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Review

《万王之王》帮助孩子理解耶稣的一生

《万王之王》透过创意十足的叙事框架,巧妙地讲述四福音书的故事。

Charles Dickens voiced by Kenneth Branagh in The King of Kings.

Charles Dickens voiced by Kenneth Branagh in The King of Kings.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23, 2025
Copyright © 2025 by Angel Studios, All Rights Reserved

从儿童视角出发来描述耶稣的动画电影并不少见。以我个人而言,《奇迹制造者》 (The Miracle Maker) 依然是历来最优秀的耶稣电影之一,而它就是ㄧ部分从睚鲁女儿的视角来叙述。即将于今年稍晚上映的《世界之光》(Light of the World) 则聚焦于耶稣跟约翰 (根据传统是最年幼的门徒) 的关系,以约翰身为一个 “普通的男孩” 的视角出发。

而《万王之王》这部由Angel Studios发行、前几周上映的电影,也同样以一位儿童主角为核心,但切入的角度却相当不同。这次不是从第一世纪的小孩视角出发,而是透过十九世纪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向他的小儿子华特讲述的方式来呈现福音故事。

这样的叙事设计是有历史根据的。狄更斯以《孤雏泪》、《远大前程》和《双城记》等小说闻名于世,但他也曾写过一本关于耶稣的书,名为《我们主的生平》(The Life of Our Lord),他每年圣诞节都会读这本书给自己的孩子听。狄更斯拒绝将此书出版。事实上,这本书对他的家庭而言极为私密,以致于它直到1930年代、狄更斯的最后一位子女过世后才正式问世 (实际写成于1840年代)。

《万王之王》在某些方面与《我们主的生平》不同。但其核心设计,一位父亲向儿子讲述故事——让电影得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呈现耶稣的一生,即便当中有些沉重的片段。片中狄更斯与儿子华特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华特能够偶尔插话提问,让电影得以解释一些大小细节,比如 “逾越节是什么?”、“马槽是什么?”⋯⋯等ㄧ些对年幼观众来说可能不太认识的词汇。

故事的主要节奏一应俱全:耶稣的诞生、他在拿撒勒的童年、十二岁时前往圣殿、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几个著名神迹的重现,最后则是圣周的事件,包括祂的受难及复活。

有时,华特与狄更斯站在故事之外,或是在狄更斯书房的安全空间里讨论情节,或以 “第一世纪场景” 中的旁观者身份远距观看;有时,他们则直接参与剧情,有些情节偏向幽默:像是他们养的猫咪 “薇拉” 在群众中走失,有些情节则试图搭起古今的桥梁,例如华特正在吃妈妈送来书房的饼干时,想像自己把饼干递给某位门徒,然后那些饼干变成了耶稣用来喂饱众人的鱼和饼。

虽然电影聚焦于狄更斯和他的家庭,但这部由张诚浩 (Seong-ho Jang) 执导、韩国视觉特效工作室Mofac Animation制作的影片,其实与狄更斯的原作关系并不深。电影经常补足狄更斯书中未提的细节,所强调的主题也有所不同,神学上什至更加正统 (或可以说是 “更基督教” )。

最大差异之一,其实就藏在电影的标题中。狄更斯在原书中鲜少提到耶稣是君王;当他使用 “王” 这个词时,通常是在说邪恶的希律王。但在电影里,华特对亚瑟王的故事着迷不已,因此狄更斯决定讲一个关于 “万王之王” 的故事。电影剧本充满了关于耶稣是怎样一位王的描写:一位谦卑的王、一位服事子民的王⋯⋯等等。

电影对耶稣和撒但及邪灵世界的相遇也表现得更加坦率。狄更斯虽然提到耶稣在旷野中祷告四十天,但略过了受试探的情节;他谈到耶稣医治被鬼附之人时,也倾向说他们是“疯了”,而非被邪灵折磨。而电影则直接地、巧妙地处理了这些故事——用像小型龙卷风般的尘旋来暗示邪灵的出现。电影中的狄更斯特别指出,耶稣“仅仅用上帝的话语”就抵挡了诱惑。

