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s

借来的信心:当怀疑悄然而至

CT Staff

信心并不意味着我们永不会怀疑,而是意味着我们足够信任祂,以至于愿意将疑问带到耶稣面前。

Illustration of a person falling through a void of doubt and confusion while reaching toward a golden life line.
Christianity Today March 12, 2025
Illustration by Xiao Hua Yang

青少年时期,我和一位朋友共同带领了人生第一个小组,由教会的一位较年长的姊妹指导。在一次讨论信仰的聚会中,我决定坦诚分享自己对上帝的质疑,希望借此鼓励其他人也敞开心扉。

聚会结束后,那位姊妹把我拉到一旁,提醒我要为小组树立良好的榜样。她的语气温和,但话语却十分明确:对一位正在成长的领袖而言,怀疑的心是不合适的。

多年来,我在信仰上的怀疑有所转变。如今,我不再怀疑上帝的存在或身份,但仍然会挣扎于理解祂的主权及良善,困惑于祂的作为——或不作为——为何有时与我对祂的认识似乎不符。

而我并不孤单。根据2023年Lifeway Research的调查,只有一半的美国人对上帝的存在毫无怀疑;而在有基督教背景的人当中,有一半的人曾经历过 “长时间” 怀疑信仰的时期。

当然,信仰上的疑惑并非现代人才有的问题。自伊甸园以来,人类就一直挣扎于是否要信靠上帝。圣经形容 “怀疑” 是我们堕落后的人性的普遍特征——即便是最圣洁的人也无法幸免。从亚伯拉罕及撒拉,到新约 “疑惑的多马”,不确定感是上帝子民千百年来的共同印记。教会历史上无数圣徒都曾与内心的不信抗争,其中许多人经历了圣十字若望 (John of the Cross) 所形容的 “灵魂的黑夜 (dark night of the soul)”。

然而,近十年来西方社会质疑信仰的人持续上升,某种程度也反映了基督教信仰的逐步衰退。在美国,这一现象被称为 “大离教运动 (The Great Dechurching)”,约有四千万名曾经参与教会的基督徒如今不再出席聚会。

根据巴纳研究机构的数据,美国人最常见的信仰疑惑来源,除了 “人类苦难” 和 “世界上发生的冲突” 外,还包括 “宗教机构过去的事迹” 及 “宗教人士的虚伪”。教会内的各种丑闻提醒我们,宗教的确很容易被武器化,而许多基督教领袖及机构的确曾将信仰用于邪恶之途。

我自己也曾亲身体会,教会对持疑者而言,往往不是个友善的地方——多年来,许多人努力试图改变这种印象。人们太常选择谴责持疑者,忘记《犹大书》1:22的劝勉:以恩慈对待存疑心的人

然而,尽管教会确实还有许多空间可以更加包容在信仰上挣扎的人,我们也必须警惕另一个极端。也就是说,在我们努力鼓励持疑者、避免将确信变成攻击人的武器的同时,也不能失去我们被呼召成为信心之民 (people of faith) 的使命。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充满怀疑的世代——是个不轻易相信、盛行将宗教解构的时代,质疑的氛围几乎渗透至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无论是意识形态光谱的哪一端,那些全然信靠某一套信仰体系的人,往往被视为天真的 “待宰羔羊 (sheeple)”,被人批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或没有 “自己做功课”。

如果我们不加留意,教会也可能步入这样的文化趋势,开始迎合怀疑论,甚至将愤世嫉俗奉为圭臬。有些基督徒认为,在信与疑之间不断拉扯才是自然,甚至健康的现象。少数人则进一步声称,信仰本身 “需要” 疑心的存在,才能正常运作——甚至将怀疑视为一种应该培育的美德,而不是需要凭信心持续克服的张力。

起初,这样的说法可能会让那些偶尔在信仰上挣扎的人感到安慰。但对于像我这样曾深陷长期怀疑之苦、甚至近乎绝望的人而言,这种论调反而更令人沮丧。在那些日子里,我所能抓住的一丝盼望,就是相信我的疑惑只是暂时的,并且终有一天,我能重新拥有一些基督徒似乎与生俱备的、坚定且充沛的信心。

圣经告诉我们,信心非常的重要:“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 (希伯来书 11:6)。

经文一再称颂单纯、依赖性地、像孩子般的信靠,并勉励我们要像顺服的羊,而非悖逆的山羊 (约10:27;太25:32-33)。虽然我们天生拥有的信心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都被呼召要 “按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 来生活 (罗马书12:3)。

以我的丈夫为例,他拥有《哥林多前书》12:9 所列的 “信心的恩赐”。在我们的婚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他在危机发生时平静地说:一切都会互相效力的。我会追问:你怎么知道?他总是回答:我就是知道。

