透过宣告另一个国度 “已然降临”,使人们可忍受当下的世代。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我不必接受这个世界现有的样貌。于是,在大学期间,我同样热衷于校园抗议活动及祈祷聚会。毕业后,我投身于非营利组织,从事与种族及经济不公相关的工作,并在夜晚和周末积极参与教会事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耶稣呼召我以 “活出ㄧ种和世界不同样貌的生命” 来对这个世界说 “不”。

我花了五年时间祷告,希望能透过基督教事工来推动公义与平等的工作。当我的牧师邀请我考虑这个种族正义事工的职位时,我视这为上帝所赐的机会。但当我的职责结束、教会瓦解后,我开始全盘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正确理解了耶稣——甚至是否曾经理解过祂。

在福音书中,耶稣医治病人,使水变成酒;祂让暴徒放下手中的石头。祂不惧怕世上最无可撼动的现实,因为这些现实在祂手中变得柔顺可塑。这些关于基督的记载是我最熟悉的,也是塑造我成年后大半人生的叙事。

然而,在教会解散后,我重新阅读福音书,却被自己对基督生平的片面理解所责备。那些明显得胜的时刻,并不能代表祂整个故事的全貌。

耶稣被人热烈接纳的同时,也遭到猛烈拒绝;祂既受人敬仰,也让人惧怕、怨怼。有些人因祂的兴起而欢喜,有些人却密谋要毁灭祂。群众虽高声赞美祂,转眼间又呐喊着要流祂的血。祂允许这一切发生,明知这将导向何处。

耶稣被捕后,在审判中拒绝为自己辩护。祂被冤枉定罪,然后钉在十字架上。祂赦免指控祂的人,顺服行刑者。祂死了。祂那曾大有权柄的力量,在这一刻却全然收敛住。面对人类最极端的败坏,祂选择任其吞噬自己。

显然,祂并未选择改变每一个不利的处境。


和家人探访新教会时,不断思考耶稣为何执意与那些会背叛祂的人同住,又为何拒绝逃离要捉拿祂的人。我开始对这ㄧ点感到莫名的烦躁。

也许,是因为我不安于耶稣那种 “刻意选择的软弱”。也许,是因为我曾经最喜欢的耶稣,是那位能带领祂的子民避开现世苦难的耶稣。

我想声称,自己对基督的忠诚纯粹出自崇高的信念,我想说自己对公义的热忱源自敬虔,我想说教会的崩解之所以令我痛苦,是因为我深爱这个群体——这些说法确实部分属实。

但我对耶稣 “约束自己能力” 的不舒服感,显示了我对祂的信仰里还掺杂了其他动机。我曾将祂的良善与大能视为一种证据,证明祂总会塑造出我渴望见到的现实。基督医治病人、洁净圣殿、教导撒玛利亚妇人——这些故事在我眼里,不只是种神迹,更是祂可以胜过身体的衰败、体制的崩溃及种族仇恨的明证。我曾相信,当祂的门徒面对并接受这些挑战时,他们也会在这些善事上得胜。

自从教会瓦解以来,我一直以为基督很快就会翻转这一切。我安慰自己:“祂很快就会修复我们,我们将继续未完成的工作。” 然而,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我见到的却是更多间教会因公义议题而分裂,从挣扎着无法培育多元的会众结构,到无力应对教会内根深柢固的性侵问题⋯⋯等。我也见到这些教会明明出现了和好的机会,却鲜有人愿意抓住。如今,数年过去了,无论是我的教会,还是其他教会,都几乎没有修复的迹象。

我十分疑惑,这些和好的机会明明是基督 “介入我们之中” 的时刻。为什么祂不强迫我们回应祂呢?当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所钦佩、并视为基督王国彰显的神迹时,答案却非常明显:没有任何一个神迹,是基督运用祂的权能操控人做出选择。

耶稣将祂自己交给这个肯定会残暴对待祂的世界,但所有证据都显示,祂从未试图保留一丝的自己不给这个世界。

祂在一个受罗马统治、被压迫的犹太女子腹中孕育,祂降生于一个以国家暴力镇压像祂这样的婴儿的帝国。祂来到世上最一开始的时光便充满敌意,即便如此,祂仍留了下来。

祂在父母的抚养下长大,祂爱他们,也明白他们终将无力保护祂。祂细心聆听宗教教师的教导,却也知道他们代表着一个腐败的体制,而祂将会起身挑战它。祂必然知道,这是个祂将会翻转并撕裂的世界,然而,这并未阻止祂深入其中,也未拦阻祂爱这世界原本的样貌。

祂曾多少次被诱惑,想要鄙视眼前见到的丑恶?祂曾多少次被罗马士兵拦下,被强迫为他们背负重担?祂曾多少次目睹祂的熟人做出残忍的事?

