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悖论

12 月 19 日的将临期读物。

路加福音1:31-32

路加福音1:31-32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9, 2022
Stephen Crotts

第四周: 以马内利


当我们体验著耶稣诞生的事件,我们默想道成肉身的耶稣 — 那全能者,上帝,和平之君,世界之光—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如同以赛亚的预言祂是 “与我们同在的上帝”耶稣就是以马内利。

读路加福音1:26-38

力量 (power) 这个抽象的概念容易让人连想起地震及暴风雨,或是总统和亿万富翁。原始自然的力量常让我们停下脚步,让我们不得不细查它的来源。很少人会将力量与子宫联想在一起。然而,马利亚的子宫却拥有真正的力量,默默藏在黑暗之处,世人既看不见也难以想像。

然而就在这里,我们迎接了基督教信仰中最美丽的悖论之一:圣灵在这个女人的子宫里造就了一个小男婴,是她的骨肉,她的长子;这个男婴正是上帝的儿子,被称为“至高者的儿子”。

那么,耶稣是马利亚的儿子还是上帝的儿子呢?是人还是神?没错,在这个人,这个小男婴身上,这两个描述都是真的。我们能想像上帝从天而降的带来救赎,也能想像一个英勇做着革命性的事。但 “一个同时是人也同时是上帝的人类,同时拥有完整的人性及神性?” 这真的是个美丽的悖论 — 是人类救赎的核心悖论。

这种力量不是从所有其他定义中抽象撷取出来的一种赤裸的、无限的力量,而是披着人类骨肉的永恒的、荣耀的、圣洁的上帝的怜悯。在与人类的连结之中,祂的力量因着祂神圣的爱,以脆弱的样式驱动着。

天使向马利亚及我们宣布了如此光荣的事。耶稣从马利亚那得到了完全的人性,祂在各方面都跟我们其他人类一样,除了祂不会犯罪(希伯来书4:15)。然而,马利亚的儿子在马利亚之前就已经存在,因为祂是永恒的上帝之子,正如尼西亚信经所称,祂“是全然的上帝”。圣子有上帝的永恒属性,藉著圣灵从父而来,永远都会是全然的上帝,然而祂也全然地成为祂原先没有的样子:谦卑的人类。耶稣 — 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

正如里欧一世(400-461)在一封信中评论圣子的道成肉身时所写的,“祂所做的是增强人性而不是削弱神性。透过祂的自我清空,无形者将自己显露出来;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选择被世人认作凡人,是怜悯接近人类的表现,而不是失去权力的表现。”救世主从马利亚的腹中诞生,祂的“国度永远存在”。愿我们像马利亚一样,以“主的仆人”的身份回应,愿意相信全能的上帝,祂深爱祂的创造物,透过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祂为世界带来新的生命。祂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宣告了祂的力量,祂和我们说:“不要惧怕。”

Kelly M. Kapic是行道会学院(Covenant College)的神学家,曾著述和编辑书籍无数,其中包括《有形的盼望》和《你不过是人》。

默想路加福音 1:26-38。


加百列的信息里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你会如何回应耶稣,以及祂道成肉身的美丽悖论?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等待着应许

12 月 18 日的将临期读物。

路加福音1:13

路加福音1:13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8, 2022
Stephen Crotts

第四周: 以马内利


当我们体验著耶稣诞生的事件,我们默想道成肉身的耶稣 — 那全能者,上帝,和平之君,世界之光—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如同以赛亚的预言祂是 “与我们同在的上帝”耶稣就是以马内利。

读路加福音1:5-25

旧约以 “将有一位(弥赛亚)能使父亲与孩子的心和解” 的应许来做结尾。玛拉基书结尾的那段话在几个世纪的沉默中回荡著。在旧约和新约之间的等待时期,我们全能的神正在喧嚣的世界为和平之君的到来搭建舞台。

凡事都有它的时间。路加福音第1章是一幅错综复杂的神圣任务挂毯。这个场景指定了历史上的一个时间:在希律王统治期间。撒迦利亚被指派了一生一次的祭司职责。伊丽莎白多年的不孕症是神指定要发生的,为了施洗约翰神蹟般的出生而准备。这对夫妇的祭司血统是神指定的家业,得以抚养他们受膏的儿子。而加百列是神所指定的使者,要来宣布上帝对施洗约翰所指定的人生目的。

当他们还年轻,刚开始一起生活时,撒迦利亚和伊丽莎白也许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但随着几个月的不孕变成了几年,生孩子的希望逐渐消退,变成如同“耻辱”的重担(路加福音 1:25)。

这对夫妇首次出现在故事里时,他们已经“非常老了”,但仍旧与上帝同行。这样的忠心值得人们的赞扬 — 而不是在撒迦利亚那一刻的小信后就批评他。毕竟,这位老者对失望已是如此熟悉。

