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同理心为视邻舍如自己

“好撒玛利亚人”这类的故事促使我们顾及他人,从而治愈我们的短视。

Christianity Today January 23, 2023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 Source Images: Uncoveredlens / Cottonbro / Pexels

近年来,同理心(Empathy)这个词很为流行。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将同理心[定义]为“像他人一样体验世界的过程,或者至少像你以为的那样去体验别人的感受。对某人有同理心意思是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感受她的痛苦。”

同理心与同情心截然不同,因为同情心通常是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俯视他们,为他们感到遗憾。同理心则是我们去感受他人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地位差异。布鲁姆所定义的教科书式的同理心差不多就在这范围内。

虽然富有同理心的认知是一件好事,但同理心需要背景和动机,好让我们以基督的样式爱我们的邻舍,并最终跟随祂舍己的榜样。

基督教对同理心的理解与基督所教导的两条最大的诫命有关:“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27)

当然,这两种爱是错综相连的,因为如果不与爱的源头——基督相连,我们就不可能以基督的方式去爱邻舍。

基督教的同理心要求我们既要舍己,并且要是有意为之,因为我们要跨越自己的同温层和经验,同理那些被抛弃、被误解、被虐待的人。当我们忽视和不珍惜别人与生俱来的“上帝的形象(_imago Dei_)”时,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爱上帝。

但这种爱及与其相应的同理心是很难有的,我们常惯性倚赖刻板印象,忽视其他生命的神圣性,常有先服务和保护自己的冲动。

基督教教导的同理心超越了人类本性和仅仅只当一个好人的要求。基督的道成肉身是历史上最完整、最深刻的同理心。基督“道成肉身”,和我们共同经历人性的体验,包括各种我们经历过的痛苦,因为祂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1:14)。

圣经中有许多基督同理心的例子,但最令人感动的也许是在《约翰福音》里,基督在祂的朋友拉撒路死后的反应:“耶稣哭了”(约11:35)。

基督知道祂将会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所以祂哭泣不是因为祂朋友的生命走到尽头。祂乃是与我们一同哭泣、为我们哭泣,在拉撒路的姐妹们身旁一同哀痛,感受她们的痛苦以及死亡的诅咒为全人类所带来的痛苦冲击。

祂的哭泣是这位完全的神-完全的人的怜悯和共情之举,祂与堕落后的人类因着无可避免的苦难ㄧ同哀悼。在祂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基督对人类的同理能力达到完全的状态。

基督担当了人类的罪,为他们受苦,祂感受到人类的悲伤、绝望和他们自己造成的苦楚。我们与基督不同,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的思想或生存体验,但神却命令我们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

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行为,我们需要想像力帮助我们弥合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

伴随我们想像力的增长,我们需要一些故事来显明我们蓄意而为或是不作为的罪,使我们不被侷限在自己的视野里,能看见我们邻舍那美好而复杂的世界。在向我们显明如何既认同我们的邻舍,又弥合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差距时,基督讲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同理心的故事,也就是路加福音10:25-37中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你可能还记得,这个故事是回应一位律法师向耶稣提出的问题而讲的。就像那个富有的少年人一样,这个人问耶稣,他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基督用一个问题来回答——祂反问这位律法师,“律法上是怎么写的?”。

这位律法师的回答了标准答案:“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回应他:遵守这些律法,就必得永生。

但这对宗教领袖来说还不够;他想误导和羞辱耶稣,所以他接着问:“谁是我的邻舍呢?”

基督回答说,有一个人被强盗殴打后躺在路边,急需帮助。两个受人尊敬的犹太宗教领袖——祭司和利未人从这个受伤的人身边经过,却无视他的需要。他们不仅无视这个人,而且还故意“从另一边走了过去”来避开他,毕竟眼不见为净。

下一个路人是一个撒玛利亚人,他看到这个受伤的人就“动了怜悯之心”,不仅为他包扎伤口,还把他扶起来,放在自己的驴子上,把他带到一家客栈以便照顾他。

他本可以只给他一些钱或处理伤口后就离开。然而他抱起这个人,带他一起赶路,甚至一起在客栈过夜、照料他的需求。

第二天,他付钱给客栈老板,让他照顾这个被抢劫的人,如果照顾的费用超过所付的,他愿意付老板更多的钱。讲完这个故事后,耶稣又问了那个考问他的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律法师回答:“是怜悯他的人。”然后基督命令他“你去照样行吧。”

基督命令律法师和任何听到或读到这个故事的人要像撒玛利亚人那样,有怜悯的心,走舍己的路,而不是自私利己的路。思考出现在这个故事里的角色对于我们理解这个故事非常重要:故事里有两个备受尊敬的犹太宗教专家和一个外邦人及撒玛利亚人。

正如民权活动家霍华德·瑟曼(Howard Thurman)在他关于这个比喻的讲道中所解释的那样,这个撒玛利亚人无论从字面上还是象征意义上都生活在“另一个地方”。他不仅在种族上与犹太人不同,他的宗教信仰也被认为是异教的、混种的,在犹太人眼中是不体面的。

然而,这个在人看来是被遗弃的人,这个不信教的人,是故事中唯一认出了受伤之人的光辉人性的人。宗教领袖们却不想被这个人的事牵连;也许他们很忙,或仅仅不想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但撒玛利亚人却冒了这个险。他放慢脚步,伸出手,把一个承载神的形象的人拉了起来。

本文摘自玛丽-W-麦坎贝尔(Mary W. McCampbell)的《视邻舍如同我们自己:艺术如何塑造同理心》,版权归2022年堡垒出版社(Fortress Press)所有。经许可转载。

翻译:裴占从

校稿:Yi-Ting Tsai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Our Latest

News

中国基督徒盼望教会领养残障孤儿

在中国禁止国际领养后,一些基督徒希望中国教会能承担起这个责任。

在忙乱的时间里,错过燃烧的荆棘

我们需要教会逆着这股“加速的文化”而行,真正成为我们学习操练居住在神圣、神秘和永恒里的地方。

耶稣会对今日的“帝国”说些什么?

教会除了应向掌权者说真话,也应该让世界看见我们时,“真的”看见基督的生命样式。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