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难以理解的 “殉道动机”

因着始终无法理解 “唯独上帝得荣耀” 的信仰核心,导演无法说出完整的故事。

A film still showing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jungle.
Christianity Today March 25, 2025
© 2024 Sundance.org

今年早些时候,电影《最后的日子》(暂译,英文片名为Last Days) 在日舞影展首映,戏剧化地呈现约翰·艾伦·赵 (John Allen Chau) 的生命故事。根据他留下的日记,这位年轻的美国宣教士感受到呼召,要向孟加拉湾北哨兵岛 (North Sentinel Island) 上尚未听闻福音的原住民传福音。他于2018年在当地遇害,年仅26岁。

对宣教事工的关注,对导演林诣彬而言是一种转变。他过往的作品包括《玩命关头》(Fast & Furious) 系列及美剧《无间警探》(True Detective) 部分集数。他接手这个项目时,曾表明自己希望尽可能地以同理的视角来刻画这位真实人物,而这份同理心也在电影中表露无遗。一位影评人形容《最后的日子》是一部 “充满敬意的戏剧化演绎”,认为他试图揭示 “究竟是什么样的动机,能使一个人尝试接触与世隔绝的部落”。

从影片的开场画面开始,《最后的日子》便展现了林诣彬的电影叙事功力。精湛的导演手法、震撼的音效设计、以及演员史凯·杨 (Sky Yang) 饰演约翰的动人表现,都让习惯了信仰电影 “业余制作感较重” 的观众为之一振。

问题是,这部电影并不能完全算是一部 “信仰电影”。相反的,它是教会外的电影制作人对一名年轻人内心世界的探究,而这名年轻人显然在一场宗教性的自杀行动中丧生。

这也并非首部讲述约翰·艾伦·赵人生故事的影片。2023年,国家地理频道 (National Geographic) 推出可在YouTube上观看的纪录片《The Mission》——片中广泛地引用约翰的日记内容,并访问他的朋友、训练他的宣教士,以及持怀疑态度的评论者。

这些访谈揭示了一个关键差异:这两部作品对约翰的刻画方式截然不同。在《最后的日子》中,约翰接受基督教教育,参加了某种类似 “宣教训练营” 的课程,随后便几乎独自展开传教之旅。然而,《The Mission》纪录片则澄清,约翰实际上一直与一个支持团队保持联系,只是这些关系从未出现在他的社群媒体贴文中。正如一位校友在纪录片中所说:“任何行动背后,往往都涉及更多人,只是外界并不知道。”

在《最后的日子》于日舞影展首映时,导演林诣彬将他的电影与纪录片《The Mission》作对比。他偏好 “真实事件改编” 的叙事方式,并向观众表示,相较于精确还原约翰的生平细节,他更关心如何营造“人与人之间的连结”。这使他选择的灵感来源并非《The Mission》,而是一篇刊登于《Outside》杂志的特写报导,〈约翰·艾伦·赵最后的日子〉,电影片名正是取自这篇文章。

撰写该文章的作者佩里 (Alex Perry) 并不是基督徒。但对一位试图解读约翰动机的非信徒 (导演) 来说,佩里似乎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向导。在2000年代初期,佩里曾尝试接触安达曼群岛 (Andaman Islands,北哨岛即属于该群岛) 上的原住民,但未能成功。和约翰一样,他视这些岛屿为 “巨大、艰难、危险且非凡” 的存在,是充满冒险的机会。

“我与约翰的不同之处在于,我是一名记者,追寻的是一个故事;而约翰则想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佩里如此写道。然而,若仔细阅读约翰的日记,可以看出他真正的意图并非成为故事,而是想分享一个故事——福音的故事。

佩里确实承认约翰带着传福音的视角而来。他引用的一位曾与约翰见过面的宣教士表示:“你是否认同约翰的行动,最终取决于你是否与他有相同的信仰。” 如果上帝和祂的审判是真实的,基督确实为世人舍命,那么竭力将这个信息传给所有尚未听闻的人,是合乎理性思维的。但如果这一切只是幻想出来的,这种想法就很危险,以佩里的话来形容,是种 “执迷、傲慢、自欺……以及一种几近非人性的 ‘毫不怀疑’ ” 的想法。

