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logy

是的,耶稣曾是个难民

Editor in Chief

如今祂仍站在难民营里,并呼召我们加入祂的行列

Mary and Baby Jesus sitting on an Egyptian sphinx statue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12, 2025
Illustration by Christianity Today / Sourc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上周,美国国务院下令《世界救援会》(World Relief) 等接受联邦补助计划帮助难民在抵达美国的最初几个月安顿的机构“停止所有工作”。而就在不久前,美国政府临时发布命令,让逃离阿富汗塔利班迫害的人——包括曾在美军与盖达组织的战争中协助美国的人——陷入极为不稳定的困境。

眼下的问题不仅是全球对难民的反对声浪,还有某些反难民人士在难民被拒绝时所表现出的幸灾乐祸,甚至对那些提醒他们“拿撒勒人耶稣也曾是个难民”的人加以辱骂。

但耶稣真的曾是个难民吗?如果是,这个事实有何重要性?

关于耶稣是否曾是难民的问题,其实非常清楚,毫无争议。联合国目前对“难民”的定义是:“因迫害、战争或暴力而被迫逃离本国的人。”这与英语中该词的日常用法一致。例如,《韦氏词典》对“难民”的定义是“逃亡者”,尤其是“因逃避危险或迫害而前往他国或安全处的人”。

马太福音记载,当东方的星象家来到犹太地,传递弥赛亚已在伯利恒诞生的消息时,希律王勃然大怒,下令屠杀伯利恒及其周边所有两岁以下的男婴 (太2:16)。但约瑟此前已因梦中天使的警告,受指示带着家人逃往埃及 (太2:13)。

圣经告诉我们,约瑟、马利亚和耶稣在埃及避难,直到希律王去世。即便如此,当约瑟得知希律的儿子亚基老接管了犹太地时,再次在梦中受到警告,知道局势依旧危险,于是退到加利利的拿撒勒 (太2:19-23)。

此外,马太福音记载,耶稣逃往埃及的事件不仅仅是一场家庭避难,更与以色列人在历史上的经历产生深层的先知性连结。如马太所言,这次的逃亡、成为难民及耶稣后来的归回,应验了先知的预言:“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太2:15)。

那位先知就是何西阿,上帝曾对他说这句话,指的是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出埃及的事件 (何11:1)。当时,上帝透过摩西对法老说:“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我对你说过‘容我的儿子去,好侍奉我⋯’”(出4:22-23)。

耶稣,作为以色列历史的终极实现者,重演并救赎了这个故事。正如上帝曾让以色列人寄居埃及以躲避饥荒,同样的,上帝也在埃及保全了以色列人耶稣的性命;如同上帝指引希伯来人逃离迫害他们的王,上帝也指引弥赛亚的家庭逃亡;如同上帝在旷野保护以色列人,并引导他们渡过约旦河进入应许之地,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后,也在圣灵的带领下进入旷野 (太3:13-4:11)。

从出埃及那一代人到耶稣诞生之间,圣经记载了许多难民的故事。例如,耶稣的祖先喇合——耶利哥城的一位妓女——因帮助约书亚的军队攻取应许之地,离开自己的民族,投奔以色列人 (约书亚记2章)。另一位祖先,寡妇路得,则离开摩押与婆婆拿俄米一同前往伯利恒,靠拾取田间遗落的麦穗为生 (路得记1-2章)。

路得原以为,作为外邦人,她会受到以色列人波阿斯的轻视,但波阿斯却称赞她,因她离开父母与故土,为了照顾亡夫的母亲而住在陌生的百姓中间 (得2:11)。波阿斯更奉“耶和华以色列神”为她祝福,因她“投靠在祂翅膀下”(得2:12)。

耶稣的祖先大卫,也曾因扫罗王的追杀而四处逃亡 (撒上19:18),甚至一度避难于敌人的领土迦特 (撒上21章)、藏匿于山林洞穴 (撒上26:1-3),又逃往非利士地 (撒上27-29章)。

圣经中类似的例子多不胜数,正如圣经所言:“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漂流无定⋯⋯”(希伯来书11:32, 37-38)。

耶稣来到世上,正是进入这样的故事之中,祂也呼召我们跟随祂加入这个故事。

那么,这对我们国家的难民政策有何启示呢?从某种层面来说,没有太多的启示。毕竟,没有任何国家能接纳所有难民,正如没有一个人或一间教会能照顾所有寡妇与孤儿。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公义与秩序,谨慎筛选并排查难民,是合理且必要的 (罗13:1-5)。基督徒对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可以持不同意见。

