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哀伤的心灵而来的将临节

12月27日将临节灵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7, 2023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装饰整齐等候丈夫。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做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做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上,因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他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启示录21:1-6

诞季节并不总是欢乐的。事实上,它可能充满心痛、悲伤、眼泪和痛苦。我对此有深刻的体会。自2021年6月30日以来,我们家度过的每个节日就充满了眼泪和悲伤。那天,我们20岁的女儿在我们从假期回家的途中不幸遭遇死亡车祸。几秒钟之内,我们家第一个孩子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死亡是我们的敌人。我憎恨死亡,我厌倦了流泪。然而,如果说六月的那一天是我最悲伤的日子,那启示录21章就是我最大的盼望和安慰。这段经文也能成为你的盼望和安慰。

在这段经文里,我们找到了耶稣向祂的子民应许的永恒胜利的确据。慈爱的牧羊人将擦去我们的眼泪,永远消灭罪恶、死亡和魔鬼。这是我们未来的奖赏,也是所有相信祂的人的命运。

耶稣基督福音的范围不仅限于拯救我们的灵魂,它也包括恢复并救赎在创世纪第三章中人类因堕落所失去的一切。这种“恢复”包括一个新的乐园、新的耶路撒冷,以及复活后居住在荣耀的新地球上的完美的身体。我们殷切地盼望着整个宇宙被改变的那一天。

启示录第21章所描绘的未来世界,在品质和特性上都将焕然一新,且优于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当经文预言现今的地球将消逝时,它也立即提到一个崭新且壮丽的开端的到来。在这个新地球上,基督的国度将完全显现;在这里,上帝将以唯一的君王的身份掌管一切,在和平及大能中与祂的子民同住。

这就是救赎的本质——与上帝建立的亲密的个人关系将没有结束的一天。到了那日,我们将不再需要相互对立的政党和教派,因为我们都将被祂吸引至一处,一同敬拜祂、服事祂,与祂一同治理万有。这个世界将不再有死亡。我们将有目标明确的工作要完成,享受着家人朋友的陪伴且再也不必担心分离,我们有整个永恒的时间去学习和探索。在永恒里,我们将因着与上帝和彼此的结合而深深满足了所有的渴望。

是对那伟大日子的盼望帮助我在今天坚持下去,即使我们的家发生了悲剧,佳节时期的悲伤也让我感到难以承受。我们的主在第一个圣诞节非常谦卑和低微,但祂将在绝对的胜利中再次回来。在启示录中,在使徒约翰所看到的大能异象的最后,主说:看哪,我必快来!对此,约翰和每一颗忧伤的心都回应:阿们!主耶稣啊,我愿祢来。

默想:

启示录21:1-6中的应许如何为圣诞节期间悲伤的人们带来盼望?对新天新地的期待如何影响我们对此生所遭遇的挑战的看法?

Craig Smith是The Vail Church的主任牧师。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订阅通讯emai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是什么让“主显节”与众不同?

12月26日将临节灵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6, 2023

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做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希律王听见了,就心里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他就召齐了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说:「基督当生在何处?」 他们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着说:『犹大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要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以色列民。』」当下,希律暗暗地召了博士来,细问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就差他们往伯利恒去,说:「你们去仔细寻访那小孩子,寻到了就来报信,我也好去拜他。」他们听见王的话就去了。在东方所看见的那星忽然在他们前头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头停住了。他们看见那星,就大大地欢喜。进了房子,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博士因为在梦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见希律,就从别的路回本地去了。 — 马太福音2:1-12

方博士的故事有种特殊的神秘感和喜乐感。长久以来,基督徒会在一个名为“主显节(Epiphany)”的特殊节日纪念这个故事。希腊文epipháneia的意思是“照耀”或“显现”。诚然,圣经里充满关于伟大的显现的故事:燃烧的灌木丛让摩西转过身见上帝是一种显现;以赛亚在第6章中看到“耶和华被高举”是一种显现;耶稣受洗时天开了是一种显现。那么,马太福音记载里的这个特殊时刻,为何也被形容为一种“显现”呢?答案在于,这个日子对我们这些外邦人的后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有时,读旧约的时候,我们会感觉自己像在无意间听了别人悠久的家族史,让我们怀疑这些故事与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但突然间,我们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意识到这也是我们的故事。这就是东方博士来到婴孩耶稣身边的那刻所发生的事。在此之前,弥赛亚降临的故事一直局限于以色列人,即曾与神立约的子民,但在这一天,三个外邦人突然神秘地直觉到,基督的降生对他们来说也是好消息,并带来了相应的礼物。这是一种显现,一种启示:基督的降生并非地方宗教的一小步,而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耶稣是我们所有人的,无论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

我尤其喜欢这三位博士代表着世上不同种族、文化和语言的传统形象。我喜欢三位博士勤奋和雀跃的性格所体现的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他们“仔细地寻找”,又“大大地欢喜”。我喜欢他们追随星星的方式,让星星引领他们找到超越自身的事物。这里有一首十四行诗,讲述着三位博士的故事对我们的意义:

这可能只是别人的故事,

一群被选中的人得到了一位特别的国王。

我们让他们享受自己独特的荣耀,

我们不属于他们,这荣耀毫无意义。

但当这三个人到来时,

他们将我们一同带上,

像我们一样的外邦人,他们的智慧可能就是我们的智慧;

他们稳健的步伐,找到内心的节奏,

朝圣者的眼睛,能看见星空之外的事。

他们不知道祂的名字,

但他们仍来寻找祂,

他们来自他方,

在圣殿里,他们找到了买卖祂的人,

但在肮脏的马厩里,他们找到了神圣的土地。

他们的勇气给了我们探寻的心一个声音:

去寻找,去发现,去敬拜,去欢欣。

此首十四行诗“主显节”选自《四季之声》(坎特伯雷出版社,2012 年),经作者许可使用。

默想:

博士们的仔细寻找及喜乐十分引人注目。想一想他们的榜样,我们在追求基督的过程里,如何培养出像这样仔细追寻并以主为乐的心?

Malcolm Guite曾任剑桥大学吉尔顿学院牧师和终身院士。他广泛地事奉于神学及文学方面的教学和讲座。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订阅通讯emai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最难的谦卑

耶稣是我们停止关注自己的理由。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5, 2023
Gerard van Honthorst / WikiArt

无数的圣诞灵修文章都会指出耶稣降生时的卑微环境——在牧羊人中间,在简陋的马厩里,在以饲料槽充当的摇篮中。当耶稣总结“人们为何要背负跟随祂的轭”时,祂说,因为祂是温柔谦卑的(马太福音11:29)。然而,我们很少深思耶稣如此全然彻底的谦卑应如何影响我们人生每一天的全面性意义。

谦卑对基督徒而言至关重要。我们只有透过温柔和谦卑才能接受基督(太5:3-5、18:3-4)。耶稣谦卑自己,却被神高举(腓2:8-9);因此,因着谦卑获得喜乐和力量是基督徒生活的根本动力(路14 :11、18:14;彼前5:5)。

这个教导看似简单明了。问题是,理解谦卑需要极大的谦卑,而抵制骄傲则更需要极大的谦卑,因为即使是讨论这个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骄傲。

我们的处境十分艰难,因为谦卑是无法“直接获得”的。一旦我们意识到骄傲的毒害,我们会开始注意到它无所不在。我们在报纸专栏和部落格中读到讽刺酸人的言论和尖锐的声音。我们在从不承认自身弱点或错误的公民、文化和商业领袖身上看到它。我们在邻居和一些朋友的嫉妒、自怜和自吹自擂中看到它。

于是,我们发誓不再那样说话或做事。一旦当我们发现自己开始有了“谦卑的心态”,我们又立刻自鸣得意——但这是以谦卑为傲。而当我们发现自己落入这种情境,又会觉得自己竟然是如此细腻于自身变化的人。谦卑是如此害羞。一但你开始谈论它,它就会离开你。甚至连“我谦卑吗?”这样的问题都意味着你不再谦卑了。反省、审视自己的内心,甚至是检查自己是否骄傲,往往会导致为着自己的谨慎及自省而骄傲。

