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s

母亲临终前,我发现了人生的对称性

在今日愈发崇尚年轻、低看长者的文化里,上帝的家庭有另一种看法。

A woman looking at her young and old reflection in the mirror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20, 2025
Illustration by Danielle Del Plato

身为一个自诩为“圣经书呆子”并热爱对称的事物的人,没有什么比认识到 “对称交错(chiasm) ” 这个文学结构更欣喜的事了——这是一种深受古代近东作家喜爱的结构。

“对称交错结构” 是一种镜像对称的平行结构,透过重复叙述来铺陈想法。这种结构遍布旧约及新约;一旦你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就再也停不下来。

一个简短的现代对称交错语句例子是:“如果你不做计划,你就在计划自己的失败 (If you fail to plan, you plan to fail)”。耶稣在《马可福音》2:27也说过一句简洁的对称交错:“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

但多数的对称交错结构都不只有一句话,更常是横跨整个章节,并在中间设置一个 “枢纽点 (hinge point)”。西方人写作习惯将结论放在最后,例如故事的寓意或笑话的妙语收尾,但古代近东的思维方式则偏好将核心思想嵌在正中央。

如果我们读经时没有辨识出这种文体结构,无论读的是诗篇还是耶稣的话,我们都很有可能把重点放错地方。身为一名圣经老师,我看到对称交错结构是如何实践 “重复为学习之母” 的原则。对称交错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记忆经文,是上帝对过去时代无法拥有整本《圣经》的跟随者的恩典,同时也是现代基督徒的一份礼物,帮助我们在这个充满干扰的时代牢记祂的话语。

现代读者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种特殊的文体结构会如此吸引古代近东人?我确实曾对这一点感到疑惑——直到我的母亲去世。

“我很抱歉要麻烦你带我去看医生。”

我看向身旁 79 岁瘦小的母亲,她坐在副驾驶座上,眼神充满歉意,紧张地摆弄着她的手提包。

和她那一代许多人一样,母亲对他人即使是举手之劳的帮助,也很难接受。任何时候当她因打扰到我的生活步调而感到不安时,我总会对她说:“你是我深爱的人,不是我要解决的麻烦。” 这句话都快要成了我的口头禅了。

如果你以为我和母亲有令人羡慕的关系的话,容我告诉你,我们原先的关系并不是如此,但经过许多努力,直到她人生的晚年,我们才重建真正温馨、甜美的关系。2021 年 12 月,她的孩子和孙子们帮她搬到离我家仅五分钟车程的公寓。我们安置好她的古董家具,挂上她最喜欢的画作,并摆出她最喜欢的花瓶——那只瓶口饰有紫藤图案的。我很期待,因为这让我可以更方便地去探望她,或帮她跑腿办事。

我计划在马上到来的一月为她的 80 岁生日举办一次家庭聚餐。但在聚餐的三天前,她发信息说她的胃不舒服,不确定能不能赴宴。她向我保证她身体很好,不用去看望她。但她的病比她想像的还要严重。

她的生日最后是在加护病房度过的,一周后她转入安宁疗护,回到我家接受临终关怀。不再有哔哔作响的仪器和冰冷刺眼的顶灯,也不再有口罩和探访限制。迎接着她的是一间充满阳光、温暖色彩以及亲人们的房间。

这时候,她已无法再与人交谈。但我知道,如果她还能说话的话,她一定会重复她在短暂住院期间一次又一次努力说出的话:“我很抱歉成为妳的负担”。

我和我的兄弟们在她的床边守夜 (我想这是许多人再熟悉不过的事)。我们聆听着她的呼吸日渐急促,也见证了死亡这件事的艰辛。

第二天,安宁疗护的护士告诉我:“其实,你可以引导她,给她鼓励,告诉她她做得很好。” 于是我播放她最喜欢的诗歌、握着她的手,帮忙她保持干净舒适。我轻声对她说了无数次:“我很高兴你回到家。你是我深爱的人,不是带给我麻烦的人。”

终于,她走到这场苦旅的终点。最后一次深深的吐息,随之而来的是沉寂无声。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那 “呈现在人类漫长生命中奇妙可畏的对称交错性”。

八十年前,她不也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的吗?经历一场剧烈的分娩,伴随着深深的吸气及刺耳的啼哭?在她出生后的头几个小时,不正是接受了与她临终前相似的照料吗?