然而,即使基督徒可以对一个国家能接纳多少难民持不同看法,我们却无权违背圣经对难民的看法,以及我们应当以何种动机来回应这个议题。而这最终确实会影响我们支持的政策方向。

圣经虽没有建议我们一套具体的税收政策,但圣经教导确实塑造了税吏的良心,使他们不滥用权力、不勒索百姓 (路3:13-14)。试想,若一个社会普遍容忍贪污,并且制定税法只是为了“奖励朋友”、“惩罚敌人”,我们不需要详细的政策蓝图,也能预见这种动机必然导致不公义的政策。

一位在税务机关工作的基督徒,不应该强行推动某种“圣经式的税收政策”,但他应该让自己的思想及良心受圣经的塑造,知道圣经对那些“不为孤儿伸冤、不听寡妇委屈”的人所发出的警告 (赛1:23)。

在全球充斥着反难民言论的时刻,许多人的用字遣词既丑恶且充满仇恨,基督徒此时面临的关键考验依然是:对我们而言,谁是我们“看不见”的人?

那些自身不是难民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个议题与自己无关。然而,试想我们在面对与自己切身相关的议题时,会有多么不同的做法?

例如,我认识一些人在反对阿片类药物 (opioid) 滥用的问题上,付出极大努力。他们之所以积极发声,不是因为他们过去曾支持滥用药物,而是因为他们亲眼见证了这种成瘾带来的毁灭性影响。若不是亲身经历,他们或许从未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认识许多致力反对在世上任何地方进行种族灭绝的人,因为他们的家族历史中曾有人在犹太大屠杀 (Holocaust) 中丧生,或曾逃离纳粹政权。他们当然不可能成为支持种族灭绝的人,但他们特别敏锐地意识到,当人们的良知对此类暴行麻木时,会发生什么事。因此,当中国为维吾尔人设立集中营时,他们很快便意识到其中的危机。

大多数美国基督徒并非难民。许多人甚至不认识任何一个难民家庭。因此,他们或许会选择对难民的困境视而不见。然而,没有一个基督徒的良心可以容忍难民遭受不公的对待。而我们确实都至少认识一个难民家庭。事实上,我们自己就是其中一份子。若我们在基督里,祂的历史就是我们的历史 (林前10:1-2)。

难民往往不受本地人欢迎,甚至常成为替罪羊,被人诋毁。 “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希伯来书》这样说。 “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来13:12-14)。

那位在城外受辱、被咒诅、几乎孤立无援的耶稣,今天呼召我们跟随祂——无论祂走向何方,跟随祂到那里。祂呼召我们关心那些祂关心的人,因为即便没有任何人听见,祂仍能听见那些在危难中的人的哀哭声 (雅各书5:4)。

我们或许不总能在难民政策的制定上达成共识,但我们不能说,我们没有被警告过,若我们对受苦者的心变得刚硬,会发生什么事。我们的心应当如此被基督的故事所塑造,以至于当我们听见自己鄙视地脱口而出:“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东西吗?”时,能够立即警醒 (约1:46)。

是的,耶稣曾是个难民。今天,祂仍在难民营之中。我们的心也应该在那里。

罗素·摩尔 (Russell Moore) 是本刊的总编辑,领导公共神学计划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 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年轻人不需要一个“柔化​​版”的福音

Z世代对耶稣敞开,但对 “宗教” 保持戒心,因为宗教看起来既虚假且与现实脱节。

News

研究显示:Z世代的教会出席率领先其他世代

美国会友平均每五个主日只参与其中两次,但年轻人的出席率正在上升。

教会长辈,别 “训话” 年轻人生孩子

对婚姻及家庭感到焦虑与矛盾的年轻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样,而不是说教。

耶稣说,不要为养育孩子忧虑

当我们意识到 “自己与非基督徒并无差别” 这个事实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思想耶稣关于空中的飞鸟的教导。

学者在一片莎草纸上发现耶稣的话语

他们意识到,在那一刻,他们的研究跨越了千年,与另一位被耶稣深深感动的人产生了连结。

Review

“郊区心态” 如何塑造了福音派?

或许,现在是时候更加批判性地思考:我们的环境如何塑造了我们?

基督徒真的 “更好看、更时尚” 吗?

社群媒体上的 “耶稣光辉” 潮流,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神学。

诚实面对你参加 “短宣队” 的动机

短期宣教相当复杂,而且常常不尽人意,但若以智慧和透明的态度进行,仍能带来极大的帮助。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