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时代的以色列周围环绕着君主国和强大帝国,这些国家有着强人统治者和高度阶级分工的社会体制。最终,以色列人也渴望能仿效这些体制。这类政治经济体制充满政府官僚、职业军人、祭司阶级——以及在社会金字塔底层的农民。农民的职责理所当然是为所有人提供食物及一切所需。
然而,以色列蒙召成为一个 “逆着文化而行的群体” (countercultural community),透过信实地遵行上帝公义且公平的律法,在外邦中体现、反映上帝品格并参与祂的使命。而这一切需要以色列建立一个由许多公义之人组成的公义群体。但是,像这样公义的群体和公义的个人从何而来?以色列人要如何获得并培养这种公义的美德?
为了回应这个问题,《申命记》提出了一个令人屏息的愿景,展现了在像古代世界和今日许多社会这样阶级分化的环境中,成为 “公义之人” 究竟意味着什么。《申命记》所提出的答案十分出人意料:公义的门徒训练,从一场筵席开始。
在《申命记》14章22-27,我们读到一段上帝对十一奉献的明确指示:以色列各家必须将收成的初熟果实和头生的牲畜带到圣所。为什么呢?为了能够在主的面前一同享受宴席。
这场宴席的明确目标是教导以色列人 “学习时常敬畏耶和华” (申14:23)。但是,十一奉献的宴席如何教导人敬畏上帝呢?这段经文并未提及宴席中涵盖教导、诵读或训诲的部分。相反地,它呈现的是一种透过行动来学习的方式——更准确地说,是透过 “吃喝” 来学习,强调这顿饭重复性的、关乎身体力行的本质。换句话说,这筵席是一种能塑造生命的操练,培养出上帝对祂立约子民所要求的美德与情操。
在古代世界中,每个平民百姓都习惯在上强权者要求他们将十分之一的税献到中央圣所(申14:22),但他们绝对不会预料到,这十分之一的税最后竟会以全民宴席的方式归还给他们 (申 14:23)!在古代社会中,宴席——就像十一奉献——通常是统治阶级用来巩固权力的工具。它们被用来展示统治者的威能,让宾客对其心怀感恩及负债感,甚至是收纳贡物的手段。大型筵席非但无助于促进公义,反而往往成为有权者施行不义的工具。
然而,申命记中的宴席截然不同。它邀请以色列人亲自与这位神圣君王相遇:祂慷慨地将本应属于祂的税金归还给祂的子民,并呼召他们参加一场皇室规模的盛宴——由耶和华亲自主持与招待的欢乐节庆。
耶和华这项创新的十一奉献制度,资助了一场塑造人生命的筵席,使祂的子民可以亲口品尝、亲眼目睹、亲身感受这位神圣君王的慷慨。这也是为什么经文特别强调筵席的丰盛份量 —— 整个家族农作收成的百分之十,以及他们所有牲畜的头胎,并且生动地描绘令人垂涎的菜单:谷物、新酒、橄榄油、牛、羊、清酒、“浓酒”,以及两次重复出现的总结性词语:“凡你心所想的”(申14:26)。
然而这场宴席还有另一个目的:培养以色列人慷慨互助的美德,并对他们之中的弱势群体怀有同理及关怀的心。
在古代近东地区的节庆中,参与者的座位、穿着、入场时间、以及所获得的食物份量,都明确地反应了他们在复杂的社会阶层中的位置。这类宴席通常不仅无助于消弥社会的分化,反而加深了阶级间的鸿沟。因此,上帝呼召以色列人进行改革并重塑既有的宴席方式:在与主流文化中既有的政治与经济制度互动的同时,也在其中挑战它、进行颠覆性的改变。
耶和华的十一奉献税收制度邀请并欢迎社会各阶层的人参与这场全国最奢华、最盛大的年度节庆。整个家族所有人都被要求一同参加,并在筵席中地位平等地欢庆:“你和你的家属在耶和华你神的面前吃喝快乐。” (申14:26)。
上帝这种要求 “以家族为单位” 的宴席安排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在古代世界,一个家族不仅包括直系亲属,还涵盖了家中的非亲属成员——包括社会里的边缘族群,例如利未人、孤儿、寡妇、雇工、负债的奴仆、寄居的外邦人——及其他以 “拟亲属 (fictive kin)” 身分依附在家族里的人 (申12:7-12;16:11,14;26:11)。饮食的餐桌是为家人所预备的,如布劳利克 (Georg Braulik) 所说:“能同桌共食的人,必须是亲属,或成为了亲属的人。” 在耶和华的宴席上,平常被边缘化的人所获得的远不只是食物、酒水和暂时劳动的歇息。他们获得了一个更特别的机会:成为真正的家人。
然而,这场十一奉献的宴席同时也是一个提醒,让以色列人记得在影响他们生计的经济生态系统中,彼此应是互相依存的。
