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正在进行一项关于〈英国华人社群与圣经〉(BCCB) 的研究。我联系了几间香港背景的教会,希望能够访谈他们的牧师或会友,然而却迟迟没有收到回覆。我试着透过电子邮件再次跟进,结果仍然是石沉大海。
当我与一位住在英国的香港朋友分享这件事时,她告诉我,她对我的遭遇并不感到意外。 “你的名字听起来像典型的(中国)大陆名字,这可能让他们不愿意回应你,” 她说。
根据她的建议,我决定改用英文名字再发一次邮件。这次,我收到了回应。然而,这个经历让我心情沉重,因为它突显了华人基督徒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与隔阂。
目前,英国的华人教会正经历爆炸性的成长,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移民潮的涌入。自从中国政府在前英国殖民地香港颁布严厉的国安法后,截至去年,英国政府已接纳了超过20万名持有英国国民海外签证 (BNO) 的香港人。
然而,这种对华人教会增长的正面印象,其实是个脆弱的泡沫,随时可能破裂,因为香港基督徒与(中国)大陆基督徒之间的分裂依旧存在。
我曾目睹这些张力所带来的后果,例如基督徒按照背景自行划分群体,选择与相似背景的人一起聚会,甚至因政治意见分歧在社群媒体上彼此诅咒。
来自(中国)大陆的人说普通话,成长于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下,宗教接触相对有限;而香港人说广东话,曾经拥有较大的政治与宗教自由。某些刻板印象——例如香港人普遍认为(中国)大陆人落后且缺乏文化——仍然十分常见。
此外,许多移居英国的香港人强烈反对中国共产党 (CCP),这更进一步加剧他们与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之间的紧张关系。
然而,许多教会选择对这些政治、社会及沟通上的裂痕视而不见。大部分基督徒视政治为禁忌话题,以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即使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仍暗潮汹涌地发酵。
在一个意识形态分歧严重到似乎无法弥合的处境中,实践《希伯来书》12:14的教导是极具挑战性的:“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
然而,《约拿书》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真正的 “使人和睦” 之道。上帝邀请我们积极寻求彼此的和睦,鼓励我们与那些我们可能想要回避的人来往,温柔地挑战自身的偏见,并在分裂处努力追求和解。
为了探讨英国华人教会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培育华人基督徒彼此和睦之心,我在2022年受英国及海外圣经公会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委托进行研究,访谈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教会领袖。
与这些华人基督徒的对话,进一步揭示了我先前提到的 “脆弱泡沫” 所承受的压力,显明民族主义情绪往往掩盖了基督信仰中彼此相爱——甚至爱仇敌——的呼召。
在我访谈的45位教会领袖中,有41位表示,近年来,维系会众之间的合一变得愈发困难。 “我教会有一群年轻人,因为对(中国)大陆及香港的政治立场不同,拒绝在同一个空间祷告,” 一位来自伦敦华人教会的主任牧师告诉我。 (出于研究保密考量,受访者的姓名均未公开。)
此外,仅约55%持BNO签证的香港基督徒认为可以信任(中国)大陆人,相比之下,接近四分之三 (74%)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信任英国白人。
许多香港移民更愿意参加英国当地的英语教会,但 “不是因为这些教会更好,而是因为他们在其他华人当中感到不自在,” 这位在伦敦的主任牧师补充道。
