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两年里,牧养香港一间有着多元文化的福音派教会牧师KK Ip,曾数次探访位于中国及香港边境的一座监狱。
每次探访需耗时超过三小时。大部分的时间花在通勤上,而到达监狱后,他往往还需等候45分钟,直到狱警带他前往会面室。
在那里,KK Ip牧师会见一名年轻的女孩。她因2019年参与反对香港现已废除的《逃犯条例》修订草案的抗议行动被捕。尽管她未曾参与任何暴力行为,政府仍在2023年判处她近四年的监禁。在每次约半小时的会面中,KK Ip牧师与她聊着她的想法及监狱内的情况。随着时间推移,他感受到她对漫长检控过程及其可能结果的无助与焦虑。
“对她而言,规划未来似乎毫无意义。” KK Ip牧师说。
在她的审判开始前,KK Ip牧师与女孩一起祷告,祈求对未来生涯的指引。随着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她逐渐变得更加 “踏实” 并 “对未来怀抱盼望”,他说。女孩将于明年刑满释放。
这位Z世代的抗议者 (基于安全考量,名字未公开) 并非基督徒,但KK Ip牧师透过面对面的探访及定期书信,向她传递上帝的爱及恩典。他曾在希腊度假时寄明信片给她,分享心得并送上鼓励。
“基督的牺牲释放我们脱离罪的囚禁,我相信将这份爱与支持延伸至我们城市的年轻人是必要的。” KK Ip牧师说。 “我希望她知道,无论距离多远,总有人愿意与她同行。”
KK Ip牧师并非唯一一位关注香港焦虑及抑郁症情況的Z世代的牧者。在动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其他牧者和事工领袖也正以创新的方式应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设计方便使用的工具以提升情绪认知,或在教会内外开放空间进行相关对话。
自2019年支持民主的抗争运动以来,香港人经历了一些全球最严格的COVID-19防疫措施:2020年边境封闭,访港人士需强制入住酒店进行隔离。随后,当局于2020年6月实施严厉的《国家安全法》。
超过12万3800名香港居民已移民至英国,数千人获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权,与此同时,大量中国内地人口涌入香港。自2022年12月以来,约有5万5000名中国人透过 “高端人才签证” 移居香港。
这些社会上的快速变化对Z世代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去年心理健康协会的调查,香港近半数18至24岁的年轻人报告中出现中度至重度抑郁情况,并伴随焦虑和失眠症状。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12至24岁的青年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然而,根据《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Z世代会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帮助。
随着香港教会面临会众减少和宗教自由受威胁的挑战,Z世代基督徒也正经历更高程度的抑郁和焦虑。香港学生福音团契 (FES) 副总干事卢家辉表示,关于年轻基督徒在心理健康方面挣扎的故事屡见不鲜。
卢家辉提到,有位大学生本来想继续深造,但由于抑郁症状和焦虑影响,她无法完成学业,只得辍学。
“有些人说,香港没有经历到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TSD),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后创伤’时期——创伤每天持续地发生。” 卢家辉补充道。
卢家辉和FES的其他同工相信,圣经可以帮助许多年轻香港人面对创伤,特别是向他们展示上帝在乎并关心人类复杂的情感。
2019年香港抗议活动爆发时,李同学 (Lee Chiu Mei) 还在念大学。他的许多同学参加了校外的抗议活动。
“每天的新闻都太让令人窒息,我完全没有时间处理自己的情绪,” 现年24岁的李同学说。教会并不是讨论政治冲突和使香港分裂的问题的理想空间,因为他没有感觉自己可以自由地在教会表达个人观点。
观察到像李同学这样的年轻人无法轻易表达他们对2019年香港政治气氛的感受后,卢家辉萌生一个创意:以马太福音第五章的“八福”作为安慰Z世代基督徒的信息。他与学生福音团契 (FES) 的其他学生领袖合作,设计了一套卡片,卡片上展示着圣经经文,帮助年轻人坦率地分享他们的情感。
