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对快失去耐心的牧师的启示

基督道成肉身的事实让我接受了我缓慢的成长速度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3, 2022
Raw Pixel / CCO

在我目前的人生里,我一直是个习惯去 “解决问题”的人。我不喜欢事情没有结果的感觉,无论是一段争论或是我个人灵魂的成长转变。如果你是16型人格测验(MBTI test)的爱好者,可以想像一下我人格里的J是个巨大的J。

但我逐渐意识到,在我这 “需要一种了结”的心态背后潜藏着错误的神学。我的不耐烦根源于一种错误的感觉,误认 “还在进步的过程”不符合神的旨意,因为觉得这样的自己永远达不到上帝的标准。

以下是我毫无恩典的思考模式在脑海里运作的方式:如果神是圣洁和完美的,如果祂对我的旨意是成为圣洁和完美的,那低于这个标准的状态怎么可能符合祂的心意?祂要的不仅仅是我的进步 - 祂要的是我的完整状态。我怎能满足于自己持续不断挣扎于罪及痛苦的状态?祂怎么可能是个缓慢改变事物的造物主,让忧伤和不敬虔的生命样式停留在我身上?祂为什么不直接消除这些不堪呢? “Partial(部分)”这个词的意思有 “小于(某种事物)”,而 “Process(过程)”则带有妥协的意思,是一种不太理想的状态。我们只可以勉强忍受这样的状态,绝不能满足于此。

当然,一旦我把脑海里的想法好好分析过,我自己也不会同意它。但这就是我的脑袋自然运作的方式。

据我所知,不是只有我有这样的思考模式。不少基督徒深深被 “过程”困扰著。我们想催促人们尽快从悲痛中走出;当饶恕还需要更多时间时,我们会觉得不舒服。我们想得到快速的治愈,想要别人的生命能不经历任何孵化期就得以完全转变。

然而当我反思基督的诞生时,我意识到: “耶稣成为一个婴儿”这个事实指明了在上帝的计划里,允许 “缓慢的过程”这样的阶段。

在天使向牧羊人宣布救恩即将来临之时,他们在马槽里看到的是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婴儿 - 一个需要时间长大的婴儿。要等至少三十多年以后,上帝救赎计划的意义才会显现出来。

在这段时间里,耶稣必须忍受长牙之痛、学会自己上厕所及经历青春期;祂必须学会走路和说话。祂经历了失眠的夜晚、无数次的谈话、长满茧的手、鱼腥味及不小心被刺伤的脚趾头。

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让祂的儿子以成年男子的形式来到地球,让祂直接上十字架,或者至少能直接开始布道?

耶稣在世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 “过程中”,如圣经里所说: “智慧和身量都在增长”。然而,耶稣总是按照他父亲的心意行事,从未犯过一次错误。这意味着上帝在 “过程中”依然供应充分且毫无保留的祝福。所有的 “正在成为(becoming)”和 “结尾(ending)”都是祂计划的一部分。上帝对缓慢的过程所赐下的恩典建立在基督”道成肉身”的本质上。

我无法凭空造出一个人类的理由来解释邪恶和痛苦存在的事实。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能理解的。但我知道的是,上帝是良善的,是满有恩慈的,祂的本质就是如此。当我无法理解上帝做工的时机时,至少这些是我所知的最清晰的真理。

是上帝有耐心,不是我们

我们认为我们是在操练耐心的人。我们抱怨上帝的延宕。但请记住彼得的话: “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3:9)。

我12年前买新房子的时候,建商正以创纪录的速度盖房子。这对我来说是好事;我迫不及待地想搬进去。

但房子架构的某些部分本来就不该盖的这么快。我拿到钥匙五天后,污水管就倒灌了,我这才明白这一点。直到今天,我的房子仍然有些 “缺陷特点”要归功于当时仓促的施工。

上帝为了我们的好处缓慢的施工。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耐心,而是降服。

我没看到的时候,上帝也在工作

第一个圣诞节过后,牧羊人回到他们的草原,可能此生再也没有见到耶稣,也看不到祂所做的工。但这并没有削弱牧羊人所相信的真理。

牧羊人无法见到耶稣的成长、治病、教导、死亡和复活,但这并没有改变耶稣正在做这些事的事实。牧羊人可能完全不知道上帝的计划是如何展开的,但这个计划依然在展开。耶稣在《约翰福音》第5章17节所说的直到如今也是事实: “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

我们可能会因为无法亲眼见到上帝做事而觉得灰心,认为一切没什么改变。但这是一种误解。

在于 “过程”而不在于 “完成”

当牧羊人来到马厩时,他们看到了真正的耶稣。诚然,祂是个只有几公斤重的婴儿,但那就是祂的全部。祂仍需长大和死亡,但十字架已经是祂身份的一部分。祂在婴儿时期依然是神,如同祂成年后是神一样。上帝拯救人类的承诺完全体现在那一堆干草之中。上帝的爱与我们所能承受的步伐同步前进。证据就在那里,包裹在襁褓中,躺在马槽里。

这就是为什么上帝不需要急促的统管万有。在上帝的视角来看,工作已经完成了。而我们即使还在 “过程中”,我们也是完整的。上帝对耶稣所做的事感到满意。我们的工作是相信上帝的工作也适用于我们人生的这个时刻。当上帝看着我们时,祂看到的不是我们的失败和挣扎,而是看到耶稣的血足以覆蓋我们破碎的、有罪的、跌倒的过程。

我有个稍微激进的想法:如果我不全力追求无罪的完美,而是专注学习 “活得像已被饶恕”的生命样式呢?也许这听起来像是轻看了罪的严重性,但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反而是更认真地对待罪。这样的想法承认自己无力完成救恩的工作。我需要一位救主,祂给我的恩典比我给我自己的还多。

这样的想法也让我们对别人保有更多的有恩典,因为我们同样都还在 “过程中”。如果上帝不期望我现在就达到祂的标准,我怎能为别人设定更高的标准呢? P.T.福斯特(P.T. Forsyth)有句话说得很好: “我们不该把基督成熟的十字架标准强加在那些尚且只能感受到十字架曙光的人身上”。

我直到如今仍然对罪感到疲倦。希望与罪的斗争能赶快结束也是正确的想法。圣经里有个呼喊是: “主啊,还要多久?”但耶稣以婴儿的样貌降临,让我能接受 - 是的 - 甚至是享受,我如此缓慢进步的节奏。

杰夫·皮博迪(Jeff Peabody)是华盛顿州塔科马市新日教会(New Day Church)的牧师。

翻译: Yi-Ting Tsai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一群牧羊人

12 月 23 日的将临期读物。

《路加福音》2:8

《路加福音》2:8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3, 2022
Stephen Crotts