基督徒的谦卑不是降低对自己的评价,而是降低对自己的关注,正如鲁益师(C.S. Lewis)所说。基督徒的谦卑是不再总是马上想到自己,专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关注自己受到的待遇。基督徒的谦卑是“有福的忘了自己”。

谦卑是信仰基督的福音的副产品。在福音中,我们的信心不是基于我们的表现,而是基于在基督里上帝的爱(罗3:22-24)。这使我们不必总是审视自己。我们的罪如此巨大,只有耶稣的死才能拯救我们。祂必须为我们而死。但因祂对我们的爱如此巨大,耶稣甘愿为我们而死。

恩典,而非良善

当我们讨论谦卑的时候,我们的处境很艰难,因为宗教和道德会抑制谦卑。在福音派社区里,人们喜欢谈论世界观——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基本信仰的事物和承诺,这些信仰和承诺塑造了我们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生活方式。也有人喜欢用“叙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这个字,也就是每个人对于这ㄧ系列问题的回答:“我是谁?我的人生目的是什么?我来世上是为了什么?妨碍我实现梦想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我该如何应对这些障碍?”

在敬虔的基督徒们之中,有两种基本的叙事身份在运作。我称第一种为“道德表现叙事身份”。这些人在内心深处说:“我顺服,因此我被上帝接纳。”第二种则是“恩典叙事身份”,其基本原则是:我因着基督被上帝接纳,因此我愿顺服。

根据这两种不同原则生活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很相似。他们可能在教会的座位上比邻而坐,都在努力顺服上帝的律法:祷告,慷慨解囊,成为好的家庭成员。但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和精神却截然不同,从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个人性格。

当生活在道德表现叙事中的人受到批评时,他们会愤怒或崩溃,因为他们不能容忍“好人”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

但在福音中,我们的身分并不是建立在这样的形象上,我们有情感上的磐石来应对批评,不会去反击。当生活在道德表现叙事中的人把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勤奋或拥有健全的神学观的基础上时,他们必然看不起那些他们认为懒惰或神学基础薄弱的人。

但那些真正理解福音的人不可能看不起任何人,因为他们得救完全是出于恩典,而不是因为他们有完美的教义或坚韧的道德品格。

道德主义的恶臭

道德表现叙事的另一个特点是不断地找碴、赢得辩论,并证明所有的反对者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不诚实的叛徒。然而,若我们深深明了福音,我们就不再需要赢得争论,我们的语言也会充满恩典。我们不必嘲讽我们的对手,相反的,我们能以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互动。

生活在道德表现叙事中的人使用讽刺性的、自以为是的贬低式幽默,或根本没有幽默感。鲁益师曾形容“不苟言笑地专注于自我是地狱的标志”。然而,福音创造的是一种温和的讽刺感。我们会发现很多值得嘲笑的东西,首先便是我们自身的软弱。但这些软弱不再成为我们的威胁,因为我们最终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记录或表现。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有个基本见解,即,道德主义是人类心灵的原始设定模式。即使是在某种程度上相信恩典及福音好消息的基督徒也会继续这样做,活得好似他们是靠自己的行为得救的。鲁益师在《返璞归真》中的《大罪》篇中写道:“如果我们发现我们的宗教生活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好——最重要的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好——我想我们可以肯定,我们不是被上帝,而是被魔鬼操纵了。”

充满恩典的、忘我的谦卑样式,应该是区别基督徒及世上其他道德高尚的人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我认为,我们可以公平地说,谦卑,身为辨识基督徒的重要标志,在教会里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非基督徒嗅到散发着恶臭的圣洁后,转身离去。

有些人会说:“法利赛主义和道德主义不是我们文化目前最大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放任态度和反传统主义。没有必要对身处后现代的人不断谈论恩典。”但后现代人多年来不断拒绝着基督教,认为它与道德主义没有区别。只有当你向他们表明两者之间的区别——他们所拒绝的不是真正的基督教——他们才会重新开始聆听。

从这里开始新的谦卑

通常,当文章写到这个段落时,作者应该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我不会这样做。原因如下:

首先,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太大了,没有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福音派教会里最担心真理失落或与文化妥协的那一派人,在我们的文化里已经因自以为义和骄傲而臭名昭著。然而同样的,也有许多人因为认为某些基督教经典教义很傲慢(如法庭式公义和代罚性救赎)而远离基督教,而这些教义却是至关重要且不可取代的——也是我们谦卑的最佳源头。

其次,无论是身为个人还是身为一个群体,直接谈论“变得谦卑”的实际方法总是会适得其反。我曾说,福音派教会的主流派别都做错了。那还剩下谁呢?我吗?我是否开始认为,只有我们少数几人——我们这几个幸福的少数人——真正实现了教会所需要的平衡?我仿佛听到恶者在我耳边低语:“是的,只有你才能真正看清事情的本相。”

我确实希望自己能给大家详尽的解释,否则我根本不该写谦卑这个主题。但是,如果不摧毁人们可能已经拥有的部份的谦卑,就无法开始告诉他们如何变得谦卑。

第三,只有在人们理解、相信、并赞叹于恩典福音后,才可能产生谦卑这个副产品。但福音不会以机械式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命。最近,我听到一位社会学家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用以驾驭生活的意义框架是如此深刻地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以至于它们运作“超前于我们的反省”(也就是反射动作)。我们的意义框架不仅是一系列内心所相信的事,也存在于我们的人生主题、动机和与人互动的态度。当我们聆听福音的宣讲或读圣经时默想福音的本质时,我们会将福音深深地融进我们的心灵、想像和思维中,使我们能开始以本能的方式“活出”那样的福音。

因此,让我们不间断地在台上讲述着恩典,直到谦卑开始在我们心中生长。

提摩太·凯勒生前为纽约曼哈顿救赎主长老会的牧师,是《我为什么相信? 》一书的作者。

翻译:Yiting Tsai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订阅通讯emai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圣诞节带我们进入上帝的非典型家庭里

自童年丧父后,我学习到将神的道成肉身视为我真正的血脉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5, 2023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 Sourc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小时候,我很喜欢翻阅家人每年收到的圣诞贺卡。在社交媒体还不发达的年代,信箱里来自亲朋好友们的照片让我感觉自己与远方的他们连结在一起。

然而,在我父亲去世后,圣诞贺卡变成提醒着我的缺失的存在。那些幸福的笑容、完美的家庭合照和他们愉快的问候,就像撒在伤口上的盐。对于失去亲人的人来说,节日总是令人煎熬。但对我来说,节日为我常年背负的悲痛又增添一层的羞愧。身为一个心灵受伤的孩子,我有种直觉──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再也不适合在圣诞贺卡中出现。因为我们的家庭已不再完整。因此,自从父亲去世后,我们再也没有寄过节日贺卡。

我们很习惯地认为“在世上的和平”降临的唯一形式,就是一个在圣诞树前完整而健康的家庭。

我们所处的这个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由父、母跟孩子组成的家庭)价值的文化,在圣诞节前后又增加宗教的色彩。我们把马利亚、约瑟和安详躺在摇篮里的耶稣,与我们对家庭团聚的感性想像混合在一起。我们邀请各个家庭一起来教会点燃降临节的蜡烛,我们围着全家聚集的大餐桌欢庆节日。在所有这些到处充斥的气氛中,我们很习惯地认为“在世上的和平”降临的唯一形式,就是一个在圣诞树前完整而健康的家庭。

让我解释一下,家庭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值得我们的庆祝与支持。上帝创造血缘家庭的目的之一是教导我们如何去爱和被爱。这个世界需要看到家庭一同努力“合一”这个既困难又神圣的工作。但是,正如新约学者以索·麦考利(Esau McCaulley)所写的那样,“我们对圣诞节里‘家庭’的印象──精心的装饰、富裕、幸福且完整──实际上与第一个圣诞节所传递的福音内容相去甚远。”

