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振作起来,教会里的羊们!

教会需要忠心的羊,如同需要忠心的牧羊人一样。

Sheep making the shape of a church
Christianity Today October 15, 2025
Illustration by Mark Conlan

某个主日,我教会的聚会在诗歌〈耶稣是我亲爱牧人〉中结束。这首诗歌由英国圣诗作者杜丽菲 (Dorothy Ann Thrupp) 于1836年首次发表,旋律简洁优美,向耶稣祷告求祂保守祂的羊群:“求祢保护祢的羊群,使我们远离罪恶;当我们偏离正路时,求祢寻回我们。”

这首诗里的 “羊群” 指的是上帝的子民,也就是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我们身为教会一份子,就是耶稣的羊。

圣经形容耶稣是 “好牧人” 与 “大牧人” (约10:11-16;希13:20),但同时也提到牧师及其他教会领袖是祂之下的牧羊人 (徒20:28;彼前5:2-4)。近年来,美国福音派对这些带领羊群的牧者格外关注。我们的书籍与媒体充满了教导牧者该如何成为好牧人的建议、教会应如何面对坏牧人的讨论,以及关于谁有资格成为牧者、何种行为会使人失去这资格的激烈辩论——甚至揭露那些披着牧人外衣的狼

这些讨论都是必要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羊群呢?多数的教会成员并不是牧者。而正如成为好牧羊人不容易,成为 “好羊” 也并不简单。

这正是奥古斯丁在其牧职后期所指出的现实:正如有好牧人与坏牧人,同样也有好羊与坏羊。而我们在这两种角色中所经历的挣扎往往是彼此相连的——那些最糟糕的牧人,往往是那些从未愿意、也从未学会成为好羊的人。他们总是渴望握有那根牧杖。

耶稣作为牧羊人、慈爱地看顾祂羊群的形象,不仅源于旧约圣经,也在教会历史中被广泛且正当地运用。大卫的〈诗篇〉第23篇正是对此意象的著名诠释——出自一位真正有牧羊经验的人之手。耶稣也在祂的寓言和其他教导中多次使用羊与牧羊人的比喻 (路15:4-7、约10:1-18)。

这些语言意象孕育出早期基督教艺术中深受喜爱的场景之ㄧ:耶稣身为温柔的牧羊人,将失而复得的羊扛在肩上的图像。在西元三世纪初关于殉道者的记录中,刚信主的佩佩图亚 (Perpetua) 曾描述她见到的一次异象:她看见耶稣在花园里,样貌如一位朴素的牧羊人,

我走上前,看见一个极广阔的花园,里面坐着一位白发男子,身穿牧羊人的衣衫,身材高大,正在挤羊奶;祂四周站着许多穿白衣的人。当祂抬头看见我时,对我说:“欢迎,孩子。” 然后祂呼唤我,递给我一小块祂用羊奶凝成的乳酪;我双手接过并吃下。周围所有的人都说:“阿们。”

佩佩图亚是在被囚禁、等待行刑的时候记录下这个异象的。那是她在极度恐惧与逼迫的时刻中,以自己的方式重述〈诗篇〉第23篇。然而,因着主是她的牧羊人,她深知自己在祂里面是安全的,因此她毫不畏惧,甚至不害怕死亡——那 “死荫的幽谷”。

佩佩图亚的话,以及后世如〈耶稣是我亲爱牧人〉等作品中对牧羊人意象的运用,ㄧ再强调这一点:基督是好牧羊人,我们多数人被呼召成为祂的 “羊”。这不仅是一个神学上的真理,也是数学上的事实:即使是一间大型教会,通常也只有一位主任牧师,顶多再加上几位长老与牧养同工。大部分的基督徒,都是羊。

那么,“忠心的羊” 应该做什么事呢?

