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教会变了。”
在我的服事生涯里,常听到像这样的话,通常是谈及教会聚会人数成长时说的。人们很少会直接批评教会的成长,他们的担忧往往来自对成长所带来的 “改变” 的感受——无论那些改变是真实的还是想像中的。 “我和主任牧师聊天的机会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或 “教会讲道的内容似乎越来越浅了” 之类的评论屡见不鲜。
在一间正在成长的教会里,每位会友可能确实会比较难接触到主任牧师。但这通常也伴随着更多牧者的加入,他们以不同的恩赐与主任牧师互补。而那种 “讲道的内容越来越浅” 的臆断也让人沮丧,这往往源自某种对 “成长” 持怀疑态度的教会文化——认为只要教会成长太快,就一定是我们做错了什么。
虽然这些问题可能为牧师带来困扰,但有几个关键原则可以帮助牧者们引导会众积极面对教会成长所带来的变化。
不要将教会规模 “道德化”
现代教会文化中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倾向,就是过度批判、并将教会规模 “道德化”。但是,大教会不应该对小教会说:“我不需要你们” ,小教会也不应对大教会说:“我比你更属灵”。回顾历史,上帝在各种规模的教会中都能以独特的方式大大动工,我们不应忽视这一点。
当然,如果一间大教会真的把福音淡化成世俗的道德主义或流行文化,那确实应该受到批评。同样地,如果一间小教会滋长出一种过度律法主义或论断的文化,那也必须被人指出来。然而,仅仅因为教会的规模就加以批判,并没有圣经根据。圣经没有命令教会必须维持小规模,或在成长到某个人数后就必须分散成多个聚会点。
同样的,圣经也没有要求教会每年必须成长10%才算忠心、才算 “有参与在大使命中”。许多忠心的教会虽然极度重视传扬福音,却不一定经历快速成长。
当我们视教会规模或聚会次数为一种道德议题 (以 “正确/错误” 二分法来看待) 时,容易出问题。事实上,“教会规模” 属于实践上的议题,不同规模各有其独特的优势。
小型教会能培养更深层的人际连结,让主任牧师有机会认识并个别牧养每一位会友,也能让讲道更贴近具体的需要。
相对地,大型教会则能提供更专业化的事工及更广阔的宣教范围。多场次的聚会也创造更多服事的机会,并往往能培养充满生命力的门徒训练文化——对儿童与青少年事工尤其有益。
然而,这些差异虽然重要,却不是关乎对或错、“更好或更差” 的道德层次。大教会不因其大规模而就是错的,小教会也不因其人数少而是错的。基督的国度是由各种规模的教会所共同服事的,每ㄧ间都在上帝的使命中扮演其独特的角色。
教会成长的动态,是一项门徒训练课题
许多教会在庆贺人数成长的同时,常忽略了对会友进行 “门徒训练式引导” 的迫切需要——也就是帮助人们在情感及属灵上适应教会成长所带来的转变。若牧者只关注人数,而忽略了这些关键的牧养契机,会错失宝贵的服事时刻。有智慧的牧者会预先预见会友对变化的感受,并主动回应他们的需要。
虽然公开谈论教会成长的动态,一开始可能让部分会友感到不安,但长远来看,这能在教会领袖及会众之间建立信任,创造能彼此坦诚讨论教会议题及转变的安全空间。
成长中的教会动态
小型教会往往仰赖信徒领袖的积极参与,让会友在事工与决策上扮演关键角色;而大型教会出于管理上必然的复杂性,更需要透过全职同工协调各样事工。
在教会成长的过程中,教会的沟通方式也会转变。小型教会透过讲台报告及周报能有效地传递资讯;大型教会则需要更精细的策略——通常需要透过多元管道,才能确保会众获得资讯并与教会维持连结。
但也许在成长之中,最明显的差异在于 “牧养的接触方式”。在小型教会中,会友多能直接接触到主任牧师;而在大型教会里,牧养关怀通常是透过一个由多位牧者组成的团队来进行,每位牧者负责牧养特定群体。
提摩太·凯勒牧师 (Tim Keller) 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领导力与教会规模动态〉(Leadership and Church Size Dynamics) 是理解这些转变的关键读物。他指出教会在不同规模下有不同运作模式:
• 家庭教会 (0–40人)
• 小型教会 (40–200人)
• 中型教会 (200–450人)
• 大型教会 (400–800人)
• 超大型教会 (800人以上)
