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耶稣那样” 的传道人,是什么样子?

纠正别人、为了捍卫真理而指出错误确实是牧者的职责之一,但这并非唯一的优先事项,更不是最高的优先事项。

Christianity Today March 21, 2025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s: David Suarez / Unsplash | Wikimedia Commons

在线上讨论腓立比书第二章读经心得时,一位小组员感叹道:“我真希望自己能更像以巴弗提。”

尽管经文只有简略地提到以巴弗提,但他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腓2:25-30、4:18)。保罗以极为正面的语气形容他 “我的兄弟,与我一同做工,一同当兵,是你们所差遣的,也是供给我需用的”。听到保罗这样的评价,我的朋友不禁自叹不如。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以巴弗提的故事,会发现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性的形象。腓立比教会差派以巴弗提前往罗马,提供保罗经济上的支持,并在保罗入狱期间照顾他的需要。但当以巴弗提抵达后,身体状况迅速恶化,甚至病得几乎要死。我们不清楚他罹患何种疾病,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病中极度思乡。而当他得知腓立比的弟兄姊妹都在为他的病情担忧时,更是焦虑不已。

以巴弗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也让保罗倍感焦虑。这位原本被差派来帮助保罗的人,如今自己却需要帮助。保罗告诉腓立比人,他若将以巴弗提送回去,自己的忧虑就会减轻一些 (腓:28)。

于是,以巴弗提的宣教之行不得不提前结束。虽然他可能松了一口气,能够回家休养,但这份释然恐怕也伴随着忐忑不安。人们是否会认为他很软弱?他们是否会对他很失望?

如果我是以巴弗提,我的脑海一定充满自责的声音。我会拿自己微薄的耐力与保罗近乎无穷的坚忍相比。即使其他人没有看轻我,我自己也会因未能完成使命而感到羞愧和失败。在回到腓立比的路上,以巴弗提有充分的理由坐立不安、沮丧和自我怀疑。

保罗的教牧关怀

然而,保罗在写给腓立比教会的信中,为以巴弗提送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保罗亲笔写下对以巴弗提的肯定,这些具体的话语能够抵挡他内心萦绕不去的谎言。以巴弗提回到差派他的教会时,保罗已为他铺好道路,使他能够带着尊荣及尊严回归,而不是遭受批评与指责。

这封信很可能改变了以巴弗提未来的道路。

即便是今天,在线上轻松读这段经文的人,都对以巴弗提怀有极高的敬意——而这或许更多说明了保罗对他的照顾,而不仅仅是以巴弗提本人的成就。保罗恢复了这位可能差点因“未能尽责”而被教会忽视的人的价值。他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牧养关怀典范

保罗让以巴弗提接纳自己的局限性

在腓立比书二章的前半部分,保罗赞扬耶稣的谦卑,描述基督本可以坚持祂神性的特权,却自愿放弃一切,选择活在人类的局限性中 (腓2:6-8)。

相较之下,我们却常常抗拒自己的局限性。我们渴望知道更多,多过我们所能理解的;我们渴望更多控制权,多过我们所能掌握的;我们认为自己所能承担的,远超过我们实际的能力。事实是,我们都有局限性。有时是心智能力的限制,有时是经济条件的限制,有时则是身体的限制。以巴弗提发现自己的身体无法承受这样的劳累,压力太大了,他的心理和情绪也到了极限,已无法再正常运作。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牧者的保罗可能也会有这种试探:直接进入 “劝勉模式”。以巴弗提是个成熟的门徒,保罗本可以督促他忍受苦难、不轻言放弃。但保罗不想将问题属灵化,也没有以罪疚感来刺激他。相反地,保罗真实地看见他的情况,并对他说:“我认为你做得够好了。”

当我们预设别人的局限性/承受度跟我们一样时,我们就错了。善于写作的宣教先驱威廉·克理 (William Carey) 曾写道:“我能坚持不懈地一步一步向前,这是我能完成这一切的关键。” 而他确实拥有惊人的毅力,并在多年的坚忍下有非凡成就。然而他始终没有意识到,他的家人并不具备与他相同的毅力。最终,他的几个孩子在这些艰辛的岁月中不幸去世,他的妻子也因压力过大而精神崩溃。

保罗知道别人的处境与他不同。他不会要求每个人都像他一样选择不结婚,也没有期待所有人都成为巡回布道家,经历与他相同的苦难和折磨。保罗按着以巴弗提本来的样子接纳他,允许他自由地在上帝所造的局限性下生活。

保罗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人的局限性是份礼物,而不是罪。然而,我们却经常视局限性为一种障碍,挡在我们与梦想或目标之间。但保罗自己的经历——他身上的 “刺”——让他明白,人的软弱及限制,正是上帝的大能最能显明的地方 (林后12:7-10)。身为牧养人的人,当我们给予他人接受自己局限性的自由,而不是一味督促他们超越极限,我们正是为他们腾出空间,使他们能专注观看上帝如何在他们生命里动工。

保罗视他人为同等地位,恢复了他人的价值

所有圣经的人物中,几乎没有人像保罗一样。他有卓越的宗教背景 (腓3:4-6),而且多年来累积了一份无可比拟的 “受苦履历”:包括监禁、迫害、鞭打、饥饿,甚至在海上遭遇险境 (林后11)。

