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夺去死亡的毒钩

随着中国人口老化,能接受临终关怀的人寥寥无几。然而,基督徒正努力帮助长者以盼望面对死亡。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19, 2025
Illustration by Xinyue Chen

当一名70岁、感染炭疽杆菌的男子请求教会成员前来探访时,赵先生 (Xi Feng Zhao) 毫不犹豫地加入,尽管他自己也已因神经痛折磨了整整一周,夜夜难眠。当赵先生和教会其他探访者抵达时,他们看到一个痛苦不堪的病人,空气中弥漫着恶臭,让人不得不捂住鼻子,甚至有人因此呕吐。

赵先生 (许多人称他为 “忠信弟兄” ) 毫不迟疑地走向病人的床边。当他意识到,过去七天七夜的疼痛其实是在预备他来服事眼前这位受苦的人时,他深受感动。

这名感染炭疽的男子,曾是中国东北工业城市哈尔滨 (一座拥有近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的反贪局局长。他以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著称。他不知道自己如何感染此病,但自从病倒后,许多牧师、基督教的平信徒前来探访他,劝他信靠基督。然而,每当提到 “罪” 时,他总是无法承认自己是个罪人——他在工作时抓捕的人才是罪人,他不是。

然而,当赵先生探访他的那天,一切都改变了。这位局长终于在上帝的圣洁及主权面前降服了。

两人握着手,彼此分担他们的痛苦。赵先生开始唱诗歌,男子流下泪水。更令人惊讶的是,男子开始祷告,承认自己是个罪人,需要上帝的赦免。他因感染而溃烂的半张脸因哭泣而变得更加扭曲,但另一半的脸却无法掩饰他内心得释放的喜乐。赵先生紧握他的手,为他祷告。尽管那人的泪水和唾液极具传染性,两人的内心却充满平安和喜乐。

不到一周,这位局长便过世了。

在中国,临终关怀仍在发展,而灵性关怀往往被人忽略。视医院为治疗身体之地的医护人员可能没有意识到,仅仅治疗身体并无法满足病人的灵性需求。

专家指出,中国曾经快速增长的人口正在老化并缩减。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将最多减少2亿人,而全中国的年龄中位数将从38岁上升至50岁。此外,根据2020年《全球癌症报告》,中国是全球癌症末期患者最多的国家,每天有6000人死于癌症。

与此同时,国家当前一人专制的情形使医疗体系的改革举步维艰,养老问题对多数官员而言更非优先事项。在中国农村地区,这种困境尤为严峻,因为当地老年人的养老金仅是城市老人的一小部分。

在这种情势下,像赵先生及 “金苹果生命关怀团队” 这样的基督徒团体开始投入行动。金苹果于2017年成立,致力于服事中国快速老龄化的人口及重症患者。

根据该团队创办人李牧师的观察,疾病带来最深远的问题,是让人失去对生命的价值感及意义。 “这些病患除了身体疼痛,还承受着心理上的焦虑和绝望。唯有当一个人对生命有正确的理解,才能看见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平静安然地完成地上的告别。唯有当心中充满爱,人才能拥有盼望,而非绝望。”

作为金苹果生命关怀团队的创办人,李牧师多年来透过实践及探索,发现对重症患者而言,医疗照护必须与灵性关怀结合,才能带来真正的医治。这种关怀模式的成效逐渐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关注。

2018年,北京的社会学博士、心理咨询师刘瑾 (Liu Jin) 开始接触重症病人,却感到极度挫败。她常被病患的绝望吞没,一同被拖向死亡的深渊。她默默地与团队一起探访病人,回到办公室后却止不住泪水。在这种无助与痛苦中,她逐渐明白,上帝带领她进入临终关怀事工,不是要使用她的才干,而是要成全她生命的使命。

刘瑾说,如果不是上帝带领她走向更宽广的道路,并赐下圣灵的能力,她无法直面死亡的真实性。在金苹果团队中,她学习到最简单却最宝贵的关怀之道。

“你还好吗?” 李牧师总是轻声询问,并走近病人。那些原本灰败、僵硬的脸庞逐渐有了表情,有些人的眼眶泛红。对这些病患而言,李牧师就像一位传递爱的使者。

这样的服事榜样让刘瑾深受感动:“上帝让我透过服事这些软弱、破碎的身体,对生死有了真正的认识……我的生命在忍耐及包容中成长,我越来越能见到服事本身的意义及价值。”