撒迦利亚在看似黑暗和沉默的岁月里坚持着祷告。但就在这一天,当他履行点燃香火的祭司职责时,加百列出现,并宣布上帝已经听到了他的祷告。上帝一直都与撒迦利亚同在 — 即使天堂感觉很安静。但世界之光没有忘记他;祂满有主权的在为所指定的那日准备着。

撒迦利亚和伊丽莎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自己生命里等待的季节。我们被提醒: 我们的祷告不会过期。这对夫妇的信实引领出一个赋予生命的喜乐季节,因为神的应许藉着他们的孩子 — 弥赛亚的先驱 — 而实现。

但是当我们进入他们的故事时,也无法略过他们长达数十年的不孕症。我们同样进入了他们生命里这个痛苦的部分。在他们漫长的悲痛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坚定的信心。

伊丽莎白明白,在这个奇蹟中,上帝对她特别眷顾。许多圣经中的英雄最终都没有见到他们所盼望的,或没有得到他们在永恒来临之前应许会得到的东西(希伯来书11:39)。他们的信心最终极的实现超越了他们生命的范围 — 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在这个降临节,在我们的等待中,上帝正在描绘一幅更大的图片 — 也将在上帝指定的时间完成。以马内利 — 上帝与我们同在 — 直到今天仍然信守祂的应许。

Dorena Williamson是教会植堂者、演说家,并著有《全色》、《庆典场所》、《荣耀加冕》、《褐肤婴儿耶稣》。

默想路加福音1:5-25。


你如何看待这个故事里神的信实?撒迦利亚和伊丽莎白的信实?上帝的信实?你是如何看神的主权,以及神的同在?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祂在黑暗中闪耀

12 月 17 日的将临期读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7, 2022
Stephen Crotts

第三周: 世界之光


圣经使用黑暗和光明的主题来描述应许的那一位 —— 耶稣自认他就是这个预言所說的光。在他身上,我们经历到救赎和属灵的光照。但耶稣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光 —— 祂是所有国家的光。耶稣是世界之光。

读约翰福音1:1-18

使徒约翰用一个充满活力且非凡的序言来处境化的描述他的好朋友耶稣的言行举止。约翰想告诉我们,耶稣就是神的道。祂在创造世界之初就与上帝同在。祂是上帝。祂是生命本身,祂的生命就是世界的光。

然后是第5节:“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并没有胜过它。— ”至少在我的NIV 2011版本中是这样翻译的。但有件事引起我的注意:我的旧版NIV(1984年译本)读起来不同。它的翻译是:“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却不明白光。”

被交替译为“克服”及“理解”的希腊词是 katalambanó,意思是“抓着”或“拉住”。我们需要不止一个英文单字才能理解约翰在这里想表达的重点。

约翰曾亲眼见到世界之光。他曾和祂一起钓鱼。他曾和祂一起吃饭。他曾和祂一起祷告。他看着祂承受了人所能想像的最可怕的死亡,然后复活了。所以约翰知道宇宙中没有黑暗能永久的抓住并打败这道光。黑暗无法战胜祂。

但约翰也知道,单靠人类的思想,人类无法领会道成肉身的这个惊人事实之中的爱。因为黑暗无法理解光。

约翰的序言以令人屏息的深思来到最高点,他深入思考上帝光明的爱如何向我们伸出援手。 “道成了肉身,”他写道,“住在我们中间。”或者,如 The Message (信息本圣经) 的翻译,有血有肉的道“搬到了我们身边”。

全能的上帝以极其脆弱的人类婴儿的形式出现。和平之君让自己出生在一个充满罪恶和混乱的世界 — 上帝道成了那能被拥抱、被伤害、被亲吻、被杀害的肉身。

只有世界之光才能让我们渐渐理解上帝在耶稣诞生之时所赐予我们的东西。因此,在这个将临节期间,让我们用使徒保罗为以弗所人所写的祷词来祷告(弗3:17-18): “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

Carolyn Arends是一位唱片音乐人,作家,更新学院(Renovaré)的教育主任。她最新的唱片集是《在早晨》。

默想约翰福音 1:1-18。


这段经文强调了”道”的什么?如何叙述耶稣是世界之光?道成肉身是什么意思?它在你心中激起了什么样的问题、想法或感受?用祷告来表达你对上帝的回应。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基督在万有之处

12 月 16 日的将临期读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6, 2022
Stephen Crotts

第三周: 世界之光


圣经使用黑暗和光明的主题来描述应许的那一位 —— 耶稣自认他就是这个预言所說的光。在他身上,我们经历到救赎和属灵的光照。但耶稣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光 —— 祂是所有国家的光。耶稣是世界之光。

读哥林多后书4:4-6和以弗所书1:15-23;5:8-11

在柏拉图著名的地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里,人们被锁链囚禁,盯着前方的墙壁,背后有火光照着他们。他们不知道的是,是他们身后的木偶和移动的物体造出他们在墙上看到的阴影。他们相信这些影像是真实的,不知道外面有个阳光明媚的世界。即使别人告诉他们关于真实世界的一切,他们仍然不想离开他们的洞穴。

