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爱上帝的律法吗?

旧约与新约的伦理观并不相矛盾。旧约伦理让新约伦理更加清晰。

Christianity Today June 11, 2025
Illustration by Matt Chinworth

基督徒们总会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伦理抉择应当根基于圣经,但有时候,圣经在一些我们认为应该要有清楚明确答案的伦理议题上,却表达得模棱两可。

例如,新约从未对 “奴隶制度” 提出质疑。保罗教导作奴仆的 “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像听从基督一样。”(以弗所书6:5) 在整个基督教历史中,像这样的经文常被一些自称圣经 “站在他们那一边” 的基督徒用来合理化一些令人发指、泯灭人性的行为。

但旧约对奴隶制度并非完全保持沉默。旧约规定仆人应在服侍六年后获得自由 (出21章),为何新约没有提及这条规定?其中一个原因是现实环境使然。新约所面对的是罗马帝国,人心的刚硬程度在当时比旧约以色列更甚,因而作出某些妥协。相较之下,旧约对仆役制度则设有严格限制,以至于在以色列人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奴隶制度 (近代一些译本在旧约中采用 “奴隶 (slave)” 一词,其实颇具误导性)。

旧约的前提假设是,“工作/劳动” 本会存在于群体关系中,并对于仆役关系设下明确的界线。以色列人拥从未 “拥有” 彼此,他们的仆役关系都是暂时性的,并且以某种形式获得补偿。即使是外族仆人 (那些被 “拥有” 的人),律法也要求他们受到尊重及怜悯的对待。

尽管多数基督徒都相信旧约是上帝所默示的话语,但我们的实际作为却不像我们 “真的相信” 这个事实。或许部分原因是,我们在旧约中读到的一些内容令我们感到不舒服,甚至震惊。但更多时候,我们只是根本不考虑要从旧约中寻找指引。

《提摩太后书》3章16节告诉我们,圣经 “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能装备我们去行各样善事。这段经文里说的 “圣经”,在当时指的就是我们今日所称的旧约,因为保罗写信给提摩太时,新约尚未成书。既然我们相信旧约是上帝所默示的,并认为这一事实很重要,那为什么我们不常用旧约作伦理上的判断呢——尤其当新约说旧约 “教导我们学义都是有益的”。但如果我们真的照着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事?

让旧约为自己发声

保罗告诉罗马教会,律法的义在我们这些跟随圣灵的人身上得以成就 (罗马书8:4)。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和《提摩太后书》那句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如果我们想要跟随圣灵而行,就必须明白旧约圣经所说的话。我们需要理解并熟悉旧约的内容,包括那些我们在阅读旧约时往往刻意跳过的条例。若缺少这些内容,我们就会错过上帝对人类行为的理想与期望,也就缺乏在重大伦理问题上完整理解圣经答案的根基。

当我们思考旧约和伦理议题时,往往会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从我们关心的议题出发,想看看旧约对这些议题 (例如正义、环境保护、同性婚姻、移民照顾) 有什么启示与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设定了议题,然后期待旧约能针对我们认为重要的事说点什么话 (“你看吧?旧约和我们的人生很有关联性!”)。

第二种方式则是对旧约中让我们困扰的问题感到不安,例如一夫多妻制或对迦南人的毁灭。在这里,我们自认知道如何正确回应这些议题,然后当旧约与我们的理解不一致时,就试图为它辩解 (“其实没有文字上看起来那么糟啦!”)。

但如果我们试着以旧约自身的伦理视角出发呢?首先看看旧约是否 “对我们提出伦理上的挑战” 并 “要求我们以实际行动回应” ?如果我们不是先要求旧约来配合我们的需求,而是让旧约来塑造我们的理解呢?这种做法非常有挑战性,但对活出 “信实的基督教伦理生活” 这个目标而言,既有价值,也极其必要。

成全律法

要理解整体旧约圣经的伦理意涵,难处之一在于这些经文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它们是许多不同作者在近千年的时间里所写成,来自与我们今日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对我们而言感觉很遥远,也可能表面上容许一些我们认为 “上帝不会接受” 的事情。这些经文所针对的处境与我们今日的情况极为不同,而上帝使用圣经在不同文化处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说话。

旧约在引导我们认识何为正确的事时,并不是系统性的,也不是按着主题来编排的。读旧约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它的丰富之处——就是它有缤纷的色彩、多元样貌的内容。而这些经文最终汇聚成一本书。那么,我们如何将旧约变成我们可使用的资源呢?耶稣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指引。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首先说的一句话是:祂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它们 (马太福音5:17)。这里的 “成全” 听起来像个专业术语,但马太使用的其实是个日常词汇,意思是 “充实/填满” 。耶稣来,是为了 “充实” 律法和先知的教导,使其更完整。耶稣是怎么做的呢?是这样的,当耶稣说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只是我告诉你们” 时,祂正是在举出多个例子来展示这种 “充实” 。

