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如何看待僵尸展?

效法耶稣的基督徒应该活出信仰,把人引向与神和好的福音,而不是整天忙于定罪他人。

Christianity Today May 9, 2023
ChiangYing-ying / AP Images

去年,台南美术馆举办亚洲各国及文化的僵尸展,这个展览曾于2018年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展出,来到台湾则加入了台湾民间文化及鬼故事。展览还在预售时,不少基督徒涌入美术馆宣传文下面抨击展览“伤风败俗、怪力乱神”,甚至要求馆方停办展览。一间教会也在网路上公开的代祷信里表示此展览“污秽国土,玷污人民,我们国家的罪恶越犯越大,无知愚昧,深深得罪神!”不少支持僵尸展的民众也到脸书贴文下方声援跟转发。因着网路上的声量,僵尸展预售票一开卖即被扫光,展出时期也常见数小时的排队队伍。

类似这样的事件——基督徒因无法理解公民社会里的娱乐方式而发出悲鸣和批判,或表达自己对这类他们声称“不讨神喜悦”的艺术的反对——在台湾并非新鲜事。因为有不少基督徒认为,教会有责任做自己时代的先知,应努力唤醒沉睡的罪人。

这种神学应用最大的错误在于,将我们所处的社会视为以色列,忘了我们其实身处巴比伦。跟据统计,基督教在台湾只占人口约5.5%,却有49.3%的民众信奉民间宗教——这意味着,这个岛上多数的人并不在乎“基督教的神”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或者应该说,他们完全不在乎别的宗教的“先知”如何看待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基督教先知登高疾呼国家悔改、发表哀歌时,台湾民众不仅不懂“先知”在气什么,反而觉得自己被一个站在道德至高点、充满歧视的陌生人批判了。这种感觉类似于,当穆斯林跑来指责吃猪肉的基督徒是个「道德沦丧的罪人」。

讽刺的是,台湾社会被世俗文化包围及影响,同样也并非新鲜事。多年来,台湾社会多数人(包括基督徒)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只因儒家思想里有小部分道德规范相似于圣经教导,多数基督徒未曾以批判流行文化那样高的标准对儒家思想进行神学反思及批判、挑战儒家文化里不符合圣经教导且有害我们在基督信仰里成长的部分、未曾反思教会如何变成世俗文化(儒家伦理) 的形状。

然而,让我最纳闷的仍是,为什么一些基督徒似乎对这个“世界(或,巴比伦)”的生活样式如此震惊、无法理解,好似自己真的生活在另一种层次里?(林前3:18)

非基督徒“无法理解”基督徒的世界观或行为方式实为正常的事,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林前1:18),但是,圣经里多次提及这个世界及其欲望,仅仅在新约原文里,“世界(κόσμος)”一词就出现了196次,基督徒理应是一群熟知这个世界及其方式的人。

而对于非基督徒的生活、行为方式,福音书里未曾描写耶稣“无法理解”那些不认识祂的人,责怪他们“伤风败俗”,祂也未曾对他们的行为表露出不舒服的情绪。事实上,耶稣亲自寻找与“税吏和罪人”一起吃饭的机会,但在犹太文化里,同桌吃饭是一种极为亲密的行为。熟读圣经的人应会见到,新约里关于耶稣斥责人的记载,除了魔鬼,对象皆是那些自认严守上帝律法的宗教领袖——以及祂的门徒。

因为这些口口声声说自己跟随上帝律法的宗教领袖,以及和耶稣同行同住的门徒们,依然时常以“属世界”的方式跟随上帝:他们痴迷于控制人的行为胜过关心人的难处(可3:1-6)、习惯因人的身份废其言论(可6:1-3)、看外在而不看内心(可7:1-23; 10:23-27)、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荣耀(可8:32)、争夺地位威望(可9:33-37)并嫉妒有事工才能的人(可9:38)。

我想,耶稣之所以总是在训斥法利赛人及祂的门徒,正是因为他们除了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没有同理心),也在属灵上瞎眼(可8:18),看不到自己跟世界有多么相像(林前3:1-3)。