相较之下,以巴弗提只是个刚信主的外邦人,对圣经的认识有限。他所经历的「苦难」无非是身体的重病 (虽然极为严重) 和思乡之情。据我们所知,他当时尚未因信仰受到严重威胁,也未经历明显的属灵攻击。他的困境说到底,只是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挑战。

然而,保罗视以巴弗提的病痛为同样正当的 “为基督受苦” 的经历 (腓2:30)。保罗并没有因为这只是身体上的疾病,就认为它较不重要。当保罗称以巴弗提为 “我的兄弟,与我一同做工,一同当兵”,他其实是在将以巴弗提的地位提升到与自己同等的层次 (腓2:25)。

作家安吉洛 (Maya Angelou) 曾说,唯有平等的人才能成为朋友。保罗在这里完美地展现了这个概念。若从成就来看,以巴弗提除了捡回一条命,并没有做出任何让他足以与保罗比肩的事。然而,保罗选择视他为平等的同工——而且是在他最不配、却最需要恩典的时刻。

我们很容易根据一个人的成就、学历、财富或影响力来给予他们不同的地位,而且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是无意识的。我们可能会特别欣赏那些对教会 “贡献最多” 的会友 (无论是财务上还是才干上),更容易被那些身材魁梧、外表出众的 “扫罗” 吸引,而忽略那些不起眼的 “大卫”。然而,保罗的榜样提醒我们,作为人,我们每一位都是上帝按着祂的形象所造的,同时也都同样需要十字架的救赎。当我们扎根于这一核心事实——我们在基督里有着相同的地位——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关系,也才能成为更好的牧者。

保罗尊荣“人”胜过“失败”

当以巴弗提带着这封信回家时,保罗特意将焦点放在以巴弗提事工光荣可敬的一面,而没有反覆提及这趟宣教之旅的种种遗憾。

然而,我发现自己却常常擅长 “记住失败”。我会紧抓着过去犯错的痛苦记忆,虽然口头上说已经原谅某人,但仍然透过 “他曾让我失望” 的视角来看待他。

有个关于美国红十字会创办人克拉拉-巴顿 (Clara Barton) 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在她创建红十字会的过程中,曾面临无数挑战及反对声。有次,一位同事提醒她某个人多年前是如何攻击她的。克拉拉却完全想不起这件事,让那位朋友很困惑。当朋友继续追问时,克拉拉微笑着说:“我清楚地记得,我选择忘记这件事。”

在《腓立比书》中,我们看见保罗并未纠结于以巴弗提身体上或情感上的软弱,也未指责他 “半途而废”。相反地,因为保罗选择以敬重的视角看待以巴弗提,这也影响了腓立比教会对他的接纳。

保罗为以巴弗提做的事,正体现了基督为我们每个人做的事:耶稣,我们的救主,既不折断压伤的芦苇,也不吹灭将残的灯火 (以赛亚书42:3)。正是因耶稣选择赋予我们价值,我们荣耀的在天父面前蒙恩欢迎。

耶稣让我们在自己的局限性内自由生活,因为 “祂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诗103:14)。他与我们共享身分,降卑进入我们卑微的处境,并提升我们的地位,甚至称我们为朋友 (约15:15)。祂原本有充足的理由提醒我们过去的种种过犯,却选择尊荣我们,而非紧抓着我们的失败不放,从不按我们的罪孽对待我们 (诗篇103:10)。

很多时候,我背负着一种牧养的沉重责任感,认为自己应该要纠正人、为了捍卫真理而指出错误。而这确实是牧者的职责之一,但这并非唯一的优先事项,更不是最高的优先事项。我们最能代表那至高至善的好牧羊人的方式,莫过于效法祂,在他人最脆弱的时刻以恩典相待。

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以巴弗提,我们都非常清楚自己的软弱、失败和羞愧。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机会像保罗一样,以极大的关爱来对待彼此。

作为牧者,我们能否真实倚靠那能遮掩许多罪的爱?我们能否少一些对他人犯错的焦虑——急于确保人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多花点时间提醒他们,他们在上帝眼中有极大的价值?这不仅真的将福音体现在我们的生命里,也可能改变了那些在上帝国度中怀疑自己价值的人的生命轨迹。

杰夫·皮博迪 (Jeff Peabody) 是一名作家,也是华盛顿州塔科马New Day教会的主任牧师。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 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给上帝和邻舍你的 “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一种可交易的资源,而是一份帮助我们爱神、爱邻舍的礼物。

教会,别再给Z世代贴标签

教会常误解如何塑造这个在萤幕中长大、渴望寻找生命目的年轻世代。

身处 “脑腐时代” 的教会

我们可以透过自身的行动来见证:即使在这个数位网络时代,活出一种 “与世界截然不同的基督徒共识”,是可能的。

年轻人不需要一个“柔化​​版”的福音

Z世代对耶稣敞开,但对 “宗教” 保持戒心,因为宗教看起来既虚假且与现实脱节。

News

研究显示:Z世代的教会出席率领先其他世代

美国会友平均每五个主日只参与其中两次,但年轻人的出席率正在上升。

教会长辈,别 “训话” 年轻人生孩子

对婚姻及家庭感到焦虑与矛盾的年轻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样,而不是说教。

耶稣说,不要为养育孩子忧虑

当我们意识到 “自己与非基督徒并无差别” 这个事实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思想耶稣关于空中的飞鸟的教导。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