耶稣的原生家庭也并不适合出现在圣诞贺卡里。祂的第一个“圣诞节”(祂的诞生)并非在一个传统的核心家庭里度过,而是在一个供动物居住的库房与未婚的母亲和养父一起度过。祂的童年经历了因母亲怀孕的羞愧感(马太福音1:18-19),家人迁居埃及的恐惧(马太福音2:13-15),以及贫穷的现实(路加福音2:24) 。

除此之外,耶稣成年后也没有建立一个传统的家庭。祂维持单身守贞,直到离世。

身为一个幼年丧父的人,看见耶稣的家庭故事如此之复杂,让我深深感到安慰。以马内利的耶稣从祂受孕的那一刻起,就表明祂是与我们所有人同在的上帝──包括被剥夺权利的人、穷人、未婚者和失去亲人的人。圣诞节以及耶稣与我们同在的魅力之处,恰恰在于这个节日是属于那些似乎被排斥在主流/传统外的人。耶稣自己的家庭就是这一真理的明证。

但是,耶稣和祂在世上的父母──在教会传统历史上尊称为神圣家庭──同时为我们建立一个新的、更宽广的家庭框架,耶稣亲自使用它为一种榜样。当被问及与家人的关系时,耶稣教导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马太福音12:50)。耶稣在世上的父母正是福音书里首位顺服天父旨意的人物。

马利亚回应加百列时说的“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使她有资格成为耶稣的母亲。她接受上帝的旨意,并以最个人、最付上代价、最具体的方式欢迎祂。这使马利亚成为救赎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也是所有基督徒的榜样。

同样地,约瑟顺服天使的命令,迎娶马利亚为妻,并接纳她的儿子为他的继承人(马太福音1:18-25)。约瑟深刻的谦卑及仆人精神诠释了上帝国度与世上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质,直到今日仍是先知性见证。

马利亚和约瑟共同顺服上帝,以亚当和夏娃原本应活出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的伴侣关系代表着被救赎的人类──上帝的家庭──的开端。换句话说,圣诞故事里的主角不仅为我们提供核心家庭的榜样,也为我们提供教会的榜样。

在我童年时期,在父亲挣扎于癌症期间及他过世后,教会对我来说就是神圣的家庭──是个顺服上帝,亲自成为我父母的社区。当我的母亲努力学习以寡妇的身份抚养六个孩子时,教会陪伴并支持着她。会友们为我和我的兄弟姐妹提供食物、衣服,甚至在ㄧ段时期为我们提供住所。特别是,有几位男性成为了我的属灵父亲,信实地门徒训练我们。他们持续性的陪伴改变了我的一生。

这些年后,这些人对我的影响让我想起了约瑟。约瑟的父爱没有受到生理关系的限制。教皇方济各在谈到约瑟的故事时写道:“父亲的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造就的。……每当一个人接受对他人生命的责任时,在某种程度上,他就成为了那个人的父亲。”

耶稣来到世上不是来废除家庭制度的,但祂确实扩大了我们对家庭的定义。祂来到世上,让我们能因此分享祂儿子的身份,坐在祂的家庭餐桌上。祂的到来把陌生人变成兄弟姐妹,使没有孩子的男性和女性变成属灵上的父亲和母亲。这并不能完全抹去家庭疏离、丧亲之痛或(非自愿)的单身生活的痛苦,但它确实改写了痛苦的框架,并且应该改写所有基督徒家庭对共同生活的事工框架的理解。

贾斯汀·怀特梅尔·厄利(Justin Whitmel Earley)在他的著作《家庭的习惯》(Habits of the Household)中挑战核心家庭们拥抱“好客”为一种事工型态。

写道:“我们关心我们的家人,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对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责任,且对他人漠不关心──那种行为是部落主义(tribalism)。相反的,我们关心家人是因为上帝透过家人的关系将祝福传递给他人(我们的家人)。”

随着圣诞节的到来,我们可以反思耶稣所属的非传统意义的小家庭如何将祝福拓展至全世界。并且我们能因此赞叹,这个家庭如何从仅仅三个人扩展至包含着我们每一个人。

每当我看着我桌上的神圣家庭的塑像时,我都在心里赞叹这一真理。这组圣像是我怀孕时一位朋友送给我的,它通常会促使我为自己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的事工祷告。但是偶尔,我也会视它为一幅全家福,而我自己也奥秘地属于其中。

更明确一点地说,耶稣在世上的家庭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独特的。但祂的属灵家庭还包括那些“非从血气所生,也非从肉体和人意所生,乃是从神而生”的人(约翰福音 1:12-13)。这个家庭由各族、各语言、各国的人所组成,他们最终的结局是永远与天父相交(启示录 7:9-10)。

在几年前一个特别艰难的圣诞节时期,当我正在为突然失去弟弟而悲伤时,我发现一幅以神圣家庭为主题的图画。在这幅名为“玛利亚和夏娃”的图画里,夏娃赤身裸体,满面愁容,被脚下的蛇缠绕着。而马利亚则怀着身孕,身着白衣,踩在同一条蛇的头上。

那幅画成为了我的圣诞贺卡。它提醒我不要在任何形式的核心家庭中寻求最终的满足,而要把自己和所爱的人托付给使我们成为神儿女的耶稣。

面对刻骨铭心的失亲和持续性的孤单时,是耶稣牢不可破的家庭支撑着我们。它教导我们如何像兄弟姐妹一样共同生活,直到主再次降临。它将我们的痛苦包裹在更大的重聚盼望里——那等待着我们的复活及团圆。

汉娜·金(Hannah King)是北美圣公会的牧师和作家。她是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市乡村教会(Village Church in Greenville)的副牧师。

翻译:Harry Chou / 校编:Yiting Tsai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订阅通讯emai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约瑟的简朴是属灵成熟的表现

约瑟的灵命是上帝使用他,将祂的独生子托付给他的原因之ㄧ。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5, 2023
Illustration by Matt Chinworth

1990年代的布隆迪(Burundi)内战期间,我在一个拥挤的流离失所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营地呆了几个月,这种营地是给像我这样逃离家园但无法逃离这个国家的人。我最痛苦的经历之一是看到父亲们本来健康的男子汉气概被生活的变化所粉碎。

他们曾经是养家糊口者,现在却不得不依靠救济食品。他们被剥夺了行动自由,无法做他们一辈子都在做的事(耕种或做生意)。一些人开始靠大量饮酒来解决他们的忧郁。

那时,我想到了马利亚的丈夫约瑟。他也不得不逃亡,面对没有办法稳定供应家人的烦恼。他本可以变得像那些酗酒的人。他本可以怨恨地方政府和殖民政府,因为他们夺去他的美好机会,迫使他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他本可以埋怨上帝要他娶这样的女子——他的同伴可能会认为她活该被修掉,而不是得到约瑟的支持。他本可以拒绝与上帝合作,或利用律法主义来弥补他受到威胁的男子气概。

但这不是圣经对约瑟的描述。相反地,我们看到神所选择养育祂儿子的这名男子在每个微妙的步骤中都接受了神意想不到的指示,不但不是心存埋怨地接受,而是全心全意地与神同工。我曾见识到这是多么困难的事。约瑟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们对约瑟的了解不多。他是圣经里很少被提及的人物之一。他不是个政治领袖或伟大的先知。如果他不是弥赛亚的监护人,他的名字甚至不会出现在圣经里。不过,他的家世本可以作为他骄傲的基础、用以争取尊贵的地位。在路加福音关于天使拜访马利亚的叙述中,加百列肯定了耶稣是那位应许中的大卫后裔,他将获得大卫的王位和没有穷尽的国(路1:31-33)。