这个寓言让我想起了保罗的话:“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 (林后4::4)。与这相反的是,当我们在基督里重生时,我们就成为光明之子 — 属于阳光明媚世界的孩子(弗 5:8)。上帝透过福音照亮我们的心灵和思想,使我们可以在祂的荣耀中看到基督。当我们定睛在耶稣身上并住在祂里面时,上帝一步步地的带着我们从祂的角度看这世界。这样的结果是让教会整体以及每个个别基督徒都能更好的辨别善恶。我们逐渐成长,能看见及辨识美、善及真理中的种种细节 — 能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人。毫无疑问的,我们需要彼此常住在光中,才得以体验上帝的平安(shalom) — 能见真理,能去爱。

以弗所书5:9揭示了光所生的果子令人惊叹之美。这果子是“一切良善、公义和真理”。当我们定睛仰望基督的脸,我们越来越能在我们的生活及世界里看到祂。我们看到耶稣以成千上万种方式出现在各个地方 — 有时让我们出乎意料。即使在困难或痛苦的情境里,我们也能找到良善、正义及真理的存在。同样的,当别人在我们生命中看到这些美德的体现时,他们会因此感谢上帝。

上帝透过光启示给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充满喜乐和持久的盼望(弗1:18)。我们在现今存有盼望,因为我们藉著圣灵有了“无比强大的力量”能在世上遵行上帝的旨意(第19节)。

而知道上帝会永远在我们的身边,更加深的这样的盼望。也因我们瞥见了我们在天上荣耀的产业,我们对未来充满著期待。

的确,当我们在基督里彼此连结时,我们就深知邪恶是个赝品,是阴影所造的世界。正如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在他的诗“如翠鸟着火”中所描述那样,我们逐渐看见基督“在万有之处”玩耍,且上帝的荣耀无所不在。祂就是降临节里的光。

Marlena Graves是东北神学院的灵修教授。她出版的若干书籍中包括《往上的路是向下的》。

默想哥林多后书4:4-6和以弗所书1:15-23;5:8-11。


这些经文如何描述属灵光照的样子?对耶稣 — 那道光 — 的信仰如何点亮了你的生命?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从黑暗中得释放

12 月 15 日的将临期读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5, 2022
Stephen Crotts

第三周: 世界之光


圣经使用黑暗和光明的主题来描述应许的那一位 —— 耶稣自认他就是这个预言所說的光。在他身上,我们经历到救赎和属灵的光照。但耶稣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光 —— 祂是所有国家的光。耶稣是世界之光。

读歌罗西书1:9-14 和彼得前书2:9

害怕黑暗是一种本能。我们知道坏事常在黑暗的掩护下发生。属灵的黑暗也是如此。圣经告诉我们,在黑暗的国度结不出好的果子,那里是不敬虔和邪恶的居所(弗5:8-12)。如果我们处在黑暗的控制下,我们就无法与上帝亲近(约翰一书 1:5-7)。

但耶稣来拯救那些被黑暗蒙蔽的人 — 也就是来拯救我们!我们如今身为住在基督之光里的人,努力以跟随耶稣的人应有的样式过著每一天。我们带着敬拜的心与主同行,为我们在主里承受的天上基业充满感恩。

起初,上帝说,“要有光”,而创造了白天(创 1:3)。上帝同样也对着我们的生命说,“要有光”。祂并不是指这世界上的光,而是在我们心中有让我们能见到基督荣耀的福音之光(林后 4:6)。世界之光亲自走进了这个世界的黑暗,走进了我们内心的黑暗,打开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赞美并宣扬那带我们出黑暗的荣耀之光。而在这光中有公义、平安和喜乐。

身为基督光之国度的公民,我们得到救赎、赦免,且得以与上帝亲密同行。祂把我们 — 这些曾经喜欢黑暗的人 — 转变成祂宝贵的财产。

上帝选择了一些属于祂自己、并反映祂圣洁品格的人。祂选择了这样的一群人是能接受且胜过族群之间的差异,在祂充满美丽多样性的家里敬拜祂。祂选择了这样的一群人,祂给了他们信徒祭司身份的全部特权及祝福 — 也就是,能直接与上帝同在。那曾经阻止我们亲近上帝的幔子被撕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因着基督向我们展开 (希伯来书10:20)。祂选择的这群人能在任何时候来到祂面前— 这些人宣扬赞美祂的名,像上帝献上个人的以及集体的属灵献祭。

在这个降临节期间,我们庆祝、赞美那将我们从黑暗中拯救出来,将我们召唤到祂奇妙可畏的光中,使我们沐浴在祂的同在中的应许之子。

Kristie Anyabwile著有《从文学入手:了解圣经的文学分类如何改观圣经学习》,是《他的见证,我的承继》的编辑。

默想歌罗西书1:9-14 和彼得前书 2:9。


能成为光明国度的一份子而活,对你而言有什么意义?耶稣 — 那拯救之光,是如何让你明白真理及人生的目的?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令人敬畏却使人自由的光

