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 “独身/单身的福音派牧师”,是否听起来跟 “身为一名已婚的天主教神父” 同样矛盾?这是否是种自相矛盾的身份?
我本来从未这么想过——直到经济危机来袭,我必须寻找新的牧会职位。这是我事奉生涯中第一次,未来的去向掌握在教会的聘牧委员会手中,而不是熟人的引介。
我是个已按牧的牧师,37岁,单身 (从未结婚),具备在大型教会牧会的经验。以我的条件来看,起初我一点都不焦虑。但当我开始阅读牧职申请上的 “职位要求” 时,却不断遇到这些描述:
- “我们正在寻找一位已婚男性牧者”
- “最好已婚”
- “必须已婚 (有孩子更好)”
这些教会明确表示他们不打算聘用单身牧师——像耶稣或保罗那样的单身传道人。我接着震惊地发现,尽管美国成年人口中有52%的人单身,我所属的宗派内却只有2%的主任牧师单身!很明显的,这当中一定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教会 “要求” 牧师必须已婚?按照这个标准,耶稣不符合,保罗也不符合。直到宗教改革之前,几乎所有牧师都是单身的。我们这样 “要求” 福音派牧师必须结婚,是否有智慧?是否合乎圣经的教导?
教会历史的一点观察
在教会历史前1500年中,被大力称颂、视作敬虔的,不是婚姻,而是单身。
再说一次——这段历史持续了整整1500年。
四世纪的教父耶柔米 (St. Jerome) 所制定的圣洁守则 (在当时广受欢迎) 教导人们:守贞单身是百分之百圣洁,守寡为60%圣洁,而婚姻则仅有可怜的30%。这种思维方式的源头之ㄧ,是对诗篇51:5的过度生理化诠释: “我是在罪孽里生的,我母亲在罪中怀了我” 被理解为性行为本身就是犯罪,因为性行为传递了罪性。
因此,那些持续有性生活的夫妻只算30%圣洁。寡妇不再有性行为,因此被视为晋升到60%圣洁程度。至于守贞的单身者,他们从未发生性行为,所以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中,他们被视为道德上的上流阶层。
听起来很荒谬吗?确实是。对今日而言同样荒谬。这种做法把 “单身的身份” 变成了偶像。
宗教改革中最具争议的事件之ㄧ,就是马丁·路德宣讲:可以废弃守贞的誓言。他公开批评耶柔米和众教父 “从未说过婚姻的好话” ,更大胆地宣称婚姻是美好的事。
然后这位 “前修士” 做了一件当时被视为不圣洁的事——他结婚了。可以说,在整个教会历史中,没有人像路德那样提升了婚姻的地位。
中世纪教会过度贬低婚姻,过度高举单身;而今日的福音派正好相反:我们贬低单身,过度高举婚姻。历史显示,我们基督徒挣扎于视婚姻及单身为同样美好的事。但圣经确实呼召我们这样看待它们。
单身是美好的事
保罗在谈论婚姻和单身的那一章开场便说:“男人不亲近女人倒是好的。” (林前7:1,新汉语译本)。 “倒是好的”?你可曾在讲台上听过哪位牧者教导 “人若单身倒是好的” ?保罗甚至说,如果人人都像他一样能单身、守贞,专心事奉基督,不被配偶及儿女的牵挂所分心,他会很高兴 (林前7:7, 32-35)。 “对未婚的人和寡妇,我要说:他们能够像我一样保持独身倒是好的” (林前7:8)。
保罗老兄,你疯了吗?你真的认为一个人不结婚,依然能成为一位有用的主任牧师吗?我看你似乎完全没跟上我们今天的 “福音派文化” 呢。
保罗没有发疯。他认为婚姻中没有任何事比单身更圣洁、更公义、更属神。没有任何事。婚姻跟单身在上帝面前同样美好,这就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七章的讯息。若你单身,那很好;若你已婚,那也很好。你可以在单身或已婚的状态下,同样有效地牧养教会。
我们需要转变教会的文化——从 “我有很多好朋友单身” 变成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牧者是单身的”。我不想失去盼望;我想相信,全球6.5亿福音派基督徒有朝一日终能真正拥抱圣经赋予单身和婚姻的同等尊严。
说到底,问题不在于 “单身” 或 “已婚” ,而在于有没有被圣灵呼召及赋与恩赐去服事那些与我们相同和不同的人 (无论种族、性别、婚姻状态等)。我恳切呼吁各地的聘牧委员会,在挑选下一任牧师候选人时,首先认真深思《哥林多前书》第7章的教导和应用。单身牧者们值得被人以他们的恩赐、品格和能力来评估,而不是他们的婚姻状态。
对单身牧师的偏见从何而来?