凯勒的洞察揭示了教会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会经历的转变。每个规模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挑战与机会,因此需要不同领导风格、事工设计及群体生活的方式。我郑重推荐牧者们阅读这篇文章,更深入了解这些动态。
地点的影响
教会的所在地与历史背景,也会深刻形塑其事工的运作方式。
举例来说,当我在乔治亚州科文顿市 (Covington) 第一浸信会牧会时,教会平均出席人数约是650人,但这间教会 “在社区中扮演的角色/存在感” 比我后来牧养的亚特兰大基督之约教会 (平均出席人数超过2500人) 还要强。
在科文顿,第一浸信会是社区里一个重要的角色;而在亚特兰大,基督之约教会只是 “众多大型且有影响力” 的教会之一,甚至因这座城市的规模而被认为 “小而亲切”。
教会的历史传承也会形塑人们的观感。历史悠久、体制稳固的教会,即使其影响力或出席人数随着时间减少,往往仍会觉得自己说话 “有份量”,有智慧的牧者会留意会友的这种情绪,并同理不同会友在不同处境中的观点。
文化差异同样也有影响力。在大城市中,教会成员通常比较有弹性、更容易接受渐进性的改变;而在小镇里,人们往往更有服事的心志,愿意承担实际的服事任务。例如,在卡温顿的第一浸信会,一位执事每周负责最后关门的工作;但在我后来牧养的郊区大型教会里,这项工作则需要整个设施维护团队来完成。这些不仅是操作层面的不同,更反映出每个社区独特的价值观与期待。
要成功牧养一间教会,牧者必须理解这些脉络上的差异,并尊重教会在其所处社区中的角色。
会友的动态变化
当人们加入一间教会时,常会与某个角色或事工产生认同感。你可能会听到有人说:“我是负责接待的”,或 “我带领中学生的青少契”。这些角色让会友有归属感与使命感。
但随着教会的成长,这些角色势必会逐渐改变。一位平信徒志工可能被全职同工取代,或一位更有恩赐的志工成为新的带领者,又或某项事工的整体方向出现转变。许多对教会成长/转变的抗拒,其实源自这些人际关系与责任角色改变的不安。会友面对的不只是失去熟悉的位置,更是与整个教会关系/连结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挣扎。
这正是牧者需要特别留心的地方——帮助会友走过我称之为 “第二次呼召” 的转变。
一位教会成员的服事呼召,往往不会是静态的。在一间健康的教会里,那些长期忠心服事的会友,可能会因为教会成长、事工变动,或个人人生阶段的改变 (例如有了孩子、进入新的人生季节) 而发现原本的服事角色被打乱
我曾看过许多忠心投入教会的同工视这种变动为 “该离开的讯号”。但事实上,他们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一个 “更新” (renew) 的呼召,在教会中以新的方式继续服事。这样的转变确实需要勇气与心力,但那些愿意拥抱改变的人,往往能在教会生活中找到更深的满足及意义。
而这份 “第二次呼召”,可能会发展成第三次、第四次的呼召⋯⋯随着会友生命的成长与转变而更新。帮助会友理解变化的过程,厘清他们的困惑与挣扎,是牧者领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智慧与恩典带领教会
教会的成长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极大的门训与事工契机。当我们避免将教会规模道德化、主动面对成长所带来的动态变化,并引导会友面对这些转变时,就能以智慧和恩典帮助教会众平稳地走过这段路。
以下是一些实际的做法,可以帮助你在这个关键的门训时刻与会众展开对话:
• 在教会的会员大会中坦诚地谈论这些变化,为真诚的提问和对话营造空间。
• 透过定期发送的电子报,直接回应大家的担忧,同时邀请会众分享他们的想法与问题。
• 当你的讲道经文谈及教会面对的某个挑战时,把握机会具体谈论你所在教会的成长与规模动态。
请记住,当有人说:“我觉得教会变了” 时,这句话所反映出的焦虑不安,不一定是个需要 “解决” 的问题——而是一次牧养的机会。
愿上帝赐给我们智慧,让我们在带领祂的教会走过这些转变的季节时,能同时经历其中的挑战和喜乐。
Jason Edwin Dees是亚特兰大巴克海特 “基督之约教会” (Christ Covenant Church) 主任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