有一个事实非常重要:马太是一位有着犹太背景的福音书作者,也是耶稣的门徒,而他向读者介绍约瑟为大卫的后裔(太1:20)。身为弥赛亚的养父,约瑟就这样被置于上帝为人类设立的神圣计划的核心。

有ㄧ些伪经著作(Apocrypha)将约瑟描述为一个不可靠,有时甚至是愤怒的形象。 《雅各原始福音》(Protoevangelium of James)和《木匠约瑟的历史》(the History of Joseph the Carpenter)甚至坚称,约瑟是个鳏夫,有前段婚姻留下的几个孩子。虽然关于约瑟的这些所谓的“细节”支持了马利亚是处女(perpetual virgin)的观点,但圣经里没有任何线索显示约瑟曾经有过孩子。在关于耶稣诞生的记载中,除了马利亚之外,没有任何人与约瑟一起前往伯利恒,而且约瑟被要求只带着马利亚和耶稣逃往埃及(太2:13-15)。

最有可能的推论是,真实的、非伪经记载的约瑟是个受过一些宗教教育的普通犹太青年。一些拉比的著作显示,在约瑟的时代,预期的结婚年龄是十几岁。因此,当天使告诉约瑟他要娶马利亚时,约瑟可能正和他的父母或亲戚住在一起。耶稣出生后,约瑟与马利亚生了四个男孩和数目不详的女孩(太13:55-56)。

圣经暗示约瑟是个非常普通的人,来自一个普通的地方,是个因他的职业而为人所知的乡下人。人们认为他是个“木匠”(太13:55)。他可能整日做着劳力活。

虽然犹太人的文化重视体力劳动,但是作为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殖民霸权,约瑟时代的罗马人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从罗马人的角度来看,木匠是奴隶的职业。因此,约瑟与高地位的权贵相距甚远。

这种社会地位有一部分可能来自于继承,也有一部分可能是他自己的选择。约瑟生活在艰难的时期,当时投机主义者可以与罗马人合作,享受物质上的舒适生活。约瑟没有选择马太这个前税吏所选择的道路。马太是所有福音书作者中花最多文字详尽描述约瑟的,他可能最清楚明白与罗马人合作的诱惑。然而,约瑟并没有无谓地反抗罗马的统治。例如,他依据法规回到他先祖的城市参加政府的人口普查。

在这样简单的生活方式中,他面对的是那些在不公正、暴力和腐败中如鱼得水的当权者。在这样的冲突差异背景下,约瑟的灵命状态更为显著,上帝显然与他同在。

事实上,上帝亲近那些和约瑟一样虚心痛悔、因祂的话而战兢的人(赛66:2)。 “朴素单纯”身为一种属灵操练,能帮助我们避免物质主义的诱惑,使我们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那些操练简朴的人不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能很丰盛。他们不需要与希律王竞争也能成为王族的后裔。对他们而言,信实公义胜过世界的荣华富贵。

我看来,约瑟之所以能够很好地带领他的家人,正是因为他以一种抵抗律法主义的方式顺服上帝和祂的使者。约瑟的灵命使他得以应对突发事件。

在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里,通常会期望男性能好好供养自己的家庭,有时他们得在情感上与妻子疏远,并且他们的人生规划往往代表着全家的规划。一家之主可能会很死板,抗拒不合习俗的行为。例如,在我所处的文化中,虽然人权提倡已有二十多年,但多数基督徒男性仍无法真正摆脱僵化的父权态度和行为,有些人还会曲解圣经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亨利·奥萨瓦·坦纳(Henry Ossawa Tanner)的《逃往埃及》(Flight Into Egypt)Wikimedia Commons
亨利·奥萨瓦·坦纳(Henry Ossawa Tanner)的《逃往埃及》(Flight Into Egypt)

但约瑟不是这样的人。我们在他对待马利亚的过程中最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身为一个犹太人,约瑟明白一个女孩在婚前有性行为会有什么后果(申22:13-21)。怀孕是不正当性行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在法律上来说,他谴责马利亚是正确的。

但对约瑟来说,即使马利亚看似犯了罪,这并没有使她成为一个应该被抛弃的人。他知道她应该得到爱和保护。英文圣经译本《新国际版》(NIV)将约瑟的犹太宗教文化和他个人的灵命优美地结合在一句话中:“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不愿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马太福音1:19,此处和合本的中文翻译与NIV的英文翻译在表达上基本一致)。

在这里,我们看到约瑟并不是圣诞传说中形容的那个脾气暴躁、性格懦弱的丈夫。甚至在他收到上帝关于耶稣的信息之前,约瑟所表现出来对马利亚的爱和他对保护她的尊严的承诺就已远胜过任何法律主义的回应。约瑟的行为展现了真正的男子气概和圣经所认可的公义行为。

当然,情况并不是他最初想像的那样。在梦中,一位天使告诉他,马利亚的怀孕是出于神的安排。约瑟放弃了他之前的计划,愿意顺服,就像马利亚顺服婚前怀孕那样迅速而单纯(太1:24;路1:38)。

在这么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作出如此正面的回应,是一个灵命困顿、律法主义的人不可能做到的。一个律法主义的人可能很快地就会把天使的信息当作幻觉来驳回,因为它似乎与律法相矛盾。但约瑟的灵命使他重视那位设立律法的上帝的意愿,远胜过律法本身,这是许多学问深厚的神学家和宗教领袖所不能理解的(太15:3-9),更不用说耶稣的门徒了。

后来,在另一个梦中,天使命令约瑟带着马利亚和婴儿逃到埃及时,约瑟顺服并携家带眷的逃亡了(太2:13-14)。对许多处于约瑟状况的人来说,这个命令似乎很荒谬。他们期待的是一个强大的、可以用武力征服外族的弥赛亚,而不是个难民婴儿(使1:6)。

约瑟能够因着一个梦,放下一般人会有的思维,这表明他的灵命比当时人们普遍有的“宗教想法”更深刻。他能分辨上帝何时直接对他说话。我们看到这个单纯的村夫与上帝同工,保护着弥赛亚的生命。

们经常假想耶稣诞生的场景(the Nativity)是舒适且纯真的庆祝画面。在欧洲和美国,圣诞节往往是个让人感到舒适的季节。在我的国家,圣诞节在福音派中算是小孩子在过的节日。

现代圣诞节的气氛能否套用在约瑟身上?诚然,我们可以说约瑟有着耶稣认可的如孩子般的谦卑(太18:4),他的简朴和公义有着纯真的形式。但约瑟是在动荡的年代养育耶稣。如果我们能谨记这个事实,也许我们的圣诞节会过得更好:上帝选择使用一位单纯且愿意顺服的父亲来带领这个家庭度过危险,而那不是孩子们窝在舒服安详之处的画面。约瑟肯定知道罗马统治者有多么暴力。在逃亡的路上,他可能经过那些被钉在十字架上,痛苦不堪的人——这些人与他的家人一样,被罗马政权视为威胁。

因着千里之外的皇帝的政治决定,耶稣出生在拥挤的伯利恒——这种行动上的不便肯定让约瑟很苦恼。当然,这对夫妇有可能是与亲戚一起长途跋涉,且当耶稣出生时,这些亲戚就在他们身边。但圣经没有提到亲戚们帮助约瑟照顾马利亚和婴儿。当旅店没有多余的房间时,约瑟没有资源和能力把他们照顾得更好(路2:4-7)。而几年后,另一个政治决定和另一个梦的信息使约瑟带着马利亚和耶稣逃到埃及。希律王不允许一个有可能挑战他王位的孩子长大,打算暗杀这个婴儿。

詹姆斯·蒂索(James Tissot)的《逃往埃及》(La fuite en Égypte)。Brooklyn Museum
詹姆斯·蒂索(James Tissot)的《逃往埃及》(La fuite en Égypte)。

当约瑟意识到这一威胁时,恐惧、痛苦和无力感一定深深萦绕着他温柔的心。任何经历过大规模暴力事件(如内战)的人都能体会随时可能失去亲人,自己又没有能力保护他们的痛苦。

