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Review

皮克斯《地球特派员》与哀哭的人同哀哭

这部最新动画电影对 “悲伤” 有深刻的理解。

A still from the movie showing Elio looking up at the night sky.
Christianity Today July 23, 2025
©Disney. Editorial use only.

每当我特别哀伤的时候,常会不由自主地依附于某些无关的事物:一部电影、一首歌、或社区某条散步路线。今年早些时候,当洛杉矶大火肆虐、火势逼近我住处几公里时,我选择转向烘焙。(在大火新闻循环结束前,我已做了好几条面包、两个帕芙洛娃甜点,还有至少一个蛋糕。)

失恋后,我反覆观看电影《RRR》的次数多到令人难以启齿。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搬家,迫使我重新建立整个人际网络时,我每天平均步行8公里。去年祖父过世后,我开始学钩针编织。我只会一种图样——但我一遍又一遍地钩出那朵郁金香书签,好像那是我活下去的方式。

我总觉得这些过度专注于某件事的行为,能替我解决些什么。当情绪难以掌控时,我会透过做着豪不相干的事来寻找掌控感——例如,精准掌握面团发酵的时间,或密密排列的钩针针目。

对皮克斯最新动画电影《地球特派员》(Elio) 的主角艾立欧而言,悲伤的表现方式,是极度渴望被外星人绑架。悲伤让艾立欧感到与世隔绝,好像他根本不属于地球。因此,他将盼望寄托在太空中。

《地球特派员》延续了皮克斯的经典风格;电影开场不到15分钟我就泪流满面,后悔没带面纸进戏院。整部动画制作设计令人惊艳,角色采用与《青春养成记》、《包子》和《赢家与输家》相同的可爱动画风格 (俗称 “豆嘴“ 风格),将原本可能令人畏惧或怪异的场景,转化为充满魅力的幽默喜剧。剧本能同时让大人和小孩都感到有趣,也如去年的《荒野机器人》(The Wild Robot) 一样,以充满尊重的方式描绘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这一番赞美之后,也得附上一个小小的但书:《地球特派员》在美国的票房表现并不好。但如你所见,走出戏院后,我成了四处向人推荐这部电影的铁粉。

电影一开始,欧嘉——艾立欧的阿姨、也是他的新任法定监护人——正努力想让艾立欧开口说话或吃点东西。他躲到桌子底下,然后偷偷溜进一个关于 “航行者号”(Voyager) 的封闭展览。旁白解释,这艘太空船的任务是探索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真的孤单独行。躺在地板上的艾立欧流着眼泪,仿佛也在问着同样的问题:我是否也是孤单一人?

原来,艾立欧刚刚失去了双亲,这场悲剧彻底颠覆了他的生活。欧嘉的生活也一样;为了照顾艾立欧,她不得不放下成为太空人的梦想。好几位同事问她为何不把握职涯机会——虽然艾立欧从未对这些话有任何回应,但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推测,他认为自己就是让欧嘉人生暂停的原因。电影中有一幕,欧嘉叹气地说:“我并没有选择这一切。” 但这句话不是出于怨怼,而是一种无力的坦白。

艾立欧是个想像力丰富、充满好奇心的男孩,但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失去亲人的情绪。于是,在悲伤中,他转而迷恋太空,并将所有的精力投注在 “如何被外星人绑架” 的念头上。虽然一开始这个执念看起来相当荒诞,但随着剧情发展,我们渐渐能理解他的心情。艾立欧坦言,既然父母不在了,“家” 也不复存在;而欧嘉的挫折与对他的误解,被他解释为欧嘉不想要他、不爱他的证明。艾立欧也很难交到朋友,于是他开始相信,唯一能真正理解他的群体,肯定不在地球上。

电影接着描绘艾立欧 “如愿以偿” 的过程:被误认为是地球领袖的他,被赋予拯救整个宇宙免于银河战争的任务。他也交到一位新朋友,让他不再那么孤单。为了得到认同,他对这位新朋友说了谎——但最后,他又回到了原点,被困在地球上。

终于,在全片最动人的时刻,艾立欧和欧嘉学会了一起哀恸。

悲伤天生就是一种孤立的经历。别人也许经历过搬家或分手,但他们的处境 (更不用说大脑化学反应) 永远无法与你一模一样。即使同样在哀悼失去同位亲人的朋友或家人,也与那位逝者有着不同的关系。

然而,尽管悲伤总是独特且个人化的,身为基督徒,我们仍被呼召要 “与哀哭的人同哀哭” (罗马书12:15)。有时,即便彼此失去的事物难以类比,我们仍需要有人愿意聆听、和我们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这正是艾立欧需要欧嘉所做的。

具体而言,《地球特派员》从孩子的视角呈现悲伤——孩子们是耶稣所说 “弟兄中最小的一个” 之ㄧ (马太福音25:40),他们缺乏足够的语言和情境去表达复杂的情绪。直到欧嘉坦承自己的哀伤,艾立欧才终于能分享他的痛苦。欧嘉的坦率与脆弱,为艾立欧创造出一个空间,让他知道自己也可以脆弱——甚至因此愿意继续留在地球上。

悲伤并不是一个可以被 “解决” 的问题,无论是靠烘培,还是靠一部好电影。漫长的散步时光或喜欢的音乐也许可以带来暂时的分心与慰藉,或是一点掌控感。但我们最终的安慰在基督里——那位深知我们每个人独特处境的主,能完全同理我们的主。正如基督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27:46),我们同样也会呼求,盼望这苦杯可以离我们而去。

虽然身为 “忧患之子” 的耶稣是唯一能完全明白我们哀伤全貌的那一位,我们仍可以在他人的身上看见祂的面容——在那些承载上帝形象 (创1:26)、陪伴我们的人身上得着安慰与平安。《地球特派员》是这种 “同行关系” 的缩影:学习与哀哭的人同哀哭,使我们终有一天,在永恒之中,也与欢乐的人一同欢乐。

Mia Staub是本刊的编辑专案经理。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别整天把 “复兴” 挂在嘴上

我们也许承受不起真正的复兴。因为真正的复兴不只是人数的增加。

带着虚假的灿烂笑容牧会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积、深埋心底的伤口,会以我们没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

Review

“内向的基督徒” 在教会的纠结

内向的人不需要变成外向的人。但有时,我却让自己的内向成为借口,逃避了我应当去爱上帝子民的责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对抗世界

身为教会,我们能如何更健康地回应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议题?

News

越来越少香港青年对神学院有兴趣

许多年轻人对教会在过去几年动荡中的消极与缺乏行动感到失望。

Review

当我们对上帝失望时

虽然我们的属灵旷野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上帝有的是时间。

“工作” 让你的爱具体可见

我学会即便在贫瘠的农场,也能透过日常繁琐的工作来尊崇上帝并爱邻舍。

当基督徒 “无法跟从主的道”

多数的基督徒并不是修士、宣教士或殉道者。我们既平凡又软弱、不完美,却因上帝那令人震惊的恩典而得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