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Life

那些让我们“感到矛盾”的祷词

耶稣在深夜园中的祷告,向我们揭示属灵世界中的冲突,以及上帝的慈爱。

Christ in the Gethsemane Garden by Arkhip Kuindzhi

Christ in the Gethsemane Garden by Arkhip Kuindzhi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16, 2025
Wikimedia Commons

“亲爱的天父,如果这是祢的旨意,请医治祢的仆人;然而不要照我们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成全。”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当听到像这样的祷告,总是困惑不解。如果这是祢的旨意?我纳闷着:为什么医治祂的仆人不会是上帝的旨意呢?

其实,像这样的祷告在神学上并没有错——它呼应了基督的祷告。若正确地理解,基督徒确实应当像这样祷告。但若理解错误,这种祷告可能会令人更加困惑与不安。

想像一位小女孩,听到有人这样为她罹患癌症末期的母亲祷告。她会怎么想?上帝为何不会想医治妈妈?难道祂想要她受苦并死去吗?上帝难道不爱妈妈和我吗?

即使是灵命上最成熟的基督徒,仍可能对祷告的目的及果效感到挣扎——尤其在自己最需要上帝的时刻,即便满怀信心、恳切祈求,上帝仍似乎缺席或沉默时。如果上帝是完美的良善本身、是全能者,并且早已知道我们的需要 (正如耶稣在马太福音6:8所教导的),那么我们的祷告怎么可能影响上帝的作为? 无论我们是否、或无论我们如何祷告,上帝难道不是早已知道、早已决定,并会执行祂最美善的旨意吗?

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更牵涉到棘手的神学难题,例如上帝的主权与人的自由意志如何共存。在这个议题上,基督徒的立场涵盖了各种光谱,有人认为这是某种形式的神圣决定论,有人则怀抱乐观地看待人与上帝的合作关系,也有人有不同见解。有些人认为祷告主要是个人的灵修操练,并不会影响上帝神圣的作为;也有些人相信祷告若未得回应,是因为祷告者信心不足。

在这种种不同的处境中,回到圣经文本本身至关重要。特别是,我们可以从新约中耶稣自己的祷告学到许多宝贵的功课。

福音书作者只记录了耶稣祷告的少数几次内容,其中包括主祷文、《约翰福音》第17章的大祭司祷告,以及祂在受难前夕于客西马尼园中的祷告——那时耶稣极度痛苦,甚至汗如血滴。虽然篇幅不长,但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具有极深刻的意义,为我们在信仰挣扎时如何信实的祷告提供宝贵的亮光。

那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前一夜。祂在极深的忧伤中退到一边祷告,这是祂常做的事。祂被黑暗笼罩,“忧伤几乎要死”。耶稣吩咐门徒要祷告后,稍微走远,“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 ” (太26:38-39)

倘若可行? 对上帝而言,怎么会有 “不可行” 的事呢? 耶稣也曾祷告说:“阿爸,父啊,在祢凡事都能” (可14:36) 那么,祂为什么又说 “倘若可行” 呢?

综合这几节经文来看,就某种层面上来说,对上帝而言,凡事都有可能——作为全能的神,祂能做任何不涉及逻辑矛盾的事。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有些结果对上帝而言却是不太可能的——例如那些会使祂违背自己的应许、做与祂的本性/本质不符的事,或与祂至高旨意相悖的事。

那么,耶稣是否可能可以避掉十字架?从能力上来说,祂绝对能够。稍后,当彼得试图用剑救耶稣,砍下前来捉拿祂的人的耳朵时,耶稣责备他:“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 (太26:53-54)

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基督是否能够避开十字架,却仍然拯救罪人?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这段经文显示,对基督而言,要完成祂的终极使命——拯救世人脱离罪恶、击败苦难与死亡——就必须面对十字架。这是ㄧ条不能避免的路。

“倘若可行” 这句话似乎表明,在上帝的目标与承诺下,有些路径对祂而言是不可行的。上帝承诺会称罪人为义 (但同时自己仍必须是全然公义的),并且要以一种能永远战胜黑暗的方式显明祂的爱 (罗3:25-26、5:8;启21:4)。因此,上帝若要成就这更大的旨意——拯救世人——就不能避开十字架的苦难。在爱和公义的终极行动中,耶稣甘心乐意舍下自己的生命 (约1:17-18),并且 “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 (希12:2)。

然而,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的深夜祷告并未止于 “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祂接着说:“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之后,基督又祷告了两次:“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祢的旨意成全” (太26:39, 42, 44)。有趣的是,这句话早在《马太福音》前面就出现过,在耶稣教导门徒如何祷告的主祷文中 (太6:9-13)。从这个脉络来看,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

主祷文包含七个祈求,开头是:“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愿祢的国降临;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前三个祈求的关系紧紧相扣。当我们祈求上帝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时,意味着祂的旨意目前并不总是在地上被实现——至少在当下不是。同样地,祈求上帝的国降临,也显示祂的国度尚未完全临到我们中间。

特别重要的是,“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 这句祈求指向一种必须性:上帝的名 (祂的声誉) 需要被证明是圣洁、公义的。然而,除非邪恶被彻底击败、仇敌的国度被连根拔除,否则上帝的名不可能完全得着尊崇。因此,前三个祈求最终都指向第七个祈求:“救我们脱离那恶者”——因为祷告上帝的名被尊崇,就是在祷告祂的国降临、祂的旨意成全。借用克伦普 (David Crump) 的话来说:“祷告求上帝的国降临,就是在求上帝的名被尊为圣,同样也是在求天父的 ‘旨意得以成全’ ”。

