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讲道中应摒弃的五个错误

若想帮助人们用新的眼光看待圣周,先从放弃这些熟悉的谬论开始。

Christ Before Pilate, Mihaly Munkacsy (1880)

Christ Before Pilate, Mihaly Munkacsy (1880)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1, 2025
The Bridgeman Art Library

1. 不要再说耶稣去世时33

这种常见的说法看似合理:毕竟,如果耶稣开始传道时 “约三十岁” (路3:23),且事工持续了三年 (约翰福音提到三次逾越节,甚至可能有第四次),那么祂去世时应该是33岁。然而,几乎没有任何学者认为耶稣实际上在33岁时去世。

耶稣出生于大希律王 (Herod the Great) 下令屠杀 “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 之前,也就是希律王于公元前4年春天去世之前。如果耶稣出生于公元前5或6年的秋天,再加上公元前及公元后之间没有 “0” 这一年可计算,那么当耶稣于公元33年 (这是我们认为最可能的年份) 春天去世时,应该是37或38岁。即便耶稣去世的年份是公元30年 (唯一较为严肃的另一种推测),祂也应该是34或35岁,而不是33岁。

这个常见的误解并不影响任何主要的教义,但如果你在讲道时自信地宣称这是 “事实”,而这个 “事实” 与历史不符,可能会损害你的可信度。

2. 在解释最后的晚餐为何没有出现羔羊时,不要仅仅说 “耶稣就是最终极的逾越节羔羊”。

诚然,耶稣是 “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约1:29) 是个荣耀的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最后晚餐中没有实际的逾越节羔羊。事实上,我们几乎可以确定是有的:“除酵节到了,这一天必须宰逾越节的pascha (羊羔)。耶稣就打发彼得、约翰,说:‘你们去为我们预备逾越节的筵席,好叫我们吃 (pascha)。’ ” (路22:7-8;可14:12)。

即便福音书没有在经文里明确提及羔羊,吃逾越节羔羊是每个犹太家庭过逾越节的重要环节 (出埃及记12:3)。这也是为什么门徒会在夜晚的城内一同吃这顿晚餐,搭配着红酒,在拨饼与唱诗之前食用。虽然之后的基督徒们对 “圣餐” 的性质存在不同看法,但我们认为显然地,耶稣在受难前一晚与十二门徒一同守了逾越节,明确表达自己与上帝以羔羊之血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奴役的传统密切相关。

3. 不要再说 “在棕榈主日敬拜耶稣的” 和受难日那天 “喊着要钉死祂的” 是同一群人。

这种说法常被用作一个有力的讲道重点,来阐述人心对弥赛亚态度的善变。然而,这里需要作出几点澄清。

首先,欢呼 “和散那!” 并迎接耶稣荣耀进城的人群,与在彼拉多面前喊 “钉祂十字架!” 的人群,可能并不是同一批人。前者主要由来自加利利的朝圣者及耶稣的门徒组成,而后者则似乎主要是耶路撒冷的居民。

其次,这两群人的热情都是出自于他们对耶稣的误解。当耶稣骑着驴进入耶路撒冷时,那些高呼 “和散那!” 的人的兴奋,是出于对弥赛亚错误的民族主义概念,而当耶稣和本丢彼拉多一起站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面前时,犹太人被他们的领袖煽动,诬告耶稣亵渎上帝——他们的谴责同样是出于对弥赛亚身份的错误认识

这两群人的共同点,并不是人心的善变,而是他们对谦卑的弥赛亚这 “受苦仆人” 的真实身份缺乏正确的认识及敬拜。

4. 不要忽视 “女性” 作为首位见证基督复活的角色

在关于耶稣复活的记载中,女性角色出现的数量及她们的身份较为复杂难厘清。《耶稣最后的日子》一书特别提供了一份名词对照表作为指引。例如,一个令人困惑的地方是,至少有四位女性的名字都是 “马利亚”:(1)抹大拉的马利亚,(2)耶稣的母亲马利亚,(3)雅各和约西/约瑟的母亲马利亚,(4)革流巴 (他可能是拿撒勒人约瑟的兄弟) 的妻子马利亚。此外,其他女性则为约亚拿 (她的丈夫古撒是希律·安提帕的管家) 和撒罗米 (很可能是使徒雅各及约翰的母亲)。

