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会因着众多能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和忠诚度的社会及政治派系而变得分裂和两极化。
在美国,我们正在从一场充满纷争的选举里走出来。这段时间里,许多基督徒选民对自己的选择(是否投给某个候选人?或干脆放弃投票?)有强烈的情绪感受,并且对同样是基督徒的同胞所做出的不同选择感到失望。
当我们即将与那些与我们想法迥异的基督徒相聚时(无论是同教会的会友,还是过节会见到的亲友),我们该如何努力成为和解的使者,而非两极分化的推手呢?
也许这一切得从祷告开始,特别是学习主耶稣教导我们的祷告方式。
对很多人来说,主祷文是再熟悉不过的祷文,但我最近尝试用新的眼光重新体验这段文字。我认识到,主祷文不仅彻底重新定位并改革作为上帝子民的圣徒群体,还颠覆了我们生活中一些根深蒂固、有问题的行为模式。耶稣的祷文直指我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包括我们粗劣的个人主义、自私的野心,以及试图为自己辩护的欲望——并以一个大胆的邀请取代这一切:主祷文是个邀请我们加入一个“逆文化而行的群体”的邀请函。
容我解释我的意思。
你是否曾留心思索主祷文一开头的人称代名词?主祷文的开头不是我或我的,而是个集合代名词:我们/我们的。 “我们⋯的父”是我们祷告的对象(太6:9)。上帝不是我的阿拉丁神灯里的精灵,可以随时叫出来满足我的愿望。上帝是神圣的大家长,每个耶稣的追随者都能在祂那里找到家。
当我们向我们的父祷告时,等于同时承认你是我的兄弟姊妹。我不能只想到自己,必须也想着其他人。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第一世纪的世界里,兄弟姊妹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关系。兄弟姊妹之间会产生强烈的彼此忠诚感——甚至比婚姻还强烈。手足之间深刻地互相托付、互相委身。因此,当耶稣形容由跟随祂的人组成的群体为一个家庭时,便重新定义了基督徒彼此委身的程度。
耶稣最令人惊讶的教导之一,就是祂将自己原生家庭的关注置于信仰家庭的关注下:“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12:48, 50)。如果你和我是这个新组成的家庭内的兄弟姊妹,我们便对彼此负有极深的责任。
这个信息在主祷文的其余部分也一再被强调。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太6:11)。我不是单单祈求我自己的需要,而是祈求我们的需要能被满足。而耶稣所祷告的是日用的供应,也就是当天的食粮。上帝并未保证我会有成功的财务配置组合。祂所提供的是今日的供应。像这样每日的供应从西奈山的旷野就开始,在那里,上帝将吗哪赐给以色列人──足够每一张口、每一天的需要。
任何多收取的吗哪都会变坏,因为吗哪不是用来囤积的。赐下吗哪的目的是要确保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食物。这说明如果我所得的食物多于我的需要,我应该与他人分享、满足其他人的需要。主祷文让我们认识到日常所需食物的迫切性,也让我们意识到并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免我们的债”。主祷文不仅使我们成为认识到我们是有着共同需求的兄弟姊妹,也把我们各自的债务连结在一起。换句话说,你的债务就是我们的债务。我所亏欠的就是我们所亏欠的。我们共同承担我们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或对我们私心留下不给人的好处负有责任。耶稣敦促我们祈求宽恕,但这不仅仅只是个解决伤害的简单方式,而是要我们好好面对我们“共同的失败”所造成的后果——我们要一起面对这些事。
“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我们被一起呼召去宽恕那些伤害我们,或欠我们东西的人。我们对主内弟兄姊妹委身的责任以及我们给予他们的宽恕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关系。
主祷文透过重新定义“我们”来破除我们的自我中心。如果上帝是我们的父、我们所祷告的是我们的食物、我们的债,那么我们就应该“一起”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我们彼此住得有多远,你的邻舍就是我的邻舍,我就是你的邻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理所当然地彼此纠缠在一起。
主祷文还以其他方式挪去我们的自我中心。 “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愿祢的国降临,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耶稣并没有邀请我们带着自己的想法计画来寻求上帝的认可。耶稣认为上帝的心意才应占据我们的心思意念,成为我们努力的焦点。祂的名是我们唯一需要努力尊荣的名。
尊崇上帝的名摧毁了我们关于透过话语权平台、讲台、豪华顶层公寓和政治职位来建立自己王国的幻想。上帝的国才是我们在祷告中呼求到来的国度。主啊,愿祢的王权继续发挥影响力,愿祢的旨意在我们中间实现。
在追求上帝的国度、旨意、祂的荣耀及祂的名的过程中,没有多余的空间让我们追逐个人的权力或为自己的议程铺路。我们将自我中心的追求全交托放下,为的是寻求上帝的国度。上帝的国度将持续超越任何其他的国度,并且是我们唯一应该效忠的国度、唯一值得我们牺牲一切追求的国度。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放下自己的心意,才能拥抱上帝的旨意。
直言不讳地说,就像我一位朋友指出的,每当我们以主祷文祷告时,终极而言,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和世上其他民族及国家的“结束”而祷告──因为当上帝的使命终将在地上实现如同在天上时,基督将成为整个受造世界唯一的统治者。所有形式的人类政府都将消散,我们将俯伏跪拜在耶稣脚前。这个事实在选举周期里是何等强而有力的提醒!
