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经常被人们以脱离上下文脉络的方式解读,并根据当前的焦虑和对末世的恐惧性猜测来理解。但在我完成一趟土耳其学习之旅,以及多年来在罗马地方教会和研习会中教授《启示录》后,我意识到这卷书能有多深刻的现代处境化应用。
在《启示录》里,拔摩岛上的约翰运用强力的意象来敦劝初代基督徒不要被罗马世界同化,鼓励他们在诸王争权、假神诱骗、抢夺人们心思意念的世代里持守对耶稣的忠诚。这卷书虽是写给古代七座城市的基督徒,如以弗所和老底嘉,但那个时代的基督徒所面对的挣扎,与今日许多基督徒的境遇极为相似。
多数学者认为《启示录》成书于罗马皇帝图密善 (Domitian) 统治时期。这位皇帝发行的钱币上印有像征其统治的图案。还记得耶稣曾拿起钱币说 “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吗? (可12:17) 这是因为罗马皇帝常把自己的肖像铸在钱币上,用以宣传他们的政治和宗教理念。
但这些罗马皇帝所宣称的,不只是自己偶像崇拜式的地位,他们更透过图像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压迫犹太民族——其中许多人已认信耶稣为弥赛亚。公元70年犹太起义被镇压后,图密善的父亲维斯帕先 (Vespasian) 和其兄提图斯 (Titus) 先后发行刻有羞辱犹太人及犹太地图像的钱币。
在罗马的提图斯凯旋门上,描绘着这一家族凯旋入城的场景,后面紧随着被掳的犹太人,和从耶路撒冷圣殿掠夺的战利品。据记载,约有9万7千名犹太人在不同的竞技场被杀,或被奴役、被送往埃及开采矿藏 (某种意义上,逆转了出埃及时获得的解放)。部分俘虏更被迫参与建造史上最大、最血腥的竞技场:罗马竞技场。
你能想像初代基督徒 (多数为犹太裔) 是何等地痛苦吗?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使徒约翰运用了与罗马对抗的意象,来坚固在苦难中的基督徒。他描绘耶稣手持七星,走在七个灯台之间,描述有翅膀的活物围绕在“全能的主上帝”的宝座前。他写到书卷、号角和碗作为上帝权柄及审判的象征,并且24位长老卸下冠冕,高唱“我们的主,我们的神,祢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 (启示录4:11)。
当我们在历史而非现代脉络中解读《启示录》──遵循其具体的经文根源而非自己抽象的臆测时,我们会看见:这卷书中许多 “对比的意象” 强烈的核心目的,是要高举耶稣那超越所有古代对手的至高权柄。
然而,在这些古代城市的地方教会所面对的诱惑和挑战,其实与今日许多基督徒所遭遇的情况并无太大不同。虽然其中的挑战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我们仍可从耶稣对七个教会的责备中学到一些功课。
别迦摩与推雅推喇:呼召我们在“崇尚权力”的世界里持守对上帝的忠心
在《启示录》第二章,约翰记载了耶稣对别迦摩教会的警戒: “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旦座位之处” (启2:13)。
这可能是指他们城里几个耳熟能详的宗教地标:宙斯祭坛、献给埃及神祇的圣所、供奉希腊罗马诸神的庙宇、献给奥古斯都凯撒、专为皇帝崇拜而设的第一座神殿——或以上皆是。
当约翰写下这段话时,别迦摩已有基督徒殉道 (启2:13)。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一些基督徒主张采取妥协及同化的路线,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耶稣知道,一个被稀释过的福音,对教会的伤害远远大过逼迫。以 “佩剑” 为城徽的别迦摩市收到警告:“所以,你当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临到你那里,用我口中的剑攻击他们” (启2:16)。
与此相似,推雅推喇教会 (曾接待腓立比教会的吕底亚的故乡) 也挣扎于错误的圣经教导——为性不道德及吃祭偶像的食物辩护的教导。耶稣因此向这间教会称呼自己为 “眼目如火焰…的神之子” (启2:18)。
在你所在的处境中,政治及宗教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政治人物是否期待基督徒对他们过份地忠心?是否有些教会在面对世俗权势时,采取妥协信仰的立场?而这种妥协是否会使我们的道德标准低于耶稣的标准?