然而,对像我这样的人——既饱受焦虑症的困扰,同时又拥有神学学位——而言,丈夫那种毫不动摇的信心有时反而会让人恼火。

这并不是说他从未经历过会动摇信仰的困境。我们第一次的怀孕以流产告终,而后来女儿的诞生则伴随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危急情境——当时,丈夫大半夜的不得不在医院走廊狂奔,大声呼救。

然而,他始终以身体力行的行动挑战我,并活出圣经对信心最简洁的定义:信心就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对未见之事有确据 (希伯来书11:1)。

正如作家史渥伯达 (A.J. Swoboda) 所说:“信心在奥秘的张力中茁壮成长,在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时仍选择信靠。” 信心的核心不是掌握所有答案,而是信靠那位掌握答案的主——有时甚至是盲目的信靠。

当多马触摸到复活的主,终于相信时,耶稣对他说:“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约20:29)。耶稣也曾告诉门徒:“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但这信心必须是不掺疑惑的,经上说,那疑惑的人 “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太21:21-22;雅各书1:6, 8)。

在过去的灵性挣扎中,我就曾是那个被风吹荡的波浪,我可以亲身见证,这节经文精准描绘了怀疑所带来的内在动荡。

心理学中的 “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理论告诉我们,大脑天生渴望解决矛盾,而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心理重担。正如神学家伊斯特 (Brad East) 在《今日基督教》这篇文中所写的:“怀疑更像一架梯子,而不是一个家。”

也许正因如此,我们已经开始看到,(美国) 近期的文化潮流,正从持续已久的质疑逐渐回归相信。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信仰解构运动——即大量信徒离开信仰或重新思考信仰体系的浪潮——可能正在放缓。而 “无特定宗教者 (nones,即不认同任何宗教) ” 和 “已离教者 (dones,即离开教会的人) ” 迅速增长的趋势也已趋平稳

同时,许多意想不到的归信故事也不断涌现。从名人、网红文化精英及学者,许多备受瞩目的人物正以我们想像不到的方式走向耶稣,或至少愿成为 “文化上的基督徒”。一次又一次,基督信仰证明它能从怀疑的灰烬中兴起。

“没有比那些渴望相信,却充满疑虑的人所经历的痛苦还更大的痛苦了,” 作家芙兰纳莉·欧康纳 (Flannery O’Connor) 曾在写给一位在灵性上挣扎的朋友的信中如此写道,“但在我自己的生命里,我看见这是使我的信仰深化的过程。”

我相信,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定的基督徒,因为许多不满现状的怀疑者正在寻找这样的人。他们渴望看到一种坚韧不拔的信心——不是那种轻浮肤浅、让人无法产生共鸣的信心,而是一种经历试炼、承受了考验、最终得胜的信心;一种曾直视没有上帝的虚无深渊,却最终选择不跳进深渊的信心。

像这样激励人心的力量可以从历世历代的圣徒身上找到——那些在疑惑挣扎中仍坚持信仰的人。

神学家齐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 和我一样,曾与心理健康问题搏斗,他甚至称忧郁症为自己 “最忠实的情人”。在他化名发表的著作中,他写道:“怀疑是思想上的绝望”,而绝望则是种 “致命的疾病”。

齐克果承认怀疑既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破坏性的一面。他说:“我想我有怀疑一切事物的勇气”,但他也说:“整个基督教信仰最关键的定义之一,就是 ‘罪的对立面不是美德,而是信心。’ ”

我们的疑惑有时确实能带来启发,但耶稣呼召祂的门徒凭着信心行事,而非凭着怀疑行事。正如使徒保罗所说:“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罗14:23)。怀疑,是人的本性,但信心是超自然的。正如齐克果所言,信心是一种 “跳跃” ——而 “没有风险,就没有信心;风险越大,信心就越大。”

今日,我们的身边仍有许多灵性上的巨人,他们的信心是教会赐给疑惑者的一份礼物。但除了为灵性挣扎的人祷告 (这当然是最好的起点!),这些人还能如何提供帮助呢?