对耶稣来说,主祷文绝对不只是口头上说说的祷文。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说“不要照着我的意思,乃要照着祢的意思”时,祂为此付出了一切(路22:42)。同样的,当我们这样祷告时,我们也可能因此失去一切。耶稣的祷告是个强而有力的警钟,提醒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优先次序,并开始努力投入上帝看为重要的事。
当耶稣说“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时,祂肯定知道上帝的名声与那些高举着祂的名的人的生命样式紧密相关。在整个旧约中,我们看到一代又一代不忠于圣约的人严重地损害他们“在列国彰显上帝形象”的任务/使命。
在祷告中,耶稣展现了对圣洁和公义的生活样式的委身——忠实遵行上帝的诫命——并为我们示范如何完成我们的使命。若要使上帝的名被尊崇,上帝的子民必须认真看待自己“承担祂名”的使命(以西结书36章)。我们该如何使上帝的名被尊为圣呢?用同样的方法:遵循上帝的命令来生活。
主祷文以一个热切的祈求作结束──“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我们完全需要倚靠上帝保护我们免于试炼和考验,因此我们的态度不应是“来吧!我一定能做好这些事!”主祷文为我们以为能自给自足的心态提供解药,让我们承认我们作为人类的弱点并呼求上帝的保护。
同样的,耶稣也祈求上帝“救我们脱离凶恶”。这句话也可以翻译为“脱离那邪恶者”,也就是耶稣在旷野受试探时所面对的魔鬼。但即使是较一般的理解,即“救我们脱离凶恶”,学者布洛克(Daniel Block)仍建议我们应从申命记的角度来解读“凶恶”的意思,也就是耶和华因你“行恶离弃祂”而降下惩罚(申命记28:20)。
旧约一再指明并为此作证的,就是我们人类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心。从本质上来说,耶稣祈求上帝拯救我们脱离的是“背弃真道的恶”,尤其是因为当我们不信实于上帝时,我们的生命样式对上帝的声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不让我们自己毁了上帝的声誉,这应是我们一同祷告求保护的动力。
我们如今正处在现代史上最分裂、最两极化的时代。一点小事就能在社交媒体上挑起一场争战,连针对我们之间意见上的分歧进行文明的对话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今日,在政治上看来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取消文化”了,这在各个意见不同的政党内都在发生。社会上焦虑和恐惧的程度令人担忧。
在这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我们承载着上帝神的声誉,我们的任务是在列国做上帝的使者。如果我们忙着挖战壕、储备武器来对付“敌人”,我们便无法完成这个使命。我们需要愿意走到街的另一边,与人握手,倾听他们的故事。
耶稣教导我们的这个非凡的祷文,有医治我们分裂的国家的潜力。主祷文从一开始就把我的需要和我自己关注的议程置于次要地位,以“塑造一个充满爱的群体” 取而代之。我们在这样的群体里认识到我们共同的需要和责任。主祷文重新设定我们的优先次序,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上帝的国和上帝的名
主祷文让我们不指责他人的过失,而是透过承认我们在面对普遍试探时的集体脆弱性,来培养我们对上帝真实的依赖。
可惜的是,主祷文对我们而言是如此熟悉,以至于我们常在祷告时进入“自动驾驶模式”,因而错失了其中深远贵重的含义。但如果我们把步调放慢,真正思考耶稣的话语意味着什么,以及主祷文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一些真正能改变我们的事便能开始在我们生命里扎根。
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选举后,若持不同政治想法的基督徒能一起跪下来,为着上帝的国度、上帝的荣耀和上帝的名在我们国家能被高举(而不是被我们毁掉)一起悔改、祷告,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Carmen Joy Imes是泰尔博神学院(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的旧约副教授,也是《背负神的名:为什么西奈山仍然重要? 》(Bearing God’s Name: Why Sinai Still Matters?)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