例如,其中一张卡片描绘了一颗被倾倒在双手上的心,背面印着这段经文:“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5:3)。另一张卡片则展示了一个流泪的人伏在岩石上,背面写着:“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马太福音5:4)。
在抗议活动进行期间,李同学与一群他从未见过的基督徒学生小组成员见面。他从卡片组中选了一张,凝视着上面的插图,描述自己对这幅图像的感受,读出相应的“八福”,并想像耶稣会如何回应他当下的处境。其他学生也分享了他们的反思。
这些卡片帮助李同学和他的同伴们分享彼此的担忧——这是他们通常不会做的事情,因为害怕因批评政府而被逮捕。
“我终于觉得有空间去表达这些情绪,而且有人愿意陪伴我一起面对社会造成的创伤,一起祷告,把一切交托给上帝,”李同学说。
卡片的第二版于2023年发行,以诗篇作为内容,在疫情期间的校园事工活动中使用,至今仍为许多事工所用。
这一版本的卡片上虽无插图,但有描述情绪的文字,例如“愤怒”,并配上相关经文,如诗篇35:17:“主啊,你看着不理要到几时呢?” 另一张卡片上写着 “羞愧”,对应诗篇40:11:“耶和华啊,求祢不要向我止住祢的慈悲,愿祢的慈爱和诚实常常保佑我。”
当学生不知道该选哪张卡片时,FES的领袖会建议他们挑选感觉有意思的卡片。卢家辉指出,这样做能帮助学生探索在一般悲伤情绪之下更多细微的情绪。
透过阅读卡片并辨识能触动自己的文字或图像,而非将情感理性化,为Z世代基督徒提供表达感受的空间,这与多数香港教会的常态相反。
“教会害怕如果人们过多分享自己的挣扎或抑郁情绪,会让其他人失去追求信仰的动力,或不再参加教会活动,”FES总干事蒋文忠说。
另一基督教事工《突破机构》(Breakthrough Hong Kong) 则鼓励Z世代将抑郁和焦虑的对话带到公众场合。
该机构的 “Emo Error Gym (情绪错误健身房) 去年在荃湾一家购物中心首次作为为期两天的互动展览登场。在展览中,一块大板子上写着 “你的情绪指数是多少?” 邀请参观者作答。年轻的香港人将自己的答案写在叶子形状的纸条上,并将它们挂在一棵棕色纸板树上让路人观看。
“因为抑郁,我无法正常地与人社交,而我的朋友甚至不知道这一点,” 有人写道。另一人则写着:“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当其他人阅读这些留言时,他们会知道自己并不孤单,”《突破机构》副总干事林伟汉说。
《突破机构》利用这个展览活动将Z世代香港人与其事工连结起来,该机构透过数位媒体、书籍及咨商等社会支持服务将基督信仰传递给青年。今年3月和4月,这一展览将在香港的五所大学举行。
林伟汉指出,让Z世代坦承他们面对的焦虑和抑郁,有助于引导他们走向更全面的健康和人格。
“在学校和社会中,年轻人专注于 ‘做(事)’,” 林伟汉说,这往往会导致倦怠和孤立感。 “从基督教的视角来看,我们的 ‘存在/本身’ 比 ‘做(什么事)’ 更重要。”
与此同时,一间教会希望将这些对话带入教会内,为Z世代提供一个更安全的空间来讨论抑郁情况及焦虑的情绪。
《香港国际礼拜堂》正在将教堂建筑的一整层改造成青年中心,预计今年稍晚于湾仔启用。这个空间将对想要社交、学习,或讨论任何议题的Z世代开放。
“Z世代需要一个机会,能在不受污名化影响的环境中,公开谈论自己的悲伤、受伤、愤怒或困惑,”该教会的心理学家兼牧师Lance Lee说。
透过这个中心,教会还计画提供支持小组、教牧咨询,以及完整的培训、咨商及基督教心理治疗服务。
这是教会使命的一部分,是 “传福音、作见证、拓展上帝的国的根基,即使所接触到的是那些认为上帝或宗教毫不重要的人,” Lance Lee强调。 “人们需要一个能完整做自己的空间,并在那里遇见一位认识他们、深爱他们并愿意紧紧拥抱他们的耶稣。”
对Lance Lee而言,在教会内讨论抑郁和焦虑并不是最终目标。他认为,这些做法能给Z世代“盼望、灵感和激励,让他们看到,在这些事上与我们同在的上帝确实为我们预备了道路,让我们能在五到十年后的香港找到喜乐。”
KK Ip牧师则持续牧养着那位在囚的年轻女孩。有时,他们的对话只是关于一些琐事,但有时也触及宗教。 “要效法基督,我们必须背起十字架,去关心和爱那些感到受伤或被冤屈的人,”他说。
补充资料来自Jessie Chiang和Isabel 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