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意识到要反省自己的态度。身为一位X世代的牧师,我常默默地接受、甚至是帮凶之ㄧ的加入大家对不同世代的刻板印象。虽然我自己和千禧世代 (1982-1996出生的人 的年龄差距不大,但我曾对教会领袖大量撰写关于 “千禧世代是教会的未来” 的说法翻白眼。
也许这只是因为我对我们X世代在几乎所有事上都被人忽视而耿耿于怀。(你可以试着找一本名为《如何向X世代传福音》的书,你恐怕会一无所获;但若是搜寻《如何向千禧世代传福音》,你会找到满满ㄧ整排的书。)
如今,教会出版界的聚光灯转向了Z世代 (1997-2012年出生的人),热烈讨论著如何向这个社会群体传福音。
然而,我已经不会再翻白眼了。
部分原因是个人的。我有两个Z世代的孩子,我渴望好好地作他们的父亲、带领他们。我想,还有可能是因为我的心对这个被普遍贴上 “焦虑的世代” 标签的群体更柔软。然而,身为一位牧师,我也常思考美国教牧群体和教会的未来道路:我的时代过去之后,会留下什么样的教会? 我渴望耶稣的教会在我晚年仍持续繁荣、健康成长。但若要实现这一点,我必须开始以一种不再助长人们对Z世代刻板印象、质疑的态度来带领与牧养他们,帮助点燃他们的信心。
现在是帮助Z世代摆脱 “焦虑的世代” 这个标签的时候了。是时候帮助他们开始活出敬虔的目标。
当我们试图形容Z世代时,很容易浮现一些夸张的形象:说着奇怪词汇 (网路用语) 的孩子、沉迷于抖音上的愚蠢短片、梦想成为下一个YouTube网红,同时挣扎于一次又一次的恐慌发作及各种心理问题。
究竟应如何为这混乱的一代指引方向,塑造他们的灵命?在过去25年牧养Z世代的经验中,有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实际层面,让我看到一些能推动他们在福音里前行的牧养机会。
“数位原住民” 需要具身的冒险
若有什么是Z世代的明显特征,那就是他们对数位世界的直觉掌握和理解力。在我还在学习拼出 “电脑”(computer) 这个单字的同个年纪,我的孩子已懂得如何操作,甚至设定我交到他们手中的科技产品。他们从未经历过没有网际网路、串流平台和社群媒体的时刻。而大部分为他们量身打造的网路内容,却是空洞浅薄的 “即时热评、懒人包”,或精心筛选过、虚假人设的表演。人生逐渐变成一种 “观看他人生活” 的媒介化经验。
以直播串流平台Twitch或Discord上的内容为例:学生们会花好几个小时看别人打电动,或开箱玩具、卡牌组。透过萤幕另一端游戏椅上那个人的化身来 “活着”,永远无法取代具体而真实的人生。但若你带 “数位原住民” 到大自然之中,一切就不再一样。这能打破由像素构成的幻象及肤浅存在。
今日的教会,既能够且应当提供一种具体而真实的 “基督徒冒险” 经验,帮助Z世代把头抬离手机的蓝光。暑假期间,我所牧养的Woodside Church会为数百名学生提供实作性的体验,带他们到底特律大都会区域服事。借着和城市中的福音机构合作,学生们卷起袖子,亲手回应他人实际的需求,服事并参与那些超出他们日常生活范围的人与事。信仰在行动中的直接展现,让学生们亲眼看见上帝在地方社区里做的具体工作,以血肉之躯亲身参与这些需求和机会。
我也试着对自己的孩子做同样的事。我的目标之一,是带他们走进荒野——进入国家公园 (不只停留在游客中心) 健行、背包旅行,亲身经历那没有被媒介化的大自然。我们曾面对饥饿、攀爬艰难的路段、经历暴风雨、遇到野生动物;也曾因长途跋涉登上高山而收获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丽景色。这些经验教导了他们一些功课:坚持下去,忍耐到底,不要走捷径,要事先规划好——你便能完成艰难的任务。
这其实正是耶稣亲自示范的 “塑造生命的方式”:祂在狂风暴雨中、在喧嚣城市里教导门徒;在草地上面对着一群比任何一家麦当劳所能容纳的还多的饥饿群众。敬虔的雄心壮志并非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培养出来,而是在旷野中雕琢出来的。
当教会善用周围环境的真实体验时,Z世代便有机会看见Instagram/小红书之外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有抱负的生命。
心理健康意识需要放入更大的叙事之中
