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logy

我在30年服事历程中学到的30件事

Editor in Chief

“后来我学到,其实所有事工,都是某种程度的青少年事工⋯⋯”

Hymnals in a church pew
Christianity Today November 4, 2025
Illustration by Christianity Today / Source Images: Unsplash

上个周日,是我受按立为牧者的第30周年纪念日。纪念礼拜在我家乡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市的海景浸信会行。为了纪念这个里程碑,我想与你们分享我在服事生涯30年中学到的30件事。

我并不会说这是我学到的 “最重要的30件事”。若真要这样做,我恐怕会永远拖延,不断纠结哪一件比另一件更重要。所以,我决定直接写下30件对我而言具有意义的事。

1.在预备讲道、教导,或任何服事的历程中,比起在研究所与博士阶段接受的系统神学训练,从小浸润在圣经经文里长大的经验,对我人生的影响更为关键。

2.圣诗 (神学底蕴坚实的古老诗歌) 比教会的 “异象宣言” 或 “使命宣言”,或什至几乎比其他任何事都更重要。圣诗能渗入人生命中破碎与隐密的角落,成为滋养灵魂的泉源。若教会用记忆点短暂、重复性高、不段更迭的音乐取代它们,就太可惜了。

3.话虽如此,除了圣诗外,我也意识到,我的神学与世界观的形塑,很大一部分来自我青少年时期聆听的现代基督教音乐。Michael Card的歌曲教会了我释经学;Rich Mullins和Amy Grant的歌教会我如何祷告;Petra的歌则教我如何以 “喜乐战士” 的姿态面对属灵争战。

4. 经过多年在神学院教授讲道学的经历后,我最终得出这个结论:我可以帮助塑造、培育人们并提升他们已有的恩赐,但我无法真正 “教会” 人们讲道。讲道是一种自己真的看见 “什么” 的洞察,是一种进入经文本身、与之同在的生命姿态;讲道更多关乎的是传道者对圣经的热爱与执着,而非单纯的沟通技巧。这种火热的心志必须本来就存在传道者的生命里,是无法被人 “教” 出来的。

5. 我在自己或他人身上发现的多数神学错误,往往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类型:把 “非此即彼” 与 “两者兼具” 的真理搞混。辨识这两者的差别是极其重要的事。若在 “主或巴力”、“耶稣或玛门” 这类问题上采取 “两者兼具” 的态度,结局是致命的;但若在 “上帝的主权与人的自由”、“真理与爱”、“信心与顺服”、“福音与公义” 等问题上采取 “非此即彼” 的态度,同样也很危险。

6.曾经,我以为拥有严谨的神学,是解决 “名义上的/文化上的基督信仰” 的答案。我曾以为,那些沉浸于神学之中的人,灵命一定很成熟。但我后来却常发现,事实恰恰相反:许多深陷神学体系的人,最后会为了政治、宗派或金钱而出卖他们信仰的真理。反倒是那些我以为太 “务实派” 或太 “宗教神秘派” 的人,才是那些真正坚守信念、不妥协的人。

7. 我的理性思路常常出错,但我的直觉几乎从不。我常这样想:“这个人让我感觉有点诡异,但似乎只有我察觉到”;或 “这个人充满怒气,但他对神国很重要,我应该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 “这位领袖私下会说些奇怪的话,但他比我聪明,我不该质疑他”——我后来发现,这些时候我更该相信自己的直觉,这样我就能少些心痛的时刻。 30年前,我曾参加一场号称是 “加尔文主义者” 的聚会,但聚会当下我的感受是:“与其说是在谈论上帝的恩典,这里似乎更像 ‘新南方邦联祖先崇拜’ 会议。但也许是我不够成熟,才会有这种感觉。” 事后证明,我最初的直觉是对的。

8. 我的父亲从小在牧师家庭中长大,童年时亲眼目睹教会冲突的黑暗面,留下很深的阴影。因此,成为牧师后的我,下定决心要尽力让自己的孩子不要经历那样的事。直到有一天,我一个已成年的儿子打电话给我,表示他正在准备一份与他即将加入的新教会分享的 “属灵历程自传”。他问我:“有件事我很好奇:回想起来,我们家以前一直在美南浸信会的教会聚会,但后来去了无宗派背景的教会——这之间有什么故事背景吗?”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当年的努力,真的成功了。