电影对 “信心” 的强调也是原书中未曾出现的。电影中的狄更斯说,耶稣行神迹不只是 “为了行神迹而行”,而是 “为了证明信心的力量”。他甚至说,邪灵之所以听从耶稣,是因为 “它们知道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也知道祂的信心有多坚强”。电影中的耶稣甚至直接告诉门徒:“信靠我,就必得救。”

不过,尽管《万王之王》有许多创新,它并未在所有方面都修正狄更斯的原著。狄更斯以其时代的偏见 (反犹主义的滤镜) 谈论耶稣时代的犹太人,而虽然电影修正了一些错误 (电影更加清楚地指出,钉死耶稣的是罗马人而非犹太人),但电影对法利赛人的描绘仍然过于单一刻板,无意中仍落入老套的描述方式。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令人印象深刻,且创意十足。透过 “狄更斯向小华特讲述耶稣的故事” 这一叙事框架,观众中的孩子能在华特身上看到自己,如同华特在耶稣所触摸过的人身上看见自己一样。虚拟摄影的画面富有动感且具表现力;在某些关键段落——例如狄更斯解释逾越节的起源,或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的意义时——电影暂停了常规的电脑动画,用淡淡动态的 “古斯塔夫·多雷风格” 的木刻画来呈现信息。

整部片穿插着一些让圣经迷会心一笑的小细节,例如在介绍十二使徒时,其中一人对另一人说:“嘿,你老爸也叫亚勒腓啊!” 配音演员的选角也非常到位:尤其是布莱纳 (Kenneth Branagh),他为狄更斯一角带来了细腻、老练的诠释;以及当年在《马槽传奇》中饰演耶稣地上父亲约瑟的伊萨克 (Oscar Isaac),如今成功地演绎充满怜悯又具权柄的耶稣本人。

电影对狄更斯原著《我们的主的生平》还做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神学修正。原书反覆强调 “只要人做好事,就可以上天堂,甚至变成 ‘明亮的天使’ ”。狄更斯认为耶稣事工的重点,是教导我们 “做个更好的人”,这样死后才能上天堂。 (他甚至似乎拥抱了某种 “领养论(Adoptionism)”,即认为耶稣本来只是普通人,后来某个时间点才被上帝 “领养为子” ——例如他原本写道,耶稣 “好得让上帝爱祂如自己的儿子” )。

《万王之王》电影则将重点放在 “复活” 上,明确指出救恩的开始不仅是在遥远的未来,更是在此时此地。 “我们再次活着,因为祂已复活,” 狄更斯如此说。阿们。

彼得·T·查塔威 (Peter T. Chattaway) 是位专注于圣经电影的影评人。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带着虚假的灿烂笑容牧会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积、深埋心底的伤口,会以我们没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

Review

“内向的基督徒” 在教会的纠结

内向的人不需要变成外向的人。但有时,我却让自己的内向成为借口,逃避了我应当去爱上帝子民的责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对抗世界

身为教会,我们能如何更健康地回应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议题?

News

越来越少香港青年对神学院有兴趣

许多年轻人对教会在过去几年动荡中的消极与缺乏行动感到失望。

Review

当我们对上帝失望时

虽然我们的属灵旷野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上帝有的是时间。

“工作” 让你的爱具体可见

我学会即便在贫瘠的农场,也能透过日常繁琐的工作来尊崇上帝并爱邻舍。

当基督徒 “无法跟从主的道”

多数的基督徒并不是修士、宣教士或殉道者。我们既平凡又软弱、不完美,却因上帝那令人震惊的恩典而得救。

若福音是假的,你就不用 “去教会”

但若福音是真实的,“教会” 便是人类活出最丰盛的生命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