第四周: 以马内利


当我们体验著耶稣诞生的事件,我们默想道成肉身的耶稣 — 那全能者,上帝,和平之君,世界之光—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如同以赛亚的预言祂是 “与我们同在的上帝”耶稣就是以马内利。

读《路加福音》2:1-21

当我的妻子卡琳(Karin)还在学前班时,她在一个真人扮演的耶稣降生场景中饰演小小的马利亚。虽然这是一个挺可爱的想法,但事实证明,让活生生的动物站在一个三岁孩子身边把她吓坏了。她歇斯底里地哭了起来,完全不想参与这个活动。为了安慰她,她的父亲走进表演场,躺在她和动物之间的地上,形成一个人体屏障,让女儿感到安全。他用稻草把自己完全盖住,这样,参观耶稣降生场景的人就不会察觉了。

这是关于牧养的一幅引人注目的画面。在《路加福音》第二章中,牧羊人 “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这里强调了黑暗带来的非常真实的危险。那是盗贼和掠夺者构成最大威胁的时候。因此,牧羊人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他们的羊群。

但在路加对耶稣诞生的描述中,牧羊人其实也是羊。在第一个圣诞节,主揭示了自己是故事中的好牧人,把牧羊人作为自己羊群的一部分来照管。

想想上帝对牧羊人的关注与大卫在《诗篇》第23篇中对上帝作为牧羊人的描述有多相似。上帝供应了牧羊人的所需——他们甚至都没有能表达出来的需要。他通过天使的话语使他们的灵魂安静下来:“不要害怕”。他带领他们走上直达马槽的义路。他以最谦卑、最亲和的方式表明他与他们同在:作为马槽里的婴儿。他以盼望和归属的信息复兴了他们的灵魂——这信息后来证实“正如天使向他们所说的”。他使他们的杯中满溢赞美,“因所听见、所看见的一切事”。他不仅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更用喜乐的油膏了他们的头。他向他们展示的恩惠慈爱无疑一生一世必随着他们。

我需要这样的关怀。作为一名牧师,我很感谢这个提醒,牧羊人也是羊群的一部分。我感恩这位救主,他非常了解他胆怯的羊,他把自己的生命放低在干草中,把自己置于我们和每个危险之间。

我感恩,当我们焦虑的灵魂需要照料时,主仍然在地上以我们能辨认的好牧人的声音说着平安的话语。这的确是给所有人带来巨大喜悦的好消息。

J.D.Peabody在位于华盛顿州费德勒尔韦 (Federal Way) 的新日教会 (New Day Church)担任牧师,著有《完美定制:为焦虑心灵预备的神的盔甲》。

默想《路加福音》2:1-21。


可选读:《诗篇》第23篇和《约翰福音》10:2-4, 11, 14。


在牧羊人的叙述中,你如何看到上帝的关怀和上帝的属性?这对你来说突出了耶稣的什么方面?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Church Life

圣诞节在亚洲是一个“西方”节日吗?

亚洲的神学家和教会领袖分享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是如何看待圣诞节的。

一位商贩在河内街头售卖圣诞装饰

一位商贩在河内街头售卖圣诞装饰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2, 2022
Image: Image: Linh Pham / Stringer / Getty

不少位于亚洲的国家皆庆祝圣诞节。但是,圣诞节是否被视为从西方引进的世俗节日,又或是宗教节日?

《今日基督教》采访了来自日本、马来西亚、蒙古、巴基斯坦、韩国、台湾和越南的七位神学家和教会领袖,以了解他们的文化环境是如何看待圣诞节、有什么样独特的传统,以及当地的福音派基督徒如何庆祝基督的诞生。

几位领袖的回答各不相同,包括承认并接受圣诞节在他们的国家被西方化及商业化的人,反对这种误解的人,以及从更多的宗教角度看待圣诞节的人。

台湾:台湾神学研究院教会音乐助理教授林汶娟

在台湾普通民众的眼中,圣诞节是个西方节日。因为它深受西方媒体和企业高度商业化形象的影响,例如黑色星期五的促销活动。所以在台湾,圣诞节被当作一个有盛大的购物活动及在高级餐厅用餐的节日来庆祝。

台湾的基督徒则以不同的方式庆祝圣诞节,将其视为一个分享福音的机会。神学上而言,耶稣的诞生肯定不该被贴上“西方事件”的标签。但考量到圣诞礼仪的历史发展,以及这个节日过去是如何由西方宣教士引进台湾,圣诞节的“西方”形象似乎无法磨灭。

对我个人而言,我不介意在圣诞节庆祝活动中使用或加入西方元素,无论是在音乐表演、守夜或报佳音时。然而,我总是会建议教会应该除去或淡化那些与耶稣诞生无关的元素,例如圣诞老人、圣诞树或交换礼物。

有些教会会买有台湾风格的圣诞蛋糕作为礼物,在他们的社区里分享好消息。教会可以更专注于传播分享耶稣诞生和第二次降临的意义,提醒人们为什么基督徒应该庆祝圣诞节。他们还可以举办一些外展活动,如送食物给饥饿的人、援助老人和残疾人士、探访病人和在监狱里的人,将圣诞节道成肉身的意义体现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神学院新约研究讲师Kar Yong Lim

在西马来西亚,圣诞节是一个公共假期,庆祝活动是非常商业化的。大型商场里有圣诞促销活动和奢华的节日装饰,如圣诞树和驯鹿。圣诞灯照亮了购物区和公共公园主要街道的天空。餐馆也抓住节日机会供应特别的圣诞菜单。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里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与西方国家没有什么不同。也许唯一的区别是,身为一个热带国家,我们没有冬天跟雪。

教会通常会以传福音为目的举行圣诞节和平安夜的礼拜。在这里庆祝圣诞节时,一些地方的传统也会融合进来。流行的圣诞诗歌及乐曲已被翻译成本地语言。我还看到华裔基督徒将苹果当作圣诞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因为苹果的“苹”中文发音听起来跟平安的“平”相近,这是一种向人宣告耶稣就是和平之君的创意方式。

在东马来西亚的沙巴州和砂拉越州,基督徒人口较多,在主要的城市地区会有教会组织的圣诞游行和露天表演,每个人都会参加,不仅仅是基督徒。一般而言,穆斯林不会参与圣诞庆祝活动,但在东马来西亚,民众对圣诞庆祝活动的参与度很高。

日本:东京基督教大学基督教伦理学副教授Mieko Iwata

圣诞节在日本已被视为日本的节日,即使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活动。在大正天皇时代(1912-1926年)之前,圣诞老人已广为人知,历史文献显示,那时期的孩子们已开始会期待收到圣诞礼物。

