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s

教会长辈,别 “训话” 年轻人生孩子

Columnist; Contributor

对婚姻及家庭感到焦虑与矛盾的年轻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样,而不是说教。

Pop art cartoon woman in distress with dripping legos overwhelming her.
Christianity Today September 15, 2025
Illustration by Abigail Erickson / Source Images: Getty

对年长世代而言,如何在不变成 “爱念人的老人” 的情况下,提供年轻人人生指引,永远是个挑战。而对年轻世代来说,他们的挑战则是如何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时,也敞开心门聆听长辈的智慧。

在这些世代间的对话中,或许没有哪一个主题比 “婚姻与生育” 更敏感了。无论是长辈警告 “成家后会失去轻松与自由” ,还是他们开口问何时能抱孙子,都可能带给年轻人巨大的压力,让人觉得非得 “做对” 不可。

对基督徒来说,这种压力还包括来自圣经及教会传统的期待。圣经清楚地说: “得着贤妻的,是得着好处”(箴言18:22),又说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 (诗篇127:3)。在许多福音派教会中,年轻人会感受到某种程度的期待,要他们尽早结婚并生儿育女。然而与此同时,这个世界 (甚至是基督徒同侪) 也对年轻基督徒施加另一种压力——强调他们要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他们被告知要尽可能享有自由,减少责任,多追求快乐及成功。

面对这些相互矛盾的压力,年轻人对未来——尤其是关于家庭的部分——感到焦虑、困惑与矛盾,也就不难理解了。

年长世代不应因此就停止以 “有意识的的门徒训练” 或属灵师徒的方式来提供指引。但同样重要的是,要为现代社会定义的 “美好人生” 勾勒一种不同的愿景。年轻人需要在教会内看到健康的家庭实例;他们需要一种可触及、可模仿的生命榜样。他们需要亲眼见到:信实及相互委身的关系是种喜乐,不是损失。

这样的需求极其迫切,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年轻世代正在远离社会最基本的制度:家庭。在美国,出生率及结婚率双双下降。根据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最近的一项调查,美国青少年将职涯、友情及财富的价值看得比婚姻与孩子更高。事实上,他们认为 “拥有很多钱” 的重要性几乎是 “有孩子” 的两倍。

这些青少年的目标,可能是被COVID-19疫情期间的经济与社会焦虑所扭曲,也有可能只是受到 “表现型个人主义” 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视个人享乐为高于一切的价值。但无论动机为何,当年轻人如此强调物质成功而忽略家庭时,对教会来说是个忧心的现象。

圣经对财富危险性的警告比比皆是,使得 “追求财富” 成为我们人生中极具风险的目标。而虽然婚姻与孩子也可能成为基督徒的偶像,但圣经从未像描述金钱那样说配偶与儿女是 “万恶之根”(提摩太前书6:10)。

建立深厚的友情、找到一份愉快的工作,当然都是值得追求的事。但若有这么多年轻人将这些目标放在婚姻与孩子之上,也显示出他们内心对 “自我实现” 的强烈渴望。在我们的文化里,朋友并不像配偶或孩子那样会对人生提出终身性的要求;而把职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往往容易将其变成满足个人理想的工具,而不真的是回应上帝呼召的使命。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婚姻和孩子也可能成为满足个人理想的工具)

总体而言,当我们看到这种将金钱、友情及职涯放在家庭生活之前的倾向时,反映的是现代世界向我们传递的一种讯息:你的人生意义、目标、价值与快乐,得靠你自己去寻找。没有人能替你完成,所以无论要付出什么代价,都去追求吧!

如果你和我一样,觉得这样的人生哲学令人不安,甚至与基督信仰不相容,你可能会想马上指出这种思维如何违背圣经真理,甚至逻辑上自相矛盾;你可能会想说明,这种人生观虽然应许人可以找到存在的意义及满足,却会永远让人生 “真正终极的目标” 遥不可及。

以上这些论点的确正确,也可能说服一部分人,但我不认为,这是多数年轻基督徒最迫切需要 “听到” 的。

我猜,他们在理智层面已经知道,一个 “属上帝的人”,意味着不能过着某种生活样式,例如视金钱为最高目标。但让他们难以真实理解的是:在一个充斥着消费主义的文化中,“节制的人生” 到底长什么样子?在一个推崇拥有成功的职涯的文化中,如何活出谦卑的人生?在一个缺乏委身的文化中,如何活出委身的生命?