如果是这样,请牢记耶稣的警告:“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启2:29)
士每拿与非拉铁非:在动荡世界中学会以救赎的方式承受苦难
士每拿是一座港口城市,建有供奉罗马女神和提庇留皇帝的庙。这里也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犹太社群,并且依法免于参与皇帝崇拜。然而,士每拿犹太会堂的某些成员认为 “犹太基督徒” 不应再受到这种豁免保护,并经常以 “叛国罪” 向当局举报他们——尽管他们自己也仍相信弥赛亚会是个犹太人 (同样叛国)。
士每拿的集市地下设有地牢和拘留室。想像一下,当你被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自称与你有共同信仰的人告发、甚至可能被出卖后,被囚禁于此的绝望。因此,耶稣如此安慰士每拿教会:“我知道你的患难、你的贫穷,你却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称是犹太人所说的毁谤话,其实他们不是犹太人,乃是撒旦一会的人。” (启2:9)。
耶稣也给予非拉铁非的基督徒类似的鼓励,他们当中也有人遭受监禁。这座城市位于地震多发区,历史上曾多次被毁。但当我拜访这座城市时,看到一根保存至今的六世纪石柱。这让我深受感动,因为耶稣曾对这群在摇摇欲坠的非拉铁非市中受迫的基督徒说:“得胜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从那里出去” (启3:12)。
有什么样的事让你感到绝望和颤抖?持守信仰是否日益艰难?与信仰同伴的冲突是否令你动摇?若是这样,请听听我们主的肯定话语:“我知道你的行为,你略有一点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 也请记住祂的应许:“我必快来,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有人夺去你的冠冕。” (启3:8, 11)。
以弗所与撒狄:提醒我们在勤奋工作的城市里持守对主的初心
撒狄的犹太会堂 (在三世纪达到如今的规模) 位于罗马浴场和体育场馆旁的中心位置。撒狄的教会表面上看起来很兴旺,但耶稣却如此责备他们:“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你要警醒…” (启3:1-2 )。
耶稣知道,我们的名声并不总是与我们灵魂实况相匹配,因此祂命令撒狄教会 “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 (启3:3)。
以弗所市拥有勤奋的精神,从它供奉胜利女神尼姬 (Nike) 的纪念碑,以及印有蜜蜂图样 (象征勤劳与繁荣) 的古币中可见一斑。这座城市拥有宽敞的市集、可容纳2万4千人的剧场,以及一座为城市带来大量财富的港口。
这里还有供奉罗马皇帝图密善的神庙、供奉亚底米女神的神庙 (这神庙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以及塞尔苏斯图书馆等其他雄伟的建筑,甚至今天还能在其中一级石阶上看到一个犹太七灯台的刻痕。
耶稣对以弗所教会所说的话时常被人引用:
“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你也能忍耐,曾为我的名劳苦,并不乏倦。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启2:2-4)。
以弗所的基督徒忙碌于各项丰富的事工,却忽略了最大的基督教德行:爱。
你是否也吸收了你的文化里那种 “过度追求成就” 的精神?你是否需要放慢脚步,恢复属灵生命的活力?你外在活跃的事工表现,是否真能反映你内在灵命的状态?
老底嘉:挑战我们在自给自足的文化中保持对上帝的倚靠
老底嘉市建在多条主要贸易路线的交会处,是当时的金融中心,并以出口高级衣物及地毯闻名。老底嘉人走在用大理石铺成的道路上,建造了宏伟的神庙、战车竞技场,以及两座可容纳数千人的剧院。
然而,这种资源丰富、自给自足的精神也渗透至教会里。耶稣对老底嘉的警告,适用于我们当中许多生活在类似环境下的人:“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 (启3:17)。
尽管老底嘉十分繁荣,但它缺少最基本的资源:来自本地的水源。它附近的歌罗西坐落在河边,希拉波利斯 (Hierapolis) 则拥有至今仍涌流的温泉。老底嘉人依赖这两座城市供应水源。从歌罗西和希拉波利斯引来的水经由引水道输送至老底嘉,使这座城市得以建造宏伟的喷泉,例如献给罗马皇帝图拉真 (Trajan) 的那座。由于水是如此珍贵的资源,城中也订立严格的水法来规范公共用水 (如下图所示)。一个本地没有水源的城市,却以拥有一座巨大的喷泉而自豪,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然而,当水终于流进老底嘉城里时,来自歌罗西的冰凉清水早已变得温吞,来自希拉波利斯的热水也失去了疗效。到了老底嘉,混合过后的水尝起来味道既强烈又怪异,甚至让人想要吐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耶稣告诫老底嘉教会:“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启3:15-16)。
耶稣明确指出,冷水和热水都是可取的。为什么呢?因为两者都靠近水的源头。相比之下,温水是远离水源的。虽然它曾是冷水或热水,后来却更被其所处环境影响,而不是更像源头——失去了原本的样貌。
你是否也让自己更多地被周遭文化所塑造,而非被那源头的主所塑造生命?你是否渴望外界的认同,更甚于耶稣的称许?你是否因自己的才华、天赋及丰盛的资源,而不自觉地自给自足,远离对上帝的依靠?
面对老底嘉教会,耶稣以“那阿门的”和“在神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来介绍自己。“尺标 (ruler)”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是arche,即“原型 (archetype)”和“建筑 (architecture)” 等词的词根。同样地,基督呼召我们以祂为我们终极的丈量尺标及肯定的源头。
《启示录》的历史背景表明,这卷书与基督徒至今所面临的许多挣扎,仍有极其贴近的关联。我们总是会面临与文化妥协、屈服于世界的宣传和诱惑——这正是为什么《启示录》的提醒,彼时需要,今时同样需要。
就像今日所有忠心的牧者应当做的那样,约翰挑战历世历代的基督徒:在面对任何争夺我们对上帝忠诚之心的对手时,持守对耶稣终极的敬拜。
René Breuel 是《幸福的悖论》(The Paradox of Happiness) 的作者 ,也是罗马教会 Hopera 的创会牧师。他拥有维真学院的道学硕士学位和牛津大学的创意写作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