在日本,圣诞节被认为是与恋人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日子,因为媒体把它描绘成一个浪漫的夜晚。情侣们通常会一起吃饭,并互相送礼物。家庭则会在12月24日晚上相聚。也因为肯德基和蛋糕公司促销活动的成功,日本人无法想像没有炸鸡和蛋糕的平安夜晚餐是什么样子。

日本的教会会宣传圣诞节是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但也许因为普通日本人对圣诞节的意义并不好奇,因此很难改变他们将圣诞节视为“西方”活动的看法。

圣诞节在日本并非国定假日,圣诞礼拜通常在最接近圣诞节的周日举行。许多日本福音派教会会唱西方的圣诞诗歌,如“平安夜”、“天使歌唱在高天”和“普世欢腾”。

今年,我的教会会在12月24日晚上举行一小时的烛光礼拜(不是因为这是平安夜,而是因为它是周六,更容易聚会)。我们会在教会里点蜡烛、唱圣诞诗歌、读圣经经文、听牧师的信息,并在孩子们手铃演奏“奇异恩典”的旋律下结束礼拜。

韩国:城市中心教会牧师申智贤(Chiheon Shin)

在韩国,人们仍然认为圣诞节是一个“西方”或外国节日,因为在我们的日历中还有其他传统节日,如雪花节(韩国农历新年)和中秋节。

韩国人会在幼儿园、学校、私立大学和家庭里会庆祝圣诞节,但它通常被认为是圣诞老人送礼物给孩子们的日子。此外,它还被认为是年轻人向爱慕之人表白或约会的日子,像情人节那样。

由于还有其他传统节日可以和家人共度,韩国的福音派基督徒经常与教会的家人或被边缘化的邻居一起过圣诞节。教会会举行平安夜仪式,或访问教会里的老人家。他们也可能去拜访城市里较贫困和弱势的邻居,传递圣诞信息和礼物。教会也会有跨教派的合作,在城市里举行各种活动,如基督教戏剧、音乐剧,以及在街上摆摊唱诗歌。

身为一名建堂牧师及服事生活在韩国的移民会众的牧师,我深信韩国的福音派基督徒应该在我们的生活和服事里以更深更广的方式活出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生命。

巴刻(J. I. Packer)在《认识神》一书里写道:“所谓的‘圣诞精神’意味着在人的生命里重现那位为了我们成为贫穷的基督的样貌⋯⋯圣诞精神指的是,人们致力于效仿他们的主,在生活里以不求自己的益处为原则,付出及倾倒自己,为了别人,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朋友做好事。”

我们需要自愿地使自己贫穷,向我们的邻居伸出援手——他们是在社会上被边缘化、孤独和受歧视的人,包括近期移居韩国的移民。这就是我们如何能使圣诞节处境化,消除它是一个“西方的”活动等误解的方式。

蒙古:基督教恩典之光教会牧师Bat-Orgil Gantumur

圣诞节在蒙古不是一个官方节日。大多数非信徒将其视为“西方”的活动,称其为“蜡烛月”,这个名字是以佛教字汇改编的,因为一些佛教僧侣说这是冬天的第一个月。

一百年前,来自西欧的外国宣教士来到蒙古,和我们分享圣诞节的庆祝方式。此后,蒙古国成为共产主义国家80年之久。在那段时间里,俄罗斯带来了世俗庆祝圣诞节的做法,如摆放圣诞树和从圣诞老人那里得到礼物。蒙古现在是一个民主国家,这里珍视宗教自由,没有一种宗教会去取代另一种宗教。虽然我们是一个以佛教为主的国家,但蒙古人基本上不会对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有负面的态度。

在圣诞节期间有这些“西方”的影响并不是件坏事,它们不会对这些庆祝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尽管如此,我认为我们不该让圣诞节是“西方”活动的看法继续下去。随着蒙古教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本地改善这样的看法,学习如何根据我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来处境化圣诞节的安排。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稍微有些进展,尽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年前,教会之间共同合作,在全国各地表演圣诞剧和音乐会。蒙古的教会也鼓励本地人创作有关耶稣诞生的敬拜歌曲。一首经常被传唱的蒙古圣诞歌曲是“上帝如此深爱”,这首歌是根据约翰福音3:16编写的。另一首流行的诗歌,“祂的爱”,歌词里写着“等待了千年的爱,穿过黑暗来到我们身边”。

巴基斯坦:伯利恒福音组织的副主任Ruby Naeem John

圣诞节被穆斯林视为西方的节日,而不是基督教的节日,尽管过去75年里巴基斯坦一直有教会的存在。

巴基斯坦的福音派基督徒按照宣教士教给我们的方式庆祝和遵守圣诞节。我们像在英文电影里看到的场景那样,装饰我们的房子和教堂。我们唱英文诗歌、和家人朋友交换礼物、装饰圣诞树及摆放耶稣诞生的场景。

但我们也有一些处境化的圣诞传统。我们用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唱圣诞歌,以塔布拉(小鼓)和杜拉克(双头手鼓)等本地乐器来演奏。另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唱诗班会在圣诞节前一周拜访不同的家庭,和他们一起庆祝。好客在我国是一种伟大的美德,在一些村庄里,人们甚至会为唱诗班提供住宿跟食物。

将圣诞节和基督教视为“西方的产物”的看法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巴基斯坦教会不够具有使命感。许多信徒早在70年代和80年代就离开了巴基斯坦,到西方定居。当宗教迫害增加时,许多基督徒逃往西方寻求庇护。

巴基斯坦的基督徒需要对我们的信仰更有“所有权意识”。巴基斯坦的教会现在正经历著一个历史性的篇章。由于大量的宣教士被系统性地逐出巴基斯坦,许多事工机构现在都由本地人来带领。

我们需要本土神学家,能够透过他们的视角来解读圣经文本。我们需要理解跨代领导的概念,让各代基督徒一同参与传福音和门徒训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消除对基督教和圣诞节的误解。

越南:河内圣经学院基督教教育讲师Saralen Tran

越南政府没有将圣诞节视为官方节日,而是一个宗教活动。工作场所和学校要照常运作。12月的最后一周是企业最繁忙的时候,他们要结束一年的工作,做最后的交易,而学生则要进行期末考试。

然而,跟其他国家一样,人们把圣诞节当作节日来庆祝。购物中心、餐馆和其他公共场所都有漂亮的装饰。在平安夜晚上,人们也会聚集在大街上或城市的某处。近年来,因为企业间日益增加的国际合作,提高了民众对圣诞节被设立为节日的要求,但共产党政府仍在考虑,因为圣诞节具有宗教意义。