任何在约瑟处境的人难免会怀疑人生,甚至质疑自己的信仰。他是否像有些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那样,有自杀的冲动?他是否想过迁徙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再也不返回巴勒斯坦地区?他是否会忍受不住,变得消极或干脆接受宿命论?危险、悲伤、无聊、缺乏有意义的工作、沉重的责任,或其他更重的负担——这些因素的结合常导致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有以上各样的反应。

但是,正是约瑟的灵命与他所面临的艰难困境美丽地交织在一起,使他的故事成为盼望的故事。他肯定深思过天使的话:“起来!带着小孩子同他母亲逃往埃及,住在那里,等我吩咐你”(太2:13)。这段话一部分是命令,一部分是应许。上帝仍然掌权。总有一天,约瑟和他的家人会回到故乡。自私残酷的统治者并没有约瑟一家命运最后的决定权。

然而,约瑟和他家人的微妙的处境是,他需要依靠上帝的指示做出最基本的决定。而任何一个错误的决定都可能是致命的。当返乡的时间到来时,天使指示约瑟回去(太2:19-20)。

约瑟再次得到神的指引,做出非常危险的决定。任何当过难民的人都能体会这一点。在我曾住过的流离失所者营地,一些人在原居地安全前就回去了,想尽快恢复原本正常的生活;但他们的缺乏耐心使他们失去了生命。

这个世界至今依然是这样运作的——即使在短暂喘息的时刻也是如此。上帝不要约瑟回到犹大地,而是住在加利利。当下的情势仍然不是完全的安全,没有完全的解脱。希律王已经过世,但他的儿子仍在掌权(太2:21-23)。上帝当时没有消灭所有恶人,但也没有让恶人阻挡祂的计画。

今天,我们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比约瑟的时代要好。人权组织可以为弱者说话,帮助保护他们的生命。然而,人类仍然是堕落的。这世上被迫流离失所的人口数量已上升到40年来的最高点。战争、地震、火山爆发、飓风、流行病以及统治者的政治决定都会破坏我们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尽管如此,我们不应忘记上帝仍在做工,即使我们在死荫的幽谷,祂也与我们同在(诗23:4-5)。此外,祂应许会指示我们当行的路(诗32:8),使我们成为祂在世上的器皿。

就像上帝使用约瑟一样,祂也打算使用我们来实现祂对我们的世代的心意。但这需要我们具有超越宗派传统和律法主义心态的灵命。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开肉体私欲的网罗,以保持对上帝在我们的时代动工的敏感度。

正如上帝不允许世上的事物使我们与祂隔绝一样,我们也不应允许危险、不安全敢,甚至死亡来阻止我们与祂同工。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不是通过复杂的策略,而是像约瑟那样的信心:一种简单的、像孩子般的信心,准备好在我们所做的决定中依靠上帝,做祂指示我们做的事,毫无怨言地去到祂所指引的地方,无论那里舒适或危险。

阿切尔·尼奥尼齐耶(Acher Niyonizigiye)是布琼布拉国际社区教会(Bujumbura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urch)的牧师,非营利性领导力机构“绿地联盟”(Greenland Alliance)的共同创始人,也是《被转化,用生命荣耀上帝》的作者。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订阅通讯emai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能改变一切的光

12月25日将临节灵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5, 2023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你使这国民繁多,加增他们的喜乐。他们在你面前欢喜,好像收割的欢喜,像人分掳物那样的快乐。因为他们所负的重轭和肩头上的杖,并欺压他们人的棍,你都已经折断,好像在米甸的日子一样。战士在乱杀之间所穿戴的盔甲,并那滚在血中的衣服,都必作为可烧的,当做火柴。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 以赛亚书9:2-7

诞节就是今天!对我的孩子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已期待礼物好一阵子了。我想他们甚至从12月26日就开始列下一年的礼物清单了。他们期待并聊着礼物长达数月之久。

当礼物终于到手时,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兴奋。但有一件事是永远不会变的:大约一个小时后,我的孩子们就会去做一些与他们期待已久的礼物完全无关的事。尘世间的礼物虽然美好,但最终并不能满足人。它们让我们欲求不满。但有一种礼物能真正满足我们,那是一份不会停止给予我们的礼物,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永远支持着我们,永远是我们的帮助。这份礼物就是耶稣,世界之光。

以赛亚预言道,有个婴儿将拯救世界。他在一个黑暗的时代向悖逆的人们发出这个令人惊奇的预言。当时战火纷飞,动荡不安,没有和平可言。黑暗无所不在,甚至不仅止于以色列所处的环境——他们所经历的黑暗也是属灵的;是我们在认识救主之前都会经历的黑暗。

耶稣实现了以赛亚书9:2中关于光明即将到来的应许:“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

上帝应许以色列人将有一个好消息,和祂今天对我们的应许一样。世界之光已经降临,如果我们跟随祂,我们也将行走在光中——我们将拥有生命的光(约翰一书 1:7;约翰福音8:12)。我们不必害怕毁灭,因为我们已经得到了光明和真理,不再行走在黑暗里。我们可以向祂坦诚并以脆弱那面见祂。我们无需躲避耶稣(即使我们想躲,也躲不了),因为祂前来为我们带来光明和喜乐。以赛亚的预言不只是光明,更是胜利。上帝的子民将有荣耀的生命、喜乐并得胜(赛9:3-5)。我们能拥有这一切是因为“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赛9:6)。”

古以色列的问题与我们今天的问题如出一辙:叛乱、战争、愤怒与争斗。我们有一样的黑暗。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会让这份光明的礼物及其美丽更加明亮。

我们都需要盼望圣诞节的到来——那个婴儿降生为我们带来巨大光明的盼望。我们都需要耶稣,就像古以色列人需要耶稣那样,就像全人类都需要耶稣那样。我们每一个人,包括你和我,今天,明天,直到永远,都需要耶稣。而我们今天就可以选择享受这份光,与祂一起活在光明中。

默想:

尘世的礼物会让我们不满足,想要更多,你是如何经历到认识耶稣所带来的满足和成全感的呢?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积极拥抱圣诞节的盼望及耶稣的同在?

Trillia Newbell着有《52 Weeks in the Word》等多本书。她是广播节目《Living By Faith》的主持人,也是慕迪出版社(Moody Publishers)的采购总监。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订阅通讯emai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Books

为什么圣诞节的意义比复活节更丰富

道成肉身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全人类赎罪。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4, 2023
Illustration by Michael Marsicano

等等…… 这本书真的是在说道成肉身吗?如果你在圣诞将临节期间读第四世纪教父亚他那修(Athanasius)的经典作品《论道成肉身》(On the Incarnation),你可能会忍不住问这个问题。因为你很快就会发现,你和许多亚他那修的读者一样,发现《论道成肉身》这本书几乎没有谈到耶稣的诞生

在论及马槽里的婴孩时,亚他那修只是略略地带过。但他对此的想法却令人印象深刻:“那无形、不能朽坏且非物质的神的道,虽然先前离我们并不远,此时却进入了我们的领域中。……如今祂来了,因着祂对人类的爱,屈尊地降临在我们之中。”

在书里,亚他那修将多数的篇幅集中于叙述复活的主虽曾经死过,现在却永远活着的论述。此时你可能会纳闷,自己想在圣诞节的阅读中读到的圣诞气息在哪里?