我猜想古人之所以热爱对称交错结构,或许是因为它展现了生命旅程的形状。而或许,这种结构正是上帝出于慈爱的设计——首尾呼应,重复回响,完美对称。

我推想,人生其他前后对称交错的阶段,应该也能被描绘出来。虽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但是否存在某种普遍的模式呢?于是,我开始勾画我的想法。

关于人类生命有对称交错性的想法,并非我所独有。我想起一句俗话说:我们首先是父母的子女,然后是我们子女的父母,再来是我们父母的父母,最后又是我们子女的子女。

如果人生有所谓的对称交错性,而这种结构确实教导着我们什么——那会是关于什么呢?如果我们成为它的学生,我相它会 “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诗篇 90:12)。

记住人生的不同季节有其既定的模式,能帮助我们安然处在当下的阶段,并明智地规划如何使用我们所拥有的时间。自从死亡在《创世记》第三章出现后,我们的年岁便开始能被数算。也许,上帝出于祂无限的慈爱,赐给我们生命的对称性:一种有规律的测量标准,好让我们能正确地数算我们的日子。

认识到年龄的增长意味着放下某些自由和能力,使我们能坦然接受这个过程,而不是紧抓着自给自足不放。这帮助我们预见未来的季节,珍惜当下的岁月,并感恩那些已经过去的时光。

认识在到人生的某些时期我们是 “给予者/帮助者”,在其他时期则需要接受帮助,能让我们在需要被照顾时坦然接受。我们年幼时并不是个 “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我们衰老时也同样不是。我们只是处于一个被爱的阶段,而他人正是在这个时刻偿还他们自己曾经接受过的照顾之恩。

人生的对称交错结构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一个生命被突然截断时,我们会感到如此震惊。我们本能地认为人的一生应该画出一个完整的弧线。一场过早或意外的死亡带来了不对称感——没有首尾相应,没有平行结构,没有完整的圆。我母亲的离世在许多层面上而言,都算是 “好好地离去”,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它所展现出的这种蒙福的对称交错性。

但如果对称交错结构的重点在其中心处,那么我们人生的 “中年时期” 又有何值得注意的地方?

中年时期为人生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一个在十字路口既往回看又向前瞻望的时刻。如果我们仔细留心自己是如何进入交错对称里的,我们就更能以优雅和顺服的态度走出它。回顾生命的前半段,可以帮助我们预备后半段——无论是得或失。

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我们只会看到前半生的丰收成长,以及后半生的失落。在一个愈发崇尚年轻及活力的文化中,我们很容易忽略随着岁月累积的宝贵财富——智慧。

年长的智慧在于,即使我们的身体越来越衰弱,我们内在的生命却是越来越丰富、稳定。我们的身体或许会衰退,但我们的心灵仍能持续成长

我今年55 岁,已经开始感受到体能的下降。虽然我仍处于能够帮助他人的阶段,但如果上帝赐与我长寿,终有一天,我将会是个纯粹的受助者,需要倚靠他人喂养、着衣和照顾。

我能够帮助他人的日子是有限的,而我希望能正确地数算这些日子。看着父母亲步入老年,让我能清楚数算并明白自己所剩年日的可贵。那些曾照顾我的人,如今成了被照顾的人。他们的身体越来越有限,但他们的洞察力却愈发深邃。

他们向我证明了一件事:虽然老化的关节、心脏瓣膜、视力与听力可能让我们的身体越来越不稳定,但智慧却使我们的灵魂愈发稳固。身体会衰退,但人会成长。当生命经验之油越来越丰富时,智慧之灯就会愈发明亮。

对基督徒而言,年华老去是迸发光芒的旅程的邀请。

我家的阁楼里有件旧时代的遗物:一台我丈夫青少年时期拥有的卡式录音机。我家客厅还有一件古董——带有紫藤花边的花瓶,是我从母亲继承而来的。这个花瓶的价值不高,但与阁楼的电器不同,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持续增加。

我们的文化所面对的问题,正来自我们如何看待老化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老人。我的孩子会亲昵地称呼我和丈夫为 “老人家”,但感谢神,他们仍愿意寻求我们的建议,视我们经年累月所获得的经验为智慧的来源。但他们已渐渐成为文化里的特例了。

如今文化变迁的速度太快,以至于许多父母与子女因观点的分歧而产生隔阂。过去,人们认为长辈随着岁月的推移而变得更加智慧;而现在,他们却更可能被视为有着过时想法的老人。我们不再像那支花瓶,反而更像那台不再实用的卡式录音机。