祂怎么可能明明如此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却从未想要逃离它?祂这样 “选择留下来” 想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

基督在世上的最后四十天里,回答了以上这些问题。在祂复活后,祂回到这个杀害祂的世界。在祂升天前几周的生活,祂选择以初来时相同的方式度过——隐身于日常生活的节奏中。

《约翰福音》最后一章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耶稣独自站在加利利海边,门徒却认不出祂来。祂在岸边等待他们捕鱼归来。这些在祂离世后抛弃祂、至今尚未道歉的人,上岸后看到的是已经燃起的火堆和食物。耶稣默默地服事,亲自为他们预备食物,并简单地对他们说:来吃吧。

在《路加福音》的结尾,耶稣与两个门徒同行,从耶路撒冷走向以马忤斯。祂聆听他们讨论关于那位被钉十字架的拿撒勒先知,以及他们对祂的盼望和失望。祂向他们解释圣经,告诉他们,为什么他们需要一位从起初就在世上受苦的救主。他们听了,邀请祂共进晚餐。他们抵达后,耶稣坐下来,拿起食物,祝谢了,亲手分给他们。

基督在升天前所做的一切,阐明了祂权能的本质:这个世界可以杀害祂,但不能使祂退缩。这个世界可以疏离祂,但不能熄灭祂的良善。使徒约翰称基督为 “道成了肉身”,说祂是 “照在黑暗里的光”,而黑暗不能胜过祂 (约1:5, 14)。如果说基督最初的日子让人疑问祂究竟想在世上成就什么,那么祂最后的日子便是答案:祂的生命就是那预兆和神迹,一个持续临在的神迹。


基督的到来,仅仅是邀请我们超越这个世界,我很难想像教会未来的道路会是什么模样。我的教会——那个曾经如此敬虔、如此被爱、承载了我无数心血及心力的教会,最终仍被我们文化丑陋的倾向所侵蚀。如果基督的路径离这些败坏的人性 (并且没有任何一间教会或群体能完全胜过这些败坏) 很遥远——那么,跟随基督是否意味着要放弃对信徒“共同生活”的盼望?

这听起来是个合理的结论。要回应基督那激进良善的榜样,或许意味着我们必须割舍那些在道德上暧昧不清的牵挂。然而,这样的选择还不够激进,这种思维逻辑与我们文化中已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并无区别。

今天,许多流行的、受人欢迎的理论都将“抽离”视为解决人际关系中固有问题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基督的榜样,就能透过抗议或撤资来反对我们不喜欢的机构;我们可以切断有毒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让孩子换学校。我们应该与世界保持距离,以便追求敬虔的理想——这类观念并不新鲜。但如果一个“研究了基督的生命后所得出的结论”与ㄧ个“不需认识基督便能得出的结论”相同,那么这所谓“对基督的研究”就还不够深入。

基督的生命过于独特,无法用任何不从祂而来的逻辑来理解或效法。从各方面来看,祂的生命像一道难解的密码:前30年仿佛虚度的人生、英年早逝,复活后做的事又显得与“神在人间”这个身份格格不入。除非我们假设基督打从一开始就在做祂应许要做的事——开创一个新的现实 (reality)——否则祂的生平将始终显得晦涩难解。

或许,这种崭新的现实、与世界不同的存在方式,最终体现在基督如何向祂的朋友表明自己的身份。在事工初期,祂经常宣告“天国近了”;在复活之后,祂似乎透过让使徒多马把手指探入祂的伤口来实践这句话。基督信息的总结,体现在一具满布伤痕的身体上:这个身体愿意被刺穿,再次献上自己。

无论我们如何诠释基督,都无法得出“远离世界”的结论。效法基督,意味着要以一种坚定不移、无止境的姿态,与他人共同生活。

讽刺的是,每当我重新与基督的子民接触时,我想要效法基督的决心就会动摇。我和家人开始加入一间新的教会,并试图与旧教会的成员重修旧好。这些互动虽然礼貌,但并不平衡,使我难以将基督充满爱的将临之举,与我们在一起时所做的一切联系起来。

我们与旧教会成员间曾经存在的善意的假设,大多已经消失。有些曾经的友情恢复了,有些则没有。每当想起我们过去的关系及现在的样子,我就会感到一股新的悲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竟然可以如此辛苦地建立起来,却又如此轻易地被瓦解,实在令我惊讶。

在我们新的教会里,尽管十分友善温暖且充满欢迎,我却无法想像再次投入同样的感情,却又可能再次失去它,以至于我几乎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上帝子民共度的时光,是否全是徒劳无功?