现今的越南基督徒会参加为期两天两夜的教会礼拜。其中一个礼拜天有较为独特、精心设计过的节目,邀请非基督徒因着聆听圣诞节的故事而听到福音。教会通常会在平安夜举行大型的聚会,而教会的唱诗班和敬拜团往往得提前至少三个月为这些活动做准备。

圣诞节期间也有其他的外展事工。在12月3日,基督教及宣教士联盟(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底下的教会在胡志明市的一个户外场地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公众福音聚会,约有500人在这场聚会里接受基督。

翻译: Yi-Ting Tsai

没有父亲的圣诞节

12 月 22 日的将临期读物。

《马太福音》1:25

《马太福音》1:25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2, 2022
Stephen Crotts

第四周: 以马内利


当我们体验著耶稣诞生的事件,我们默想道成肉身的耶稣 — 那全能者,上帝,和平之君,世界之光—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如同以赛亚的预言祂是 “与我们同在的上帝”耶稣就是以马内利。

阅读《马太福音》1:18-25

约瑟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不是谁。我们知道他不是耶稣“真正的父亲”。从马利亚怀孕到基督出生的地点,再到导致全家逃往埃及的事件,马太一直强调约瑟在逐渐展开的救赎故事中影响甚微。

在圣经的描述中约瑟还尤为沉默。他一句有录可查的话也没有说。因此,约瑟常常被忽略,或者成为我们揣测的对象。我们希望了解更多。然而,也许约瑟的没有功劳正是上帝要我们记住的事情。

这个人最重要的角色是他明显缺乏一个角色。他不多的参与集中体现了福音的一个核心原则:救恩只属于上帝。约瑟的故事提醒我们,我们不是自己拯救的策划者。天使并没有告诉约瑟:“这是神想要的事,现在你去实现它”。天使实质上是说:“这是神已经实现了的事,这是你该如何接受这一事实。”

如果约瑟怨恨生活没有按照他的预期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约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被要求放弃的一切上,而是为一个重大的现实留出了空间:这个婴孩是应许之子,是神救赎整个世界的关键。如果耶稣真的是所有人的好消息,这其中也包括约瑟。对人类的宏大计划也意味着他个人的救赎。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约瑟的沉默被一个词所打破。圣经没有直接引用他的话,但告诉我们他说出了这个词,这个词就是耶稣。只有约瑟有幸给孩子起了意为 “上帝拯救”的名字。

马太把这个名字与《以赛亚书》中确认弥赛亚是以马内利——上帝与我们同在的文字联系起来。耶稣和以马内利几乎是可以互换的名字;上帝的同在使我们的救赎成为可能,而我们的救赎使我们能够站在神的面前。

对约瑟来说,取这个名字不仅仅是遵循天使的命令。它是一种宣言。这个沉默的人在这里大声宣告。在他的无能为力中,面对走偏的世界,约瑟的回应是耶稣。上帝能拯救。

随着他无法控制的事件逐渐展开,约瑟可以将先知的话语个人化:以马内利。上帝与我同在。当他此后很快面临危险,以至于他和全家不得不逃命时,约瑟把真理抱在怀里。耶稣。上帝能拯救。以马内利。上帝与我们同行。

虽然在叙事中分配给约瑟的部分很少,但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在约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渺小,并记住救恩属于与我们同在直到末了的救主。

J.D.Peabody在位于华盛顿州费德勒尔韦 (Federal Way) 的新日教会 (New Day Church)担任牧师,著有《完美定制:为焦虑心灵预备的神的盔甲》。

默想马太福音1:18-25。


约瑟给耶稣起名的举动对你有什么启示?在约瑟照顾婴儿耶稣的过程中,你认为这个名字对他意味着什么?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在奉献的季节,为穷人敞开教会的大门

教会的结构和时间安排往往让工人阶层难以参与,但我们可以改变现况。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1, 2022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 Source Images: WikiMedia Commons

圣诞假期即将来到之际,人们通常会特别慷慨及关心他人,尤其会以参与慈善活动来表现。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这样的氛围会促使人们去收集玩具、捐赠食物和衣物。许多地方教会甚至因此成立物资派发中心。

但是,如果穷人对于基督徒社群所求的不仅仅只是如此呢?教会是否能给他们一个特别的礼物——一个能一起敬拜并且有归属感的地方?

过去十年中,最常被讨论的宗教事件之一是,“无宗教信仰的人”或不属于特定宗教群体者的崛起。如今,他们占了总美国人口的29%,几年之内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预测,如果目前的趋势维持不变,到了2070年,没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将成为多数

但根据资料显示,在穷人和劳工阶层中,这样的情况甚至更令人吃惊。里安·布尔格(Ryan Burge)是《无宗教信仰的人:他们来自何处,他们是谁,以及他们要去哪里》一书的作者,他说,有60%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年收低于五万美元,而且只有21%的人拥有大学学位。

简而言之,教会归属感越来越专属于受过教育的专业阶层。

对一些人来说,这些资料可能表明,宗教信仰与各种能让人致富的决定有关连。其理论基础是,信仰和出席地方教会能带来社会成就。其他人可能会发现,婚姻与社会经济地位息息相关,来自稳定的婚姻家庭中的成年子女,比那些来自离婚、未婚或丧偶家庭的子女更有可能去教会(78%)。也许那些愿意对配偶作出承诺的人,最终在社会中也处于更稳定的位置。

然而,根据我牧养工人阶层会众的经验显示,问题的根源是另一个更迫切的现实:很多时候,是教会的结构阻碍了穷人能更好地融入基督教信仰群体。当最脆弱的人无法参与稳定的团契关系及从中获益时,他们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聚会的时间表是将穷人拒之门外的其中一个阻因,因为传统教会的聚会时间往往更符合专业阶层的需要。主日崇拜的时间主要在周日上午,其他活动则办在晚上和周末。但穷人和工人阶层的日程表往往不稳定,随时在变化。

即使是那些相较之下时间表更稳定、更有条理的人,也可能在上夜班。别人睡觉时他们在工作,别人在崇拜时他们要补眠。因为教会群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和礼仪模式,那些不能参加聚会的人就无法更好地融入教会。

《蓝色法案》(blue laws)的取消也是一个因素。这些法规曾广泛的施行,限制周日进行商业活动的时间。虽然法规的基础来自基督教的宗教实践,却也满足了人们对休息的共同需求,因为法规制约了雇主不能要求工人在周日工作。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来说,周日能休息尤其重要。

若餐馆和商店想在周日营业,员工则必须轮班,这层重担往往落在位于市场底层的人。因此,虽然专业阶层的人可以选择参加主日,并在结束后去餐厅吃午餐,服务阶层的人却无法决定自己何时要上班。这种无可避免的现实就是:当一个人想在周日受人服务时,意味着另一个人无法选择要不要参加主日崇拜。

