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芝加哥,却拥有秘鲁国籍的教宗,这可能吗?
根据芝加哥郊区的北方神学院 (Northern Seminary) 一位教授的说法,福音派教师们为良十四世是芝加哥人感到兴奋。在美国的拉丁裔福音派基督徒则告诉本刊,他们很高兴看到教宗良十四世在他第一次教宗演说中使用了一部分的西班牙语。而在费城,福音派领袖谢恩 (Shane Claiborne) 指出,这位教宗曾就读维拉诺瓦大学 (Villanova University),因此也具有费城背景。在秘鲁,总统则庆祝良十四世是“本国之子”。
整个美洲的福音派对这位新教宗抱持高度关注,并夹带些许地区性的骄傲。
尽管福音派们并不视教宗为教会的属灵领袖,许多福音派仍关注罗马天主教会的领袖将如何影响宗教对话、全球政治,以及世人对基督教教导的理解。
现年69岁的良十四世,原名罗伯特·普雷沃斯特 (Robert Prevost),出生于芝加哥,但他的大半成年生活都在美国以外作为一名奥斯定会修士度过。他曾在秘鲁担任宣教士,之后被任命服事于梵蒂冈的重要职位。
虽然许多人庆祝良十四世是首位美国籍教宗,但专研拉丁美洲福音派的历史学家大卫·柯克派翠克 (David Kirkpatrick) 表示,应该更强调良十四世的拉丁美洲经历。
柯克派翠克说:“虽然良十四世有美国背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当选可视为延续──继教宗方济各之后,另一位来自全球南方的教宗。这场教宗选举并没有将美国或有权势者置于核心,我预期他会延续方济各对受压迫者和边缘群体的关注。”
良十四世当选的消息于本周四宣布后,世界各地更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和事奉经历,许多福音派人士感到振奋。
“我欣赏这位对拉丁美洲基督徒及移民的现实处境有所了解的教宗,”美国国家拉丁裔福音派联盟 (National Latino Evangelical Coalition) 主席萨尔格罗 (Gabriel Salguero) 表示,“他曾公开支持移民、家庭及贫困者,这些都是我们福音派群体关注的共通价值。”
他补充指出,“良十四世”这个名号暗示他将效法良十三世──这位曾在工业革命后为劳工贫民发声的教宗。良十三世也创立了美国天主教大学。
萨尔格罗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特别需要那种‘了解地球村里的人们关系密不可分’的宗教领袖。”
4月21日辞世的教宗方济各,是一千多年来第一位非欧洲籍的教宗。他在2023年任命奥斯定会修士普雷沃斯特 (良十四世本名) 为主教任命事务的顾问。
秘鲁历史学者方塞卡 (Juan Fonseca) 表示:“那一项任命延续了方济各的做法──让一位来自边陲教会 (例如秘鲁) 的主教进入梵蒂冈核心。”
方塞卡说:“在普雷沃斯特被提拔至梵蒂冈前,他从未进入天主教会的高层阶级。通常只有来自菁英阶层、服务于利马市或阿雷基帕这类重要教区的秘鲁人,才会被视为候选人。”
在秘鲁时,普雷沃斯特也选择在社会边缘处服事──并归化为该国公民。
1985年,普雷沃斯特首次抵达秘鲁,短暂在楚卢卡纳斯 (Chulucanas) 服事──那是个位于厄瓜多边境、人口仅四万多的沙漠小镇。他于1986年离开,前往罗马的圣多玛斯宗座大学撰写博士论文。1988至1999年间,他在秘鲁北部特鲁希略教区担任多项职务。1999年,他返回故乡芝加哥,直到2014年才重返南美。
2014年,他被任命为秘鲁北部海滨城市奇克拉约 (Chiclayo) 教区的宗座署理,该市人口约60万;2015年,教宗方济各任命他为该地的主教。在圣伯多禄广场向群众发表的首次教宗演说中,良十四世以西班牙语向他“亲爱的奇克拉约教区”致意。
秘鲁和平与希望福音协会 (Asociación Evangélica Paz y Esperanza) 副会长维拉 (Rolando Perez Vela) 说:“他在牧养上深深连结于被排挤者的处境。无论是天主教神父还是福音派牧者,只要是在边缘服事的领袖,往往更敢对不公义发声,因为他们亲眼看见这些苦难。”
普雷沃斯特曾是秘鲁主教团下属“社会行动委员会”的成员,该组织是天主教社会教义的实践机构,致力于人权倡议。