12 月 14 日的将临期读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4, 2022
Stephen Crotts

第三周: 世界之光


圣经使用黑暗和光明的主题来描述应许的那一位 —— 耶稣自认他就是这个预言所說的光。在他身上,我们经历到救赎和属灵的光照。但耶稣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光 —— 祂是所有国家的光。耶稣是世界之光。

读约翰福音3:16-21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

你极可能可以不假思索的就完成这句经文。约翰福音3:16可以说是圣经中最著名的经文 — 但这句经文有它的上下文。虽然约翰福音第三章其余的部分没有受到同样大的关注,但它蕴含引人深思且充满希望的真理:

光已经来到世上,但世人不爱光,倒爱黑暗。……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 。 (vv. 19, 21)

世人的经验是常在对黑暗的热爱及对光的需求两者间矛盾的混合。这个事实不仅仅对其他罪人而言为真,对我自己也是 —在我的心、思想和灵魂里,也同样在你的心里。使徒保罗精确的描述了这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生命里的张力:“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罗7:15)。我们都曾这样挣扎。而我们如今依然如此挣扎。

光既能暴露黑暗又能照亮黑暗,它同时令人惧怕也使人自由。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说:“第一个原则是,你不能自我欺骗 — 你是最容易被自己骗的人。”如果他是对的 — 我相信他是对的 — 那么这种令人恐惧又使人自由的光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道光暴露了我们的骄傲,也照亮了我们的羞耻,从人类故事一开始就让我们震慑。

在创世记的故事中,上帝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并将亚当和夏娃置于其中,作为祂的形象的承载者,并呼召他们善用地球美好的潜力。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相信了能变得“像上帝一样”的谎言,人类的始祖得罪了上帝 (创世记 3:5)。这是骄傲的罪。而骄傲会把人引向何处?耻辱。 “我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所以我躲了起来,”那人如此说(3:10)。

耶稣,那光,来到世上将我们从骄傲和羞耻的黑暗中释放出来。光已经来到世上告诉我们真相 — 我们是被饶恕、被接纳、被爱的。光已经来到,化解人类堕落后发生的灾难,并建立上帝美好的新世界。我们都可以属于那个世界。

Jay Y. Kim是西门教会(WestGate Church)主任牧师。他著有《模拟格式的教会和模拟格式的基督徒》,现与家人居住于硅谷。

默想约翰福音3:16-21。


神的光有多令人敬畏?它如何能释放人?涵盖约翰福音3:16的上下文在哪些方面加深了你对耶稣的身份及目地的理解?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引领我们回家的光

12 月 13 日的将临期读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3, 2022
Stephen Crotts

第三周: 世界之光


圣经使用黑暗和光明的主题来描述应许的那一位 —— 耶稣自认他就是这个预言所說的光。在他身上,我们经历到救赎和属灵的光照。但耶稣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光 —— 祂是所有国家的光。耶稣是世界之光。

读约翰福音8:12

19世纪的英国画家约瑟夫·特纳 (J. M. W. Turner) 因其对光令人惊艳的运用而闻名。当你看着《暴风雪》、《霜冻早晨》和我个人最喜欢的《海上渔夫》这样的作品足够久的时间,你会感觉特纳如同用油画及水彩般的用火来作画。牧师兼艺术家迈克尔·米尔顿(Michael Milton)指出,”在特纳的作品上不仅有光,且这光还引导著观众寻找意义。”在这位大师的作品中,光不是终点 — 而是对希望、美丽及意义的邀请。

在降临节寒冷的夜晚,在家里附近散步时,我被一排排的圣诞灯照得眼花。近几年来,透过我两个年幼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些光,唤醒了我内心的一些东西。那因着年龄增长产生的愤世嫉俗而失去的:渴望。光令人惊奇,因为它向我们承诺黑暗背后藏着辉煌的事物,等待着被发现、与生命搏动,且即将在我们面前显现。

在约翰福音8章12节,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耶稣这句话本身很诗意,但祂不仅仅只是用了个让人好记的比喻。耶稣在这个特定的地方和特定的时间,宣告自己是世界之光,祂大胆且美丽地宣告了隐藏在黑暗背后的东西 — 且更重要的是,宣告了祂的能力以及祂愿意帮助我们到达那里。

耶稣在住棚节期间说了这些话,这是一个为期一周的犹太节日,庆祝上帝带领祂的子民摆脱离埃及的奴役,进入了自由的应许之地。在他们穿越旷野的漫长旅程中,耶和华以白天的云柱、夜间的火柱(出埃及记 13:21-22;40:38)向他们显现自己的同在。在住棚节期间,为了纪念上帝如此的神圣指引,圣殿庭院中立了两根75英尺高的柱子,顶部点着火焰,象征著出埃及记中的光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耶稣站在圣殿的院子里 — 可能正在这两根柱子的光下 — 宣称:“我是世界的光。”

耶稣是那指引我们穿越绝望、痛苦和失落的旷野里的光。祂是那除去我们在黑暗里恐惧、焦虑及不确定性的光。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光,带领我们回家。