在回答问题前,我必须先说明,我并不是在谈论那些正面临严重罪行、属灵滥权或严重失序的教会。我想谈的是那些拥有忠心、敬虔、真心跟随基督的牧者的教会——以及其成员。对这样的群体,我想提出三个简单的劝勉。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委身于你的羊群。

我们如今活在一个浮动、不稳定且不愿委身的文化里,而这种心态也渗​​入到教会内。虽然 “会员立约” 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建立对教会的责任感,但实际上,即便是自认为是地方教会忠实成员的基督徒,也常无法出席多数的主日聚会——更不用说参与主日崇拜外的团契或教会生活。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的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每月至少参加实体礼拜一次,而每周固定聚会的人仅约25%。甚至这些数据可能还偏高,毕竟有其他研究显示,许多人倾向高估自己的出席频率。

无论确切比例为何,即使考虑到特殊情况与现实限制,每月出席教会一次都是不够的——这并不是 “忠心的羊” 的真正意义。身为羊群的一分子,意味着与你的群体同在、彼此倚靠,而这几乎不可能在没有固定时段、透过每周一起敬拜来建立紧密连结的情况下实现。

的确,忠心的羊第二个特质是,彼此关心,无论在灵性上还是实际生活中。他们一起行动,甚至一起思考。

在我们的社会里,“群体思维” (groupthink) 通常带有负面含义,且多有其道理。人们甚至发明了一个跟羊有关的贬义词——sheeple,中文意思为 “群羊效应/跟风仔” (英文sheep加上people组合的单字)——用来形容那些不会自己思考、只会盲目跟从群体的人。

然而,能孕育出 “最佳型态的集体思考” 的那种亲密、深厚的群体生活,恰恰是一个群体能否生存且繁荣的关键。对古代世界的人来说,这种思维是再自然不过的;同个群体里的人能否彼此合作,往往攸关生死。我们在圣经对耶路撒冷初代教会的描述中也看到这样的精神:“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 (使徒行传4:32)。

在这个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前现代世界那种 “视自我为群体一部分” 的观念已不再是天性。然而,教会正是那个我们必须仍然记得 (如同耶稣所教导的) 我们是某个更宏大群体的一部分,是由超自然的爱所连在一起的 “共同体”:人们是因着我们 “对彼此的爱” 而认出我们是跟随主的人 (约13:34-35)。成为忠心的羊,意味着我们要同心合意地为地方教会与群体的益处努力。

最后,忠心的羊不仅要让忠心的牧者保持受监督的状态,也会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作为羊群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喜乐地服事教会群体——照料教会建筑空间、教主日学、在婴儿室帮忙、组织关怀团队探访病者与行动不便者。牧者有他的职责,但羊也有自己的使命——我什至怀疑,当前牧者倦怠普遍现象,至少有一部分可以因着羊群更积极地参与教会的日常服事而大大地改善。

把自己比作羊,也许并不令人觉得光荣——即使撇开不看我们文化中将 “羊” 当作侮辱的词,也是如此。然而,上帝选择使用这个比喻有其深意,基督的跟随者至今仍被呼召成为忠心的羊。这个呼召或许容易被人忽视,事实上,我们甚至几乎从不视这为一种 “呼召”,更不会像对待牧职呼召那样慎重。然而,这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呼召,是基督群体得以良善、健康与兴盛所不可或缺的呼召。

Nadya Williams着有《早期教会中的文化基督徒》(Cultural Christians in the Early Church) 与《母亲、孩子与身体政治:古代基督教与人类尊严的复兴》(Mothers, Children, and the Body Politic: Ancient Christianity and the Recovery of Human Dignity,IVP Academic,2024年)。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若福音是假的,你就不用 “去教会”

但若福音是真实的,“教会” 便是人类活出最丰盛的生命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News

中国政府拘捕具影响力的家庭教会牧师

锡安教会的金明日牧师,以及数十位教会领袖在一次有组织的全国性突袭中被捕。

那间改变我生命的 “和平教会”

重洗派已有五百年历史。他们在圣经、群体等方面展现的独特见证,是值得守护的珍宝。

安静的见证,反而更响亮

如但以理示范的那样,“立志做安静人” 反而能开启那允许我们 “大声传讲福音” 的门。

基督徒,别被恐惧扭曲了

恐惧会扭曲我们的感知、缩窄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转离对上帝与邻舍的爱。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