会有这种疑惑是因为,亚他那修有着伟大的思想和热忱,他渴望一次性分享完整的真理。邸立基(Helmut Thielicke)曾就这些季节性的词汇表达神学家不能述尽的哀鸣:“我必须一次性说完所有的故事,就像一个传道人无法在谈及圣诞节的时候不去触及受难日的主题那样,并且我们必须指出,马槽和十字架是以同样的木头凿刻而成的。”话虽如此,每件事都有它的时刻,我们应该在圣诞节里专注讨论“道成肉身”本身的意义。

我记得有一年我在教会的圣诞礼拜上特别的失望。那一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特别享受整个圣诞节的氛围。无论我在哪里听到圣诞歌曲,几乎都能引起我的共鸣。 (事实上,在一般商业场所或出门办事时,若听到这些歌曲,对我而言是一大享受。没有什么比在给车子加油时,听到喇叭传来“大至高上主披肉体,圣道化身尊降卑”还更美好的事了!)

那一整个月,我不仅被这些伟大的教义所吸引,也在普世欢欣的气氛中备感激励。然后,我就在自己的教会里听到这样的圣诞节信息:“耶稣是为了死而出生”。牧师确实切中要点,满有权威且直接地说,圣诞节真正的意义在于耶稣受难日及复活节。

我并不反对这种说法。毕竟我是个福音派信徒,那是一篇很好的福音证道。神学上而言,我认为牧师的说法完全正确:神的儿子道成肉身,正是为了奔向死亡和复活。 “马槽和十字架是用同样的木头凿刻而成的”,虽然马槽是十字架的必要条件,但十字架才是主要事件。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当阅读圣诞节故事的读者拿起《论道成肉身》来读,发现里面多数内容都在讲“论钉十字架”及“论复活”时,会感受到的强烈失落感。

在这篇“为死而生”的证道中,我错过了一次可以让我“扩展视野、激励灵魂,能特别去注意圣诞节独有的属灵意义”的机会。如果我们把每个对于耶稣降世的默想,都变成对十字架意义的灵修,那我们就错过了能看到更广阔视野的机会。

我们每年都需花时间思想的是,即使圣诞节是为了复活节所预备,但圣诞节有着比复活节更丰富的意涵。或者,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转换来说明——从节期的视角转至教义的视角:即使道成肉身是为了赎罪而存在,道成肉身的含意远比赎罪更丰富。

种程度而言,道成肉身的意义确实比赎罪更广,因为在道成肉身中,神的儿子取了人性。祂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拯救人的灵魂,而不仅仅是人的思想。但祂的救法不是下到人间,在这里或在那里,一个一个地处理不同人或是特定团体的问题。相反的,神的儿子执行救恩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进入人性本身,而这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祂将这样的人性与自己联合在一起。就是退一步来讲,这样的想法也是非常广阔高深的。

我们若对几个字作字意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一亏这个宏大的想法。当我们说“神的儿子取了人性”时,值得注意“取了”及“本性”这两个有特殊意义的字。 “取了”的意思是“拿起”或“聚集于内”,这个字源于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在希伯来书二章16节发现的字:“他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伯拉罕的后裔。”“救拔”一词是从希腊文epilambano翻译而来,这个词在此处可以扩充解释为“为了帮助某人而去抓住他”。这词也在福音书中被使用过,用来描述耶稣伸出手来抓住某人;或是指接纳或拥抱。道成肉身的教义涵括了神的儿子亲自抓住人性本身,接触它并接受它,使它与自己联合在一起。

另一个字“本性”,即人性中的“性”。这个字的英文(nature)根源于出生的概念:人类是被生来的(有诞生性),而且人会死(有必死性)。我们都生在人性中。事实上,被生下来的人正是因着诞生而有了这样的本性。是的,耶稣降生,确定了基督是生在肉身中,即生在人性中。

因其本质(人性)及完成的方式(取了),道成肉身本身是非常普世性的事。神的儿子取了每个人都有的人性。没有一个人被排除在神子大能的作为之外;祂为了每一个人而来。

我们应该注意道成肉身具有普遍性的层面,并且肯定此普遍性,不必特别担心会因此落入普救主义(universalism)。普救主义的错误在于它主张无论是现在或将来,所有人都会获得拯救。但认知道成肉身具有普遍的特性,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它意味着相信人类是神救赎之爱的目标。

如果神的儿子真的成为完全的人,这意味着神不断投入在关乎人类的计划中。我们可以想像,神大可用其他方式,从堕落的人类里拉出一些人。但是,当父神借着差遣祂的儿子来到我们当中,以此启动拯救计画时,祂选择了的是与我们最亲近的方式。尽管人性里有着罪恶、与神相去甚远,上帝却一再肯定创造人类是正确的事。

清教徒神学家以撒·安布罗斯(Isaac Ambrose)在其著作《仰望耶稣》(Looking Unto Jesus)中写道:“如果我们留心思想会发现,基督道成肉身的事件为我们打开一扇进入神丰富同在的大门;我们可以称这门为‘通往天堂的有福之门’,这扇门不是铁或铜做的,而是与我们一样的血肉做的。”当然,安布罗斯是完全从救赎观点写的,他不仅意识到这个真理,且也已通过这扇门,在基督里与神相交。道成肉身不是一个关于“谁被拯救”的教义。但凡每个得救的人都会认识到:取了人性的基督是引我们进天国的门。

那么非信徒呢?对非信徒而言,道成肉身是一个邀请,邀请他们进入“神丰富同在的大门”,进入与神和好的同在中。道成肉身意味着,非信徒自己的本性向他们见证,神的儿子已为他们预备好人性真正所需的一切。

成肉身远远超出赎罪的意义的另一层面,在于道成肉身涉及到的是更宽广的目标。赎罪关乎罪和赦免,但道成肉身则与“神性和人性在基督的位格中紧密的连结”有关。借著成为肉身,神子以前所未有的亲密方式,让自己与人类“同在一起”。

福音的总信息里有两个关键时刻:第一,神的儿子来到我们当中;第二,祂为我们死了并复活了。这两个时刻紧紧相关联。我们在马太福音第一章中学到,耶稣是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但是要直等到最后一章,那位被钉十字架且复活的主才说出这样的应许:“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马太福音28:20)”我们绝对不可将这两个时刻断开、把福音一分为二,我们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可以认识到其中一个是圣诞节的焦点;另一个则是复活节的重心。

我们已经知道,道成肉身的目的是为了赎罪,但道成肉身的意义更丰富。神在基督里与我们同在的祝福,是如此令人惊奇,有时甚至似乎超过仅仅为确保救恩所需的罪得赦免。中世纪的圣诞歌曲里,因着受到过度思考道成肉身的意义所导致的混乱下,甚至为亚当在伊甸园犯的罪而赞美神(因为这带来了神子的道成肉身,及人类的高升),歌词是这么写的:“吃那果子的时刻是有福的!”还有一句重要的仪式颂歌歌词是这样写的:“啊,那快乐的过错,为我们赢得这如此伟大、荣耀的救赎主! ”

这种“幸运的堕落”的想法有点太极端了,但我们能体会这种感觉。中世纪的神学家对ㄧ个学术问题进行复杂的辩论:如果堕落从未发生,神的儿子最终是否仍会取了人性?当然,对于此种完全是假设性的问题,无论我们的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明显无法带出重要的意义。但在试图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我们确实会发现许多深具意义的延伸问题。神子以这样的方式与我们同在,这样无法言喻的祝福,若仅仅是为了矫正堕落的人类,似乎是太多了。似乎有种神圣的直觉让我感觉,这种使人性高贵的计画,从始至终就是神对所有人的计画的一部分,无论人类是否堕落。

会浮现这所有延伸问题的原因是,在反覆思量基督的赎罪时,我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至“神子为了救赎我们所做过的事”;而在具体反思道成肉身时,我们则被吸引去注意“神的儿子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不但可以,甚至有必要在讲述耶稣的死亡和复活的故事时,把注意力集中在“祂是谁”这个问题上。但是,在圣诞节,我们更无可避免地会注意到基督的位格。在基督降临的场景了,我们深深思想的救主——婴儿耶稣——并没有“正在做什么”,我们单单因着那降临在我们之中的神圣位格而惊异赞叹。

