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似乎打从一开始就为蛇贴上负面的标签。
蛇在圣经里被描绘为邪恶和狡诈的象征,从《创世记》中引诱亚当和夏娃悖逆上帝,到《启示录》中代表魔鬼 (启12:9)。
然而,在耶稣传道初期的某个时刻,祂却以正面的方式形容蛇。
在《马太福音》10:16,耶稣对门徒说:“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耶稣此时正差派门徒出去传福音,并劝勉他们行囊要轻便——不可携带金、银、铜钱,也不可带多余的衣服、鞋子或杖。祂鼓励门徒寄宿于陌生人家中,若有城邑不接待他们,他们就当离去。
耶稣也提醒门徒要保持警醒,因为逼迫和苦难必然来临。然而,祂应许圣灵会帮助他们,当门徒被逮捕时,圣灵将赐下话语,使他们能应对世上的官长及君王。
在给出实际劝导,并宣告圣灵会时刻与他们同在的中间,耶稣向门徒——也向我们——发出这个惊人的命令。这是耶稣希望我们在险恶环境中采取的姿态:像无害的羊被野兽环伺,但却展现出灵巧与机智,同时内心保持纯洁与爱。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耶稣这句话难以与其他圣经教导相调和,例如《彼得前书》2:1劝勉基督徒要弃绝一切恶毒与诡诈。英文的“灵巧 (shrewd)”这个词通常带有负面含义,对于渴望效法基督,而非拥有冷血爬行动物般心态的基督徒来说,这种特征似乎有些令人不安。
有些英文圣经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耶稣的意思,将 “灵巧” 翻译为wary (小心翼翼的,NEB译本)、cautious (谨慎的,GNT译本),或wise (智慧的,ESV译本)。但中文《和合本》的翻译或许最接近耶稣这里的本意——它将shrewd译为“灵巧”,意思是 “机敏” 及 “精妙的应对”。
今年的农历新年将迎来 “蛇年”,根据十二生肖,出生于这一年的人通常聪颖机智、直觉敏锐,且富有神秘感。在华人文化里,蛇常常被描绘为具有隐藏的力量的灵性生物,许多民间故事及传说都颂扬这种灵活的爬行动物的敏锐与机智。
蛇能脱皮的奇异能力,通常也象征重生或更新。刚克服人生重大挑战的华人常会说自己像是 “脱了一层皮”,意指经历了极大的磨练与蜕变。
这正是为何耶稣在《马太福音》里的话对华人基督徒而言不但不矛盾,反倒深刻地影响他们在宗教迫害下的回应与生存之道。
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中国教会领袖在极端迫害中依据《马太福音》10:16支撑着信仰。当时,所有教会都被关闭,抗拒政府的基督教领袖会被逮补或送往劳改营。
仅存的基督徒转入地下聚会,有时在隐蔽的地道、洞穴或茂密的森林中举行祷告会和敬拜聚会。更常见的是,他们选择夜间在家中聚会,甚至不敢开灯。
2000年代初,我曾造访有 “中国的耶路撒冷” 之称的东南沿海城市,温州。一位教会长老带我登上当地一座宏伟新教堂的屋顶,指向约一到两英里外的一片丘陵树林。他告诉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教会就是在那片山林中夜间聚会。一名守望者会在山脚下警戒,一旦发现警察接近,就会开启手电筒摇晃光束,提醒会众迅速分散至森林。
像这样的教会不仅在宗教禁令下存活,还蓬勃发展。他们在危险环境中灵活应对,从未放弃赞美上帝,也不断在困境中向祂呼求。当他们判断迫害稍微减缓时,便再次浮现,向亲友、熟人传福音,或服事病患和贫困者。令中国内外许多人惊讶的是,在这十年间,新教基督徒的人数竟然增长了三到五倍。
许多家庭教会领袖在改革开放时期也紧抓这节经文不放。这一时期始于1970年代末,持续到习近平于2012年出任中共总书记。 1979年,中国政府解除了宗教禁令,《宁波百年堂》成为首间重新开放的教会。
