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作家,大卫·华勒斯 (David Foster Wallace) 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或许是他那本庞大的小说《无尽的玩笑》(Infinite Jest) ——这本注解繁多的书,让许多读者难以从头读完。
但我第一次接触华勒斯,是透过他的散文。大学时期,我花了许多夜晚阅读他的经典作品,时而放声大笑,时而强忍泪水。
最近,詹米森牧师 (Bobby Jamieson) 的新书《永远都不够:传道书出人意料的坚韧喜乐之路》让我仿佛重回那段日子。特别是,它让我想起了我最喜爱的华勒斯散文:〈一件照理说很有趣但我永远不会再做的事〉。
华勒斯认为那件令他失望的 “有趣” 之事,是邮轮旅行。他在 1996 年为《哈泼杂志》撰文记录那段经历。那篇文章既令人捧腹,又在文化观察上充满洞见。当他列举船上目不暇给的游乐项目,如美食、时尚秀、派对活动等等后,提出一个轻描淡写,却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些娱乐选项足够吗?当时的我,似乎总觉得不够。”
总结自己这趟海上乐园旅程时,华勒斯说:
在迎合大众胃口的豪华邮轮之旅中,有种令人难以承受的悲伤。就像多数令人难以承受的悲伤一样,它的成因似乎既难以捉摸又复杂,结果却很简单:在纳迪尔号上,我感到绝望。 (尤其在夜晚,当所有安排好的娱乐、安慰剂和欢乐活动都停止时)
身处在丰富的快乐泉源中,却经历到存在的绝望——诸如此类的矛盾,也出现在詹米森这位牧师兼作家于《永远都不够》ㄧ书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你难道不该更快乐一点吗?”(我们到底有什么好不满足的?) 当我们想想人生所能享受到的各种福分,尤其在发达的西方国家时,答案似乎显而易见。然而,《传道书》毫不留情地宣告:所有这一切都无法带来持久的满足。
然而,詹米森并没有让读者停留在绝望中。他以《传道书》的智慧为基础,实现书名副标的承诺:为一个不快乐的世界指出一条通往有韧性的喜乐之路。
詹米森像个引路人,帮助读者穿越《传道书》这卷既令人困惑又沮丧的古老经文。他特别厉害的地方在于解析《传道书》的结构、解读人类对幸福的渴望,并且始终将基督的救赎工作置于核心视角。
首先,让我们看看詹米森诠释《传道书》所用的蓝图。圣经学者对这卷书的解读意见分歧,即使是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作者身份、成书年代、全书架构等,都难以取得共识,更别说书中晦涩难懂的宣告。
詹米森主张,若要理解《传道书》,我们应该把它想像成一栋 “三层楼” 的建筑物。我们在每一层楼会面对不同的问题、重点和世界观。 《永远都不够》这本书便是依照这种三层楼的架构来展开:前11章探索第一层,中间的8章通往第二层,而最后两章则站在最高层的视角,一览全貌。
在詹米森的叙事中,传道书的作者——那位神秘的 “传道者” ——大部分的时间都停留在第一层楼。在这里,他以他那 “洞察全局的眼光审视整个人生” ;他 “仔细衡量工作、性、饮食、财富、权力,以及许多其他可能赋予生命意义与满足的事物的价值”。传道者的结论是,这些都不足够满足人类,并宣告它们全都是 “虚空的事”。
詹米森指出,传道者仅仅登上二楼几次——“准确来说,有七次”。在二楼,传道者 “再次检视同样的范畴、思考相同的主题”,但这次,“他看见了一些令人惊讶的不同之处”。一些在一楼看来虚空的事物,现在却显示出它们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礼物。
至于第三层楼,传道者造访的次数更是寥寥无几。传道者 “只来过这里几次,事前毫无预警,而且从不久留”。然而,每次从顶楼回来,他都带回 “两个关键的重点:第一,要敬畏上帝,因为第二,祂将审判你所做的一切、以及所有人所做的一切”。
就像一栋三层楼的建筑,即使每层的格局与景观不同,大楼整体的结构仍完整ㄧ致,《传道书》的不同视角虽表面看似矛盾,实则彼此呼应。我们从中认识到地上生命的本质限制;我们也学到在这些限制内,仍可能经历知足,甚至 “喜乐” 这份礼物——而能支撑这一切的核心,是一颗敬畏上帝的心,是上帝借着人类的局限性及祂赐下的礼物,显明自己是唯一能带来持久满足的源头。
在带领读者逐章走过《传道书》的过程中,詹米森展现出对 “人类幸福” 成熟而细腻的理解,与现代文化中许多对 “美好生活” 的肤浅想像形成鲜明对比。
若想见识这种肤浅的全貌,只需走进一间普通书店的 “心灵/自我成长” 书区便可。那里的书名往往充斥着积极的口号与简单的公式,回避对何谓 “真、善、美” 的深入省思。这类书籍将幸福描绘成唾手可得的东西,然而一旦实现这些承诺比预期更困难时,读者终究得以失望收场。