偏见就像蟑螂:能钻进最狭小的缝隙,怎么也打不死。更糟的是,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这只偏见的蟑螂。偏见是一种预设立场,是毫无理性及根据的假设,是对他人未经查证的论断。身为基督徒,我们蒙召要对抗这种 “按外貌待人” 的罪恶倾向 (雅2:1),因为上帝看人并不像人看人,上帝看的是内心 (撒上16:7),祂更不偏待人 (罗2:11)。尽管如此,基督徒们——乃至教会中掌权的人——对单身牧者的偏见仍普遍存在。
当我追问人们为何对单身牧者的牧养能力存疑,99%的情况下,人们给我的并不是来自圣经的教导或任何扎实的证据,而是一连串的恐惧:
- “他会不会是同性恋?”
- “他会不会跟教会里的单身姊妹搞暧昧?”
- “他会不会不知道如何牧养夫妻?”
- “他如果一直单身,一定是哪里有问题。”
- “单身牧师会不会更容易性侵孩子?”
这些话的共通点就是:恐惧。尤其是对性和情欲的恐惧。仿佛性欲是一头只有靠婚姻才能制服的野兽。而这种恐惧,显然并不是因为我们每天被 “单身牧者的性丑闻” 轰炸。所以,这股恐惧从何而来?它正是潜伏在我们思想阴影处的偏见蟑螂。它来自一种不理性的假设,认为单身人士一定挣扎于性欲,已婚人士则没有。
举个例子:我认识的一间教会最近订了一个新规定:每间主日学教室必须有两位老师同在。这本身是个不错的规定。但这规定的出现,是因为一位单身男子取代了原先一位已婚男性,担任主日学老师。结果家长们 “吓坏了”,担心这位单身男子不值得信任。今天要找弟兄来教会服事已经够难了,有一位爱主、渴望服事的弟兄却因为单身,被当作潜在的儿童性侵者看待。这种偏见若不被爱心指出和讨论,我们的教会将无法真正胜过它。
我常听到的另一个反对声音是:单身牧师不能辅导已婚会友。但我们关于婚姻的教导,绝大多数却是建立在两位单身男子——耶稣和保罗的教导之上。你觉得耶稣和保罗会因为自己单身,就给出劣质的婚姻教导吗?
许多家庭或婚姻咨商师,也常常就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给出建议 (如失去亲人、离婚、出轨、家暴、毒瘾等)。经验不是我们唯一的老师;从正规训练及他人的经验中学习的人,也能成为富有智慧的好老师,眼界狭隘又不好学的传道人,就算已婚也未必能成为上帝智慧的管道。(请再想想教会历史1500多年间,曾向神父寻求婚姻建议的圣徒们)
牧师/传道人非得结婚吗?
提摩太前书3:2说: “所以监督必须无可指摘,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 这是否表示牧师一定要结婚?其实,这节经文是新约里最模糊的句子之一。希腊文原文的字面意思是 “一个女人的男人 (of one woman a man)” 。英文NRSV译本翻作 “只结过一次婚 (married only once)” ——这也是初代教会主要的诠释方式。另一种合理的解释是,这段经文反对的是一夫多妻,因此英文NASB译本译作 “只作一个妻子的丈夫 (the husband of one wife)” 。
保罗自己就是一位单身的牧者,亲自为教会领袖设立标准。难道他会用这句话来否定自己?更何况,他在《哥林多前书》第七章已清楚表明,单身是美好的事 (林前7:8)。
简而言之,这句经文的实际意义并不明确,因此围绕这种不清楚的句子来建立神学基础,是不明智的。神学家丹纳莱克 (Barry Danylak) 在他优秀的著作《赎回单身:圣经故事线如何肯定单身身份》(Redeeming Singleness) 中总结我们应该从这句话学到什么:“做 ‘一个女人的男人’,就是在尊崇圣洁性观的前提下,把性活动限定在一位妻子/女人的范围内。”
我们该如何克服教会偏见的文化?
已婚的牧师们,需要根据《哥林多前书》第七章,在讲台上宣讲单身的美好之处 (你可以考虑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教牧同工们)。各宗派应该撰写立场声明,肯定单身和婚姻在圣经中具有同等地位。而聘牧委员会在职位要求中,也应停止把 “婚姻状态” 列为必要条件。
最后,对婚姻议题深感负担的福音派领袖们,在高举婚姻的同时,应该避免模糊了单身的重要性。美南浸信会神学院前院长莫勒 (Albert Mohler) 曾这样写道: “从创世记到启示录,圣经预设了婚姻是人类的常态。”但圣经实际上从未有过这样的预设。我们反而见到圣经花了整整一个章节谈论单身的美好之处及其在永恒里的位置 (林前第七章),婚姻却没受到同样的待遇 (以弗所书第五章的主要论点并非婚姻之美)。
初代教会最终克服了他们对外邦人的偏见。今日的福音派,也可以克服对单身传道人的偏见。但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坦诚、持续的对话。现在就是时候了,让我们诚实且温柔地开口,讨论这个重要却常被忽略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