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视角出发来描述耶稣的动画电影并不少见。以我个人而言,《奇迹制造者》 (The Miracle Maker) 依然是历来最优秀的耶稣电影之一,而它就是ㄧ部分从睚鲁女儿的视角来叙述。即将于今年稍晚上映的《世界之光》(Light of the World) 则聚焦于耶稣跟约翰 (根据传统是最年幼的门徒) 的关系,以约翰身为一个 “普通的男孩” 的视角出发。
而《万王之王》这部由Angel Studios发行、前几周上映的电影,也同样以一位儿童主角为核心,但切入的角度却相当不同。这次不是从第一世纪的小孩视角出发,而是透过十九世纪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向他的小儿子华特讲述的方式来呈现福音故事。
这样的叙事设计是有历史根据的。狄更斯以《孤雏泪》、《远大前程》和《双城记》等小说闻名于世,但他也曾写过一本关于耶稣的书,名为《我们主的生平》(The Life of Our Lord),他每年圣诞节都会读这本书给自己的孩子听。狄更斯拒绝将此书出版。事实上,这本书对他的家庭而言极为私密,以致于它直到1930年代、狄更斯的最后一位子女过世后才正式问世 (实际写成于1840年代)。
《万王之王》在某些方面与《我们主的生平》不同。但其核心设计,一位父亲向儿子讲述故事——让电影得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呈现耶稣的一生,即便当中有些沉重的片段。片中狄更斯与儿子华特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华特能够偶尔插话提问,让电影得以解释一些大小细节,比如 “逾越节是什么?”、“马槽是什么?”⋯⋯等ㄧ些对年幼观众来说可能不太认识的词汇。
故事的主要节奏一应俱全:耶稣的诞生、他在拿撒勒的童年、十二岁时前往圣殿、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几个著名神迹的重现,最后则是圣周的事件,包括祂的受难及复活。
有时,华特与狄更斯站在故事之外,或是在狄更斯书房的安全空间里讨论情节,或以 “第一世纪场景” 中的旁观者身份远距观看;有时,他们则直接参与剧情,有些情节偏向幽默:像是他们养的猫咪 “薇拉” 在群众中走失,有些情节则试图搭起古今的桥梁,例如华特正在吃妈妈送来书房的饼干时,想像自己把饼干递给某位门徒,然后那些饼干变成了耶稣用来喂饱众人的鱼和饼。
虽然电影聚焦于狄更斯和他的家庭,但这部由张诚浩 (Seong-ho Jang) 执导、韩国视觉特效工作室Mofac Animation制作的影片,其实与狄更斯的原作关系并不深。电影经常补足狄更斯书中未提的细节,所强调的主题也有所不同,神学上什至更加正统 (或可以说是 “更基督教” )。
最大差异之一,其实就藏在电影的标题中。狄更斯在原书中鲜少提到耶稣是君王;当他使用 “王” 这个词时,通常是在说邪恶的希律王。但在电影里,华特对亚瑟王的故事着迷不已,因此狄更斯决定讲一个关于 “万王之王” 的故事。电影剧本充满了关于耶稣是怎样一位王的描写:一位谦卑的王、一位服事子民的王⋯⋯等等。
电影对耶稣和撒但及邪灵世界的相遇也表现得更加坦率。狄更斯虽然提到耶稣在旷野中祷告四十天,但略过了受试探的情节;他谈到耶稣医治被鬼附之人时,也倾向说他们是“疯了”,而非被邪灵折磨。而电影则直接地、巧妙地处理了这些故事——用像小型龙卷风般的尘旋来暗示邪灵的出现。电影中的狄更斯特别指出,耶稣“仅仅用上帝的话语”就抵挡了诱惑。
电影对 “信心” 的强调也是原书中未曾出现的。电影中的狄更斯说,耶稣行神迹不只是 “为了行神迹而行”,而是 “为了证明信心的力量”。他甚至说,邪灵之所以听从耶稣,是因为 “它们知道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也知道祂的信心有多坚强”。电影中的耶稣甚至直接告诉门徒:“信靠我,就必得救。”
不过,尽管《万王之王》有许多创新,它并未在所有方面都修正狄更斯的原著。狄更斯以其时代的偏见 (反犹主义的滤镜) 谈论耶稣时代的犹太人,而虽然电影修正了一些错误 (电影更加清楚地指出,钉死耶稣的是罗马人而非犹太人),但电影对法利赛人的描绘仍然过于单一刻板,无意中仍落入老套的描述方式。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令人印象深刻,且创意十足。透过 “狄更斯向小华特讲述耶稣的故事” 这一叙事框架,观众中的孩子能在华特身上看到自己,如同华特在耶稣所触摸过的人身上看见自己一样。虚拟摄影的画面富有动感且具表现力;在某些关键段落——例如狄更斯解释逾越节的起源,或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的意义时——电影暂停了常规的电脑动画,用淡淡动态的 “古斯塔夫·多雷风格” 的木刻画来呈现信息。
整部片穿插着一些让圣经迷会心一笑的小细节,例如在介绍十二使徒时,其中一人对另一人说:“嘿,你老爸也叫亚勒腓啊!” 配音演员的选角也非常到位:尤其是布莱纳 (Kenneth Branagh),他为狄更斯一角带来了细腻、老练的诠释;以及当年在《马槽传奇》中饰演耶稣地上父亲约瑟的伊萨克 (Oscar Isaac),如今成功地演绎充满怜悯又具权柄的耶稣本人。
电影对狄更斯原著《我们的主的生平》还做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神学修正。原书反覆强调 “只要人做好事,就可以上天堂,甚至变成 ‘明亮的天使’ ”。狄更斯认为耶稣事工的重点,是教导我们 “做个更好的人”,这样死后才能上天堂。 (他甚至似乎拥抱了某种 “领养论(Adoptionism)”,即认为耶稣本来只是普通人,后来某个时间点才被上帝 “领养为子” ——例如他原本写道,耶稣 “好得让上帝爱祂如自己的儿子” )。
《万王之王》电影则将重点放在 “复活” 上,明确指出救恩的开始不仅是在遥远的未来,更是在此时此地。 “我们再次活着,因为祂已复活,” 狄更斯如此说。阿们。
彼得·T·查塔威 (Peter T. Chattaway) 是位专注于圣经电影的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