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尼西亚信经》逐渐受到教会重视

越来越多教会转向这份古老的信仰宣言,作为塑造信仰的敬拜根基。

Old German woodcut illustrations based on the Nicene Creed.
Christianity Today June 23, 2025
Getty Images / Edits by CT

1700年前,一位罗马皇帝命令基督徒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平息一场关于 “基督本质” 的神学争论。这场争论当时在教会之间掀起巨大波澜。

于是,一群主教聚集在尼西亚小镇 (今土耳其境内),共同撰写一份文件。近代有学者称之为 “第一个要求所有耶稣跟随者普遍且无条件认同的信仰告白”,也就是《尼西亚信经》。

新教基督徒与这份信经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尼西亚信经》提及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圣灵的工作,以及 “独一的 (one)、神圣的 (holy)、大公的 (catholic)、使徒的” 教会。而强调圣经为最高权威、对任何可能阻隔人与神之道的事物保持警戒的福音派,一向谨慎看待这份信经。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福音派教会开始在敬拜中使用这份信经。本刊访问了十多位福音派牧者、作家及神学家,探讨这股趋势背后的原因。

(以下访谈内容经编辑整理。)

葛伦·帕克亚姆 (Glenn Packiam),《基督徒究竟是什么?》(What’s a Christian, Anyway?) 作者

《尼西亚信经》的力量在于,它提醒我们:教会是更宽广、更古老、遍布全球、具有历史根基的教会。

我是在2009年开始觉得《尼西亚信经》对我格外重要。当时我在科罗拉多一间教会服事,也就是泰德·哈格德 (Ted Haggard) 曾牧养的教会。哈格德在2006年卷入丑闻,接着2007年又发生了枪击事件。那时我正服事教会的年轻人,他们非常失望、迷惘。虽然他们没有放弃信仰,但他们会说: “我不想只是因为某个在台上口才很好的人说了什么,就一股脑的相信他说的话。” 于是我开始引入《尼西亚信经》,和年轻人一起诵读它。

我看到人们开始理解我们信仰的核心,说: “好吧,我现在知道,我的信仰不是哈格德创造出来的。有数十亿个跟随耶稣的人曾这样宣告过。”

我会鼓励其他教会考虑用一个讲道系列来介绍《尼西亚信经》,也可以在礼拜程序间诵读这份信经。试着诵读一次、两次,或持续一整个月,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马修·贝瑞特 (Matthew Barrett),《单纯的三位一体》(Simply Trinity) 作者

当我们诵读信经时,我们是在与大公教会——也就是普世教会——并肩站立,一同宣告同个信仰。这种属灵上的连结感,是福音派教会常常缺乏的。我们究竟是单凭自己站立、单靠着自己的权柄,孤立于世吗?还是我们其实与全球历世历代以来承认这位三一上帝的基督徒们紧密相连?

我现在看到有越来越多浸信会教会诵读这份信经,这真的很令人鼓舞。牧者们感受到《尼西亚信经》的重要性,会众也渴望信经所宣告的内容。

查理·汉姆斯 (Charley Hames Jr.),基督教卫理公会主教

我认为,基督徒对自身传统的关注可能与世代有关。现在有一股回归传统的风潮,人们开始更多欣赏ㄧ些古老的信仰元素,因为这些元素代表着基督信仰的见证,也表明我们在当代文化中所持的立场。

在我们教会里,Z世代的基督徒 (1997-2012出生) 反而比我那些X世代 (1965-1980出生) 的朋友更愿意拥抱这样的东西。

罗尼·柯兹 (Ronni Kurtz),《宣讲三一上帝》(Proclaiming the Triune God) 合著作者

在我在堪萨斯市开拓的浸信会教会里,我们曾做过一个关于三位一体的讲道系列。在那段期间,我们开始在聚会中诵读《尼西亚信经》。即便讲道系列结束后,这个习惯仍持续了下去。

我看到的其中一个果效是:我们教会的人学会了如何谈论三位一体的上帝,能更清楚地表达这方面的神学。他们会用耶稣是 “受生而非被造” (begotten, not created) 这样的语句,也开始理解更深的神学观念。一般的基督徒——爸爸妈妈们、弟兄姊妹们——都开始能谈论三位一体的上帝。

这幅15世纪的德国木刻版画描绘了《尼西亚信经》中提到的信仰教义:“祂将再来,审判活人与死人。”

苏珊·尼可森 (Suzanne Nicholson),艾斯伯里大学教授

三位一体的神学真的很难懂!但上帝的荣美,正是在三位一体中彰显出来。为什么我会想要少认识一点这样的上帝呢?我渴望更多认识祂。当我们更多认识祂,也能更完全地荣耀祂。

如果我们不在教会日常生活里持续教导人们扎实的神学,我们的教会就会出问题。例如,如果有人说耶稣 “只是一位好老师”,我们就需要信经里的语句作为回应: “我们信祂是出于上帝而为上帝,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 这些话是我们认识耶稣本质的根基,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敬拜耶稣时,知道自己敬拜的正是那位真神。

菲力·凯瑞 (Phillip Cary),《尼西亚信经导论》(The Nicene Creed: An Introduction) 作者

别太担心那些哲学性的内容——虽然我自己是哲学教授。美善的力量会带你穿越其中。这信经真是太美了!天父从未有一刻是不与祂爱子同在的,祂始终赋予圣子祂全部的神性。这个真理既美丽,对基督信仰又至关重要。