9.想像这样的情况:有一位互补论者 (complementarian) 相信有几段圣经经文确实界定了男女性在ㄧ些教会职分上的差异,而另一位平等论者 (egalitarian) 同样相信圣经的所有权威性,但认为那些经文的意思并非互补论者所解释的那样——这两方人的共通点,其实比他们各自与己方的极端立场那一端还多。例如,那种把一切歧见简化解释为 “又在打性别战争”,并且在心理上对女性怀有奇怪敌意的极端互补论者,以及那种认为保罗、彼得很 “厌女” 的平等论者——当这两派立场走到极端时,其实都与真正信靠圣经的信仰相去甚远。我过去也曾以为这类议题只有 “两派对立” 的选择,但如今我发现,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既荒谬又危险。

10.我还是青少契牧师时,曾以为自己迟早会足够成熟,并 “脱离青少契事工”;但后来我学到,其实所有事工,都是某种程度的青少契事工。带一群青少年去新墨西哥州参加夏令营,要处理谁不想和谁坐在一起、谁在多力多滋袋底藏大麻、又或是谁因某人和别人聊天而吃醋……应对这一切所需要的能力,与带领一间教会、神学院、非营利机构,甚至在白宫协调联盟间的合作——完全一样。

11.我曾辅导过许多经历婚外情的夫妻。几乎每ㄧ次,被背叛的一方都会以为自己也有责任——是不是我不够吸引人?不够性感? 但我可以诚实地说:从来没有一次真的是这样。几乎在所有案例里,出轨者追求的并不是性,而是那种重回青春期的感觉,那股荷尔蒙带来的悸动:“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吗?”

12. 最危险、最应被咒诅的基督信仰异端,就是把耶稣当作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无论那目的是政治动员、产品行销、财富祝福,或其他任何东西。那个 “目的” 是什么并不重要,达成它的神学论述多么高明也无关紧要。行邪术者西门所走的路,最终都会通向地狱 (使徒行传8:18-23)。

13.你永远无法逃避被别人批评。所以先想清楚:你去世后,希望人们在你的墓旁如何批评你、如何记得你?然后当那些批评真的出现时,别让它压垮你。

14.每个人都喜欢谈论自己会 “坚守信念”,或想活出 “逆文化而行的基督教世界观”,但多数时候,这种说法都是假的——通常要等到你的信念让你失去身边群体的认可、或要你付上代价时,才会显露出来。若你拒绝随波逐流,你会发现许多人 (即使那些私下认同你的人) 会劝你说谎、为自己不觉得做错的事道歉,或抛出一些讨好群众的话题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15.对有些人来说,祷告很容易,但读圣经很难;对我而言,情况正好相反。我需要把祷告写下来,或独自一人散步时默默祷告。这并不代表我比别人更属灵或更不属灵,这只意味着我找到了适合自己与上帝相交的方式。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属灵节奏,非常重要。

16. 当你受邀去某处讲道或上课时,几乎总会有人希望能提前打电话,告诉你如何使用麦克风,或提醒你 “问答环节是在信息之后而不是之前”。这让他们感到安心,但其实既浪费他们的时间,也浪费你的时间。如果你是在演唱会上表演,提前一小时做音响和麦克风检查可能是必要的,但讲道或上课则不需要。

17. 拥有 “智慧” 是必要的,而且智慧不仅仅是 “知道很多事”。所罗门的智慧表现在他对人性的普遍理解,且能 “洞察” 人的行为和动机 (王上3:16-28);他的后裔、那位更伟大的所罗门王——主耶稣——也是如此 (约2:23-25)。若想要有智慧,你必须学会​​了解和你性格、思维完全不同的人。除了浸泡在圣经中,在辅导人时留心观察人心,并阅读优秀的小说,都是培养智慧的好方法。

18.在事奉中,那些你以为 “走进死巷” 或 “灵性干涸” 的时期,往往后来都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几乎每一次,当你回头看时,你会发现,那正是上帝最活跃、预备你迎接其他事情的阶段。

19. 好好保留这些年来你收到的鼓励信件或讯息,有一天,你会需要它们。有时候,某些批评你的信件也值得留下。例如,我曾因这封批评信受益:你讲道时总喜欢看向讲台的右边,从不看左边。我什至曾把另一句批评我的话裱框起来,上面写着:“Russell Moore是个没有心肠的坏人。” 有时看到那句话,我会忍不住笑出声。

20. 如果可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能帮助你记住那些容易被忘掉的日常恩典,也会让你发现:几乎所有你曾忧虑的事,最后不是根本没发生,就是事实上并没有那么难以承受。