Jay Y. Kim是西门教会(WestGate Church)主任牧师。他著有《模拟格式的教会和模拟格式的基督徒》,现与家人居住于硅谷。

默想约翰福音8:12。可选读:约翰福音9:5和12:46。


当耶稣说这句话时,你认为耶稣的第一批听众会想到什么?住棚节的背景如何丰富了你对耶稣的宣告的理解?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Culture

立足东南亚向华人传福音的宣教士米怜

第二位赴中国的新教宣教士转至东南亚,在文字事工和教育等方面建树甚丰。

米怜牧师与马六甲英华书院

米怜牧师与马六甲英华书院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2, 2022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 Sourc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今年是宣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 1785–1822)逝世的两百周年。他是继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后第二位赴中国的宣教士,在东南亚宣教事业建树甚多,却又英年早逝,令后人唏嘘不已。

早年预备

18世纪末,米怜生于苏格兰的亚伯丁郡(Aberdeenshire),家境贫寒,幼时仅能在家自学,且以农事、木工、牧羊为业,如此固能帮补家用,却也使他举止粗鄙,污言秽语成习。

尽管出身低微,米怜却通过阅读基督教小册和书籍,和身旁敬虔信徒的榜样,日渐受基督信仰之薰陶。1801年,16岁的米怜真心归信基督。1809年,24岁的米怜加入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立志海外宣教。历经3年训练,27岁的米怜于1812年7月受按立为宣教士,8月与妻子瑞秋(Rachel Cowie, 1783–1819)结婚,9月就携新婚妻子启程前往澳门。

历经10个月行程,米怜和妻子及一新生儿于1813年7月抵达澳门,成为已独自宣教近7年的马礼逊一家的同工和伙伴。马、米二人尝试在澳门工作不得其法,转赴广州亦无可作为,米怜只能在马礼逊安排下先学习中文。米怜曾表示要有“铜的躯体、铁的肺腑、橡树的头、弹簧的手、鹰的眼睛、使徒的心、天使般的记忆和玛土撒拉的寿数”,才能把中文学好,个中艰难可见一般。

米怜于1814年2月至8月离开中国,赴东南亚各地考察,派发书刊。1815春,米怜终于落脚当时荷兰统治的马六甲,成立宣教总部,除直接宣教外,也以文字、教育方式宣教,并参与圣经中译。

文字宣教

马、米二人原本在中国本土宣教无甚果效,转至南洋一带却大有可为,因有当地许多华侨来自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分。经马氏授意,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世界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以“博爱者”为笔名担任编辑,诉诸孔子所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向中国介绍西方,也向西方介绍中国,促进双方相互理解,更开近世华人新闻传播之先河。此前中文文献多使用“英咭唎”或“英吉利”,但自1820年《察》的一期首次使用“英国”之后,此词便一直沿用至今。

除报刊外,米怜也从事小说创作。其作品《张远两友相论》(1819)是第一部基督新教宣教士撰写的小说,以虚构的张、远二人之间的问答,来表达基督信仰的重点,且尝试与中国宗教文化对话。这部共12回的章回小说最后以“汝要依靠救世者,勿疑、勿违神天之令,则必得救也”作结。作为此类作品之先河,其行文技巧未尽完美可想而知,但它是19世纪同类作品中修订次数最多、发行量最高者,亦为后继者效法的对象。

1815年帮助马礼逊和米怜印刷中文圣经的印刷工匠梁发也随米怜来到马六甲帮助米怜印刷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米怜的影响下,梁发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并于1816年11月受洗归主。梁发是中国教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是第二位由西方宣教士带领归主的中国基督徒(第一位是马礼逊带领信主的蔡高),而且后来被按立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中国人牧师。

教育宣教

米怜除从事印刷外,也亟欲在马六甲装备一批信徒成为传道人,将来回中国传道。但办神学院较之文字宣教困难太多,除须克服师资、场地、设备的不足外,学生来源才是真正问题所在。当时传教士能接触到的,几乎全是社会最低下阶层的文盲,完全不能读写。

1815年,米怜于马六甲开设一间“一人主理学校”(one-man school),学生不足10人,于一马厩上课,上半天由私塾老师教三字经、千字文等,下半天由传教士教圣经和信仰要理。此外,此种学校模式不但不收学费,反而要补贴学生家长些许金钱,以弥补他们损失的劳动力。

1818年马、米二人将“一人主理学校”扩大为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举行奠基礼,由米怜担任首任校长,期待学生学习中西文化,且达到高中以上程度,虽实际上可能仅达小学高年级至初中程度。可想而知,书院之办学面临许多困难,包括学生人数有限、西籍学生稀少、经费有限、宣教士意见分歧,且米怜身兼多职难以兼顾。但马、米二人仍坚持办学,执意为将来的中国宣教储备人才。

