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有三个兄弟和一个相当强悍的姊姊的家庭长大。我们很常吵架——为了谁玩Uno时作弊、为了谁吃掉了最后一个马芬、为了妈妈到底有没有说过某句话,还是有人凭空捏造而吵架。在争吵中有提高音量的声音、自尊受损的情绪,有时甚至有瘀青的手臂。
但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总会和好如初。说来奇妙,这些争执反而使我们更坚强。它们提醒我们,即使我们意见相左,仍属于彼此。这些争吵也给我在芝加哥长大的社区里其他孩子们上一课:不要惹巴特勒家族。他们很强悍,而且会为彼此挺身而出。
从许多方面来说,兄弟姊妹间的争执,与基督徒之间的神学争论有许多共通之处。教会内意见分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且当我们是在为核心教义辩护时,正如《犹大书》3-4节所说,那是一场出于良善与敬虔的争战。但如今,我们很容易看到,许多基督徒变得太过急于卷入争执之中,常在社群媒体上充满对立和争吵的次文化里彼此指责、互相攻击。
美国近期有一场大型争论,发生在梅森 (Eric Mason) 和蒙哥马利 (Tiphani Montgomery) 两位牧师之间,他们在网路上皆有大量追随者。他们就 “精准的预言” 及 “属灵的顺服” 进行公开辩论,引爆社群媒体上的讨论,也点燃双方支持者之间的讨论和争执。各式各样的 “回应影片”、分析解说和长串辩论贴文在各大平台上流传,人们迅速选边站队,表态认为谁说得对。而与梅森一同参与事工的杰姬·派瑞 (Jackie Hill Perry) 和普雷斯顿·派瑞 (Preston Perry) 也被卷入这场风波。
对某些人来说,这只是一场戏剧性的节目;对另一些人而言,这是一场有关如何分辨 “真先知” 和 “假先知” 的神学辩论。但对我们许多人来说,这更应是个值得停下脚步思考的时刻:这场网路上的狂热,如何揭示了今日教会的处境——我们是如何教导人们、如何门训、如何建立信念,以及,当我们在公共空间中意见分歧时,是如何处理的。
从《使徒行传》中的耶路撒冷大会,到《加拉太书》中保罗对彼得的责备,再到尼西亚大公会议的教父们,基督徒总是在众人目光之下处理神学上的张力。这是我们成长的方式之一,也是我们为耶稣基督的真理作见证的一部分。有些神学争议是需要公开处理的;有些问题也必须在更宽广的基督徒肢体面前提出并解答。
但在现代,公开争论也变成了一种 “观赏性活动”。我们的 “大公会议” 变成了Instagram的贴文,我们 “写给众教会的书信” 则以20分钟的YouTube独白或X (前Twitter) 上的长串贴文形式出现。点阅率及各路留言如潮水般涌入。然而待风波过去,我们却常只剩下更加薄弱的团契及受损的公共见证。
如果你是个喜欢 “争战” 的人,我能理解这样的诱惑。我们所处的时代常轻忽神学的重要性——即便真理再明朗不过——只因人们视研读神学为 “过时/不实用” 的委身,或仅会 “制造分裂”。身为一位牧者,这种想法让我特别沮丧。因为我们所相信并教导的内容,即使不是与得救息息相关的议题,对上帝来说依然重要。无论是以好的或坏的方式,神学都会深刻地塑造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各种议题上 “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提摩太后书2:15)。
追求教义上的清晰能引导我们所思所行,但众所皆知,这无法解决我们所有的争论。有时,圣经对某些议题并没有清楚的定论。当这样的主题出现时,坦承面对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正以有限的心智努力理解那无限的真理,需要以敬畏的姿态参与这个过程,而非骄傲。我们必须拥有这样一种谦卑,就是能承认:虽然上帝的话语不会有误,我却并非不会犯错的;而在尚未得荣的此生,我们的理解永远是有限且不完全的 (哥林多前书13:9)。
这并不是要我们质疑所有一切,但这正是为什么上帝吩咐我们要 “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 的原因之一 (雅各书1:19)。若连对那些同样敬重圣经权柄、真诚爱主的基督徒,在与他们得出不同结论时,我们都不愿如此行,又怎能说我们是在爱中持守真理?
我们不需要放弃真理,但也不该自以为已完全掌握真理,或掌握得毫无缺失。我们可以怀着信心及热诚坚守信念,同时避免落入将每场分歧都当作战争来打的陷阱。毕竟,说到底——教会是个 “家”,不是个帮派。
在一个四分五裂、缺乏共同纪律机制的教会中,公开的神学争论——尤其是领袖之间的——更需要属灵的分辨。“公开责备” 是一种严肃的行动。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必要的,我们的对话仍应根植于对基督身体的爱,带有属灵的辨识力,以谦卑的态度来进行,并怀着在上帝面前清楚的责任意识。
在网路上的神学争论中,我观察到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以太过 “属肉体” 的方式进行。即使某一方的立场看来相对正确,社群媒体上的冲突仍容易引出一些恶劣的情绪,带着一丝骄傲、一丝防卫心,以及怒气。人们不想在众人眼中成为 “输家”,也不愿快快地承认自己有哪里可以表达得更好、做得更合宜。过不了多久,敬虔的品格就被搁置一旁,取而代之的是结党分派 (支持者选边站队)、揣测动机,甚至为那些他们从未真正见过的人感到受辱或不平。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这类冲突也提醒我们:我们的灵命成长不能外包给网红或某位刚在网路上冒出声量的牧者。网路上的老师与内容创作者固然能为基督徒带来极大帮助,但要真正塑造如基督的生命样式,最深刻的改变还是必须发生在真实的人际关系脉络中:在家庭里,在地方教会里,在那些让我们被人真实地认识的属灵友情之中。门徒训练需要的不只是取得优质的内容,更需要彼此顺服、彼此问责,和群体同行。
我们可以接受这个事实,同时也看见在网路上确实有些美好的事正在发生。福斯特 (Richard Foster) 在《属灵传统礼赞》(Streams of Living Water) 中写道:“有一件新事正在发生。上帝再次聚集祂的百姓,要从他们当中建立一个包容万人的爱的群体,而耶稣基督正是这个群体的首要支持者及最荣耀的同在者” 。这样美丽的 “交叉授粉” 部分,正是透过网路平台实现的,网路使基督徒得以接触到原本可能从未遇见的人。
但正如蒂许·华伦 (Tish Harrison Warren) 过去曾指出的,这样的新媒介环境也带来了关于 “权柄” 和 “问责” 的重要问题。也意味着神学上的分歧比以往更容易被人看见——这未必是坏事,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来面对,反而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我们所处的文化,正迫切需要重新学习如何 “好好地与人持不同意见”。如果教会能成为这样的榜样——如果我们能在差异中彼此磨砺,而不是彼此破裂——那么,我们的公共神学将不只是对我们所信之事的见证,更是关于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属于谁” 的见证。而这,远比任何一支爆红影片或犀利反击的贴文,更是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看见的。
克里斯·巴特勒 (Chris Butler) ,基督教与公共生活中心 (Center for Christianity & Public Life) 基督徒公民素养发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