《永远都不够》则完全不落入这种肤浅的陷阱。在其中一章极具感染力、名为〈足够〉的章节里,詹米森引导读者思考一个我们之所以难以在今生找到幸福的重要原因。简而言之,上帝在我们里面栽植了一些无法在今生此世被满足的渴望。如詹米森所写:
企图将 “永恒的浩瀚” 塞进人心那狭窄的空间的问题在于——装不下。上帝放在我们里面的那种渴望,注定是这个世界 “所能给予的一切” 都满足不了的⋯⋯人的心被一个能容纳无限的孔洞刺穿。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以劳碌换来的一切有限之物,最终都无法真正满足我们。
詹米森对人类追求幸福却徒劳无功的强调,确实带来一种 “除魅” 感 (disenchantment)。在书中讲述《传道书》第一层视角的部分时,我偶尔也会觉得挫折——在那里,一切事物 (钱财、性、权力,任何你想得到的事物) 都被传道者判定为毫无价值、虚空荒谬的事。詹米森那句不断出现的 “这无法满足你” 的阴暗提醒,读久了确实有些沮丧。
当你被这种沮丧淹没时,也许会忍不住脱口而出:“好啦,我知道了啦!这些东西不能带来幸福。所以到底什么可以?” 然而,这正是这本书美丽的反讽之一:正因为我们一次又ㄧ次走进死胡同里,我们才会开始对那些从未想过的道路敞开心门。
唯有当这本书开始让我对现状彻底不满时,它才真正为我的灵魂点亮了灯。你觉得这本书一直在重复同样的讯息,因为这正是它刻意使用的手法。这个真理必须深刻地烙印在你的心灵上:这世上所有事物终必使你失望,即便——从二楼的视角来看——它们本身是美好的事。
一旦你意识到,按照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是荒谬的,就能领会詹米森强调的另一个反讽教训:幸福永远无法被赚取或购买,幸福只能被“领受”。在书的前11章中,虽然詹米森花了大量篇幅揭示哪些事物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但他总会在每章里面给出一两句话,指向真正能带来幸福的是什么。
以下几个例子,展现了詹米森如何重新诠释幸福——幸福是我们从上帝领受的礼物,而祂乃是从自己丰盛的生命里赐下。
当谈到人们对 “掌控权” 的痴迷时,詹米森说:“幸福并不来自掌控自己的人生,而是来自当我们认知到,我们最在乎的一切,与我们无法掌控的力量交织在一起时” ;谈到对金钱的追逐时,他说:“幸福并不来自用金钱筑起一个滴水不漏的防护茧,而是来自追求并分享那些金钱无法保障的事物” ;谈到权力的诱惑时,他说:“幸福并不来自爬到最高处,而是来自真正的爱——那种不会在你高升的时候增多、在你下滑时减少,或在你跌落谷底时离弃你的爱。”
于是,当我们明白 “幸福无法被世界夺走,因为它并非由世界所赐” 时,我们就能对那些原本可能令我们绝望的虚空及荒谬之事一笑置之。我们也能更深体会这个真理:“我们生命中一切快乐的来源,都像彗星ㄧ样,伴随着天上的荣光而来,指向那我们无法看见的真正起源。”
我原本担心这本书最后一章〈从天而来的刺透〉会被读者视为一种 “老掉牙的耶稣话术”——那种因太常听到而变得廉价的布道话术,让整本书看起来像是先引诱你入局,再突然逆转剧情到耶稣。但坦白说:这完全不是事实。
事实上,若没有这一章,这本书将是不完整的。詹米森在全书中探讨《传道书》的目标,就是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世界无法动摇的深刻幸福。要忠于这个目标,詹米森就必须让《传道书》的核心思想成为他的焦点。
然而,《传道书》并非一部孤立的文学作品。它是整个圣经正典中不可或缺的一卷书。我们若不继续探询《传道书》在整个救赎历史中引起的交荡回音,就无法掌握它的全部意义。而这条救赎历史的弧线,最终指向在耶稣基督里得着的成全——唯有祂能赐下我们灵魂深处渴望的祝福 (约翰福音10:10)。
然而,这样的洞察仍然容易让人陷入绝望——若不伴随着这个惊人的真理:那位 “无限的主” 已经取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正因着基督的缘故,我们才有真实的盼望,终于找到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安歇。
詹米森将那贯穿《传道书》的痛苦与挫折情感,与在基督里得着的终极满足连结起来,引导读者体验到那远超过现世短暂幸福的深层喜乐。我深信,传道者若看到这样的结局,也会感到欣慰。
Ronni Kurtz是中西部浸信会神学院 (Mid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系统神学助理教授,着有《Light Unapproachable: Divine Incomprehensibility and the Task of Th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