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各种人生选择的讨论中,无论是世俗社会还是宗教群体,经常忽略这个选择:独身——选择保持单身。更准确的说,这个选择很少被人们严肃地提出或认真看待。
我们的社会及教会常将婚姻、情欲之爱/恋爱关系与 “幸福” 或 “生命/灵命的成熟、完整” 画上等号。书籍、杂志、电视、电影、广告及情歌时常传递这类信息:如果没有人 (以爱情的方式) 爱你,你就毫无价值,或遇到那个对的人,你会发现自己的生命更完整了。在教会里,关于结婚的讨论,似乎只有 “结婚” 及 “非自愿单身/暂时单身 (没有遇到合适的/喜欢的人,或单纯没有被人喜欢)” 的可能性。而独身 (celibacy)——这个词听起来极为陌生、不正常,甚至带有中世纪色彩,仿佛它不属于我们的时代,更谈不上有趣。
非基督徒群体试图扩展这方面的选择,但他们提供的常是半个选项:例如长期的不需彼此承诺的恋爱关系,或所谓的 “同居”。一但感到对方不再有吸引力,随时可抛弃这段关系。在机械化的时代,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更换,包括人与人的关系。
当我们的社会——尤其是教会——没有把 “独身/单身” 视为一种真正的选择时,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首先,未婚的人 (无论自愿还是非自愿) 在教会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基督徒,或低看了自己的价值,周围的人也可能这样看待他们。他们容易被贴上 “被拒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的标签。许多人选择适应这种状况,而无法适应的人则带着伤痕度过一生,成为活生生的警示,好似自己的存在正是提醒他人 “不结婚的严重后果”。于是,“独身/长期维持单身状态” 被教会或许多基督徒视为一种 “残缺、不完整” 的人生,却没人发现真正的问题其实来自我们过度高举婚姻、过度推崇爱情关系的氛围。
支撑着反对独身/单身并让这种思维在我们社会深深扎根的背后,是两大迷思:关于拥有 “完整的人生” 的迷思,及拥有 “正常的人生” 的迷思。
“完整的人生/实现自我” 主要藉由大众媒体传播。无论是透过文字、演说,还是音乐,这个信息不断被重复:“除非你找到对的人去爱,你永远无法真正快乐,或体验到真正满足的人生。”
关于 “正常的人生” 的迷思,则主要来自我们日常接触的人。尤其在教会里——在人们言谈间,他们的眼神、用字遣词及语气都在传达这个信息:“正常的、适应社会的基督徒都会结婚。”
对 “无法拥有完整的人生” 或 “无法成为正常的基督徒” 的恐惧,使独身/维持单身成了基督徒一想到就害怕的人生画面。
人们对吸引异性、约会、追求或赢得某人的渴望,甚至从小学时期就开始了。直至成年,这种渴望已根深蒂固。当一个人深深陷入爱人/被爱、拥有完整的人生及活得像个正常的基督徒的渴望时,消耗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精力与视野⋯⋯这些上帝嘱咐我们妥善管理的资源。在 “寻找并吸引对的人” 的强烈渴望中,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对爱邻舍 (我们的家人、朋友,甚至敌人) 如同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似乎都成了次要的事。
对爱情/婚姻家庭的执迷,让许多人在心理状态尚未准备好、不具备履行责任的条件、出于恐惧 (年龄增长或怕 “错过对的人” ) 下,便贸然步入婚姻。他们可能缺乏将他人益处置于自身需求之上的灵命成熟度,或在受训、求学、谋生的过程中,无法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维系一段稳定并不断成长的关系。他们或许选择牺牲个人资源、事业机会及兴趣来维持婚姻,最终却将由此产生的自责与不满归咎婚姻本身。许多婚姻因此破裂,而那些勉强维系下来的,也往往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痕。
婚姻能带来许多美好及丰富的经历,但这些往往与人们对婚姻的期待不相符。许多人不明白,若想在婚姻中感受到生命完整及找到意义,他们必须首先将这些要素带入婚姻中。人们之所以不明白,是因为他们相信,婚姻及爱情是基督徒人生的主要目的之ㄧ,只要能得到这个自己 “为之而造” 的事物,幸福便会随之而来。
而当婚姻无法提供他们所期待的完整感及意义感时,许多人认为自己选错了人,做错了决定。所有这些错误的期待,都导致个人潜能的浪费。人们耗费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一个虚假、不来自圣经教导的价值体系,或拼命调适自己,接受 “我不正常、我的人生尚未完整” 的错误信念,将本应用来培育真正能使人生命更完整 (更像基督)、更正常的品格 (如善良、勇敢、诚实、爱心,圣灵果子) 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渴望婚姻的迷信教导中。在这条路上,不但个人生命的潜能有所损失,他的家人、朋友、邻舍也因此受损,整个社会——尤其是基督的教会,更因此遭受损失。