2016年,成都《秋雨圣约教会》的王怡牧师 (现因信仰入狱) 曾以《马太福音》10:16为题讲道。他在讲道中提及河南一位年长的家庭教会领袖如何展现灵巧像蛇的信仰,将福音传扬开来。
这位家庭教会领袖最初在自己的村庄传福音,并建立一间教会。当地政府以传教为由将他拘留并释放,随后,他离开村庄,前往县城继续传道并建立教会。再次地,警方将他拘留后释放。于是,他离开县城,前往省会继续履行大使命。
第三次被捕后,他依然没有灰心,反而决定离开省内,前往北京,在那里继续建立教会,并拓展全国性的教会网络。在我的田野调查中,听过许多次类似的故事。
有些教会领袖则选择留在熟悉的地方,在周边地区继续传道。然而,许多家庭教会领袖则采取不同策略:当警方出现,他们就迅速撤离,逃往其他县市或省份,因为不同地区的警察管辖权并不重叠。透过这种方式,他们成功避免与当局的正面冲突,从而确保福音事工不受阻挠,并使教会在 “边区”——即两三个县或省份的交界地带——蓬勃发展。
正因这些家庭教会的领袖们在信仰遭受反对不断迁徙,而非留守原地以致冲突加剧,圣灵得以透过他们使福音在中国扎根、成长。这正是耶稣差派十二门徒时所说的:“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太10:23)
许多方面而言,中国家庭教会领袖正是《马太福音》10:16活生生的例子。然而,他们也体现了另一句广为流传的中文成语:虚与委蛇 (此蛇发音为yí)。
这个成语意思是表面上顺从,内心却坚持不变,并以蛇的特性来形容一种灵活应变、避免正面冲突的策略。正如蛇能够巧妙地在环境中游移穿梭,基督徒也可以在外表上展现顺从,然而内心持守信仰原则。
这正是当今中国基督徒在宗教迫害下的应对方式。面对打压,数百万基督徒仍暗中敬拜上帝。他们选择“顺应”,表面上与政府妥协,实则在信仰及福音使命上坚定不移。
需要澄清的是,《马太福音》10:16并非鼓励信仰上的妥协、让步或软弱,如王怡牧师在其教导中所警示的。耶稣并非鼓励基督徒为了个人利益或纵容罪恶时妥协,而是要他们在逼迫的威胁下——这种威胁可能意味着死亡——以灵巧及勇气传扬福音。
我在温州时,曾参与当地一些教会的圣诞宴会。那个时期,在中国传福音还不需要太多策略或不需要偷偷地做,基督徒尚能公开信仰生活。基督徒与非信徒可在大型聚会中自由交流,一同享受美食、歌舞庆祝,聆听耶稣诞生的故事。许多教会还会在农历新年及元宵节期间举办复兴聚会。
然而,如今在温州乃至全中国,教会已无法再举行大规模的圣诞福音聚会。自 2018年起,中共透过《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施加严格限制,以 “宗教中国化” 政策为由,加强对中国官方认可的教会的管控。
根据中国修订后的《宗教事务条例》,家庭教会被视为非法聚会,中国政府正积极取缔这些教会,导致许多教会不得不拆散为小型团体,继续私下聚会。数十名、甚至可能多达数百名拒绝向政府妥协的家庭教会领袖已被监禁。
随着我们迎接新的农历年,耶稣在《马太福音》10:16中的劝勉值得我们深思与默想,即使我们未必正面临严酷的迫害。我们该如何在跟随耶稣的过程中,做到“顺应但不妥协”?我们能如何在忠于福音的同时,不招引当权者的严密监视?
耶稣这番话或许听来矛盾,但我深信,智慧、灵活及韧性正是我们身处这个常与信仰对立的世界时,不可或缺的品格,对今日在中国受逼迫的基督徒而言,更是如此。
就像蛇蜕去旧皮以更新自身一样,我们也可以在信仰中不断适应与成长,并从这份确信中汲取力量——我们最终的盼望在耶稣的应许:祂必常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杨凤岗(Fenggang Yang) 是社会学教授,普渡大学《全球东方宗教研究中心》的创始主任,着有《中国的宗教:共产统治下的生存与复兴》(Religion in China: Survival and Revival under Communist Ru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