这正是我们作为年长基督徒的责任——我们应该要用我们的生命,描绘出这样的愿景。

你也许没发现,但仅仅是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群中生活,你就对身边的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人们在观察你:看你如何面对逆境、如何抵挡诱惑、如何悔改及道歉、如何谦卑自己,也看你如何去爱他人——总之,他们在看你如何实践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 以及 “要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22:37, 39)。

而人们往往只能 “真的相信” 他们所能想像得到的可能性。如果一整个世代的想像力里充满的是糟糕的婚姻例子,他们就很难相信婚姻是上帝的礼物;如果他们从未被邀请拜访一个温暖的家庭——也许是你的家——去看看一个健康、正常的家庭生活长什么样子,他们可能会怀疑,这样的家庭是否真的存在。唯有在与其他基督徒一同的群体生活中,我们才能实际看见:婚姻与养育儿女的喜乐,是可能实现的。

当然,这些喜乐并不排除困难的时刻。我并非在主张一种 “宣传计画” ,想要哄骗年轻人相信婚姻及养育下一代会是个简单无痛的快乐人生。我们的榜样必须诚实地呈现这些画面:婚姻中出现的沟通挑战、在个人主义及孤立主导的社会中为人父母的艰难,以及这种生活 “每ㄧ天” 所需的平凡牺牲。邀请年轻人走进你家,不是要隐藏孩子们制造的混乱,更不是要把孩子藏起来。真正的邀请,是打开家门,让他们看见家庭生活的真实样貌,使这样的生活成为一种 “可以想像” 的美好。

展现出年轻人所渴望的那种深厚友情,也应该是这种生命榜样的一部分。年轻人渴望友情是正确的,但他们常被错误地告知,一旦结婚生子,友情就会走到尽头。 2023年《纽约杂志》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甚至称孩子是 “可爱的小型炸弹”,会炸毁大人的友谊。

这种情况确实会发生——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年轻人需要看见一些例子:那些既有家庭又拥有健康、亲密友情的人。我们身为父母,不需要变得封闭、忽略朋友。如果我们把所有一切都献给孩子,旁观者 (包括孩子本身) 就会以为,选择家庭就等于放弃朋友。

这是一种错误的二分法。没错,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经营友情确实不容易。每个人都很忙、很多事要做,工作更是不断渗透进生活的每个角落。但年轻人渴望保有深度的友情,这种渴望本身是对的,因为友情是上帝所赐给我们最甜美的礼物之一。而那些已迈入婚姻阶段的我们,应该向自己与他人展现:即使已婚、有了孩子,依然可以透过有意识的安排及经营,建立并维持这些宝贵的友情——这是做得到的事。

在这样的框架下,我认为我们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我们必须重新省视自己的婚姻与家庭,意识到我们在这些关系中的行为,不只影响我们至亲的家人,而是能影响整个信仰群体、整个社区。这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同时也是一份极为慎重的责任。请你认真对待。

第二,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邀请信仰群体里的人走进我们的生命,让他们看见婚姻及家庭的美好。在孤立的生活圈逐渐成为常态的今日,这样的敞开家庭,是一种清楚而坚定的 “逆文化而行” 的见证。

当我们看到年轻人追求的价值观与自己相悖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冲动,想要批评他们不懂得珍惜婚姻与家庭——这些在上帝的创造及圣经里如此重视的恩典。但这样做是错的。年轻人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场说教,而是一个榜样。他们需要看见敬虔、健康的家庭,在信仰群体中长久且真诚地活出信仰。他们需要看见我们不是把挣扎藏起来,而是在挣扎中,诚实坦然地努力尊荣上帝。

他们需要看见这样的家庭:父母彼此忠诚、彼此尊重、彼此服事,也真心享受彼此的陪伴;孩子被细心养育、被爱所包围,并在敬畏主与圣经的教导中成长;即使这个世界高举的是极端个人主义所谓 “自由” 的空壳,他们仍能看见这个画面:由喜乐的友情、真实的信仰群体生活及委身的彼此服事所推动,紧紧连结、彼此成全的生命,是可能的事

O. Alan Noble 是奥克拉荷马浸信会大学 (Oklahoma Baptist University) 英文系副教授,着有三本书:《On Getting Out of Bed: The Burden and Gift of Living》、《You Are Not Your Own: Belonging to God in an Inhuman World》以及《Disruptive Witness: Speaking Truth in a Distracted Age》。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教会长辈,别 “训话” 年轻人生孩子

对婚姻及家庭感到焦虑与矛盾的年轻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样,而不是说教。

耶稣说,不要为养育孩子忧虑

当我们意识到 “自己与非基督徒并无差别” 这个事实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思想耶稣关于空中的飞鸟的教导。

学者在一片莎草纸上发现耶稣的话语

他们意识到,在那一刻,他们的研究跨越了千年,与另一位被耶稣深深感动的人产生了连结。

Review

“郊区心态” 如何塑造了福音派?

或许,现在是时候更加批判性地思考:我们的环境如何塑造了我们?

基督徒真的 “更好看、更时尚” 吗?

社群媒体上的 “耶稣光辉” 潮流,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神学。

诚实面对你参加 “短宣队” 的动机

短期宣教相当复杂,而且常常不尽人意,但若以智慧和透明的态度进行,仍能带来极大的帮助。

News

美签不确定性打乱中国基督徒家庭的计划

一些在家自学或在基督教学校就学的学生,开始寻找其他国家的大学就读。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以修士的姿态生活

若不想随波逐流地被文化所设定的社会规则牵引,就要选择一种 “有意识地跟随主” 的人生愿景,让基督的主权覆盖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