正因如此,许多圣诞诗歌回到了简单的敬拜里,如诗歌“齐来崇敬拜”,并向我们提出“这位奇妙婴孩是谁?”等问题。我们对“耶稣是谁”所产生的敬拜之心(而不是对祂所做的事感恩),才是在这个节日里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的原因。也因此我们庆祝、与亲人相聚、交换礼物,并彼此表达感激之情。

章伯斯(Oswald Chambers)在其著作《竭诚为主》(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中说:“在了解耶稣基督的作为所带来的惊人喜悦和自由后,接着出现的便是无法参透‘祂是谁’的黑暗。”这之所以是一种无法穿透的黑暗,是因为耶稣是神永恒之子,祂与神一样,全然的奥秘且超越万物。

我们已经认识到,道成肉身让我们思想“耶稣基督取了人性,圣子亲自与我们同在”的意义。这意味着我们能完整地理解祂的人性,并尽可能地瞥见祂的神性。这个概念相当的广阔,将人性和神性同时汇集在一起。因此我们对耶稣的死和复活的所带来的完整意义可能有很多疑问,而这些问题在圣诞季节里,因着我们思想道成肉身的神学而找到了答案。这婴孩确实是为了死而生的。但若我们能正确地意识到这件事对祂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就更能领会祂在死亡及复活上所成就的工。

当我们提及“道成肉身”这个词的时候通常有三种意思。首先,我们可以意指圣子取了人性的起点(即童贞女怀孕,特别是指祂的出生)。第二,我们可以意指基督在地上生活的整段期间(从受孕到升天,希伯来书称之为“基督在肉身的时候”,见希伯来书5:7)。第三,我们可以指祂成为肉身的“状态”,这状态在祂升天后依然持续在人类之中。这三种全都是这名词的正当意义,可是,若能在听到这词时,留心它所指的究竟是哪一个层面,对我们会有所帮助。特别是,这些区分有助于解释为何亚他那修的《论道成肉身》会让我们惊讶:我们可能以为会看到第一种道成肉身(圣诞节)的层面,但这本书却主要在讲述第二种层面(基督的生命故事)并夹带着丰富的第三种层面(升天之主,坐在父神的右边,持续在祂的子民身上作工)。

诞节的意义比复活节更丰富,这在西方文化中尤为明显。圣诞节是一个更重要的国定假日,是有更多人一起庆祝的大型聚会。在宗教月历中所有的特殊节日里,因着某种原因,只有圣诞节进入普罗大众的视野里,与世俗节日并列,稳居受大众欢迎的宝座。非信徒与不冷不热的基督徒都会庆祝圣诞节。这情况在美洲尤为显著,甚至其他信仰的信众也会预备过这个节日,想出各种方法来庆祝。结果,为了尽可能让这欢乐的氛围更有宽广性,许多与基督教沾不上边的角色及传统,如在万神殿里全部结合在一起,包括了红鼻子驯鹿鲁道夫和雪人弗罗蒂(Rudolf and Frosty)、守财奴史高治(Scrooge)和小精灵巴弟(Buddy the Elf)。

在和圣诞节的宗教或神学意涵保持相当距离的情况下,圣诞派对占据了整个节日的光彩。相较之下,复活节从来都没有获得非信徒的青睐。复活节彩蛋和柔和的颜色可能会出现在商店里,但这些很快地只让人联想到春天即将来临,而不是复活的信息。耶稣受难日在真信徒和经常参加教会聚会的人眼里才是具有严肃慎重意义的事件。

由于某种原因,人们似乎认为圣诞节是为了每个人准备的。柴斯特顿(G. K. Chesterton)曾说,众人的误解几乎都积非成是了。我相信非基督徒市民们不是因为理解道成肉身的神学——神的儿子取了人性这个普世的好消息——而被吸引前来庆祝圣诞节。不过,圣诞节已紧紧抓住世人的心,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这个欢庆道成肉身的节日,似乎也因此以某种形式向世界上所有的人敞开、发出邀请。

老实说,圣诞节为什么会在各种文化里受到世俗社会的接纳与欢迎,对我来说仍然是个谜。然而即便在非常肤浅的庆祝表象中,仍蕴藏一些寓意深远的内涵。为什么从不去教会或偶尔才会去教会的人,会随着众人唱“Fa la la la la”的圣诞歌词,并以冬青树树枝(明显代表祝福和良善的东西)来装饰大厅,但在理智上却离其中深远的神学意义极其遥远?在有关圣诞节的电影中,里面的人物总是在寻找“圣诞节真正的意义”,最后却几乎总是得出神学上不完全正确的答案。

或许这种一年一度寻求意义的行动本身就像一种比喻。也许疲惫的世人有种模糊、迷惑的认知,亦即:他们的人性让他们在这一年一度的节庆上有份,这样的认知对于世人的要求极低,却最能吸引他们因此前来体验神的爱。

我年轻刚接受基督教信仰时,每当我在这节日里看到世俗肤浅的欢庆、满街闪亮的装饰及圣诞铃声,将真理埋没在其中时,很容易想要发脾气(我当时自认这是忌邪的义怒)。但如今我逐渐开始理解为何圣诞节能被不信神的人这样庆祝——即便在不信的人当中,圣诞节仍在轻声诉说着:神对人的工作仍未完成。如今,我甚至不会对可口可乐圣诞老人或《返乡迎假日》(Home for the Holidays)之类的歌感到生气了。神学上而言,它们并不完全“抓到重点”,但我已不指望它们能办到。我和他人并不理解自己正在庆祝什么,我也能与他们一起欢喜庆祝及欢笑。

亚他那修的《论道成肉身》虽是适合圣诞节阅读的伟大作品,其内容却与圣诞节没有太大关系,而韩德尔的神圣清唱剧《弥赛亚》也是如此。这是一首广受欢迎的圣诞音乐,但这首曲子大部分的内容也与圣诞节无关。 《弥赛亚》全曲长达两个多小时,不仅包括十架苦刑和复活,甚至还有升天、教会的使命、福音的广传,以及基督的再临(即“哈利路亚副歌”真正想传达的信息)。

在大众心目中,韩德尔的《弥赛亚》是关于耶稣的诞生,但实际上,它是关乎祂作为救主的全部工作,以赎罪作为整首歌的重心。道成肉身是为了赎罪而发生的,这是我们所接受及和他人分享的福音——但是,道成肉身本身含有的信息比我们平时所理解的还要丰富,而这信息吸引着人们。但愿我们在敬拜着神的同时,道成肉身的信息能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宽广。

桑德斯(Fred Sanders)是拜欧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Torrey Honors学院的神学教授,他有多部著作,包括《救恩泉源:三一神学与救恩论》(Fountain of Salvation: Trinity,《神隐密的事》(The Deep Things of God)。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订阅通讯emai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神奇的官宣方式

12月24日将临节灵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4, 2023

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们旁边,主的荣光四面照着他们,牧羊的人就甚惧怕。那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忽然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神说:「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众天使离开他们升天去了,牧羊的人彼此说:「我们往伯利恒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主所指示我们的。」他们急忙去了,就寻见马利亚和约瑟,又有那婴孩卧在马槽里。既然看见,就把天使论这孩子的话传开了。凡听见的,就诧异牧羊之人对他们所说的话。马利亚却把这一切的事存在心里,反覆思想。牧羊的人回去了,因所听见、所看见的一切事正如天使向他们所说的,就归荣耀于神,赞美他。 —路加福音2:8-20

督的降生令我们惊奇。

但不仅仅是降生本身,还有上帝宣布祂儿子降生的消息的方式。没有大手笔的行销计划,没有社群媒体的宣传,也没有使用球赛中场休息的付费广告,上帝选择了一群毫无戒心的牧羊人,向他们介绍这个将令所有人喜乐的好消息。想像一下,当无数超凡的天使在漆黑的夜空出现,高唱“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在地上平安归于祂所喜悦的人”时,这群可怜的牧羊人该有多不知所措。当我们思想上帝会为如此小群又没什么文化影响力的牧羊人安排这种规模的盛况时,我们不禁陷入惊叹。

