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logy

“教会的腐化” 比迫害更能毁掉教会

Editor in Chief

在疯狂的国家世界局面里,《启示录》让我保持清醒。

Beasts and other creatures from Revelation
Christianity Today May 29, 2025
Illustration by Christianity Today / Sourc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被黑暗笼罩的时候,人们常会透过沉浸在书本中寻求慰藉。有时是逃进那些描述单纯的年代或快乐国度的故事。我直到最近才知道,原来有一种文学类型叫作 “温馨推理小说” (cozy mystery)。

面对今天种种令人沮丧的新闻,我也开始渴望从书中寻找一个更美好、更平静的世界。奇妙的是,我所逃进的书,竟然是《启示录》。

我刚开始考虑在教会教授《启示录》时,内心其实有些犹豫。眼下的世界里,人们早已处在紧绷边缘——刚经历完全球疫情、被政治严重分裂,还要面对人工智慧可能颠覆一切的时代——而 “启示录” 嘛,顾名思义,就是启示关于 “末日会发生的事” 的书。

《启示录》里充满了野兽、恶龙、骑马者和封印等象征意象,对多数人而言,读起来可能既困惑又难以招架。再加上,《启示录》确实让人望而生畏:ㄧ开场就是复活的基督严厉斥责众教会,接下来的氛围更愈发沉重。

我虽然热爱《启示录》,但在纠结是否要在教会教授它时,不禁想着:现在教这卷书,会不会像在性成瘾康复者的匿名小组里,选择查考《雅歌》?

我心想:也许该等到 “世界没那么混乱的时候” 再开始。但我很庆幸,自己抗拒了那个还没开始就想放弃的念头。每周花时间研读《启示录》、默想其中内容、预备上课内容,竟然让我内心更加平静。我的情绪更稳定了,甚至变得更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许多人视《启示录》为某种神秘的密码,认为它是写给某些特别的人读的。有些人认为,它是写给第一世纪遭受罗马逼迫的基督徒;另一些人,特别是过去一个世纪的美国基督徒,则相信《启示录》是关于末世的蓝图:苦艾星/茵陈 (启8:11) 代表卫星科技、QR码是 “兽的印记” 、邪恶势力歌革及玛各是中国和俄罗斯 (启20:8)⋯⋯等等。

但《启示录》如同所有圣经经文一样,是基督对各个世代、各种危机中的教会所说的话。那些历来细读此书的人,常会看见其中两个核心主题:“揭示”(unveiling) 及 “得胜”(overcoming)。而这两个主题,正面击碎了我陷入愤世嫉俗及焦虑情绪的试探,更为我带来意外的安慰。

启示 (apocalypse) 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 “揭示 (unveiling)” ,但揭示并不等同于 “证明自己是对的” 。在现今的时代,真理往往由权力或人气 (受欢迎程度) 来定义——即便是那些曾警告人们要小心相对主义的人,也渐渐以 “氛围感/感受” 或以影响力来决定何谓真理——在这种框架下,真理变成“谁当下赢了/成功了,谁就说了算”

社群媒体及娱乐文化进一步强化这样一种错觉:真理就是那个能够爆红、能够赢的东西。如果一间教会在增长,那它一定是忠心的;如果一场政治运动的民调支持度高,那它一定是正确的。在人际冲突中,许多人也以为真相终会水落石出,还自己一个清白。但这样的时刻却很少真的到来。

《启示录》所揭示的,是另一种真相。

《启示录》揭开一层比表面数据更深层的现实。耶稣对众教会说:我知道什么才是真的。祂对ㄧ间教会说:“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旦座位之处⋯⋯你还坚守我的名,没有弃绝我的道”,却对另一间教会说:“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 (启2:3、3:1)

罗马帝国看起来是历史的巅峰,是终极的文明体系。但《启示录》撕下它的伪装:那看似神明的,其实是野兽 (启示录13章);那看起来永恒不倒的巴比伦,却在一个小时内轰然崩塌 (启18:10)。