圣经中译

马礼逊到达广州后就立即开始将新约圣经译为中文。米怜到埠后也参与中译,由马礼逊领导,米怜协助。马、米二人在中国仅初来乍到,米怜对中文更是只有初步掌握,且长时间奔走于澳门、广州和南洋群岛间,要潜心译经谈何容易?凡此种种均显示圣经中译的困难,而二人在困难中仍坚持不懈又突显圣经中译的重要和必要。米怜的日记中显示,由1817年8月至1819年11月,他协助修订了部分新约,也循序渐进完成部分旧约。二人合译的《旧约》部分于1819年11月底完成翻译。

加上马礼逊先前已完成的新约,整部圣经于1823年在马六甲出版,共21卷,取名为《神天圣书》。惜米怜在修订最后两卷圣经时不幸染病逝世,未能亲见整本圣经的出版。

英年早逝

尽管就来华顺序言在马礼逊之后,屈居第二,然而米怜的才华、能力较诸前辈实有过之而无不及。马氏亦能爱才惜才,二人合作,传为佳话。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于1820年授予米怜名誉神学博士,以表彰其于宣教领域的卓越贡献。

1819年米怜遭遇丧妻之痛。米怜夫人瑞秋(Rachel Cowie Milne)在不到7年的婚姻中生了6位孩子,其中2位早夭(分别于出生2天及4天后过世)。她难耐热带气候且经常生病,1819年1月再产下一位男婴,但之后染病,于3月20日安息于马六甲,年仅35岁,为来华宣教士的夫人中首位在宣教工场过世者。其时4位子女最年长的不到6岁,最年幼的仍在襁褓中。

米怜积劳成疾,早已病痛缠身,妻子离世更是重大打击。他于1822年3月遵照医嘱暂离工作,前往新加坡休息。5月31日米怜回到马六甲,原欲继续工作,岂知6月2日即离世,年仅37岁。马礼逊闻讯后对米怜“这位那位忠诚、献身、成功的宣教士提前离开表示哀悼:”他在这个伟大帝国的艰涩的语言方面造诣很高。他把自己整个的灵魂都投入在他的事工中”。

在米怜夫人与米怜去世之间,马礼逊的夫人玛丽(Mary Morrison, 1791–1821)亦于1821月6月过世。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三位亲密战友以未及40岁的年纪相继离世,马氏自是悲痛欲绝,我们这些后人也不禁唏嘘。但观乎米怜等人的一生,正如马礼逊在日记中所写:

“主的旨意总是好的,因为他们都是在福音的应许和盼望中去世的,而且都是死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忠心地把骸骨留在战场上,他们尽忠于救主的大业,直到最后一天。他们没有一个是临阵退缩的”。

吴国安是台湾大学和中原大学文学硕士、爱丁堡大学神学博士,曾先后在香港、台湾、新加坡从事神学教育,现任中华福音神学研究学院历史与系统神学助理教授。

Books

为什么耶稣不能在家乡行神迹

没有在拿撒勒行神迹奇事更多的显示出耶稣本性,而不是出于人们缺少信心。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2, 2022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s: Painting by Nicolas Colombel

在菲律宾海岸附近,一位渔民发现了一颗非常大的畸形珍珠。它并不漂亮,看起来更像是个变形虫,到处都是斑点和褶皱。他把这个不寻常的发现带回家,把它藏在床底下。

十年后,当他搬家时,他觉得这珍珠没有用,所以就把它送给了当地的旅游局。后来发现原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估计价值约为1亿美元。

当某个事物与我们的看法毫无相似之处时,我们很容易错过它的价值。圣经告诉我们,天国的好像买卖人寻找的好珠子(太13:45)。但是,如果它看起来不像我们见过的任何珍珠呢?

福音书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耶稣在他事奉时,有一次回到了他童年时的家乡拿撒勒。当地人并没有热情的接待他,因为他看起来不像任何人所期盼的希望。

没有像家一样的地方

马可告诉我们,耶稣和他的门徒在安息日到达了他的家乡。他走进会堂,开始以一种令会众震惊的方式进行教导。人们感到震惊的是,这个他们从小就认识的人竟然敢说出他所教导的话语,仿佛他有这样做的权威和资历。这令他们厌恶。

那次这些人的接待也影响了基督在会堂外的工作:

他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他也诧异他们不信。(马可福音 6:5-6)

当我们读到耶稣那天无法行任何神迹的经文,我们会有点无法接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表面上看,人们缺乏信心的事,听起来好像是耶稣有如超人碰到了氪石,削弱了他的能力。这件事读起来像是在一个很不顺利的一天最后加上的注记。这是一个警示有关缺乏信心的危险的故事。

诚然,信心对基督徒的生活至关重要(希伯来书11:6)。如果一开始就不相信基督能提供任何东西,我们就很难从他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但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全部吗?这只不过是对当信心低于标准时会发生什么的警告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拿撒勒人(或我们)的不信就取代了基督成为了主角。