也许有人会说,圣经教导我们爱罪人,但也要求罪人悔改呀!这是没错的。耶稣确实呼召罪人悔改,只是我们更常忽略的是,耶稣让人“愿意”悔改的方式。

耶稣大可花所有的时间当面斥责税吏和妓女是“伤风败俗”的罪人,但祂却把祂的事工集中在与这些人建立关系及解决他们真实的需求上。在耶稣与他们同行的过程里,仅仅是看着耶稣的所作所为,他们便能理解自己是罪人,且需要耶稣的救赎。在一次深谈里,耶稣首先和一位撒玛利亚妇女分享关于那能让她永远不再口渴的水(约翰福音4章),然后才指出她正紧抓着那无法止渴的水(性上的罪)的事实。谈话结束后,她不仅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且急切地试图说服她的朋友们见这位来拯救他们的主。

虽然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耶稣的爱里见到上帝的恩慈后意识到自己的罪,并最终悔改,但同样有许多人——包括耶稣的跟随者,仍有“刚硬不悔改的心”,自称跟随耶稣,却“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到。”(罗2:4-5;可8:18)。

保罗说,“所以,我们做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借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林后5:20)耶稣离开世上后,教会身为基督的肢体及使者,在地上代表基督的形象,奉命去活出基督最重要的信息及命令: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并爱人如己(可12:30)。基督徒的毕生课题是“效法基督”——问题是,这个世界是否能因看见我们的所做所为(而不是所“斥责”)而发现我们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如同他们在耶稣身上看到的生命样式?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否会见到我们——教会——为追求公义而日夜自省、悔改、与他人和好,追求与众人和睦,为了爱及服事邻舍、最小的弟兄姐妹而牺牲舍己?抑或是,他们看到的是一群有着极高的道德标准,每每见到一丝“得罪神的行为”就皱眉跳脚、浑身不舒服,要求对方悔改、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一群人?

正如克里斯坦·桑德斯(Kirsten Sanders)在本刊近期一篇里所述,“当教会变得忙于对抗世界、向世界捍卫自己时,她最终会开始语无伦次。”这并非意味教会应该“退缩、无知,或不再关心政治,”但教会确实能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尽力述说“基督教特有的语言:和平、宽恕、悔改和复活。”

耶稣给教会的大使命并非“你们要去,使万民知道他们是罪人。” 相反的,祂命令我们去建造门徒——身为门徒的职责包括让我们的光 “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16)。

有时候,这个世界无法理解我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拒绝耶稣,而是因为他们看不出我们与他们有什么不同。而若基督徒不以基督的心为心来理解这个世界(即使经文里有这么多教导),我们又岂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有多像这个世界?

个人而言,我不认为耶稣会试图阻止人们去看僵尸展。相反的,祂可能会坐下来,与人们讨论展览及他们对灵魂和来世的理解。祂也可能会赞美作品里的艺术天份,或者寻找方法教导教会尊重艺术家。耶稣知道,人们对美丽的事物及灵界的好奇探索,是能引导他们至上帝的美善前的契机。也许祂会邀请人们逛完僵尸展后,也到祂美善的家——教会,至少祂是这么期许的——里坐一下。

作者Yiting Tsai来自台湾,毕业于三一神学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为《今日基督教》中文校编专员。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或是订阅本刊,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Our Latest

那间改变我生命的 “和平教会”

重洗派已有五百年历史。他们在圣经、群体等方面展现的独特见证,是值得守护的珍宝。

安静的见证,反而更响亮

如但以理示范的那样,“立志做安静人” 反而能开启那允许我们 “大声传讲福音” 的门。

基督徒,别被恐惧扭曲了

恐惧会扭曲我们的感知、缩窄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转离对上帝与邻舍的爱。

给上帝和邻舍你的 “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一种可交易的资源,而是一份帮助我们爱神、爱邻舍的礼物。

关于孤独,以及基督徒的友情

即使身为基督徒,有时我们也忍不住觉得 “一个人” 更轻松。

教会,别再给Z世代贴标签

教会常误解如何塑造这个在萤幕中长大、渴望寻找生命目的年轻世代。

如何成为一间 “没有屏幕的教会”?

当基督的身体聚集一起时,他们不该感觉自己只是某个乐团或脱口秀的观众。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