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香港牧师开始更多关注Z世代心理健康

抑郁症和焦虑情况的比例在年轻人之中居高不下,教会领袖正努力应对心理健康的挑战。

A cutout woman with a photo of people walking quickly in a train station
Christianity Today January 15, 2025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Tlapek / Source Images: Unsplash

在过去两年里,牧养香港一间有着多元文化的福音派教会牧师KK Ip,曾数次探访位于中国及香港边境的一座监狱。

每次探访需耗时超过三小时。大部分的时间花在通勤上,而到达监狱后,他往往还需等候45分钟,直到狱警带他前往会面室。

在那里,KK Ip牧师会见一名年轻的女孩。她因2019年参与反对香港现已废除的《逃犯条例》修订草案的抗议行动被捕。尽管她未曾参与任何暴力行为,政府仍在2023年判处她近四年的监禁。在每次约半小时的会面中,KK Ip牧师与她聊着她的想法及监狱内的情况。随着时间推移,他感受到她对漫长检控过程及其可能结果的无助与焦虑。

“对她而言,规划未来似乎毫无意义。” KK Ip牧师说。

在她的审判开始前,KK Ip牧师与女孩一起祷告,祈求对未来生涯的指引。随着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她逐渐变得更加 “踏实” 并 “对未来怀抱盼望”,他说。女孩将于明年刑满释放。

这位Z世代的抗议者 (基于安全考量,名字未公开) 并非基督徒,但KK Ip牧师透过面对面的探访及定期书信,向她传递上帝的爱及恩典。他曾在希腊度假时寄明信片给她,分享心得并送上鼓励。

“基督的牺牲释放我们脱离罪的囚禁,我相信将这份爱与支持延伸至我们城市的年轻人是必要的。” KK Ip牧师说。 “我希望她知道,无论距离多远,总有人愿意与她同行。”

KK Ip牧师并非唯一一位关注香港焦虑及抑郁症情況的Z世代的牧者。在动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其他牧者和事工领袖也正以创新的方式应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设计方便使用的工具以提升情绪认知,或在教会内外开放空间进行相关对话。

自2019年支持民主的抗争运动以来,香港人经历了一些全球最严格的COVID-19防疫措施:2020年边境封闭,访港人士需强制入住酒店进行隔离。随后,当局于2020年6月实施严厉的《国家安全法》。

超过12万3800名香港居民已移民至英国,数千人获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权,与此同时,大量中国内地人口涌入香港。自2022年12月以来,约有5万5000名中国人透过 “高端人才签证” 移居香港。

这些社会上的快速变化对Z世代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去年心理健康协会的调查,香港近半数18至24岁的年轻人报告中出现中度至重度抑郁情况,并伴随焦虑和失眠症状。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12至24岁的青年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然而,根据《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Z世代会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帮助。

随着香港教会面临会众减少和宗教自由受威胁的挑战,Z世代基督徒也正经历更高程度的抑郁和焦虑。香港学生福音团契 (FES) 副总干事卢家辉表示,关于年轻基督徒在心理健康方面挣扎的故事屡见不鲜。

卢家辉提到,有位大学生本来想继续深造,但由于抑郁症状和焦虑影响,她无法完成学业,只得辍学。

“有些人说,香港没有经历到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TSD),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后创伤’时期——创伤每天持续地发生。” 卢家辉补充道。

卢家辉和FES的其他同工相信,圣经可以帮助许多年轻香港人面对创伤,特别是向他们展示上帝在乎并关心人类复杂的情感。

2019年香港抗议活动爆发时,李同学 (Lee Chiu Mei) 还在念大学。他的许多同学参加了校外的抗议活动。

“每天的新闻都太让令人窒息,我完全没有时间处理自己的情绪,” 现年24岁的李同学说。教会并不是讨论政治冲突和使香港分裂的问题的理想空间,因为他没有感觉自己可以自由地在教会表达个人观点。

观察到像李同学这样的年轻人无法轻易表达他们对2019年香港政治气氛的感受后,卢家辉萌生一个创意:以马太福音第五章的“八福”作为安慰Z世代基督徒的信息。他与学生福音团契 (FES) 的其他学生领袖合作,设计了一套卡片,卡片上展示着圣经经文,帮助年轻人坦率地分享他们的情感。

例如,其中一张卡片描绘了一颗被倾倒在双手上的心,背面印着这段经文:“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5:3)。另一张卡片则展示了一个流泪的人伏在岩石上,背面写着:“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马太福音5:4)。

在抗议活动进行期间,李同学与一群他从未见过的基督徒学生小组成员见面。他从卡片组中选了一张,凝视着上面的插图,描述自己对这幅图像的感受,读出相应的“八福”,并想像耶稣会如何回应他当下的处境。其他学生也分享了他们的反思。