一些香港基督徒甚至担心华人教会内可能存在间谍。 (去年12月,英国法院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一名与安德鲁王子关系密切的中国大陆男子入境。)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基督徒往往对那些仅服事香港移民的新兴教会抱持怀疑态度。在他们看来,这种 “排他性” 更多是出于政治动机,而非圣经原则。
在〈英国华人社群与圣经〉(BCCB) 的研究中,(中国)大陆基督徒在讨论地缘政治问题时,也展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
“中国共产党无可否认地为中国带来重大的经济发展,让数百万人摆脱贫困,” 一位在英国的大陆教会聚会的长老表示。 “许多对中国的批评,是基于对这个国家根深蒂固的偏见,有些人甚至因此合理化对中国人的仇恨。”
这种不信任及论断的情绪如此强烈,以至于在同一座城市里,讲普通话的教会与新成立的香港教会几乎毫无往来。
但这并不仅仅是现代的英国华人教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在圣经里一位愤怒的先知身上也能看到相似的情境。
约拿因上帝向尼尼微人施恩而深感不满,因为约拿认为他们是 “别人”,不是以色列人。约拿近乎抱怨地对上帝说:“这就是我急速逃往他施的缘故!” (约拿书 4:1-2)
直到约拿被困在大鱼腹中,他才真正面对自己的无助及对上帝怜悯的需求。 “我要说:救恩出于耶和华!” 约拿在祷告的最后呼喊 (约拿书2:9)。
在这一刻,约拿开始意识到自己何等需要上帝的怜悯——而这正是他极力不愿施予他人的恩典。这为他拆解自身的偏见及自以为义的心奠定基础。然而,即便整座城悔改归向上帝,约拿仍无法用上帝的眼光看待尼尼微人。
后来,上帝问这位闷闷不乐的先知:“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我岂能不爱惜呢?” (约拿书4:10-11)
上帝对约拿的提问是永恒的提醒:祂的怜悯无远弗届。我们蒙召要以同样的怜悯去接纳那些我们可能难以接受的人。
我们要向他人展现上帝已向我们展现的恩典及温柔之爱。如果我们只专注于彼此的不同,将对方标签为 “别人”,甚至是 “敌人”,我们便偏离了上帝的心。
当然,英国华人教会不完全等同于约拿与尼尼微人的冲突。然而,BCCB的研究显示,香港基督徒与(中国)大陆基督徒往往视彼此为 “尼尼微人”,仿佛对方不在上帝救赎的计划内。
要真正促成香港与(中国)大陆基督徒之间的和睦,我们首先需要像约拿在鱼腹中那样,学习谦卑与悔改。圣经呼召我们让 “眼上的鳞片掉落”,使我们能够看清彼此相同的败坏及对救主的迫切需求。
约拿的故事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是否满足于维持表面上的和平,选择逃避艰难的对话,让更深层的问题持续悬而未解?” 上帝没有让约拿简单地避开尼尼微人,而是呼召他去接触、以恩典对待那些他不喜欢的人。
在英国华人教会的处境中,追求和平需要基督徒们营造这样一种空间,让个人与集体间的张力能被坦诚且富有怜悯地讨论。良好的解决方案始于良好的提问,而这需要人们带着真诚的好奇心,并愿意承认这些对话可能会带来的尴尬和不舒服。
在英国华人教会中,成功的促进彼此和睦的案例仍十分稀少。关于彼此之间 “分裂的情况” 的对话仍被视为禁忌。然而,一些希望的曙光正在浮现,例如 “汉语公共神学学会 (Society of Chinese Public Theology)” 这一新成立的组织,致力于鼓励围绕着敏感议题进行开放的对话,讨论主题包括基督徒对战争的回应及参与政治上的抗议行动等。
我为BCCB研究所做的调查,也可视为迈向和睦的一步。在访谈香港及(中国)大陆的教会领袖时,我学会放下自己的预设立场,专注于聆听他们的故事、挣扎及盼望。我曾与来自香港的基督徒一起哀恸、流泪并祷告。
最终,真正的和睦必须根植于彼此相爱。让我们在不带论断或敌意的情况下,直面那些潜在的张力,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位圣灵所连结的同一个身体 (以弗所书4:4-6)。约拿的故事提醒我们,我们可以信靠上帝无限的恩典,去拥抱与我们不同的人,并学习向他们展现怜悯和爱。
黄寅轩 (Yinxuan Huang) 为英国及海外圣经公会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研究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