答案既不是冷酷的指责与定罪,更不是那种忽视别人在灵性上挣扎的心灵鸡汤式的乐观陈腔滥调。

坚定的基督徒——特别是那些身上带着过去属灵创伤痊愈后的伤疤的人,可以提供比 “带着同理心的倾听”、“笼统的勉励之词” 或 “客套的代祷” 更多的帮助。

是的,我们有自己生命的见证——我们公开地见证上帝向我们显明自己的方式。我们不应因害怕 “分享自己的见证会导致正在信仰里纠结的朋友疏离我们、感觉羞愧” 而退缩,因为我们的见证所夸耀的不是我们自己,这些见证可以成为抛向他们的生命线。

我们的见证就像电影《全面启动》(Inception) 里的 “图腾” ——是上帝过去曾信实于我们的个人标记——当人生恍如一场梦,甚至是恶梦时,它们提醒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这些见证如同上帝吩咐以色列人立起的纪念石,作为祂信实应许的见证 (约书亚记4:4-9)。我们需要这些超越自我的、有形的记号,来将我们灵魂的锚定扎在真理中。

我真心地感恩,耶稣没有让我们独自走在这条信仰之路上,而是差遣圣灵,住在并透过教会继续在祂在世上的身体里与我们同在。圣经清楚表明,基督徒生命中的每项任务——包括重建我们信仰的支柱——都被上帝设计为要在群体中完成的任务。

正如潘霍华 (Dietrich Bonhoeffer) 所说,上帝的心意是要我们也在弟兄姐妹的见证中、在人口中寻找并发现祂活生生的话语。因此,基督徒需要另一位基督徒对他宣讲上帝的话语,在他软弱和困惑时,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听见这样的宣讲,因为单凭自己,他无法帮助自己。

怀疑会在孤立中茁壮成长。事实上,撒但最擅长的工作,正是在没有任何人为我们说话、向我们宣讲更美之道时,对我们进行攻击。

圣经告诉我们,缺乏信心的盾牌的人,无法抵挡仇敌的攻势 (以弗所书6:16),这使他们更容易陷入撒但自伊甸园以来一直在进行的诡计——让我们怀疑上帝的良善、信实与主权。

然而,在圣经中最震撼人心的场景之一,使徒约翰看见撒但 (其名字的意思为 “敌人” 或 “控告者” ) 被耶稣和圣徒们战胜:

“那在我们神面前昼夜控告我们弟兄的,已经被摔下去了。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启示录12:10-11)

最终,我们在信心上的质疑并非透过辩论或经历得以驱散。唯有耶稣的血,以及那血在我们生命里产生的见证,有权能胜过魔鬼的诡计——胜过那不断徘徊、吞噬和控告人的恶者 (彼得前书5:8)。

每当我们将自己的信心借给 (或支撑着) 信心软弱的弟兄姊妹,直到他们足够强壮能独自承担时,我们便是在与黑暗的权势争战。

最终,我们的救恩并非建基于我们的信心,而是建基于耶稣自己。耶稣才是我们最终的纪念石,是我们的房角石。因此,我们定睛仰望祂,因祂是我们 “信心的创始成终者” (希伯来书12:2)。

信心并不意味着我们永不会怀疑,而是意味着我们足够信任祂,以至于愿意将疑问带到耶稣面前,知道祂绝不会因我们的不信、愤怒或质问而离去,反而会靠近我们,并邀请我们也靠近祂 (雅各书4:8)。

这样的信任虽然简单,却并不容易。欧康纳在写给那位质疑的朋友时曾说:“相信,比不相信要困难得多。” 但对于任何正在挣扎的人,我愿重述她的建议:“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相信,恳请至少做到这一点:保持开放的心。让你的心向信心敞开,保持对信心的渴望,不断向祂寻求信心,然后把接下来的事交给上帝。”

即使此刻你唯一能做的,哪怕只是轻声低语一个祷告,也让它成为你小小的芥菜种信心:“主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借着上帝的恩典,这已足够。

Stefani McDade为本刊的神学编辑。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 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中国家庭教会充当红娘

Eva Chou

在父母的压力下,中国的女性基督徒为寻找对象苦恼。

Excerpt

如何诊断一颗病了的灵魂

Harold L. Senkbeil

那些急于施以错误 “治疗” 的牧者,将导致属灵上的灾难。

牧师深知被背叛的感觉

Hannah King

这些痛苦的经验并不是事工失败的记号,而是我们在基督里 “与祂有分” 的一部分。

Review

基督更新我们的 “心”,而非我们的大脑

Sharon Dirckx

人类的 “灵魂” 及 “生理” 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我在30年服事历程中学到的30件事

“后来我学到,其实所有事工,都是某种程度的青少年事工⋯⋯”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别整天把 “复兴” 挂在嘴上

我们也许承受不起真正的复兴。因为真正的复兴不只是人数的增加。

带着虚假的灿烂笑容牧会

Wes Faulk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积、深埋心底的伤口,会以我们没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

Review

“内向的基督徒” 在教会的纠结

Matt Reynolds

内向的人不需要变成外向的人。但有时,我却让自己的内向成为借口,逃避了我应当去爱上帝子民的责任。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