Z世代最令人鼓舞的转变之一,是他们能够突破前几代人对心理健康的污名与刻板印象。过去那种将焦虑、忧郁、寻求专业帮助的求救声轻描淡写,甚至用 “你只是信心不足” 的冷漠说法推托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如今,教会中不断增加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以及逐渐推广的健全资源,正确地支持了圣经所说的 “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 的神学。教牧同工不必 (也不应该) 独自承担整个肢体所有的咨商与关顾需求。
然而,有些批评认为,这场心理健康意识的运动,造就了更多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他们以光速进化成世界上最大的 “自我怪兽”(me-monsters)。虽然整体而言,我反对这种刻板印象,但我确实看见某种潜在的瘫痪危机,可能使许多人失去对神国与福音的敬虔目标。不过,我也深信一个拥有坚实心志的敬虔生命,既能鼓励并建立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能推动年轻人积极进入更有抱负的行动。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少的心理健康意识,而是更正确的位置——把它放在上帝的叙事里。
这正是牧者们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地方。我们可以设计具有灵命塑造的途径,帮助Z世代理解更大的叙事:上帝、祂所创造的世界,以及世界将前往的方向。我们的惯性做法往往是设计各种能吸引年轻人、带来娱乐效果的节目与活动。然而,教会的使命应当是神学、道德与属灵生命的塑造,而不是娱乐。当教会仅仅 “娱乐了” Z世代,他们不会因此得到真正的益处。
如果我们盼望他们成长为坚韧、有力量、积极参与教会和社区的成员,我们就必须提供他们能塑造灵命的途径。教导他们圣经;重述圣经的故事;给予他们教义的框架;挑战他们的品格;用一个和上帝一样宏大的愿景来拓展他们的想像力。我的经验是,若我们以上帝深刻的真理喂养Z世代,他们会迎接挑战,并且乐在其中,不断成长。
属灵的饥渴需要敬虔的方向
如果你对 “Z世代正在经历一场属灵大觉醒” 的说法抱持怀疑,那么你需要放下这些疑虑。因为这件事确实正在发生。全美各地的大学校园都在回报属灵苏醒、复兴,以及学生群体中日益增长的热情与渴慕。这些运动不仅发生在基督教大学的范围内,也延伸到世俗与自由派大学。数以千计的学生正在接受耶稣的福音,并活出充满活力的信仰。这个世代在属灵层面上确实有许多令人振奋的迹象。
我们应该被激起的是信心,而不是怀疑。
牧者和基督徒领袖应该拒绝那种一听到 “圣灵正在年轻世代动工” 的说法,就马上高度怀疑的态度。每一个世代都可能陷入对年轻人在信仰上热忱及委身的怀疑,暗忖 “我且看能持续多久”。但也许更重要的问题不是 “这一代年轻人的信仰究竟是真是假?”,而是:“在他们的信仰旅程中,他们是否受到年长世代的鼓励?”、“我们是否愿帮助煽旺这福音的火苗,以敬虔的智慧鼓励他们,并在他们逐渐开始承担事工领导的责任时支持他们?”
在Z世代的成长路上,没有什么比以讥讽的质疑、骄傲和不情愿的态度回应更快扼杀福音的进程。我们应全心支持Z世代,给他们未来的事工足够的资源。
教会需要的不是更多 “守门者”,而是更多牧羊人。
我们可以为这个新世代祷告;以耐心成为他们的导师;呼召他们投入合乎上帝心意的事奉;向他们展示上帝对失丧、破碎、受苦之人的心肠;并在他们跟随耶稣、参与祂国度使命的时候为他们加油打气。
若我们愿意如此,我们或许真能看见在这 “焦虑的世代” 中,敬虔的雄心壮志及福音的兴旺正深深地扎根。
Jeremy Writebol现任密西根州普利茅斯的Woodside圣经教会校区主任牧师,同时也是 “以福音为中心的门徒训练”(Gospel-Centered Discipleship) 的执行主任。他着有多本书籍,包括《牧师,耶稣已经足够》(Pastor, Jesus Is Enough) 与《立志:下一代的七个属神追求》(Make It Your Ambition: 7 Godly Pursuit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