阻碍穷人参加主日的因素也不仅仅只有上班时段,还有家庭因素及结构。与专业阶层的人相比,穷人和工人阶层的结婚率低很多,离婚率却高很多,非婚生子女的比率也高很多。结果是:折衷妥协的家庭结构范围包含较宽广的亲属关系、自由选择的家人关系,以及不时变换的伴侣及他们孩子的加入。

由于穷人和工人阶层的家庭不符合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的结构,这让他们较难融入教会群体。这并不是说教会该改变对于婚姻或家庭的伦理教导,但这确实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要能很好地融入教会,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似乎是种先决条件 ,而不符合这种条件的人就只能游荡在群体边缘。

更别说,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破碎的婚姻及教会归属感低之间的关联性,并假定这是因为穷人和工人阶层自愿选择一种和基督徒群体不一样的生活样式。而即使上述说为真,纵然有一天他们想要回归教会,也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基督教群体变得只对一开始就选择某种生活样式的人开放。

更加复杂的是,这类的“生活样式”可能不包括性忠诚。许多教会的文化与专业阶层的家庭结构最为接近,不是因为人们遵循特定的性道德,而是因为他们遵循了特定的家庭模式。

直截了当地说,专业阶层的夫妇并没有在婚前或是婚姻外与他人有性行为。他们选择等到教育、事业及婚姻稳定之后才组建家庭。这种“迈向成功的步骤”之所以有效,不仅仅是因为它符合道德规范,还是因为它符合既定的结构——其中也包括教会结构。

罗斯·杜塞特(Ross Douthat)曾说:那些处于专业阶层的人最终会选择某些既定的生活方式,“因为遵循一定的‘教育、工作、婚姻、育儿’轨迹,可以得到明显的回报。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人都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无需明说的知识性智慧”。

那么,教会可以做什么,来减少穷人和工人阶层所面对的障碍?我们该做些什么,才不会让最弱势的群体逐渐脱离教会的趋势持续下去?

教会领袖可以考虑每周敬拜及教会活动的时间安排上更加多样化,提供更多让人能参与教会的机会。也可以考虑在无法来教会的人所在的地方分进行圣餐或查经小组——如同教会为那些因健康或年龄因素不能参加主日的人所安排的事工一样。

他们也可以评估一下事工的方向,是否都是以核心家庭为主要方向。可以思考:单亲家长是能否很好地融入查经班?隔代抚养小孩的祖父母能否得到支持和关怀?

这样的改变对已经有多元会众的教会来说也许很有效。相比之下,其他教会可能需要谦卑地评估,一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是否能很好地融入他们的教会。教会是否因着期许会友们皆能做志工服事、捐款、支付高昂的活动、甚至与其他会友住在同一个社区,导致一些人感觉自己永远是教会的局外人?

经济上更加富裕、同质性高的教会也许能在财务上支持那些已经开始服事穷人和工人阶层的教会事工。鉴于美国宗派之间存在社会经济层面上的差异,这意味着教会要跨越宗派和文化的界限,支持与自己不同的事工。这是能服事到所有人的一种方式。因此,邀请你写张支票,寄给那些在你无法去到的地方服事的教会。

我们这些专业阶层的信徒,需要动用社会力量,为那些无法与我们一同敬拜、在工厂厂房工作的人的益处着想。当认识到安息日和一同敬拜对我们而言的价值时,也必须思想:安息日和敬拜是所有上帝儿女都当继承的产业,无论收入多寡。

归根结底,宗教认同感是一个归属的议题。虽然资料表明,穷人和工人阶层并不觉得自己属于特定的教会,但我们知道,所有人都属于上帝。因此,我们都属于彼此。 “富户穷人在世相遇,都为耶和华所造”(箴言22:2)。

最后,在这个季节,作为主内信仰家庭中的成员,也许我们能做的最慷慨的事,就是将门敞开,迎接我们的弟兄姊妹回家。

汉娜‧安德森(Hannah Anderson)是一名作者,曾著有《受造为更多》(Made for More)《所有美好的事物》(All That’s Good)《谦卑的根:谦卑如何磨练和滋养你的灵魂》(Humble Roots: How Humility Grounds and Nourishes Your Soul)。

翻译:思慕

校稿:Yi-Ting Tsai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慈爱怜悯和大有权能的神

12 月 21 日的将临期读物。

路加福音1:68

路加福音1:68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1, 2022
Stephen Crotts

第四周: 以马内利


当我们体验著耶稣诞生的事件,我们默想道成肉身的耶稣 — 那全能者,上帝,和平之君,世界之光—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如同以赛亚的预言祂是 “与我们同在的上帝”耶稣就是以马内利。

阅读《路加福音》1:57-80

我们人类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慈爱怜悯和大有权能的关系。那些获得权力的人往往享受权力,并趋向于追求更大的权力,而那些宽厚仁慈的人则趋向于交出权力(或被夺去权力)。无疑会有例外,不过总体来说,我们知道并能观察到这其中的平衡是不容易实现的。但与我们不同,上帝既是最大能的,又是最慈爱的,完美地展示了这两个方面。

在这个关于施洗约翰的出生和早期生活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神的恩典大能在好几处得到了强调。事实上,对我们这些英语读者来说,恩典大能的主题就藏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我们了解到,伊利莎白想给男孩起名叫约翰,以遵守加百列带给撒迦利亚的信息(路加福音1:13)。她周围的人都很惊讶;这不符合以亲族中的名字为孩子命名的习俗。那么为什么取名叫约翰(希伯来语为Yohanan)?它的意思是“上帝是仁慈的”,这个男孩将代表整个世界宣告上帝的恩典之举。

自从得知他的妻子将生育一个孩子,撒迦利亚就一直无法说话。但当他写下这个男孩的名字时,他的语言功能就恢复了,屏发出赞美。通过这个神迹,人们知道这个男孩很特别。他们彼此问道,他将来怎么样呢?

