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价值远不止于她们的子宫

初代教会对女性的重视是出于她们的信仰见证,而不是她们的生育能力。我们今日也应如此。

Christianity Today October 4, 2023
Maksim Goncharenok / Pexels

日,单身女性的日子并不好过。越来越多人将 “觉醒” 政治的兴起、千禧世代的自私甚至incel文化归咎于单身女性的错。在一些基督教圈子里,即使未婚基督徒的男女比例失衡,并且教会不鼓励女性与不信主的人约会,单身女性在教会仍时常被 “关心” 应结婚生子 (以防她们忘记)。

(注:incel文化是involuntary celibate,即 “非自愿性单身者” 的缩写,是追求女性无果,最终诉诸仇恨及网路暴力的男性群体的自我描述词汇。)

这种统计数字上的束缚为大家带来各式的焦虑。

与此同时,我所认识的单身姊妹正试图在复杂的现实中做出最好的选择。她们努力在日常工作中事奉神,在友情和教会里投入大量的时间心力,并追求各式创新的受教育机会。她们之中许多人也在努力结识主内弟兄,尝试使用约会app,也会为感情生活祷告。

她们的生活既丰富多彩也不完美。她们经历着充满希望与挫败的循环。对我所认识的多数单身女性而言,她们目前的处境并不是因为缺乏努力或她们不重视婚姻。正如社会学家斯通 (Lyman Stone) 在《今日基督教》近期的一篇中指出的,若你询问今日未婚的基督徒,他们之中多数的人都会说他们想结婚。

你不必是个加尔文主义者,也能确信上帝与每个挣扎于无法满足的渴望、未曾言说的忧伤的人同在。无论是在社会稳定时、动荡时、衰退时,还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上帝皆运行着祂的计划。但最重要的是,那些为基督教圈的未来——或西方文明及其不断下降的出生率担忧的人,应该谨记让教会存活数个世纪至今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简而言之:是透过洗礼,而不仅仅是透过生孩子。毕竟,耶稣教导我们,光是出生是不够的。我们都被呼召要重生 (born again)

历史依然是我们最好的课本。在初代教会时期,随着人们不断用言语见证复活的基督,人们纷纷相信并倚靠祂,教会人数不断成长。教会的成长靠的是五旬节时如火焰般降临的圣灵所点燃的福音宣告 (使徒行传1:8),而不是耶稣初代的追随者中出现了婴儿潮。

初代教会里的女性因着她们的见证而被重视,而不是因着她们的子宫。与彼时的罗马和犹太文化不同,基督教邀请未婚女性 (无论年轻或年长的女性) 在教会里扮演重要的角色。她们带领家庭教会、在经济上资助宣教士、学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她们的存在不是 “教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为着福音的缘故值得挖掘的宝藏。

即使在新教改革家正确地将婚姻及家庭与修道院的独身主义放在同等地位后,未婚女性在教会仍持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果中世纪教会的处女殉道者和神秘异象对你来说太怪异,那么不妨看看那些曾带领全球性宣教活动的未婚女性——包括哈丽雅特·贝克(Harriet Baker)、洛蒂·穆恩(Lottie Moon) 和艾米·卡迈克尔(Amy Carmichael),或是那些领导黑人教会和民权运动的未婚女性,如南妮·海伦·巴勒斯(Nannie Burroughs) 和马哈利亚·杰克逊(Mahalia Jackson)等人。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索杰纳·特鲁思(Sojourner Truth)、科莉腾布姆(Corrie ten Boom) 和苏菲舒尔 (Sophie Scholl) 都曾为福音做出巨大的牺牲,甚至改变了世界。

这些女性不仅是今日单身基督徒的榜样,对抗着物质主义和以成就自我为优先顺序的叙事,她们也提醒我们所有人,无论已婚或单身,我们将自己的盼望放在何处?

保罗心甘乐意的做出单身的选择不应被人草率地视为一个热切认为末日将至的男人的古怪执念。相反的,它提醒着每一代的基督徒,我们确实始终生活在末世里——而婚姻虽是受祝福的,却是俗的存在,并不会持续到永恒里。正如神学家侯活士 (Stanley Hauerwas) 30多年前所写:

单身是嵌在教会骨子里的操练,提醒着我们,身为上帝的百姓,我们是凭着盼望而活,不是凭着生物本能而活。简而言之,单身状态提醒了我们,教会的成长不是透过生理构造,而是透过我们对他人的见证和款待 (只是有时,这些 “他人” 刚好是我们的骨肉罢了)。身为基督徒,我们相信每个世代里的每个基督徒都可能被上帝呼召过单身的生活,且上帝终必重建祂的教会。

教会衰落的时期,基督徒可能会忘记这一真理,并退回到透过生育自然传播宗教的手段。如果教会里关于单身的讨论确实反映了什么问题,那便是讽刺的:传福音对教会而言还有任何重要性吗?教会是否认为生孩子比传福音更容易?