尽管赵先生从事重症关怀事工已有数十年,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神学训练,也从未领过一天薪水。他年幼时辍学,仅受过小学教育。然而,在19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抓住机会成为一名富商。然而,他说自己当时沉迷于吃喝嫖赌,挥霍无度。他曾是个 “社会大哥”,出门时前后都有保镖,但每当夜深人静时,内心却充满空虚,辗转难眠。

多年来,他的基督徒母亲与姐姐一直在为他祷告。直到有一天,他走进一间教会,一名男子对他说:“弟兄,你在找谁呢?” 就在那一刻,他潸然泪下,内心确信福音是真实的。那一天,他从 “社会大哥” 转变为基督里的弟兄。

赵先生开始如饥似渴地每日研读圣经。然而,这场生命的转变并未得到家人与朋友的认可。他的妻子对他大加咒骂,昔日的朋友也纷纷疏远他。但这段经历使他能在关怀事工中坚定站立——即使医护人员想赶他走,即使病人对他无动于衷,他仍坚持服事。

“福音将要突破之处,必有黑暗势力拦阻。上帝容许逼迫临到,是为了让我们经历试炼,使信心得以坚持到底,”赵先生说。

第一次探望病人并被斥责后,他学会了在隔天带着亲自准备的食物回来与病人分享。

有一次,赵先生接触到一名病患——Xie Zishan,他是中国东北三省某大型企业集团的高管。他因罹患白血病住院,长期高烧不退,并且脾气暴躁。他不断驱赶医生、护士,赵先生也多次被他赶出病房。

有一天,Xie Zishan又高烧不退,全身关节剧痛、多处出血。他的妻子对赵说:“请你为他祷告!如果烧退了,我们全家就相信你的神。”

赵先生回答:“我祷告时请求上帝改变他的生命,但无论烧退与否,上帝都是真实且公义的。”

结果,Xie Zishan的烧真的退了,他当场决志信主。

赵先生从不向病人承诺 “只要信主就一定会得医治”,但他透过祷告,帮助病人认识到自己是需要救主赦免及洁净的罪人。他和教会的弟兄姊妹会为病人煮饭、送餐,这样的爱心服事也使人们打开心扉。

透过金苹果的事工,人们对生与死的看法正在改变。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但李牧师指出,今日的中国文化并不擅长面对死亡。

传统的儒家与道家思想视死亡为生命的一部分,像四季更迭、气的聚散流转那样自然。道德修养及冥想能为人们的来世做准备。

然而,现代中国人深受无神论及唯物主义的影响。对多数人而言,死亡不再是个熟悉、可掌控的生命过程,反而成了一个神秘而可怕的黑洞,吞噬一切意义及盼望。

“我们过去认为,身体就是生命的全部。” 李牧师说:“所以当身体走向终结时,我们非常害怕。但如果你明白身体只是承载灵魂的器皿,就能体会:虽然我们外体逐渐朽坏,内在却日日更新。当你的内心被爱填满时,你会发现爱确实超越时空限制,而完全的爱能驱除一切惧怕。”

李牧师的金苹果生命关怀团队与像刘瑾及赵先生这样的照护者合作,发展出一套生死学课程,作为他们创新的长者关怀事工的一部分,帮助了数千名临终病人。这门名为《重症病人的生命关怀》的课程,在更广泛的中国社会中受到关注。如今,他们的团队正协助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的教会,成立自己的医院探访事工团队。

随着中国加强对宗教的限制,一些大型的地方教会开始回归 “更地下” 的模式,例如改为小型的家庭聚会。当许多家庭教会开始寻找新的方式来接触社区时,中国的老年人和重症患者——这些容易被忽视但急需福音的群体——正成为关怀的焦点。

李牧师和赵先生认为,教会正是帮助中国老年人群体明白 “今生的盼望扎根于对来生的盼望” 的最佳助手。

“当一个人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时,他在困境中便能逐渐意识到,当恐惧被移除后,事情并没有那么悲惨。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无惧地面对死亡,无憾地度过此生,” 李牧师说。

过七十岁的牛阿姨几年前搬到北京与儿子同住后,变得不愿与人交往。她沉迷于购买各类保健品,经常接听各种推销诈骗电话,深信其中虚假的承诺。当儿子劝她远离这些骗局时,她变得愤怒和郁郁寡欢。

