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和我的双胞胎姐妹常会在放假期间举办精心策划的烘焙比赛。有一年,我做了一个复活节蛋糕,上面装饰着三个巧克力十字架和一顶荆棘冠冕,并用大量的果酱鲜血将这些元素淹没。
当然,这样的设计未免过于血腥——我一点也不意外姐姐那撒满糖霜、蓬松可爱的小鸡杯子蛋糕更受欢迎。但从小我就不愿意避开复活节“残酷”的那ㄧ面。对我来说,正是这份血腥,使十字架带来无比的盼望。
这个周末,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将庆祝 “棕榈主日 (Palm Sunday)”,庆祝耶稣光荣地进入耶路撒冷。大约两千年前,ㄧ群犹太人将棕树枝铺在大街上,迎接他们心中的 “弥赛亚” ——这位他们认为将推翻罗马政权,将他们从残暴统治中解放的征服者君王。
今天,世上仍有许多受压迫的人迫切渴望像这样物理/实际上的解放,但耶稣的旅程并未止步于耶路撒冷。祂进入耶路撒冷的那条路,最终通向了十字架,为人们带来一种截然不同的解放。
棕榈主日标志着 “圣周” 的开始,这是一段通往耶稣被卖、受难及复活的日子。在古代教会的年历中,这是一段基督徒怀着喜乐的期待,迎接复活节胜利的时期。
但这同时也是极度哀伤的时刻——充满苦难、背叛及破碎。正因如此,这段日子对那些国家局势不稳、人际关系破碎,或正处于心理困境的人来说,特别具有深刻的意义。在一个极度渴求盼望的世界里,我们不能只是匆匆略过圣周的痛苦,直接跳到复活节的凯旋。
圣周的最初几天已预示了即将来临的灾难。
圣周一 (亦称 “圣而伟大的星期一” ) 纪念耶稣因无花果树不结果子而咒诅它,并在圣殿中推翻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次日的圣周二,耶稣继续在耶路撒冷教导人群、挑战宗教领袖,并向门徒预告自己即将被钉十字架。律法师们的愤怒,逐步开展耶稣接下来几天的命运。
圣周三至受难日:黑暗中的盼望
圣周三 (又称 “密谋星期三” ) 是圣周中特别黑暗的一天,纪念加略人犹大的背叛。犹大的双重行径对耶稣而言无疑是极为痛苦的。他毕竟不是个旁观者,而是耶稣最核心的门徒之一:一位亲密的朋友与同行者。而让这场悲剧更加沉重的是,犹大后来因为自己助长耶稣之死而悔恨不已,却无法挽回,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仍有盼望。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第一句话是:“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或许,耶稣是在向祂的朋友 (以及其他人) 保证,一切并未彻底毁灭——无论我们堕落得多深,祂仍应许有转变的可能。
在圣周四,有些教会会举行 “圣餐星期四” 的聚餐,一同重现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晚餐的情景。在席间,耶稣透过吃喝向门徒宣告,祂的身体将为他们被擘开,祂的宝血将为他们及众人流出。
当天稍晚,在客西马尼园中,在死亡逼近、门徒相继离弃祂时,耶稣汗如血滴般落下 (路22:44)。有人推测,耶稣可能罹患了 “血汗症 (hematohidrosis)”,这是一种罕见的医学症状,在极端压力和创伤下,汗腺周围的微血管会破裂,使血液渗入汗水之中。
而圣周五的别称,“良善周五 (英文为Good Friday)”,似乎与这天所发生的流血、苦难和死亡不太相称。然而,正是这看似最坏的,却成就了至善——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破碎身体,成为人类救赎的源泉。鲁益师在《返璞归真》中写道:“祂的死洗净了我们的罪,并且……借着自己的死亡,祂废除了死亡本身。” 十字架原本是施行死刑的工具 (一种缓慢、极具羞辱且残酷的刑罚),最终却成为生命的象征。
然而,当我们急于从受难日的恐怖直奔复活节的喜乐时,许多人会忽略圣周六——圣周的最后一天。
去年复活节,我访问斯温顿 (John Swinton) 教授,他曾是精神科护理师,后来成为实践神学家。他指出,圣周六阻止我们发展出一种 “荣耀神学” ——这种神学倾向淡化死亡的痛苦,而直接跳到复活的胜利中。然而,圣周六提醒我们,有些人仍活在黑暗之中,我们需要陪伴他们,在他们的绝望中与他们同坐,与哀哭的人ㄧ同哀哭 (罗马书12:15)。
圣周六促使我们正视苦难,也向我们保证,我们并非孤军奋战。
在耶稣的一生中,祂在各个层面上都经历过痛苦——身体的、心理的、灵性的。虽然这并不能消除我们自己的苦难,但圣经的图景向我们显示,无论我们面对什么——身体疾病、心理挣扎或属灵疑惑——耶稣都曾经历过。祂不只是 “知道” 人类情感的深度,而是亲身体验过。
许多人都知道圣经中最短的一节经文:“耶稣哭了” (约11:35)。然而,大多数译本未能充分传达原文希腊文的含义。在11:33和11:38节中,“哭泣” 的希腊词实际上带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甚至可以翻译为 “祂像一匹愤怒的马喘气”。耶稣不仅为朋友拉撒路的死而悲伤,祂更因知道生命本不该是这样而愤怒——这种死亡及哀痛并不是上帝创造世界时的本意,也不会是世界最终的结局。
当我们感到脆弱、迷失、孤单时,表层上肤浅的胜利故事无法真正触及我们的痛苦。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具体而深沉的盼望,一种曾深入绝望深渊、流下血汗、经历极致痛苦死亡,却依然宣告 “这并不是故事的终局” 的盼望。
受难日之所以 “良善”,是因为复活节主日已近在眼前。如果耶稣真的从死里复活,那么死亡就没有最后的话语权。圣周及耶稣受难前的事件向我们保证:我们被深爱着,我们在痛苦中并不孤单,我们值得被拯救。
在新冠疫情期间,我曾遭遇一次小产。在那段时间里,耶稣那双被钉穿的手与祂鲜血淋漓的身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力地对我说话。而当我后来再次怀孕并顺利生下孩子时,我们为她取名为伊甸-恩典 (Eden-Grace),以此提醒自己——失去并不是故事的终点。无论我们的生命现在多么破碎,我们都不必失去对上帝应许恢复的盼望。
在托尔金 (J. R. R. Tolkien) 的《王者再临》故事中,哈比人山姆曾问甘道夫:“一切的悲伤,真的会变得不再真实吗?” 对我们而言,答案是:是的。耶稣的复活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十字架的意义,也为我们的苦难提供出路——它指向一个未来的现实,在那里,不再有痛苦,一切悲伤将被彻底翻转。
露丝·杰克逊 (Ruth Jackson)是《无悔护教》(Unapologetic) 播客主持人,担任 Premier Unbelievable节目的制作人及主持人,并与阿利斯特·麦格拉斯 (Alister McGrath) 教授共同主持《鲁益师播客》(The CS Lewis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