行文至此,我想强调的重点是教会 “未能严肃看待独身这个选择” 所带来的问题、痛苦及潜能的损失。但若独身/单身本身不涵盖积极、美好且能使人生命富足的价值,以上这些讨论也就没有意义了。而这正是《哥林多前书》第七章的重要性所在。在这段经文中,使徒保罗为独身/单身的生活提出强而有力的论证。
保罗不仅认为独身/单身是好事,甚至认为它比婚姻更好 (林前7:8, 37, 38, 40)。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32-35解释主要的原因:独身/未婚的状态能帮助基督徒专心活出他们应当有的生命——专心地将心思意念献给上帝。为着基督徒生命的益处,保罗鼓励基督徒独身/单身。
然而,独身不应与修道主义混为一谈,尽管在历史上,二者常被联系在一起。独身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也不一定等于成为神职人员。事实上,独身/单身者的一大优势在于,由于肩负的长期责任较少,有更大的自由去关心并服事身边有需要的人。与其说独身/单身带来人际交往的限制,不如说它给人们更多正面地参与他人生命的机会,特别是那些需要时间、关怀和爱的人——例如在情感或身体上受苦的人,或某种程度遭社会排斥/边缘化的人,如身心障碍者、年长者及心智受损者。我不认为《哥林多前书》第七章在呼召人们隐居,反之,它似乎在呼召我们更深的投入永恒的事物中 (对保罗而言,这意味着更加投入他人的生命,同时也更加投入于主)。
保罗说,独身/单身者的确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制力 (林前7:1-9, 36, 37),而现代社会的氛围进一步放大这个挑战的困难度,因為我们对独身/单身的纠结,某种程度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一再接收、接受并传播关于 “爱与婚姻” 的宣导,而不思考另一种选择的可能性。
保罗指出,独身/单身的生活之所以值得追求,是因为它能帮助基督徒专心一意地委身于上帝,避免婚姻自然会使人分心的现象。当一个人有配偶时,他必须花心思照顾对方的需求,使他无法完全自由地行动、思考及立定目标 (林前7:33-34)。因此,婚姻虽能减少某些诱惑 (林前7:1-9),但同时也带来其他试探及牵绊。
当然,保罗也谨慎地表示,独身/单身并非适合每一个人。尽管他认为单身是更好的选择 (林前7:38),并相信人在单身的状态下可能会更快乐 (林前7:40),但保罗也明白,个人的需求 (林前7:1-9) 或他人的需求 (林前7:36-38) 可能使婚姻成为一种必要性。然而,保罗确实清楚地论证,“婚姻本身” 不该成为基督徒追求的目标。婚姻是合宜的、美好的,但婚姻不是基督徒人生的目标。
婚姻不是目标,是因为基督徒有个更高的目标,需要我们全然专注于它。唯有达成这个目标,人生才能真正完整、满足、有意义,并且 “正常 (成为上帝造我们时应当成为的样子)”。
保罗在另一封书信中提到这个更高的目标:“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腓3:14)。唯有在这个目标的框架内,才能找到独身/单身/婚姻所带来的丰富与满足。正如婚姻不应成为基督徒的目标,独身/单身亦然;两者都可能成为通往更高目标的助力或阻碍。然而,独身/单身确实是基督徒真实存在的选择之ㄧ,现在,是时候让教会再次严肃地鼓励人们考虑这个选项了。
独身:基督徒的一种选择
今天,许多罗马天主教徒正在重新审视他们对独身的传统观点,而若我们要无愧的按正意分解神的道 (提后2:15)——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七章的教导——那么,基督新教也应重新审视我们对婚姻的教导。保罗并不谴责婚姻,他斥责的是那些已婚却因错误的圣洁观而刻意避免正常的婚姻关系的人 (林前7:3-5)。
在基督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很长一段时间视婚姻为次等/次好的状态,并推崇错误的禁欲主义。但难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正确的吗?我们是否曾在教会讲道里、神学课堂上,严肃地鼓励年轻人 (尤其是年轻的男性) 思考上帝是否呼召他们独身/保持单身?对20多岁的单身基督徒,教会通常直接预设他们 “正在寻找配偶”,并积极地为他们介绍对象,甚至若他们似乎对婚姻不感兴趣,还可能遭受质疑。
保罗支持独身/单身的理由是,单身者能腾出更多时间专注于 “主的事”,而不是那些非基督徒同样在意的 “世俗事务” (例如婚姻)。保罗愿我们无所挂虑,只挂虑基督的事 (林前7:32-35)。
不难想像,在某些情境下,未婚的身份在基督教事工上更有优势。
例如,与悠久的宣教历史不同的现象是,今日宣教事业在过去几十年间,鲜少有基督徒考虑以 “一人饱,全家饱” 的方式进入福音较难抵达或较贫困的地区传福音。人们常因家庭的健康、安全和子女教育为由远避这类事工。事实上,不仅远方未得之民的拓荒事工需要单身基督徒的参与,近在咫尺的布道工场同样如此。我们今日的教会是否足够诚实、坦诚地面对保罗的教导,认真考虑独身/单身确实是上帝对某些人——甚至是非常多基督徒——的心意?还是说,《哥林多前书》第七章又是个我们这些「自称跟随圣经教导的人」刻意忽视、绕道解释的经文之ㄧ?
本文原为两篇文章,中文版本经编辑修改。作者:Terri Willi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