举例来说,人们可能会仅抓住 “不可杀人” 这条诫命,却忽略了旧约对 “愤怒” 的警告。耶稣提出来的,并非全新的想法,好似旧约不知道要人远离愤怒一样——但《箴言》确实清楚指出这一点。耶稣 “成全” 律法和先知的方式,就是指出那些旧约或已明白说出、或隐含在其中的内容——这些内容正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耶稣将圣经蕴含的全部意义带了出来。

另一个例子是,律法中说: “要爱邻如己” (利未记19:18) 。从上下文来看,利未记说的 “邻舍” 指的是那些与你处不好,甚至你视为敌人的人。或许耶稣早已知道,有些人会认为只要自己爱那些好相处的邻居,就可以恨那些是自己敌人的邻舍。但旧约从未说过可以恨任何人,其他犹太文献也没有这样说。《利未记》本身就已暗示你必须爱仇敌,但人们可能会忽略这层含义。因此,在耶稣 “充实律法” 的众多例子中,祂讲了 “好撒马利亚人” 的比喻,借此成全律法,把其中的含义显明出来:你的邻舍可能不是你喜欢的人,但你仍然必须爱他们。

正义 (Justice) 及公义 (righteousness)

我有一位朋友曾指出,现在有关基督教伦理的讨论,已变成只是对各种原则的表态,例如:“我与耶稣站在爱、正义与解放的一方” 之类笼统的情感诉求。我们往往认为 “爱、正义和解放” 这些词的含义是不证自明的。问题是,人们对这些原则的实践,往往只是去接受并鼓励那些与我们立场相近的进步派或保守派人士的价值观。但真正危险的是,我们的思想及生活样式,实质上可能早已被我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深深地塑造,而不是上帝的真理。

我们很容易假设:既然我是基督徒,既然我致力于实践圣经,那我的想法基本上应该是正确的吧? 但也许,我们对这些观念的理解需要被挑战,或至少需要调整。

以我们对 “正义” (justice) 的理解为例:我们很容易以为大家对 “正义” 的定义大致是一样的。然而,正义的定义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差异巨大。旧约中常出现一组词汇: “正义及公义”。这组词汇被人们正确地理解为旧约对 “社会正义” (social justice) 的表达。然而,这组词汇的意义并不等同于我们今日对 “社会正义” 的理解。

事实上,这两个希伯来单字单独来看,也不应简单地对应到中文里的  “正义 (mishpat)” 及 “公义 (sedaqah)” 。Mishpat在希伯来语境指的是正确地运用权力与权威,sedaqah则是指信实地、正确地对待自己所处的群体里的人,与英文语义所指的 “个人品格/道德操守” 、或中文所理解的 “公正的义理” 有所区别的。

对我们现代人而言,关注 “正义” 可能主要意味着 “提倡正确的事/政策”;但在旧约,“正义及公义”不只关乎你主张了什么,更是你实际做了什么。它是具体的、贴近生活的、个人的,甚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它关乎你是否运用你拥有的权力去为你身边的人做应当做的事。对一个家长而言,这意味着要确保家庭资源可以分享给家庭之外有需要的人,不可剥削那些在你家工作的人。对我们来说,这就意味着不只是关心政府该如何处理游民问题,而是要问自己:我能为住在我街角的那位游民提供什么样的保护与帮助?也意味着,不只是游说政府或企业推动环保,而是我自己是否能减少长途飞行所带来的污染,或在日常生活里不浪费物品、食物及任何资源。

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尽管以整全的方式阅读旧约,对建立基督教伦理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必须将其浓缩成一件事,那么,律法中最重要的诫命是什么?耶稣对这个关键问题的回答,为我们理解圣经伦理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指引 (马太福音 22:36-40)。犹太神学家喜欢辩论哪一条诫命最重要,虽然答案其实并没有太大争议:就是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 (申命记 6:5) ,但像其他一些犹太教师一样,耶稣将这条诫命与律法中的另一条诫命结合起来──爱人如己──并指出这条诫命与爱上帝同等重要。

耶稣接着提出的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所有律法和先知的教导都依附于这两条诫命之上。这是一个惊人的宣告,却也是理解旧约伦理的核心关键。当你对某条妥拉中的律例感到疑惑,觉得某些诫命为何会是上帝的要求时,永远可以问问自己:“这条诫命如何使我们实践爱神、爱人 (或两者)?”