他在一件备受争议的人权议题上展现了坚定且艰难的立场——反对赦免秘鲁前总统阿尔韦托·藤森 (Alberto Fujimori)。藤森于1992年当选,隔年发动自我政变,并掌权至2000年。
2005年藤森在智利被捕,后被引渡回秘鲁,并被判25年徒刑。2018年,一位后任总统决定赦免他,但隔年遭最高法院推翻。维拉回忆说,良十四曾要求藤森向秘鲁人民道歉。
“在拉丁美洲,人权经常遭践踏,教会有责任实践先知性的职分──呼吁当权者的罪行,”维拉说。“教会必须挑战结构性的罪恶、司法不公与滥权行为。”
哈佛神学院世界基督教客座讲师吉娜·祖罗 (Gina Zurlo) 表示,良十四世的当选揭示了全球基督教正在发生的重要变化。
1900年,全球有73%的天主教徒居住在欧洲与北美,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25%,其余则主要分布在全球南方。
祖罗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来自全球南方的人领导天主教会是合理的。虽然大多数观察家没预料到新教宗会有美国渊源,但她也指出,美国基督教本质上也已全球化,因为美国有大量基督徒移民,也有不少基督徒前往海外工作、求学或宣教。
良十四世能说英语、西班牙语、义大利语、法语与葡萄牙语。
良十四经常形容自己为宣教士。2003年当他被派往梵蒂冈时,他对奇克拉约的天主教徒说:“我是被差派去到那里的宣教士。”
2023年,他在成为教宗前少数接受的访谈之一中,也向《梵蒂冈新闻》表示:“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一名宣教士。”
在他首次教宗演说中,他强调天主教会必须是一个“宣教的教会”。
周四,两国的政治领袖都表示,一位出身自本国的人成为教宗是一项荣耀。秘鲁总统波卢阿特 (Dina Boluarte) 在社群媒体写道,普雷沃斯特的当选“为我们的国家带来骄傲和盼望”,并补充表示良十四“以爱和奉献服事我们的人民”。
美国总统川普则表示,有位来自美国的教宗是一项“极大的荣耀”。
尽管良十四世曾公开批评川普的移民政策,一些支持川普的福音派人士仍对他的当选表示欢迎。全国西语裔基督教领袖联盟主席罗德里奎兹 (Samuel Rodriguez) 称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也是“一项提醒:信仰是为所有人、所有地方而服事的,福音是对万民的邀请。”
这位新的教宗特别强调“邀请”的重要性。他在一次访谈中说,这是基督教领袖的首要任务。
“我们常常过度专注于教导教义,”他说。“但我们冒着遗忘首要任务的风险──教导人们认识耶稣基督,并以我们与祂的亲密关系做见证。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传递信仰的美好、认识耶稣的美丽和喜乐。这意味着我们自己正活在这样的生命光景中,然后与他人分享这份经历。”
这种对分享福音的渴望,引起一些美国福音派的共鸣。
北方神学院新约教授贝茨 (Matthew Bates) 表示:“我们与罗马教会之间仍有分歧。”他曾撰写有关新教与天主教神学共通点的著作。“但我们认为这对整个教会的未来非常重要:视天主教徒为我们在基督里的弟兄姐妹——即使我们不视良十四世为教会元首。”
事实上,在移民与难民关怀等社会议题上,天主教徒与福音派早已展开合作。世界救助协会 (World Relief) 倡议与政策副总裁索伦斯 (Matthew Soerens) 说,服事困苦者是天主教会长久以来的遗产。
“身为福音派基督徒,我们当然有些神学上的分歧,但我们对移民福祉的关怀确实根植于圣经真理上的共通点,随着良十四世的教宗任期开始,我们很乐意继续与天主教弟兄姐妹合作。”
多数观察家认为,良十四世会延续方济各所开启的方向,但“红字基督徒”(Red Letter Christians) 运动的谢恩温和地反驳这种说法。
“方济各之所以‘激进’,是因为他效法耶稣。他并不是‘自己想出’要为囚犯洗脚这件事,”谢恩说。“教宗良十四也有同样的榜样源头。我们的盼望始终是,教宗能成为指向耶稣的箭头……耶稣才是医治基督信仰中扭曲的现象的唯一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