这些卡片帮助李同学和他的同伴们分享彼此的担忧——这是他们通常不会做的事情,因为害怕因批评政府而被逮捕。

“我终于觉得有空间去表达这些情绪,而且有人愿意陪伴我一起面对社会造成的创伤,一起祷告,把一切交托给上帝,”李同学说。

卡片的第二版于2023年发行,以诗篇作为内容,在疫情期间的校园事工活动中使用,至今仍为许多事工所用。

这一版本的卡片上虽无插图,但有描述情绪的文字,例如“愤怒”,并配上相关经文,如诗篇35:17:“主啊,你看着不理要到几时呢?” 另一张卡片上写着 “羞愧”,对应诗篇40:11:“耶和华啊,求祢不要向我止住祢的慈悲,愿祢的慈爱和诚实常常保佑我。”

当学生不知道该选哪张卡片时,FES的领袖会建议他们挑选感觉有意思的卡片。卢家辉指出,这样做能帮助学生探索在一般悲伤情绪之下更多细微的情绪。

透过阅读卡片并辨识能触动自己的文字或图像,而非将情感理性化,为Z世代基督徒提供表达感受的空间,这与多数香港教会的常态相反。

“教会害怕如果人们过多分享自己的挣扎或抑郁情绪,会让其他人失去追求信仰的动力,或不再参加教会活动,”FES总干事蒋文忠说。

另一基督教事工《突破机构》(Breakthrough Hong Kong) 则鼓励Z世代将抑郁和焦虑的对话带到公众场合。

该机构的 “Emo Error Gym (情绪错误健身房) 去年在荃湾一家购物中心首次作为为期两天的互动展览登场。在展览中,一块大板子上写着 “你的情绪指数是多少?” 邀请参观者作答。年轻的香港人将自己的答案写在叶子形状的纸条上,并将它们挂在一棵棕色纸板树上让路人观看。

“因为抑郁,我无法正常地与人社交,而我的朋友甚至不知道这一点,” 有人写道。另一人则写着:“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当其他人阅读这些留言时,他们会知道自己并不孤单,”《突破机构》副总干事林伟汉说。

《突破机构》利用这个展览活动将Z世代香港人与其事工连结起来,该机构透过数位媒体、书籍及咨商等社会支持服务将基督信仰传递给青年。今年3月和4月,这一展览将在香港的五所大学举行。

林伟汉指出,让Z世代坦承他们面对的焦虑和抑郁,有助于引导他们走向更全面的健康和人格。

“在学校和社会中,年轻人专注于 ‘做(事)’,” 林伟汉说,这往往会导致倦怠和孤立感。 “从基督教的视角来看,我们的 ‘存在/本身’ 比 ‘做(什么事)’ 更重要。”

与此同时,一间教会希望将这些对话带入教会内,为Z世代提供一个更安全的空间来讨论抑郁情况及焦虑的情绪。

《香港国际礼拜堂》正在将教堂建筑的一整层改造成青年中心,预计今年稍晚于湾仔启用。这个空间将对想要社交、学习,或讨论任何议题的Z世代开放。

“Z世代需要一个机会,能在不受污名化影响的环境中,公开谈论自己的悲伤、受伤、愤怒或困惑,”该教会的心理学家兼牧师Lance Lee说。

透过这个中心,教会还计画提供支持小组、教牧咨询,以及完整的培训、咨商及基督教心理治疗服务。

这是教会使命的一部分,是 “传福音、作见证、拓展上帝的国的根基,即使所接触到的是那些认为上帝或宗教毫不重要的人,” Lance Lee强调。 “人们需要一个能完整做自己的空间,并在那里遇见一位认识他们、深爱他们并愿意紧紧拥抱他们的耶稣。”

对Lance Lee而言,在教会内讨论抑郁和焦虑并不是最终目标。他认为,这些做法能给Z世代“盼望、灵感和激励,让他们看到,在这些事上与我们同在的上帝确实为我们预备了道路,让我们能在五到十年后的香港找到喜乐。”

KK Ip牧师则持续牧养着那位在囚的年轻女孩。有时,他们的对话只是关于一些琐事,但有时也触及宗教。 “要效法基督,我们必须背起十字架,去关心和爱那些感到受伤或被冤屈的人,”他说。

补充资料来自Jessie Chiang和Isabel Ong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 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诚实面对你参加 “短宣队” 的动机

短期宣教相当复杂,而且常常不尽人意,但若以智慧和透明的态度进行,仍能带来极大的帮助。

News

美签不确定性打乱中国基督徒家庭的计划

一些在家自学或在基督教学校就学的学生,开始寻找其他国家的大学就读。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以修士的姿态生活

若不想随波逐流地被文化所设定的社会规则牵引,就要选择一种 “有意识地跟随主” 的人生愿景,让基督的主权覆盖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Review

如何在忙到无法思考时仍忠心于主?

当我们忘记上帝是一位什么样的神、忘记我们被造的目的时,会过着一种 “浪费的人生”。

放下效率至上的 “伪福音”

我们拼命追求效率最佳化,上帝却选择以更缓慢的步调在我们生命中工作。

Review

基督徒的首要呼召与职业无关

我们需要重新塑造我们对 “工作” 与 “呼召” 的理解。

Review

我们渴望世界无法给予的东西

《传道书》为一个不快乐的世界指出一条通往有韧性的喜乐之路。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