在《小飞侠》的戏剧中,有一段情节,如果观众好像真相信神话故事那样,热烈的拍手,那麽小叮当就会活过来。她的存在与否取决于掌声的音量。

我们可以对耶稣采取类似的态度,使他的能力取决于我们信仰的强度。我们变得专注于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信心,我们纠缠在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心来使神迹发生的问题。基督因此受到我们委身程度的限制。我们会为要增加自己信心程度的压力而感受到不安。

这是我们注意力微妙而危险的转变。正如作者布莱恩·查佩尔(Bryan Chapell)在他的《但以理的福音:以基督为中心的方法》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我们身处那个情景时,“我们的信心不在乎有多相信上帝,而在于我们能编织多少分量的信念来借此控制上帝”。

马可在他福音书的第一节经文中,清楚地表明他的写作有一个主题:“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马可福音1:1)。书中的每一行都成为他论点的支持,耶稣是弥赛亚。作者在整本书中都保持着这唯一的主题。

这包括这段在拿撒勒的经文。尽管从经文字面上看来在讲耶稣同乡的态度,但它主要不是在讲述关于追随者和他们在神迹中的角色:而是在讲述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这段经文是讲他的能力,而不是他的弱点。

当马可福音说耶稣“不能”在那里行任何大能的事时,他并不是说主在某种程度上是无能的。正如新约学者威廉·莱恩(William Lane)在他对马可福音的注释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不能”是基于原则,而不是能力。在没有信心的情况下行神蹟之所以是不可能的,是因为这会直接与基督的信息反道而行。

不需要人的批准

事实上,基督在这个故事中选择不去行任何神迹包含了一个更大的真理。他没有行神迹并不是表明失败,反而是告诉世人,那来到的到底是谁。神学家P.T.福赛斯(P. T. Forsyth)在《十字架的关键性》一书中提到基督的沉默是如何的说明了他的事工。同样的,在拿撒勒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展示,就成了耶稣本性的启示。

我们想一想那些拿撒勒人。他们无法让自己接受耶稣为神的儿子。有关任何认为耶稣与常人不同的概念都令他们反感。因为这不符合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认为重要的人有钱。他们有好看的外表,正确的学校教育,令人印象深刻的简历,还会与其他有影响力的人有联系关系。耶稣只是一个本地的男孩,与任何其他在粗糙环境成长,并具有些蓝领工作技能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从人性上讲,他没有资格值得对他多加关注。以赛亚在几个世纪前就谈到这个事实:“他无佳行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 ……我们也不尊重他”(以赛亚书53:2-3)。

面对这种怀疑和直接的敌意,耶稣选择不行神蹟。如果我站在他的立场上,我想我会走相反的方向。由于我倾向于希望得到每个人的认可和接受,我会认为“这是一个赢得这些人的机会。我必须给他们他们想要的东西。虽然他们现在不相信,但如果我做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将可以一劳永逸地说服他们,我真的是上帝的儿子”。

赞美神,基督并不与我一样的有这种不安全感。人们总是要求他提供一个神迹,一些可以证明他所宣称的证据。这是需要巨大的内在力量,才能不去采取行动来证明自己。这种力量来自于牢牢扎根于天父的爱和喜悦(马可福音1:11)。天父是唯一重要的评估,而在耶稣开始他的事工之前,天父就非常喜悦他的儿子。

那不可动摇的爱是基督可以从要得到人的认可的冲动中解脱出来的基础。他可以专注于他独一的使命,而不会陷入满足每个人期望的陷阱。他来是为了拯救,而不是为了讨好。

试探的预表

我们很容易说服自己,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是最能为福音服务的事情。我们的理由是:我们把信息包装得越好,基督就越有吸引力。

然而,我们想要有特别壮观见证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内心的恐惧感。我们怕被拒绝,怕看起来很愚蠢,怕被误解,怕做的不够。当这些焦虑在我们努力的背后作祟时,我们就不再生活在上帝无比的爱我们,甚至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把我们从他的手中夺走的这个事实中。

基督愿意忍受自己家乡同胞的误解和拒绝,并不是本应有不同结果的那天在最后不幸的副产品。他没有通过行神迹来应証他的教导。他所显示的是一种远远超过神迹的方式来显明他的本性。神的儿子忍受着不公正的折磨,承受着罪孽,却没有为自己辩护。这是天上之主心甘情愿地拥抱无助。我们因此得以瞥见羔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赛53:7)。

基督在家乡留下深刻印象的试探预表他在受审和被钉十字架期间所面临的试探。从彼拉多到祭司再到门徒,每个人都认为耶稣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自己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对于任何拥有耶稣所声称他拥有的权力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

宗教领袖们看着挂在十字架上的他,直接用语言说:“愿这弥赛亚,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叫我们看见,就信了”(马可福音15:32)。

然而,如果他听从了他们的逻辑,并用他们的标准试图证明自己——奇迹般地从十字架上下来——他就会因此破坏他使命的核心,反而否定了自己。他能力的真正展示与每个人都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的是相反的。他通过什么都不做,通过挂在十字架上来展示他的能力。正是他的死,而不是一次非凡的逃脱,导致百夫长说:“这个人真是神的儿子!”(马可福音15:39)。