但撒迦利亚将他们的目光引向正确的方向。是的,这个男孩会担当特别的角色,但主是应该被称颂的。撒迦利亚说,大能的主“要眷顾我们”,要与他的百姓同在。

但主所展示的力量不是压迫性的。相反,它将是解放性的。主已经 “兴起了拯救的角”,以便 “向我们的列祖施怜悯 ”并 “叫我们(从仇敌手中)被救出来”。

上帝施恩典怜悯的概念与上帝的子民处于罪中的概念有关。就像以色列人祖先收到的类似预言一样(撒母耳记上2:10;弥迦书7:20;以西结书16:60),他们理应受到惩罚,却得到了恩典的浇灌。

上帝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我们就会侍奉他。这是一份礼物,让我们可以真正体验到 “上帝与我们同在”。“撒迦利亚之歌”承诺我们的罪会被赦免,我们会被引到“平安的路上”。路加在接下来的福音书中,将多次回到这些主题,突出弥赛亚的到来如何带来复兴和公义——真正的、持久的平安。

Madison N. Pierce是西方神学院(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新约教授。她的著述包括《使徒书信中给希伯来人的神圣话语》。

默想路加福音1:57-80。


在这段经文中,你在哪里看到了神的大能?你在哪里看到了神的怜悯和恩典?祷告,向神说出你的回应。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圣诞节之后的夜晚依然黑暗

牧羊人的故事如何改变了我们对苦难的看法。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0, 2022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 Tirc83 / Getty

据说,巴勒斯坦的小镇,贝特萨乌尔(Beit Sahour)正是“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著更次看守羊群”(路加福音二 8)事件发生的地点。这里有两间教会声称自己正位于当时天使造访的地点。

但这只是从地理位置来看而已。今年,我发现自己对这地点实际位于哪里比较不感兴趣,我更关心的是这事是在何时发生的——也就是路加稍微提到的那个“夜间”。

牧羊人在前往马槽之前以及之后所经历到的黑暗,对2020以来的圣诞节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是一段相当黑暗的日子。在已经十分严峻的全球局势中,疫情使得整个世界陷入一个似乎永无止尽的暗夜。

这让人想起当上帝使黑暗之灾临到埃及时,摩西所说的话:“这黑暗似乎摸得着”(出埃及记十 21)。而这可触摸得到的东西,似乎再一次笼罩着全世界,夜幕低垂后,伴随着黑暗而来的是未知、恐惧和不确定性。我们如同在多数的夜晚里那样,疲惫万分。

圣诞不是该“快乐”吗?

也许这欢欣的心情在此时出现也并非不协调;也许在这样的条件下正该是喜乐的季节。“基督总在黑暗中将临”,弗莱明·拉特利奇(Fleming Rutleedge)如此描述

在我担任牧师的多数时间里,我感觉自己都是在深夜、在黑暗中牧养著羊群。没有伟大的异象,也没有精心规划的教会增长策略。我常祷告自己能看见如伯利恒牧羊人所见到的,那照亮天际的光明。神啊!只要告诉我该做什么,我就会去做。但我的目光从来无法眺望到太遥远的未来。

而今年所发生的一切,让这样眼盲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仿佛从黄昏进到午夜。突然间,我连前方仅仅两步的路都看不见了。一周复一周,我对着摄影机讲道,甚至看不到羊群,更不用说看见田野的景象了。对每一个新出现的危机,我都不知如何做出回应。虽然作出重要决策和规划未来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但难度也日益增加。

在旧约《约珥书》里记载了一场悲惨的大瘟疫,对神的百姓带来了重大浩劫,为全地带来广泛可怕的毁灭。在反思这些事件时,毕德生(Eugene Peterson)注意到一件事:“我有一种感觉,灾难并不会在我们的生活里注入任何新事物,它只会揭露那已经存在的道德或灵性现况,而这些却隐藏在日常生活、自我中心、日复一日工作的表象下。”

也许我们面对的是新的病毒,但我们遇到的痛苦并不是新的。原有的黑暗,只会变得更加黯淡,使我们更难移动。

但是,静止不动并非总是坏事。当我们不能做什么时,我们只能耐心等待。如果我们站住不动,无论时间有多长,我们也许会意识到:若我们不耐心等待,可能会错过什么。

例如错过这两个字:“夜间”。

第一个圣诞夜在两个黑暗的时代之间划出一道分水岭,分别是“马槽之前”和“马槽之后”的黑暗。

“牧羊的人回去了,因所听见所看见的一切事,正如天使向他们所说的,就归荣耀与神,赞美他”(路加福音二 20)。

在牧羊人看见所有一切发生的事之后,他们回到了从前的地方。换句话说,他们回到那个黑暗的夜晚

这照亮整个天空,磷光闪烁,灿烂而短暂的光辉,并没有终结他们所经历的黑暗。黑暗仍在,远远地在马槽的另一边等着他们。

这些都是预料得到的。天使拜访牧羊人的时候并没有奇蹟的让地球停止自转,他们到来的目的并不是去停止黑夜。天上荣耀的星辉只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让人们无法抗拒的去寻找耶稣。这短暂的亮光指向一条能找到大光的道路。

这让我了解到自己经常忧心忡忡的原因。我一直在祷告能等来一道明光,完全驱走黑暗,使我脱离黑夜。我时常痛苦的寻找一个清楚的、有把握的启示,能永远终结我的困惑。我一直在等待上帝解决我的困境。

但诚实的说,这样的心态比起积极寻求神的引导,更能让我逃避现实,但这不是神赐给我们光的原因。神启示的光芒照射下来是为我们指向通往耶稣的道路,耶稣就是这世界的光。

我们可以学习转变我们的问题,从“主啊,这黑暗何时才会结束?”变成“引领我转向基督的是什么?”当我们这样转换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房里的光远比我们之前意识到的还多。

天使的信息首先向我们保证,我们没有必要害怕,因为神的救赎计划正在进行。这计划涵盖一切(为所有人带来喜乐),没有错过任何部分(连耶稣是如何包裹起来的细节都有)。神对历史的掌握和对世界局势的终极掌权,是毫无疑问的。

基督的诞生发生在天使到达之前,在夜晚尚未点灯的时刻。虽然天使的信息充满荣光,划破了忧沈的黑夜,但耶稣奇蹟地将临则如同祂的复活,在“天还黑的时候”(约翰福音20:1)。

神在我们尚未看见祂之前就已经在工作,不受任何阻碍。我们看不见,不代表祂看不见。诗篇作者说:“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见”(诗篇139:12)。深夜里的一切的未知虽然使我们裹足不前,但神不会因这一切感到胆怯。

第一个圣诞夜在两个黑暗的时代之间划出一道分水岭,分别是“马槽之前”和“马槽之后”的黑暗。

在第一个圣诞夜之前,神的儿子从未曾以人的样式住在我们当中。在道成肉身之前,神未曾完全的彰显自己。

在牧羊人坐在田野的那个年代的人们,只能略略瞥见神救赎计划轮廓,因为有一道无法穿透的幔子。

但是,正如以赛亚所预言的那样,有一道光照进“马槽之前”的黑暗中的人们。基督的诞生改变了一切。突然之间,属灵的行动以有形有体的样式表现出来。永恒的生命不再只是抽象的愿望,而是即将在一位真正活过的人的生命里实现。