教会对单身女性的再次批判,反映的是世俗社会式的焦虑,在这个时代,社会学家和牧师们不禁想知道,若教会的出席率和基督徒家庭的组成率能够合理地成为预测未来的指标,教会还能存活多久?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单身女性基督徒在压力下感觉自己似乎必须透过结婚生子来延续信仰、来成为 “有价值的” 母亲。毕竟,教会让生孩子看起来比传福音更可靠 (即使有孩子的家长会告诉你,在基督教环境长大并不能保证孩子会成为基督徒,毕竟,每个孩子都是有自由意志的人)。

但来自教会的压力里隐含着的讯息是:今日的单身女性应该淡化或忽视那些不会马上消失的真实问题——包括伴侣和自己个性适合的程度、相等的教育程度和属灵成熟度,以及在婚姻中能在生理及情感上感到安全的渴望——不要那么 “挑”,赶紧找人结婚。

单身姊妹在压力下与不合适自己的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结婚,只会徒增离婚的机率。我听过不少基督徒的故事,受到纯洁文化的影响和教会对家庭的坚持,她们很年轻就结婚了,对即将到来的风暴毫无准备。

更糟的是,这些压力几乎将女性的价值贬低至仅止于她们的身体,将她们的身体视为一种宗教工具。粗暴且断章取义地解释创世纪1:28的原意,将其视为教条并拿去对人说教更与法利赛人如出一彻。更不用说,这并不像是能让我们的邻舍——单身女性们——愿意来教会的好方法。

教会领袖尊重婚姻和家庭是正确的。上帝赐福与婚姻及家庭。这两种人生选择都能促进信徒的成圣,并为我们之中的弱势邻舍 (孩子) 提供照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仅仅视婚姻和家庭为培育小基督徒的途径。

我们敢于相信,人们是透过听到并相信福音的好消息而信主的。我们知道,基督教是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成长至今日的样貌。并且我们深信,我们所传的福音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 (罗1:16)。”

在与单身议题有关的对话里,关键不仅仅在于如何让单身人士参与在地方教会里 (即使这一点也很重要)。今日,令人忧心的教会出席率和家庭结构数据应提醒所有基督徒,无论单身还是已婚,谨记住我们盼望的源泉:上帝的话语。是祂借着圣灵的大能更新人的心思意念。

孩子们的数量不仅仅只是个数据资料,女性的价值也不仅仅止于她们的生育能力。上帝在历世历代中掌权,包括我们所处的这个奇怪的世代。这个真理应带给我们盼望,也应让我们视未婚女性为上帝在这世代正在进行的工作里的重要角色——如同初代教会所做的那样,而不是视单身率及女性为教会 “需要解决的问题”。

凯特琳·碧蒂(Katelyn Beaty)是贝克出版集团旗下布拉佐斯出版社(Brazos Press)的编辑总监,也是《耶稣的名人:人设、平台和收益正在如何伤害教会》(Celebrities for Jesus: How Personas, Platforms, and Profits Are Hurting the Church)一书的作者。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 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Telegram

Our Latest

安静的见证,反而更响亮

如但以理示范的那样,“立志做安静人” 反而能开启那允许我们 “大声传讲福音” 的门。

基督徒,别被恐惧扭曲了

恐惧会扭曲我们的感知、缩窄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转离对上帝与邻舍的爱。

给上帝和邻舍你的 “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一种可交易的资源,而是一份帮助我们爱神、爱邻舍的礼物。

关于孤独,以及基督徒的友情

即使身为基督徒,有时我们也忍不住觉得 “一个人” 更轻松。

教会,别再给Z世代贴标签

教会常误解如何塑造这个在萤幕中长大、渴望寻找生命目的年轻世代。

如何成为一间 “没有屏幕的教会”?

当基督的身体聚集一起时,他们不该感觉自己只是某个乐团或脱口秀的观众。

身处 “脑腐时代” 的教会

我们可以透过自身的行动来见证:即使在这个数位网络时代,活出一种 “与世界截然不同的基督徒共识”,是可能的。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