在复活节的讲道中,千万不要将这些女性的见证视为无关紧要的细节。在第一世纪,女性甚至没有资格出面在犹太法庭上 “作证”。历史学家约瑟夫曾表示,即使出现多名女性的证词,也会因认为女性 “善变且鲁莽” 而不接受。第二世纪批评基督教的异教哲学家塞尔苏斯 (Celsus) 也曾嘲笑 “抹大拉的马利亚身为耶稣复活的见证人” 的说法,形容她为 “歇斯底里的女性……被巫术所迷惑”。

理解这样的文化背景极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两个关键真理。

首先,这是一个神学上的提醒,表明弥赛亚的国度颠覆这个世界的秩序。耶稣正是在那样的文化中,激进的肯定女性完整的人性尊严和她们见证的重要性。

其次,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护教证据,证实关于复活的记载的历史准确性。如果这些故事是 “人所捏造的虚谎言语” (彼得后书1:16),那么绝对不可能会有人纪录女性为第一批见证复活的人。

5. 不要过度强调耶稣的受难,以至于忽略了十字架的荣耀及其在复活中所成就的事

ㄧ些基督教传统倾向几乎只强调 “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难”,例如祂所忍受的极大痛苦、羞辱,以及与上帝的隔绝。这种重视可以在各种艺术表达中看到,例如梅尔·吉勃逊 (Mel Gibson) 的电影《耶稣受难记》、罗马天主教对苦路 (Via Dolorosa) 的重现,以及我们在福音派教会中听过的许多讲道 (更不用说我们喜爱的许多诗歌)。

当然,四本福音书——尤其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一致地见证耶稣为我们受了极大的苦,舍去性命拯救我们,使我们的罪得赦免。

然而,复活节的故事还有另一个层面。这一点最清楚地体现在约翰的记述中:“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祂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在介绍不仅是洗脚的场景,更是整个受难叙事时,约翰写道:“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祂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就离席站起……” (约13:3-4、14:28)。

换句话说,约翰刻意强调,十字架并不是终点,而是耶稣回到天父荣耀的其中一段路!因此,在叙述耶稣钉十字架之前,约翰便以得胜的语调宣告:天父已将万有交在耶稣手中,耶稣正走向祂与父神共享的永恒荣耀里 (约17:5, 24)。也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 (希伯来书12:2)。

今年的复活节,当我们讲述耶稣受难的故事时,务必不要忽略 “荣耀” 的部分。毫无疑问,十字架本身是荣耀的,因为它彰显了耶稣全然的顺服、上帝对世人的爱,以及神子为罪人完成的代赎救恩。耶稣在世上的救赎工作确实已经 “成了” (约19:30),但祂在天上的荣耀工作——统治、掌权、以及为我们代求——至今仍在继续。

安德利亚斯·科斯腾伯格(Andreas Köstenberger)是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Wake Forest)的东南浸信会神学院的新约和圣经神学高级研究教授。 贾斯汀·泰勒(Justin Taylor)是 Crossway 出版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兼出版人。 他们合著了《耶稣的最后日子:有史以来最重要人物的最重要一周》(The Final Days of Jesus: The Most Important Week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Who Ever Lived)(Crossway 出版)。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 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带着虚假的灿烂笑容牧会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积、深埋心底的伤口,会以我们没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

Review

“内向的基督徒” 在教会的纠结

内向的人不需要变成外向的人。但有时,我却让自己的内向成为借口,逃避了我应当去爱上帝子民的责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对抗世界

身为教会,我们能如何更健康地回应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议题?

News

越来越少香港青年对神学院有兴趣

许多年轻人对教会在过去几年动荡中的消极与缺乏行动感到失望。

Review

当我们对上帝失望时

虽然我们的属灵旷野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上帝有的是时间。

“工作” 让你的爱具体可见

我学会即便在贫瘠的农场,也能透过日常繁琐的工作来尊崇上帝并爱邻舍。

当基督徒 “无法跟从主的道”

多数的基督徒并不是修士、宣教士或殉道者。我们既平凡又软弱、不完美,却因上帝那令人震惊的恩典而得救。

若福音是假的,你就不用 “去教会”

但若福音是真实的,“教会” 便是人类活出最丰盛的生命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