那些受逼迫、看起来四散且柔弱的基督徒,实际上却是 “没有人能数过来的各国” 中的一员 (启7:9)。那将基督徒钉上十字架的王座,虽被野兽占据,但在帷幕后面,真正坐着为王的,却是那 “曾被杀的羔羊” (启5:12)。

“得胜 (overcoming)” 是《启示录》的另一个主题。许多读者心中常挣扎于这个疑问:“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呢?” 而《启示录》一次又一次的回答:要得胜。只是这种得胜,与你们以为的完全不同。

真正的得胜者,并不是那些征服罗马、推翻巴比伦的人,而是不肯屈膝跪下的人。他们的得胜不是靠着将同样的权力导向 “我们这一边” 来实现,而是彻底拒绝世界那套衡量 “胜利” 的标准。基督的跟随者们 “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 (启12:11)。

在《启示录》中,教会真正的威胁并不是逼迫,而是与世界同化。耶稣对其中一间教会说:“不要害怕你将要受的苦难” (启2:10)。真正危险的不是帝国能对基督徒做什么,而是基督徒会为了逃避苦难,愿意变成什么样子。

耶稣淡化了外在威胁的可怕,呼吁基督徒要坚守到底。但祂对教会内部的妥协发出严厉的警告。失去性命尚且可以承受,失去灯台却不能;没了头颅是短暂的,但没了耶稣就成了真正的地狱。

当我们在四处横行的邪恶面前提问:“我们能做些什么?” 时,往往是在寻求一套策略。我们有时可能真的需要策略,也必须有所行动。但更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挑战巨大到早已不是策略手段所能解决。

你既无法 “修好整个教会”,更无法 “拯救整个世界”。但你可以在教会内错误或残酷的事发生时,直言不讳地指出那就是错误的事 (而不是拐弯抹角的试图美化它来 “达到假和平”);你可以清楚辨识出哪些行为本质就是在拜偶像,你可以拒绝自己也变成那头兽。《启示录》告诉我们,真正能对抗那兽的,不是更大、更强的野兽,而是愿为仇敌而死、那被杀的羔羊。

《启示录》所 “揭示” 的真理,是呼召人们要有智慧:“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启3:6)。而关于 “得胜” 的主题,则乎召我们要坚忍到底。宁可被斩首,也不要成为斩首者;宁可被猎巫,也不要成为猎巫的人。

没错,这个时代的确险恶。但其实每ㄧ个时代都是如此。也许前方真有战争、饥荒,或暴政正在酝酿。但在帷幕背后,一场婚宴已准备开席。这个事实应当使我们站立得稳,无所惧怕、无所绝望,也应当提醒我们回到那生命树的道路上。

关于末世的问题,需要启示性的答案:要警醒;要坚固那剩下的;要学会说:“主耶稣啊,我愿祢来!” 然后要得胜。

当你感到焦虑或害怕时,不妨读点能让你平静、得着安慰的东西——例如《启示录》。

Russell Moore是本刊总编辑,负责带领公共神学项目。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X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年轻人不需要一个“柔化​​版”的福音

Z世代对耶稣敞开,但对 “宗教” 保持戒心,因为宗教看起来既虚假且与现实脱节。

News

研究显示:Z世代的教会出席率领先其他世代

美国会友平均每五个主日只参与其中两次,但年轻人的出席率正在上升。

教会长辈,别 “训话” 年轻人生孩子

对婚姻及家庭感到焦虑与矛盾的年轻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样,而不是说教。

耶稣说,不要为养育孩子忧虑

当我们意识到 “自己与非基督徒并无差别” 这个事实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思想耶稣关于空中的飞鸟的教导。

学者在一片莎草纸上发现耶稣的话语

他们意识到,在那一刻,他们的研究跨越了千年,与另一位被耶稣深深感动的人产生了连结。

Review

“郊区心态” 如何塑造了福音派?

或许,现在是时候更加批判性地思考:我们的环境如何塑造了我们?

基督徒真的 “更好看、更时尚” 吗?

社群媒体上的 “耶稣光辉” 潮流,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神学。

诚实面对你参加 “短宣队” 的动机

短期宣教相当复杂,而且常常不尽人意,但若以智慧和透明的态度进行,仍能带来极大的帮助。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