当我聆听 84 岁高龄的父亲给我的建议时,我发现他总是耐心等我把问题问完才回应。而 55 岁的我,当与年轻人谈论婚姻、养育子女或事工的困难时,往往也能很快辨识出熟悉的模式,然后在适当的时刻给出我曾多次给过的忠告。

人们总是会遇上类似的绊脚石。如果我在中年时期已累积了一定程度的智慧,那么我的父亲在84岁时所拥有的岂不更多?年长的智慧有两种:一种是神所赐的敬虔智慧,一种则是年龄的智慧——来自漫长岁月里对世界及周围的人的细心观察。

年龄的智慧是十诫中第五条诫命 (尊敬父母) 的基础,许多人误以为这条诫命是对孩子说的,但其实它是对成年人说的。 (注意,第五条诫命后的诫命所涉及的罪——谋杀、奸淫、偷盗、作假见证、贪婪——皆是成年人的罪。)

第五条诫命的目的是教导成年子女敬重年迈的父母。清教徒在《西敏斯特教理问答》中正确地诠释了这条诫命更广义的应用,指出它也包括对所有年长且经验丰富之人的敬重

简而言之:要敬重年长者。他们知道一些我们尚不知道的事。他们的身体或许在衰退,但他们的内在仍在成长。我们很容易会忽视这一点。有一次,我听到一位 30 多岁的女士温柔地提醒年轻女性:“年长的基督徒姊妹在教会仍然很有价值。” 然而,按照第五条诫命的精神,我想稍微修改这句话:年长者不只是 “依然” 有价值,而是 “愈发” 有价值。

在一个崇尚年轻、视衰老为 “步向无用” 及 “边缘化的过程” 的文化里,上帝的家庭却认为人的价值能随着时间不断增长,长者的贡献不可或缺,也无可替代。

我们的长辈有许多智慧可以教导我们——直到他们进入人生对称交错结构的最后阶段,届时,衰老会夺去他们思考及沟通的能力。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仍能教导我们些什么。衰老需要一种无与伦比的韧性,而照顾年长者则为年轻一代带来意想不到的祝福。 那些握着垂死之人双手的人,能学到珍贵的智慧。他们学到,老人不是一个负担,而是一项神圣的托付。我的母亲,在离世的过程中,闪耀着光辉。

如果我们愿意留心,人类生命奇妙的对称交错性能赐给我们智慧。我们从无助的婴儿时期开始,在父母的照顾下进入成长及充满可能性的季节。然后我们成为子女的照顾者,再成为父母的照顾者。我们看着自己的生命从成长及可能性转向衰退及受限,最终回到无助的状态,离开这个世界,如同我们进入它时的状态。上帝是何等慈爱,给了我们一张衰老的地图,直到我们最后的仇敌——死亡——被彻底打败。

不要误信 “人生只有前半部值得珍惜” 的谎言。当我们放眼人生的整个弧线,我们就学会珍惜它的每一刻。我们不仅学会数算我们的日子,更学会珍惜它——珍惜青春的日子,珍惜暮年的日子,以及两者之间所有的日子。

不要让迷恋青春的文化夺去你对人生每个阶段的价值的认识。我们需要日渐衰老的脸孔和日渐迟缓的身体来告诉我们这个事实:时间正在流逝,而它极其珍贵。每个人生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果实,无需紧抓着终必流逝的事物。我们的上帝在每个季节中,都是信实的。

Jen Wilkin是位作家、圣经教师,也是Knowing Faith 播客的共同主持人。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 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中国家庭教会充当红娘

Eva Chou

在父母的压力下,中国的女性基督徒为寻找对象苦恼。

Excerpt

如何诊断一颗病了的灵魂

Harold L. Senkbeil

那些急于施以错误 “治疗” 的牧者,将导致属灵上的灾难。

牧师深知被背叛的感觉

Hannah King

这些痛苦的经验并不是事工失败的记号,而是我们在基督里 “与祂有分” 的一部分。

Review

基督更新我们的 “心”,而非我们的大脑

Sharon Dirckx

人类的 “灵魂” 及 “生理” 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我在30年服事历程中学到的30件事

“后来我学到,其实所有事工,都是某种程度的青少年事工⋯⋯”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别整天把 “复兴” 挂在嘴上

我们也许承受不起真正的复兴。因为真正的复兴不只是人数的增加。

带着虚假的灿烂笑容牧会

Wes Faulk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积、深埋心底的伤口,会以我们没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