21. 友情非常重要。因为你会发现,许多人接近你,只是为了利用你的恩赐。如果你能找到那ㄧ小群真正的朋友——那些即使你哪天离开事工禾场、改去殡仪馆上夜班,仍会爱你的那群人——他们是你应永远珍惜、紧紧守护的朋友。若你已婚,那这群人之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你的配偶。他或她当然必须远超于朋友的角色,但也不能少于友情里的亲密。

22. 有人会建议你,把读经分成 “灵修读经” 与 “备课读经”。请记得这个建议背后的理想,然后抛弃它的表面规则。如果你严格地将两者区分开来,你其实是在把圣经世俗化。若你不是因为被圣经吸引及激励而读经,你不可能好好地教导它;与此同时,若你单单读经,却不一边思考如何向别人传递你学习到的,那你也还不是个真正的老师。最理想的状态是:你如此沉浸在圣经之中,以至于你忘了自己究竟是因为热爱圣经而读它,还是为了预备讲章或课程而读。

23. 若你的教会属于 “低礼仪教会派”,有人会告诉你,圣餐应该间隔久一点举行,因为太频繁会让人觉得乏味。但如果人们对于被耶稣喂养——对透过这个仪式重现祂与子民的相交,祂的死、埋葬与复活、以及与祂身体的合一感到乏味——那这才是真正的紧急状况。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减少领圣餐的次数,而是更频繁地领圣餐。

24. 对世界或对教会愤世嫉俗的心态,看似能保护自己,还显得成熟世故。若你总预设最坏的情况会发生,那在这个堕落的世界里,你的猜测基本上都很准确。只是,这种心态根本而言是种恐惧——而恐惧会使你麻木。当你开始愤世嫉俗时,要知道,那是魔鬼在对你说话。你要拼命抵抗它。

25. 我们往往会对前一次的坏经验过度反应。当我们认为旧的传福音方式过于程式化时,可能会干脆不再培训人们如此做,使门徒失去能借以展开属灵谈话的工具箱;当我们认为讲道后的讲台呼召 (altar call) 可能带有操控意味,想干脆取消、永远不再这样做时,随之也失去了每周为人们重述、演练如何向别人传递福音那 “自由呼召” 的机会。

26. 能够以 “基督徒的视角” 来看世界,确实很重要,但如今多数被冠上 “世界观” 之名的东西,往往实质上只是世俗政治的一种形式——即便耶稣从未复活,也能持守的那种世俗信念——只要在这 “世界观” 外头贴上几节圣经经文,就能哄骗人们那是 “基督教的世界观”。切记,要特别留心这些世界观试图宣讲的伪福音。

27.事实上,人们最容易 “效法这世界” 的地方 (罗12:2),几乎从来不是那些大家在台面上激烈辩论的议题。真正的危险,往往是那些普遍到无人质疑的事物,或那些离我们太遥远、以致于无人预备好去面对的事。

28. 对你身边那些怀疑基督教的人而言,最让他们难以相信的神迹,其实并不是复活,也不是童女生子,而是罪人的 “重生”——毕竟,他们见过太多自称是基督徒,却没有任何重生、与圣灵同行的证据的人。你身边有许多人正注视着你 (甚至是那些你完全不知道的人),并在心里问:“基督信仰是否真实存在?”

29. “滑坡理论” 是一种逻辑谬误,但滑坡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它可能同时朝许多方向滑落,而不只是单一方向。

30. 光照在黑暗中,黑暗从未、将不会、也永远无法胜过光。不要放弃。

31. 对我们许多蒙召服事的人而言,数学很难。没关系的。

Russell Moore为本刊特约编辑,领导本刊公共神学计画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我在30年服事历程中学到的30件事

“后来我学到,其实所有事工,都是某种程度的青少年事工⋯⋯”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别整天把 “复兴” 挂在嘴上

我们也许承受不起真正的复兴。因为真正的复兴不只是人数的增加。

带着虚假的灿烂笑容牧会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积、深埋心底的伤口,会以我们没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

Review

“内向的基督徒” 在教会的纠结

内向的人不需要变成外向的人。但有时,我却让自己的内向成为借口,逃避了我应当去爱上帝子民的责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对抗世界

身为教会,我们能如何更健康地回应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议题?

News

越来越少香港青年对神学院有兴趣

许多年轻人对教会在过去几年动荡中的消极与缺乏行动感到失望。

Review

当我们对上帝失望时

虽然我们的属灵旷野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上帝有的是时间。

“工作” 让你的爱具体可见

我学会即便在贫瘠的农场,也能透过日常繁琐的工作来尊崇上帝并爱邻舍。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