是耶稣真实的存在与牧羊人紧密的相连,而不是天使所发出来的光辉。天上的诗班在田野间散发的荣光及歌声,若与婴孩基督所体现的惊世真理相比,便黯淡了许多。

即使牧羊人见到如此奇景,他们也仅仅只瞥见所应许的未来一眼。他们所能预想得到的未来被侷限在对一个新生儿的想像里。但他们不可能知道祂真的能使暴风雨平静;他们没有看到祂医治病人、使死人复活,或喂饱数千人。他们对十字架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复活了。神没有向他们显示圣灵在五旬节的工作——万邦万国将被神所接纳,或福音将在未来的2000多年里不间断的被传播到世界各处。然而,牧羊人已从这次的相遇里得到足够的亮光,使他们能回到自己黑暗的夜晚中,欢喜地赞美神。

有时候,我们活得好像我们依然活在“马槽之前”的黑暗中。我们感觉神很沉默,我们因无法自己找到一条出路而不知所措,我们自己假想出比真实存在的混沌还更大的ㄧ团混沌。但事实是,自牧羊人报佳音以来,已有无数道光芒为我们指向耶稣的存在。人类历史不断有着耶稣存在的证据和解释。

我并不是要贬低或轻看任何人“灵魂的黑夜”的经验。当你处在这黑夜里,它会让你很痛苦跟失去方向,甚至感到绝望。但身为基督徒,我们所处的黑暗永远是“马槽之后”的黑暗。我们的黑暗永远会在基督的光的另一面。已显明的事是无法被再次掩盖的。

每一次我们身处灵魂的黑夜,耶稣都不会离开我们。只有那些最爱我们的人才会在我们最糟的时刻与我们同在。当爱在深沉的黑夜中出现时,你就会知道那是真正的爱。

有一天,早晨终将来临。黑夜并非永无止尽。在等待的时间,我们有以马内利,神正在与我们同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黑暗中,为这道深爱我们、永不离弃我们的光而欢喜赞美上帝。

我们可以留心听天使的呼喊:不要害怕现在或其他任何时刻所面临的黑暗。在圣诞夜为我们而生的那位,至今仍是喜乐的好消息。

杰夫·皮博迪(Jeff Peabody)是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东北部(Northeast Tacoma)新日教会(New Day Church)的作家和全职驻堂牧师。

翻译:荣怿真

校稿:Yiting Tsai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Culture

2022年最受欢迎的二十篇《今日基督教》简体中文文章

新冠疫情、俄乌战争、邓紫棋新歌、中国新时期的网络宣教和教会“润”出中国,是CT简体中文读者最关注的文章的主题。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0, 2022
Illustration by Christianity Today

In this series

2022年,世界仍然处于新冠疫情和战争、动荡、纷乱之中。但这一年,也是CT(《今日基督教》)中文和亚洲事工发轫、发力、快速发展的一年。CT亚洲在年初有了第一位亚洲编辑(也是中文编辑),到下半年亚洲部的编辑增加到四位。CT中文在这一年首次有了中文原创(翻译成英文)的内容,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全球使用中文的读者关注的报道和文章。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文章也因为翻译团队的扩充、加强而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作为对2022年CT简体中文内容的回顾,我们特别按照后台的数据分析为读者您编辑这个“2022年最受欢迎的二十篇《今日基督教》简体中文文章“列表。

以下是2022年CT简体中文热门文章的前20名,文章排序遵循其热门程度(点击率),从低到高: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Check out the rest of our 2022 year-end lists here.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道成肉身的邀请

12 月 20 日的将临期读物。

路加福音1:45

路加福音1:45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20, 2022
Stephen Crotts

第四周: 以马内利


当我们体验著耶稣诞生的事件,我们默想道成肉身的耶稣 — 那全能者,上帝,和平之君,世界之光—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如同以赛亚的预言祂是 “与我们同在的上帝”耶稣就是以马内利。

默想路加福音1:39-56。

很少有事情能比旅行扰乱生活,尤其加上怀孕初期常有的疲劳和晨吐。马利亚从拿撒勒到犹太山地的行程艰难且危险。尽管如此,马利亚既是被她的信仰所鼓舞,也是为了寻求支持,她在怀孕、贫穷、困惑的状况中勇敢地跋涉前行。究竟为什么选择前去呢?

加百列告诉马利亚,她的亲戚伊利莎白也即将生产——对一个年迈的女人来说这是个奇迹。当马利亚意识到伊利莎白是世界上唯一可能理解她正在经历什么的人時,便去找她。当她到达时,伊利莎白给出的肯定正是马利亚需要的。“你在妇女中是有福的,你所怀的胎也是有福的!”伊利莎白赞扬了马利亚在信心中做的答复。我想象,靠着这些话,马利亚对意外怀孕和其未知后果的恐惧会消失在更大的信心中。

伊利莎白的鼓励提醒马利亚,主打断她的计划也是一种邀请——不仅是为了怀上并生下以马内利,“上帝与我们同在”,也是为了更深入地参与社群,“我们与我们同在”。马利亚被伊利莎白的祝福所鼓舞,以一首赞美诗歌回应。她在尊主颂的结尾部分思想着这种相互依存的邀请。“他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为要记念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施怜悯直到永远,正如从前对我们列祖所说的话”。在她的喜悦中,马利亚深思着那同一位“对我们的列祖说话”的神,一直追溯到亚伯拉罕,现在是如何对她和伊利莎白说话。

马利亚相信“上帝与我们同在”,当加百列向她显现时,她表示愿意。但她的信心仍然需要滋养。道成肉身意味着马利亚生活的重大中断;是的,这很奇妙,但它也很沉重。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是史无前例的,她需要支持和帮助来接受它、做好准备。

所以她向忠实的伊利莎白求助。我们能想象,伊利莎白的祝福话语给了马利亚多大的力量。实际上我认为,如果没有伊利莎白的鼓励,我们就不会有马利亚的尊主颂。

这就是相互依存的力量,是社群中的信仰。在我们的个人主义社会中,放下自己接受他人的祝福往往是困难的。我们已习惯于考虑社群的可能伤害多于它的潜在帮助。但事实是,像马利亚一样,我们都需要伊利莎白式的鼓励。道成肉身是打断也是邀请,让我们知道 “上帝与我们同在”,也让我们拥抱 “我们与我们同在”。

Rasool Berry在纽约布鲁克林的桥梁教会(The Bridge Church)担任教学牧师。他也是播客“你从哪里来”的主持。

默想路加福音1:39-56。


你在这段经文中看到了哪些关于耶稣——上帝与我们同在的真理?伊利莎白的话和她在马利亚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如何也启示你去理解信仰“我们与我们同在”的性质?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Culture

圣诞节在中国遭到抵制和禁止,基督徒如何看待?