每一个神迹都是一份礼物

小山浩介在《一小时三英里的上帝》中写道:“耶稣基督来了。他走向“句点”。他失去了行动能力。他被钉死了。…在这个“句点(全然地静止)”的时刻,使徒教会宣告上帝对人类的爱最终和完全地显明出来了。”

我们经常谈到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如果这就是它的样子呢?不做任何事情,只拥抱我们的无能为力。不解释、捍卫或证明自己。正如Brené Brown所说,你被带到一个完全静止的情况。在那里,你“可以清楚地知道是谁眼中的看法对你才是重要的”。

我不太喜欢完全静止。当我在事工中感到完全疲惫的地步时,当我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当我没有办法去制造改变时,我会感觉不对劲。胜利在哪里?谁完全有能力让我们屏住呼吸?

在没有神蹟的情况下,一个更伟大奇迹出现了:一位救主,他通过与我同在来改变我的痛苦。他没有屈服于我要求证明他能力的要求,而是以更具救赎的方式进入那空间。

我想要有一个很大的信心,期待那可以将水变为酒,可以治疗疾病,可以在水面行走的耶稣。我想活得像一个凡事都能的信徒(马可福音9:23)。

但我很高兴知道基督的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他的双手没有被怀疑所束缚。“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提后2:13)。他存在于不回应的沉默中,无论我的信任度如何起伏波动,他对自己仍是信实的。

他给我们带来的每一个辉煌神迹都是值得庆祝的礼物。愿他也让我们看到并相信,即使是他的不作为——也许特别是他的不作为——也反映了他在十字架上的句号。因为只有他接受坟墓,才能给我们带来复活的希望,这是最好的神迹。

Jeff Peabody是华盛顿州塔科马东北部新日教会的主任牧师,也是一位作家。

翻译:T.N. Ho 贺宗宁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救恩和爱

12 月 12 日的将临期读物。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2, 2022
Stephen Crotts

第三周: 世界之光


圣经使用黑暗和光明的主题来描述应许的那一位 —— 耶稣自认他就是这个预言所說的光。在他身上,我们经历到救赎和属灵的光照。但耶稣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光 —— 祂是所有国家的光。耶稣是世界之光。

读以赛亚书42:1-14;49:1-15;和60:1-3

我们都曾有过在黑暗中醒来的经验 — 霎时之间,我们找寻光源,想要看清楚周围的世界。也许跟我一样,你从未完全摆脱对黑暗的恐惧。怕黑是一种常见的恐惧,因为黑暗让空间变得危险,而光则能带我们到安全的地方。尤其是在电灯发明之前,黑暗意味着一个人更容易受到敌人或危险动物的攻击。

因此,用光来象征安全及救赎既有力又贴切。以赛亚形容上帝的仆人正是有如此能力的光。我们在新约中也看到这样的概念,因为耶稣被形容为“世界的光”(约翰福音8:12, 9:5),与以赛亚书42,49, 60章中上帝的仆人是这世界的救赎之光的描述相呼应。

以赛亚形容上帝的仆人时,将这两个概念并列:上帝对全世界的救恩,及与上帝深厚亲密的关系。一方面来说,仆人能为全世界带来救恩。就像太阳的光能照进世上所有角落一样,上帝的仆人会为所有人、每一个部落、每一个国家带来拯救(42:6; 49:6; 60:3)。这种救恩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对所有人都适用。

另一方面,当以赛亚描述这个拯救 — 仆人是那能照亮全世界的光 — 时,他也将这个视野锚定在与上帝亲密的关系中。上帝在母腹中造了仆人(49:5),像产难的妇人一样为拯救祂的子民而喊叫(42:14),并且像一个母亲不会忘记曾在她胸前哺乳的婴儿那般的惦记着祂的子民(49:15)。

同样的,我们在耶稣身上看到了全球性的救恩及在耶稣里与上帝有亲密的个人关系之间的关联性。耶稣這道光兑现了上帝与祂的子民所立的约(42:6)。这光让被囚禁的人得自由(42:7),并把万国及君王从黑暗中救出,进到耶稣的光下(60:2-3)。

耶稣的光也为那些在黑暗地牢中等待释放的人,及那些失明的人带来个人且具体的盼望(42:7)。这盏灯既照耀着世界各地,也照进了我们各人家里最小的缝隙之中。这就是我们在降临节期间所等待的耶稣:祂是那道闪烁照亮并鼓励世界各地人们的光,也是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发光的那根蜡烛,时刻提醒我们上帝就在我们身旁。

Beth Stovell在恩道神学院(Ambrose Seminary)教授旧约。她与人合编《十二门徒书中的神义论和盼望》,著有即将出版的圣经注释《小先知书卷一和卷二》。

默想以赛亚书42:1-14;49:1-15;和 60:1-3。


你如何理解这些经文中上帝的光的普世性?你从哪里看出光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你如何在耶稣身上同时看到这两项特质?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