但稍后我们又想起马利亚、约瑟、马槽和里面的其他动物。若让多数的父母想像自己得在这么简易粗糙的地方生孩子,他们肯定会担心得颤抖。当我们在脑海里想像耶稣出生的场景时,我们再次被提醒,上帝对祂儿子神圣分娩过程的计画与我们以为的“华丽的排场才有足够的影响力”完全不同。

在上帝超然的经世中,卑微是祂希望我们理解敬虔的意义及理解祂儿子的方式。正如腓立比书描述的,“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腓2:6-7)。”

在坊间一些关于领导力的书籍,以及关于策略研讨会、如何提升品牌、获得更多追踪者及提升平台的影响力影片里,可能不会出现上帝这种奇妙的官宣方式。上帝的作法十足令人困惑。祂“神圣化”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以一种特殊的方法揭示我们原先的价值观,使我们心脏跳动的脉搏与这个世界的节奏越来越不同步。祂的救赎故事以这样不同于世界的方式展开,以便数千年后,我们能像马利亚一样珍惜并思考其中的奥秘,并像这群牧羊人ㄧ样追寻着祂,将我们的所见所闻归荣耀赞美于上帝。

你愿意像耶稣一样降低自己吗?你愿意像这些牧羊人一样被祂引领吗?你是否愿意不再视自己的生活为一系列随机的、愚蠢的运气,而是睁开眼睛,看看上帝在你生命里平凡的时刻以何种惊奇的方式运行?环顾四周,因为主的荣光正照耀着你,使你充满敬畏,从而经历祂的大平安。

默想:

上帝向一群牧羊人宣告耶稣诞生的消息,这些牧羊人是社会里被边缘化、最不可能获得一手消息的听众。这种非常规的宣告方式如何挑战社会对于重要性、影响力和权力的观念?耶稣降生的消息挑战了我们对成功的看法,也挑战了我们在这世界寻求认可和影响力的方式。我们怎样做才能转换视角,认识并欣赏我们生活中的平凡时刻,视其为上帝动工并彰显祂荣耀的机会?

Ronnie Martin是俄亥俄州阿什兰Substance Church的主任牧师。他也担任Harbor Network的领袖更新主任,他着有七本书。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订阅通讯emai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救赎交响曲

12月23日将临节灵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3, 2023

忽然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神说:「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路加福音 2:13-14

路加福音2:13中,我们看到一群天使在夜空中巡游,高唱着赞美之歌,庆祝基督以婴儿的身份降临人间。若能听到天空中欢庆的呼喊声,会是多美妙的事!那是神道成肉身的荣耀的展现。虽然我们只能想像那会是什么样的天籁之音,但我们也有一首耳熟能详的乐曲帮助我们一窥那样的美好:亨德尔的《弥赛亚》音乐剧中著名的“哈利路亚大合唱”。在这首乐曲中,天使唱诗班欢迎基督的同在和大能,伴随着这首被人们珍藏了几个世纪的交响乐;好似那个神圣夜晚的音濑在人间的重现。

两千多年前那个夜晚的庆祝活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盛况:洁白如雪的羔羊坐在桌前,等待祂的客人——新娘的到来,并开始庆祝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天使对牧羊人的宣告、亨德尔的《弥赛亚》中高亢的音乐,以及启示录第19章中“群众的声音”对基督和祂的教会的终极完善高声赞美之间的相似之处:

哈利路亚!

因为主我们的神,全能者做王了。

我们要欢喜快乐,

将荣耀归给祂

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

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

就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

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

(启示录19:6-8)

在这段经文中,约翰见证了终极天国婚姻的预表,基督的新娘穿着适合天国仪式的光明细麻衣到来。路加福音第2章和启示录第19章交织在一起,描绘着基督先是在地上以孩子的身份被尊荣,后在天上以万王之王的身份受到热情赞美和欢呼的画面。这两个场景都展示了基督被公认为掌管天地的至高无上者,并且皆有一群委身于赞美基督荣耀的敬拜者。在这两段经文中,我们能听到同样的救赎交响曲,宣告着耶稣的将临和权能。在我们庆祝将临节的时候,我们被邀请腾出一段神圣的时间来思考耶稣降临的奇妙,以及祂永恒统治的荣耀,并参与在同样美妙的救赎交响乐里。

默想:

这些场景如何加深我们对基督的降临和祂与教会的结合的敬畏之心?思考基督谦卑地来到世上与祂在天上的荣耀统治之间的平行关系,这揭示了祂的神圣本质和使命是什么?

Alexis Ragan是位充满创意的作家和ESL讲师,热衷于全球宣教。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订阅通讯emai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黑暗之外是光明

12月22日将临节灵修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2, 2023

兴起发光,因为你的光已经来到,耶和华的荣耀发现照耀你。看哪,黑暗遮盖大地,幽暗遮盖万民,耶和华却要显现照耀你,他的荣耀要现在你身上。万国要来就你的光,君王要来就你发现的光辉。 — 以赛亚书 60:1-3

我们童年的某个时刻,我们之中许多人开始讨厌黑暗。我记得小时候躺在床上,收音机里轻声播放着洛杉矶道奇队的比赛,我的眼睛疯狂地扫描着黑暗的衣橱,试图分辨那些在移动的影子是什么,以及它们会带来什么危险。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幻想有怪物的存在来解释我们的恐惧,但多数的时候,是黑暗本身让我们感到不安。黑暗是一种令人迷失方向、充满未知的现实,这种体验似乎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在《创世纪》第一章中,上帝将光明与黑暗分开。在上帝看来,这是个有目的的、创造性的行为,是好的。然而,当亚当和夏娃做出悖逆的决定,让罪进入这个世界后,黑暗就有了新的意义。黑暗不再只是“在外面”的东西。黑暗就在我们里面,紧逼着我们。在《巴比伦塔木德》等犹太著作中,黑暗隐喻着令人不安的迷失方向感,一种笼罩着人的恐惧。它也意味着邪恶和罪恶,让人们在人生方向、身分认同和对未来的理解中挣扎。同样,以赛亚书第9章使用了复合字“tzalmavet”(深沉的黑暗)来描述每个人心中都有黑暗死亡的阴影。

以赛亚书60:1-3巧妙地呼应了创世纪第1章里我们熟悉的故事。但在以赛亚的叙述中,笼罩着的黑暗将消散——不是在创世主下令消散时,而是在祂完全降临时。以赛亚预言着降临节——君王的降临——祂是照亮所有在黑暗里的人的光。

在这个将临节,以赛亚的话语邀请我们纪念第一次的将临节。世界之光以何等平淡无奇,又是何等的崇高的方式,谦卑地以婴儿的状态来到世上,正面对决我们所有人心中的黑暗罪孽。以赛亚的话令人欢欣鼓舞:“兴起发光,因为你的光已经来到,耶和华的荣耀发现照耀你。”世界之光照亮了我们的心,不仅让我们明白自己的罪深重,也让我们明白耶稣为我们成就的拯救工作。

以赛亚明亮的话语提醒我们关于我们的呼召。在等待耶稣第二次降临的期间,我们不能贪婪地囤积这道光。这道光要从我们身上发出,让万族和街对面的邻居都能清楚地看见耶稣是世界之光(约翰福音8:12)。当耶稣之光的福音更深地照在我们里面时,只有透过敬拜和分享好消息,我们才能将它从我们身上反射出去。

默想:

在创世纪和以赛亚书中,黑暗的概念不仅象征物质光的缺失,还如何象征着我们生命中的罪恶和迷失方向?我们如何在将临节期间拥抱以赛亚的预言信息,并透过敬拜和与他人分享好消息的方式积极地反射耶稣的光芒?

Jon Nitta是印第安纳州瓦尔帕莱索市Calvary Church负责灵命塑造、门徒训练及小组的牧师。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订阅通讯email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