问题的核心在于,对非基督徒而言,要理解一个人为何为了基督甘愿冒上殉道的风险,非常的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佩里在文章中一再引用约翰的座右铭 “#SoliDeoGloria (唯独上帝得荣耀)”,但佩里并不具备合适的信仰框架来解读这个扑朔迷离的拉丁标签。而因着他的文章得到启发的电影,同样也无法阐明其中的意义。

缺乏 “唯独上帝得荣耀” 的视角,让《最后的日子》的叙事显得 “尚未完成”、摇摆不定。林诣彬选择依赖佩里的诠释,不仅不精确,更是一种艺术上的失误——它未能为故事提供一个足够令人信服的动机来支撑主角殉道的选择。电影中的约翰,即便以最正面的形象来塑造,仍是个有着令人费解的信仰、不知所从的人。

电影开头不久,约翰在奥罗尔罗伯茨大学 (ORU) 参加毕业前最后一次校园礼拜。讲员向学生们发出挑战,请他们点燃一支蜡烛,象征他们愿意将基督的福音之光带到全世界。然而,约翰却犹豫了。而电影从未深入探究他最初为何拒绝这个呼召。

同样地,电影也没有解释他为何最终接受这个使命呼召。我们只看到,在他的父亲 (一名医生) 因止痛药处方问题陷入法律纠纷后,约翰才决定投身宣教。电影似乎模糊地暗示,约翰其实是在逃避父亲带给他的创伤。相比之下,纪录片《The Mission》所呈现的则是一位真正渴望为上帝的荣耀奋斗的年轻人。

这个关于 “动机” 的问题,是我与几位宣教士观赏完电影后讨论时,他们最感困惑的地方。

其中一位宣教士对电影错失的机会感到遗憾。他谈及自己的信仰历程时说:“我曾是 ‘那样’,但现在我是 ‘这样’ ——是个无法不与人分享的过程。” 这位宣教士热爱传福音,但电影无法充分呈现的,正是这样的爱。

另一位宣教士提出另一个问题:“这部电影是拍给谁看的?” 他认为电影并未将约翰塑造成网路上的批评者所形容的 “蠢蛋” 或 “疯了” 的人——相反地,电影驳斥了这些指控。但同时,这部电影也无法真正启发基督徒。他认为电影采取的中间立场反而会 “让多数福音派基督徒感到疏远” 而不愿观看。

这位宣教士的想法或许正确,但电影采取这种 “中间立场” 的处理方式仍值得关注。每当好莱坞想描绘一位基督徒时,常会让他充满疑虑及挣扎,因为观众更容易与 “多疑的多马” 产生共鸣,而不是与充满热忱的西门彼得共鸣。一个最近的例子是2024年获奖的电影《秘密会议》(Conclave),枢机主教汤玛斯·劳伦斯 (Cardinal Thomas Lawrence) 满怀犹疑,让非天主教徒也能透过他的视角进入罗马教廷的最高殿堂。

相较之下,林诣彬对约翰的描绘,则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忠实还原:约翰毫不动摇、坚定地前往北哨兵岛,像基督前往耶路撒冷那样。透过电影,人们或许无法明白他的动机,但他的目标却始终清晰可见。

另一位宣教士希望福音派基督徒能观看这部电影,尽管它有些不足之处。她告诉我:“电影内容让我有种熟悉感,很贴近年轻宣教士的经历。” 她已有35年的事工经验,其中20年在非洲做宣教士。她的第一个回应是强调电影对约翰的尊重,“是一种不带评判的叙事方式”。

她也欣赏电影揭示了年轻理想主义者在宣教工场上可能遭遇的陷阱。 “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而它与白人至上的另一面密不可分,我们总觉得自己更懂如何做才是对的,” 她说。