与教会建立关系有时是如此痛苦,我什至想说服自己:我并不需要教会,才能拥有健全的信仰。跟任何一群人在一起都能让我的信仰更踏实。然而,这个念头每次一冒出来,就会立刻瓦解。因为我深知:无论我多么不愿意承认,我仍然需要回到教会,因为教会是基督的故事最终极的试炼场。如果“基督的临在”能带来改变,我应该首先在那些自称跟随祂的人之中看见这种改变

“回到教会” 是无法讨价还价的事。基督的故事足以使我屈膝敬拜,但如果没有一条将祂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连结起来的线,那么祂的良善就会永远停留在另一个维度,成为一个无法 “降临在地上 (我们的世界) 如同在天上” 的抽象概念。


福音书里基督的奥秘,与今日教会的基督的奥秘之间,我认为我与使徒多马处于相似的位置。我望向教会,疑惑自己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当多马面对复活的基督时,他或许也在问这个问题。

基督站在多马面前,身上带着肋旁的刺伤及双手双脚的钉痕。多马如何能够分辨,他所看到的是一具 “濒临崩溃的身体”,还是一具 “已经胜过腐朽、正迈向荣耀的身体”?这副身体应该被人们哀悼,还是应该被人们庆祝?应该埋葬掉,还是应该拥抱?

如果今日的教会是基督身体的延续,我能感受到祂被摧残的程度。

每一间教会,都不只被正在发生的争论深深刺伤,还承受着世代相传的敌意。同样地,当基督向多马展示祂的身体时,那副身体承载着祂所经历过的一切苦难。

然而,基督身体的意义可能不只一种。我想到,在种族正义事工解散后,我接起一位朋友的电话,并驱车前往他家门口。我视这为自己与旧教会最后一次的互动,而这一幕在我脑海中反覆播放,宛如一场悲剧的结局。

我的朋友关上家门,我开车离去。但在此之前,我们曾短暂地面对彼此。我带了一份离别的礼物,他们道谢后收下了。我们本可以重新翻出所有的怨怼,也本可以选择再度争论,但我们克制住这一切,好好地道别。

我可以为那些与旧教会共度的岁月赋予多种叙事,而最严苛的说法都带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最显而易见的叙事,会围绕着我们道德上的软弱,以及我们这个群体如何成为了一个让彼此失望的地方。但最完整、最全面的叙事,不仅仅计算我们自身的故事,还会计算基督的故事。如此一来,我们共度的时光不再被诠释为一场失败——而是个尚未完成的叙事。

基督在世共33年的生命,向我们述说祂叙事的全貌——祂既被这个世界深深伤害,又由圣灵复活。或许,祂的教会也是如此:既是我们人性不足的见证,也是那崭新存在方式已然降临的证据。上帝的子民,看起来就像一副破碎的身体,颤抖着迈向复活。

我们国家长久以来的种族问题仍未结束,没有任何教会能够战胜我们生于其中的历史。我与朋友们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出生前就已存在,也可能会持续到我们离世之后。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即便只是朋友家门口那场安静的交流,也呈现出一种微弱却无可否认的基督神迹的缩影:尽管发生了这一切,我们仍向彼此靠近。教会,尽管伤痕累累,并非我们白白耗费时间之地。如果基督的本质是 “临在”,那么在那一刻,我们曾一同触摸了祂。

Yi Ning Chiu在《Please Don’t Go》撰写通讯专栏。此前,她曾担任《Ekstasis》(本刊创意新生代项目之ㄧ)的专栏作家。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 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牧师深知被背叛的感觉

Hannah King

这些痛苦的经验并不是事工失败的记号,而是我们在基督里 “与祂有分” 的一部分。

Review

基督更新我们的 “心”,而非我们的大脑

Sharon Dirckx

人类的 “灵魂” 及 “生理” 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我在30年服事历程中学到的30件事

“后来我学到,其实所有事工,都是某种程度的青少年事工⋯⋯”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别整天把 “复兴” 挂在嘴上

我们也许承受不起真正的复兴。因为真正的复兴不只是人数的增加。

带着虚假的灿烂笑容牧会

Wes Faulk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积、深埋心底的伤口,会以我们没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

Review

“内向的基督徒” 在教会的纠结

Matt Reynolds

内向的人不需要变成外向的人。但有时,我却让自己的内向成为借口,逃避了我应当去爱上帝子民的责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对抗世界

Tryce Prince

身为教会,我们能如何更健康地回应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议题?

News

越来越少香港青年对神学院有兴趣

Peter Maize

许多年轻人对教会在过去几年动荡中的消极与缺乏行动感到失望。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