例如,旧约教导说,人若埋葬亲人后会成为不洁,或男性射精后会变得不洁。这些关于 “洁净” 的律例怎么体现对上帝的爱呢?我们很容易将这些事与罪联想在一起,但实际上,罪只是这些条例所表达意义的一部分。有关洁净的律法,重点不在于罪──除非你刻意忽视,执意要犯罪。埋葬亲人或在适当的关系中发生性行为,本身并没有 “道德上” 的问题,真正的错误是忘了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根本的差异。

关于洁净的律法的核心之一,在于强调人类与上帝的区别 (古近东文化常见人被 “神化” )──这正是圣经所谈 “圣洁” 的一个面向。这些律法指出,上帝的本质与死亡、性完全无关。我们所处的许多文化里,常避免思考死亡、沉迷于性。但《利未记》的规范提醒我们:死亡虽是人类经验的常态,却是堕落的结果,不属于原初创造的本意。同样的,性虽然是上帝所创,也是美好的事,但它是人性的事,不是神圣的事。

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了一点:在旧约中, “伦理” 并非一个独立出来论述的分类。人类是什么?上帝的本质又是什么?这两点与我们该如何行事密不可分。

包容我们刚硬的心

旧约体认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并据此发言。我们在耶稣与法利赛人讨论离婚的经文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 (马可福音10:1–12)。当他们问耶稣对离婚的看法时,耶稣反问他们: “摩西的律法怎么说?” 法利赛人说律法允许离婚。但耶稣指出,律法之所以允许离婚,是因为以色列人心硬。

如果我们回顾创世时上帝造男造女的初衷,根本无法想像离婚原是上帝设计的一部分。但在《申命记》提到离婚的律例时,上帝认知到有些男性会抛弃自己的妻子,所以祂设立了一条律法来规范这种令人痛苦的情况,给予被遗弃的妻子保障。就像奴隶制的议题一样,律法同时揭示了上帝创造的理想和愿景,但也顾及我们无法达成的现实而保有空间。这种模式丝毫不减损上帝的公义,反而更凸显祂对我们的怜悯。

那么,我们今天该如何应用旧约经文及其中所描绘的伦理呢?作为基督徒,我们要如何顺服那些使徒及初代基督徒认为 “有益于教导、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 的经文?我们可以在研读旧约、努力照着神的启示生活时,提出三个问题来思考:

  1. 旧约的教导,在哪些方面需要被 “补足、充实、延伸”?
  2. 旧约的教导如何帮助我们表达对上帝和邻舍的爱?
  3. 旧约在哪些地方展现了创造的理想,哪些地方则是出于对我们刚硬的心的宽容?

毫无疑问,追求起初创造时的理想,而不仅仅满足于妥协的结果,确实是极具挑战的过程。但旧约的伦理正是耶稣教导的根基,而祂也给了我们实践这些教导所需的工具。若旧约对耶稣来说如此重要,那么真正的问题就不是 “我们作为基督徒,该如何把旧约伦理应用到生活中?” 而是 “我们怎么能不去实践旧约伦理?” 耶稣早已使我们能够实践这样的伦理,并透过祂的死与复活,在我们失败时,为我们遮盖一切。

葛丁桂 (John Goldingay) 是富勒神学院的旧约教授。本文改编自他的著作《旧约伦理学导览》(Old Testament Ethics: A Guided Tour)。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News

研究显示:Z世代的教会出席率领先其他世代

美国会友平均每五个主日只参与其中两次,但年轻人的出席率正在上升。

教会长辈,别 “训话” 年轻人生孩子

对婚姻及家庭感到焦虑与矛盾的年轻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样,而不是说教。

耶稣说,不要为养育孩子忧虑

当我们意识到 “自己与非基督徒并无差别” 这个事实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思想耶稣关于空中的飞鸟的教导。

学者在一片莎草纸上发现耶稣的话语

他们意识到,在那一刻,他们的研究跨越了千年,与另一位被耶稣深深感动的人产生了连结。

Review

“郊区心态” 如何塑造了福音派?

或许,现在是时候更加批判性地思考:我们的环境如何塑造了我们?

基督徒真的 “更好看、更时尚” 吗?

社群媒体上的 “耶稣光辉” 潮流,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神学。

诚实面对你参加 “短宣队” 的动机

短期宣教相当复杂,而且常常不尽人意,但若以智慧和透明的态度进行,仍能带来极大的帮助。

News

美签不确定性打乱中国基督徒家庭的计划

一些在家自学或在基督教学校就学的学生,开始寻找其他国家的大学就读。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