在《最后的日子》里,这种自负的基督信仰透过钱德勒这个角色来体现。他是个口才伶俐、热衷冒险的年轻人,向约翰展示了所谓 “基督徒式的冒险生活”。两人刚见面不久,钱德勒便邀请约翰搭乘他的小型螺旋桨飞机——机身上印着 “耶稣是我的副驾驶” 标语。飞机升空后,钱德勒让约翰俯瞰壮丽的景色,随后竟邀请这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亲自操纵飞机一会儿。

在电影的叙事中,约翰需要的是一位像 “欧比王” 的导师,但钱德勒给他的却是ㄧ种 “韩索罗” 式的旅伴——只年长了几岁、些许世故,却仍缺乏真正的智慧。

缺乏有意义的门徒训练,或许是《最后的日子》中约翰最大的错误,甚至可能是致命的缺陷。一位宣教士表示:“当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自以为无所不知,谁也拦不住他。” 另一位宣教士也同意,认为独断独行的个性确实是宣教工作的一大危险,尽管电影所呈现的钱德勒性格有点太过卡通化。

这些宣教士们盼望这部电影对宣教工作的描绘能引发讨论。然而,我担心的是,这可能是以电影中对约翰的错误呈现做为代价。电影将约翰塑造成一个几乎完全独立行动的人——仿佛是 “上帝的脱缰野马”。但《The Mission》纪录片却清楚显示约翰与基督教群体间的连结。这种忽略,以及电影未能演绎他对耶稣的热爱,使电影未能真正呈现他的灵魂。在银幕上,约翰的热情仿佛凭空而来。没有经历过 “迷失-被寻回” 的角色曲线,他就只是个 “迷失的人”。

对我来说,约翰将永远是一位比我年轻的人,就像他的英雄——同样殉道于宣教工场的吉姆·艾略特 (Jim Elliot) 。然而,对我而言,他们同时也将永远是信仰的巨人。他们都拥有为了分享那个改变自己生命的福音,甘愿献上生命的勇气。他们的见证,如同雷霆般,在那 “围绕着我们的见证人云彩” 中回响,强烈到足以震撼其他基督徒的灵魂。

“为得到那不会失去的,而付出那自己不能保有的,这人一点也不傻。” ——吉姆·艾略特曾如此说。若以这个标准来看,《最后的日子》中的约翰,是个孤注一掷 (即便出于善意) 的傻子,因为他牺牲了一切却一无所获。但现实世界的约翰却截然不同:他是个愿以自己的生命及死亡荣耀上帝的年轻人,为了那些他短暂相处过的朋友献上自己的生命。

崔佛·巴布考克 (Trevor Babcock) 是威廉斯浸信会大学 (Williams Baptist University) 英语助理教授,教授电影与其他学科。他的研究论文〈大卫·林区的基督教与印度教影响〉将收录于即将出版的Theology, Religion, and Twin Peaks一书。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 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年轻人不需要一个“柔化​​版”的福音

Z世代对耶稣敞开,但对 “宗教” 保持戒心,因为宗教看起来既虚假且与现实脱节。

News

研究显示:Z世代的教会出席率领先其他世代

美国会友平均每五个主日只参与其中两次,但年轻人的出席率正在上升。

教会长辈,别 “训话” 年轻人生孩子

对婚姻及家庭感到焦虑与矛盾的年轻人,需要的是正面榜样,而不是说教。

耶稣说,不要为养育孩子忧虑

当我们意识到 “自己与非基督徒并无差别” 这个事实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思想耶稣关于空中的飞鸟的教导。

学者在一片莎草纸上发现耶稣的话语

他们意识到,在那一刻,他们的研究跨越了千年,与另一位被耶稣深深感动的人产生了连结。

Review

“郊区心态” 如何塑造了福音派?

或许,现在是时候更加批判性地思考:我们的环境如何塑造了我们?

基督徒真的 “更好看、更时尚” 吗?

社群媒体上的 “耶稣光辉” 潮流,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神学。

诚实面对你参加 “短宣队” 的动机

短期宣教相当复杂,而且常常不尽人意,但若以智慧和透明的态度进行,仍能带来极大的帮助。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