我年轻时参与的一些福音派教会从来不诵读《尼西亚信经》。如今我加入了圣公会,我们每周都会诵读信经,这信经也是我成为圣公会成员的原因之一。

陈西门 (Simon Chan),《礼仪神学》(Liturgical Theology) 作者

《尼西亚信经》强调的是群体的塑造。我会拿它来比喻为一个国家 “齐唱国歌”。就像唱国歌有助于塑造国家的认同感,诵读《尼西亚信经》也能塑造教会的身份认同。我们被塑造成这个三一信仰的一部分。

我认为福音派过去对过度强调《尼西亚信经》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值得讨论的真实问题,但当他们因此全然放弃使用信经时,就像把 “宝宝” 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我是新加坡神召会的牧者,很可惜我们宗派也是不实践教会仪式的那种。

戴尔·柯特 (Dale M. Coulter),五旬节神学院 (Pentecostal Theological Seminary) 教授

我最近看到ㄧ些五旬节教会开始诵读《尼西亚信经》——虽然还只是五旬节运动边缘的一些教会。他们视诵读信经为灵命塑造的一部分,也是对抗某些混乱现象的方式,尤其是在个人启示、先知预言等被一些人无限放大至极高的地位时。《尼西亚信经》成为能稳固教会的锚,同时也是诠释圣经的一种视角。

贝赫南·科努特干 (Behnan Konutgan),《新译土耳其圣经》译者

《尼西亚信经》真的非常符合圣经的教导!它几乎是圣经最简短的总结,也是我们信仰的历史。那是来自世界各处的教会聚集时,一同宣告的:耶稣是受生而非被造的,祂与父神同为ㄧ体,祂是我们所有人的神。

在土耳其,我们基督徒很爱这份信经,也常用它来传福音。

杰罗姆·范·库肯 (Jerome Van Kuiken),《我们需要的信经》(The Creed We Need) 作者

《尼西亚信经》很好地浓缩了圣经中一些关键真理,并特别指出那些若基督徒没有仔细思考、将圣经各部分整合起来,就很容易走偏的部分,尤其是关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教义。

你知道那句老话: “若我们不从历史中学习,就注定要重蹈覆辙。” 这句话在一些只强调 “唯独圣经” 、却不参考历史教会见证的群体中,确实容易发生。

艾伯特·莫勒 (Albert Mohler),美南浸信会神学院院长

我不认为《尼西亚信经》超出一般基督徒的理解能力。我不会预期他们的希腊文程度足以区分homoousios (同质) 及homoiousios (相似质) 的差别——顺带一提,它们的差异只是一个双元音而已——但会众会对这一点感到惊奇:正统与异端之间的分野,竟可能就在一个音节的差异上。

历代教会信徒用这些词汇来表达圣经真理,以及辨明真理和错误的教导。这成为我们信仰告白的一部分,我们也是这《尼西亚信经》教会传统的一份子。

蒂许·哈里森·华伦 (Tish Harrison Warren),《平凡生活的礼仪》(Liturgy of the Ordinary) 作者

每当我诵读《尼西亚信经》时,会有ㄧ种非常强烈的感受:这个信经把我与历世历代、来自各地的基督徒连结在一起。这不是房间里任何一人自己想像出来的感受。信经提醒我,基督信仰是一个更宽广的空间,无论我当下的情绪如何——无论我满怀热情、信心坚定、觉得上帝无比真实,还是觉得上帝很遥远时——我都可以进入其中。

现代文化告诉每个人 “要自己建构自己的身份”,但却没给人什么可以真正抓住的东西。一切都是流动的,对吧?我们称这为 “液态现代性” (liquid modernity)。许多福音派的处境也可能是这样。

人们开始被宗教礼仪所吸引,回到这些伟大的信经前,因为它们使人扎根于上帝工作的更大叙事中。它让我们不再以 “美国视角” 为核心、不再以我们当前的历史时刻为核心,也不再以我们的政治或人们的分歧为核心,而是以那个教会数千年来一直在传讲的耶稣的故事为核心。

罗素·摩尔 (Russell Moore)Christianity Today总编辑

我们在纳许维尔的教会每年会诵读《尼西亚信经》一到两次。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到,你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 “信经式” 的,而《尼西亚信经》是个很好的教导工具。

我认为这个纪念年对那些从未诵读信经的教会而言是个好机会,也许你们可以试着在教会内一起诵读几次的信经 (编按:今年为《尼西亚信经》1700周年)。牧者可以借机有些教导,向会众解释: “嘿!教会在1700年前写下了这份极其重要的文件,我们今天来一起诵读它。”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Excerpt

如何诊断一颗病了的灵魂

Harold L. Senkbeil

那些急于施以错误 “治疗” 的牧者,将导致属灵上的灾难。

牧师深知被背叛的感觉

Hannah King

这些痛苦的经验并不是事工失败的记号,而是我们在基督里 “与祂有分” 的一部分。

Review

基督更新我们的 “心”,而非我们的大脑

Sharon Dirckx

人类的 “灵魂” 及 “生理” 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我在30年服事历程中学到的30件事

“后来我学到,其实所有事工,都是某种程度的青少年事工⋯⋯”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别整天把 “复兴” 挂在嘴上

我们也许承受不起真正的复兴。因为真正的复兴不只是人数的增加。

带着虚假的灿烂笑容牧会

Wes Faulk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积、深埋心底的伤口,会以我们没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

Review

“内向的基督徒” 在教会的纠结

Matt Reynolds

内向的人不需要变成外向的人。但有时,我却让自己的内向成为借口,逃避了我应当去爱上帝子民的责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对抗世界

Tryce Prince

身为教会,我们能如何更健康地回应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议题?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