大型宴席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 包括耕种、收割、储存和预备食物 ——整个家族与村落往往需提前数月共同参与这些工作。因此,尽管这场十一奉献的宴席是由神圣君王所主持的,百姓却是以一种高度参与的共餐方式来经历它,每个人都贡献了一份力量。耶和华是这场筵席所需一切材料的最终供应者,但这顿饭却是由所有参与的家族集体劳动所结出的果实。
申命记视这场丰盛的宴席为一种道德上具有塑造力、促进经济公义的操练,这一点令人感到惊讶 —— 因为在这卷书的其他地方,都对放纵饮食提出深刻的质疑 (申 8:1-20)。事实上,在整本圣经中,每当人们享受繁荣的经济时,便会出现对贪婪、偶像崇拜式的自我膨胀,以及对他们忽视贫困邻舍的警告。
然而,申命记对此一危险的解决方案并非禁止饮食,反而是 “盛宴”。 申命记并不主张透过匮乏感来压抑自私的经济欲望,反倒教导以色列人要透过一场既享受又喜乐的庆典,将自己的渴望重新导向上帝和邻舍。申命记指出,唯一能安全地追求并经历经济丰盛的方式,就是在一个确保 “所有人都能吃得饱足” 共同体中——包括他们之中最脆弱、需要帮助的人 (申14:29)。
在耶和华的宴席上,公义的慷慨透过群体/共同体间的连结展现出来。而共同举杯、分享食物的行为,则旨在巩固既有的关系,并建立跨越社会阶层的新连结。
公义的灵命塑造始于宴席,但并不止步于此。透过宴席学习敬畏耶和华,是培养个人及群体公义品格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品格正是为了帮助以色列人遵行本书其他地方所记载的公义律法,包括:要求他们免除债务、释放奴隶,以及每逢三年一献的十一奉献。上帝要求以色列人每三年将收成的十分之一献出,用来建立一套社会安全网,照顾他们中间的弱势群体 (申命记14:28–15:18)。
这些律法的实践,取决于以色列人是否具备慷慨及团结的 “经济美德”。这些美德正是透过他们在耶和华的面前,欢乐地共享宴席所学习和培养的。在这个政治制度和一般社会宴席往往只会助长不公义行径的世俗世界里,以色列的宴席成为他们的核心操练,上帝的子民在其中学习如何 “成为公义的群体”。
《申命记》向我们展现了上帝的终极心意:上帝渴望建立一个以公义法则为基础、由公义之人所组成的群体。在宴席中,以色列人透过欢喜快乐的参与,养成一种对耶和华的敬畏,认识祂是那位慷慨、亲自与祂子民同在的君王;同时,他们也培育出一种对弱势群体的慷慨团结的情操。
那么,这项功课如何成为上帝今日对我们的呼召?在我们当前这个充满经济上的不义、彼此隔离的社会中,这些经文是否能激发我们去学习 “如何在自己的群体中实践公义的门徒生活”?我们的教会若要追求一种《申命记》筵席式的公义,会是什么样的画面?我们是否愿意不只在制度上共同实践这种公义,也在个人生命中培养出这样的道德品格?
和《申命记》对上帝筵席的心意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方法,与身边经济贫困及被边缘化的人建立更深的连结。我们可以在社会中抵抗种族与经济上的隔离 —— 包括改变我们工作的地点及模式、娱乐的选择、敬拜的方式,甚至孩子受教育的环境。我们可以与那些扎根于贫困社区的教会和机构建立更深厚的伙伴关系。我们可以主动寻找机会,与上帝的百姓一同宴席,跨越社会中常将我们彼此分隔的界线。
正如在申命记的时代一样,今日亦然:建立公义的社会制度及培养公义的品格,是一体两面的事。
好消息是,这条通往公义门徒生活的道路是充满喜乐的。我们透过操练对耶和华的敬畏、在祂面前与所有邻舍一同的庆祝和连结,学习成为公义的门徒。凡追求公义的门徒生活的群体及个人,最终都将投身于追求公义政治的艰难工作之中——无论是在教会内,还是在更广大的社会中。
当然,当我们在群体中建立关系、寻求公义时,食物几乎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社会运动家艾德·洛林 (Ed Loring) 所说:“公义固然重要,但晚餐是不可或缺的。” 愿我们每一位也都在通往公义的路上,与人一同欢宴。因为,若我们尚未学会在敬畏主的心意中一同吃喝 —— 没有学会用培养公义及慷慨品格的方式来用餐,并在群体中学习施予及领受 —— 我们便没有真正加入上帝使公义得胜的工作之中。
麦可·J·罗德斯 (Michael J. Rhodes) 是凯里浸信会学院 (Carey Baptist College) 旧约讲师,同时也是《公义的门徒:不公义世界中的圣经公义》(Just Discipleship: Biblical Justice in an Unjust World) 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