从这些层面 (以及其他层面) 来看,主祷文指出了一场持续进行的宇宙性冲突——上帝光明的国度与魔鬼 “暂时的黑暗国度” 之间的争战 (启12:7-10)。

耶稣曾多次称魔鬼为 “这世界的王” (约12:31),表示撒但目前在这世上确实拥有某种真实 (但有限且暂时) 的统治权——即使它的结局已迫在眉睫 (启12:12;罗16:20)。我们知道魔鬼 “迷惑普天下” (启12:9)、牴触上帝的旨意 (弗6:11–12) 并威胁上帝的国度 (徒26:18)。然而,每当魔鬼设下诡计,基督都ㄧ项项直击并拆毁它的计谋。

正如葛瑞格 (Brian Han Gregg) 指出的:“上帝与撒但之间的冲突,显然是耶稣的教导及事工的核心主题之一。” 的确,基督 “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并且 “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 (约壹3:8;希2:14)。

上帝与撒但之间的宇宙性冲突,不单是权能力量的对决,因为没有任何受造物能在力量上和全能的上帝匹敌。圣经对这场争战的描绘更多是围绕着撒但对上帝声誉的毁谤及控诉 (约1-2章;启12:9-11)。上帝并不能单靠 “展现祂的大能大力” 来驳回这些指控,而是必须透过印证/证实祂的爱及公义来驳回 (罗3:25-26;5:8)——而这ㄧ点,在基督的赎罪之工中达到高峰,更借此带来了上帝国度的降临。

我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中,更详细地讨论这个 “宇宙冲突” 的视角如何帮助我们理解 “祈求式的祷告” 的意义,但在这里,只需指出一点就足够了:祷告有时之所以会产生影响,是因为它关乎上帝在忠于祂的应许及承诺下,哪些行动途径在道德上是 “可行的” ——这其中也包括我所说的 “宇宙性冲突中的交战规则” (耶稣在马可福音9:29说的话,就是个例证)。

那么,活在这个 “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 (约壹5:19)” 的现实里的我们,应该如何祷告呢?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像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那样祷告。尤其当我们面对生命中极度痛苦及黑暗的时刻时,我们不仅可以祈求上帝的旨意成就,也可以坦诚地求:“倘若可行,求祢将这杯撤去。”

天父的心意并不 “希望” 或 “偏好” 基督受苦受死——正如圣经所言,祂 “不愿有一人沉沦”,也 “不喜悦人死亡” (彼后3:9;西18:32),更何况是祂所爱的独生子?然而,先知以赛亚却说:“耶和华却定意将祂压伤” (赛53:10)。这个意思正是:基督的受苦,是上帝救赎罪人、拯救宇宙脱离黑暗的唯一方式。

上帝挽回堕落世界的心意,可以称为祂 “挽回性的旨意 (remedial will)”。这与祂 “理想性的旨意 (ideal will)” 不同——圣经清楚显明,上帝最初的理想是,罪恶、苦难与死亡不应该出现。

在这样的理解下,我们可以坦然无惧地为免除苦难及死亡祷告,因为这样的祈求与上帝理想性的心意是一致的。但我们同时也明白,上帝挽回性的旨意可能会采取不同路径,因为在这场宇宙性的争战中,有无数我们看不见的因素会影响上帝的行动。因此,我们应当像基督那样祷告:“倘若可行”,也就是在所有可行及我们偏好的结果中,根据上帝所知道的一切因素 (无论我们目前是否理解或察觉),祈求祂成就祂的美意。

而无论我们如何祷告,这种宇宙争战的视角提醒我们:在上帝的行动 (或看似不行动) 的背后,牵涉了远超越我们理解的因素。我们可以为自己或所爱之人正在经历的苦难恳切地求上帝介入,但在这样祷告的同时,我们也应认知:上帝所考量的层面远超过我们有限的视角。有时,我们甚至会在祷告中像耶稣那样痛苦地呼求:“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太27:46)。

说到底,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上帝并不愿我们受苦,更不以我们的痛苦为乐。相反的,祂选择在耶稣基督里与人类一切的苦痛站在同ㄧ处。最终,我们可以将信心交托在上帝那坚定不移的良善、公义及爱里——这一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已然以不能再更清楚的方式向我们证明。

约翰·派克汉 (John C. Peckham) 是安德鲁斯大学神学与基督教哲学的研究教授。他即将出版的新书为《我们为何祷告:在宇宙冲突中理解祈祷》(Why We Pray: Understanding Prayer in the Context of Cosmic Conflict)。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年轻人不需要一个“柔化​​版”的福音

Z世代对耶稣敞开,但对 “宗教” 保持戒心,因为宗教看起来既虚假且与现实脱节。

News

研究显示:Z世代的教会出席率领先其他世代

美国会友平均每五个主日只参与其中两次,但年轻人的出席率正在上升。

教会长辈,别 “训话” 年轻人生孩子

对婚姻及家庭感到焦虑与矛盾的年轻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样,而不是说教。

耶稣说,不要为养育孩子忧虑

当我们意识到 “自己与非基督徒并无差别” 这个事实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思想耶稣关于空中的飞鸟的教导。

学者在一片莎草纸上发现耶稣的话语

他们意识到,在那一刻,他们的研究跨越了千年,与另一位被耶稣深深感动的人产生了连结。

Review

“郊区心态” 如何塑造了福音派?

或许,现在是时候更加批判性地思考:我们的环境如何塑造了我们?

基督徒真的 “更好看、更时尚” 吗?

社群媒体上的 “耶稣光辉” 潮流,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神学。

诚实面对你参加 “短宣队” 的动机

短期宣教相当复杂,而且常常不尽人意,但若以智慧和透明的态度进行,仍能带来极大的帮助。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