牛阿姨年轻时就守寡,含辛茹苦拉拔一儿一女长大,但女儿在二十多岁时选择自杀,儿子也曾深陷忧郁症。她说,若不是儿子后来信主,恐怕她的两个孩子都已离世。牛阿姨一直被认为是个坚强的人,但她内心却逐渐觉得命运已抛弃了她。

当她的儿子听闻 “生命故事书” 计划时,认为这或许会对牛姨有所帮助。在这个计划中,她会与十多位年长者一起动手做手工、玩游戏,并参加专门的课程,透过自身经历编织故事。在这些说故事的工作坊里,她能梳理自己的人生,从出生到老年,帮助她理解人生经历过的挣扎,同时重新找回那些美好的回忆。

这项计划是金苹果生命关怀团队的创新事工,旨在透过身心灵的关怀来接触中国的年长者。

牛阿姨勉强参加了生命故事书小组,但在上了几堂课后就想退出。对她而言,关于家庭的回忆充满痛苦及伤痕,她实在不愿再触碰这些往事。

然而,在导师的引导和小组员的陪伴下,牛阿姨的观点逐渐转变。她回忆起自己曾是农村助产婆,曾在乡间救活许多未出生的胎儿和刚出生的婴儿。她一次又ㄧ次的坚持,为经历难产的母亲带来喜悦。牛阿姨发现,小组中的其他成员——无论是长者还是陪伴他们的年轻人——都专注地聆听她的故事。渐渐地,她变得更有自信,愿意分享更多。那些救助婴儿的回忆,成为她在人生失去意义时的一种安慰。

经过12堂生命故事书课程后,牛阿姨变得更加积极投入,甚至成为推广计划的志工,还再度参与课程一次。她在课堂上做见证:“当我再次回顾自己的人生时,我觉得没有遗憾了。”

“有许多基督徒团队正在提供长者所需的服务,但我们希望透过陪伴和专业的引导,帮助他们深入自己的灵魂,真正认识生命的意义,” 参与这套课程研发工作的北京基督徒心理学家兼辅导师刘瑾说。

“生命的更新便是灵魂的更新。而只要我们愿意,每天都能经历到这种更新。对年长者而言也是如此,而他们生命更新的力量会让人惊叹不已。”

对抗在中国老年群体中极为普遍的忧郁症,是这个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老年忧郁症可能导致身体快速衰退、假性失智,甚至出现自残和自杀念头。

“老年人和其他心理脆弱的群体一样,都深受孤独感的折磨。但孤独的背后,有两个更深层的问题:一是对死亡的恐惧,二是由于失去控制权而产生的价值感失丧,” 刘瑾指出。身体机能的衰退进一步加剧这种失落感,最终可能导致价值观的崩塌。

“比起年轻人,老年人更容易回避人际关系,陷入自我封闭的孤立状态,” 这位心理学家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教会和基督徒团队投入老年关怀事工,在政府对教会加强监管的时期,努力透过服事来帮助他们所处的社区。据金苹果生命关怀团队表示,“生命故事书” 计划已经进入一些非基督教的社会关怀机构,让来自不同背景、信仰各异的长者都能参与课程。

“中国的长者,在宣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名中国牧师告诉本刊。

Eva Chou是常驻上海的记者。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 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给上帝和邻舍你的 “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一种可交易的资源,而是一份帮助我们爱神、爱邻舍的礼物。

教会,别再给Z世代贴标签

教会常误解如何塑造这个在萤幕中长大、渴望寻找生命目的年轻世代。

如何成为一间 “没有屏幕的教会”?

当基督的身体聚集一起时,他们不该感觉自己只是某个乐团或脱口秀的观众。

身处 “脑腐时代” 的教会

我们可以透过自身的行动来见证:即使在这个数位网络时代,活出一种 “与世界截然不同的基督徒共识”,是可能的。

年轻人不需要一个“柔化​​版”的福音

Z世代对耶稣敞开,但对 “宗教” 保持戒心,因为宗教看起来既虚假且与现实脱节。

News

研究显示:Z世代的教会出席率领先其他世代

美国会友平均每五个主日只参与其中两次,但年轻人的出席率正在上升。

教会长辈,别 “训话” 年轻人生孩子

对婚姻及家庭感到焦虑与矛盾的年轻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样,而不是说教。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