中国基督徒反思在中国的特殊处境中信仰、文化、与传福音之间的关系。

中国大学生身着汉服举牌呼吁抵制圣诞节

中国大学生身着汉服举牌呼吁抵制圣诞节

Christianity Today December 19, 2022
STR / Stringer / Getty

2018年平安夜,媒体技术研究者苏伦走在南京大学的校园里,郁闷地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百年寒冬的纳尼亚,“周边人迹罕至,一片寂寥,感觉不到半点圣诞节的气氛”。同一天,他在一个大学生微信群里收到一条通知:“今天、明天、后天,三天时间内禁止在群内发关于平安夜、圣诞节、狂欢夜的图片或文字,我们只过中国节,不需要洋人节!”

那一年,多所中国高校和中、小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庆祝甚至谈论圣诞节,河北、贵州和广西等地的多个城市的政府颁布禁令,禁止商家摆放任何圣诞装饰。也是在那一年,中国政府出台了新的宗教管理法规,中国家庭教会开始遭受新一轮更严酷的逼迫。

2022年圣诞即将来到,而中国政府最近刚刚放松了抗疫封控政策,很多中国基督徒在逼迫和疫情当中开始思考未来如何过圣诞节的问题及其对传福音的影响。

在廿一世纪初的中国,不但有政府禁止学生和商家庆祝圣诞节,而且有知识分子呼吁“抵制圣诞洋节”。2006年,北大、清华、南大、武大等高校的十位博士联名撰写公开信,倡议中国民众抵制圣诞节和“准耶教化”,呼吁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认同十博士观点的人认为,一个“一不读圣经,二不做礼拜的中国人,去庆贺(耶稣)这样一个自己不崇拜的人的诞辰”,是自卑“崇洋”、“缺乏信仰”和“背离中国传统”的表现。但也有很多人对十博士的倡导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年轻人过圣诞节,只是“追求时尚”,借机玩乐,根本无关宗教信仰,没有必要上纲上线横加阻止。在他们看来,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国人信仰”的名义抵制圣诞节,是十分“可笑”的。

有一个在大多数相关网络热评中被忽略或者故意避开的事实,就是在中国,庆祝圣诞节的人并不都是“一不读圣经,二不做礼拜”、仅仅为了赶时髦、借机寻欢作乐的人。今天的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基督徒,他们庆祝圣诞,是为了记念耶稣基督在两千年“道成肉身”降世为人。

他们中的一些也曾在网上回应抵制圣诞的呼吁,解释基督徒庆祝圣诞节的真义,但他们的回应甚至在中国墙内网络封禁基督教内容的新规定出台之前就基本上都被删除。

抵制的心态

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如此热心于对圣诞节的抵制,与过去二十年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再次兴起相关。中国在过去遭受西方列强欺负的耻辱和今天中国的强大(至少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让很多中国人产生一种混合了隐性自卑与盲目自大的“爱国主义”情结。而近年的圣诞节之争,更加凸显在民族主义思潮之下,受到中共控制、引导的社会舆论对于西方思想——特别是基督信仰的排斥与对抗心理。

海归基督徒、多媒体创作人陆思(因为安全原因使用化名)认为,抵制圣诞的理由,“其实就是借着民族主义浪潮的高涨,给人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

来自北京、现在美国进修神学的郭颜认为,抵制圣诞的想法背后,是“原子化”、一元化的思维。跟美国教育崇尚的开放包容和尊重多元性相反,“中国是灌输式教育,是做臣服的顺民,同时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教育。所以批判‘崇洋媚外’,提倡文化自信,其背后原因是排斥多元文化。”

文化的恩怨

许多中国基督徒跟许多非基督徒学者一样意识到,在中国,很多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其实跟他们是否认同基督教信仰关系不大,而更多是商品经济下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行为。因此以拒斥“西方文化入侵”为名抵制圣诞节,有人为制造恐惧、煽动“文化战争”之嫌。

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学院邵志择老师指出,“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一直在政治和文化层面遭遇抵制,因此耶稣圣诞在近代中国能成为一个节日,基于民众消费的物质享受可能是主要原因……中国人对待西方现代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即在抵制其政治、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又欣然接受其物质文明。”

另一方面,从民族主义出发抵制圣诞节,也带出来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问题。很多中国基督徒都指出把基督教视为“洋教”和“西方文化侵略的工具”的谬误。

住在成都的中国文化研究者冉云飞老师说,因为中国文化中没有绝对真理或“独一真神”的概念,所以中国人会区分“本国神”和“外国神”:“中国人只把神当成区域神。因此神不是中国的,就是外国的‘不是福建(玛祖庙)的,就是浙江(土地庙)的——就像一个街道办主任。”

在湖北某家庭教会牧会的赵亚伦牧师(因为安全原因使用化名)说:“基督教对整个世界的文明的推动、促进和更新都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信仰也应当是普世的,而不是某种民间宗教。”

现在美国攻读神学博士学位的北京锡安教会牧师龙降恩说:“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一不读圣经,二不做礼拜的中国人’,然而圣诞节所庆贺的那一位却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礼物,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事实上,一个‘一不读圣经,二不做礼拜的中国人’也不得不承认耶稣基督的诞生是真正的划时代的事件;一个‘一不读圣经,二不做礼拜的中国人’仍然享受着中文圣经和合本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重要贡献、来华宣教士对中国社会的积极贡献、以及基督信仰对人类文明的普遍贡献。”

圣诞与宣教

如果庆祝圣诞被抵制、禁止,对中国教会传福音会有怎样的影响?在过去这三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庆祝圣诞节都是中国家庭教会每年用来外展、传福音的大好机会。在一些大城市里,每年的平安夜,官方“三自”教会里都会人潮拥挤、人满为患,而且很多是年轻人。家庭教会也纷纷租用酒店等场地举办圣诞晚会等福音性的活动。

郭颜告诉CT,她怀念昔日跟北京的弟兄姐妹一起在圣诞节传福音的光景:“在受逼迫和封闭环境下,中国家庭教会大胆地把圣诞节变成了一场又一场的传福音聚会。我清晰记得我们会在圣诞节借着小组聚餐,一起观赏圣诞相关的音乐、戏剧、电影等,邀请陌生人和非信者来教会听福音。我们也会走到各个地方向人发福音单张,邀请人来教会聚会。”

如今,中国家庭教会不但正遭受更加严酷的逼迫,而且面临新冠疫情的“新常态”。郭颜说她感觉如今的中国家庭教会恐怕很难再想过去那样藉着庆祝圣诞大张旗鼓地公开聚会和传福音了。

“但上帝的道不被捆绑,”她说。中国基督徒仍然在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向同胞传福音。郭颜举了一个例子:后疫情时期,网络云端聚会已经成为教会传福音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基督徒在圣诞节期间即使没有面对面的聚会,也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一起在网上唱诗、短讲、庆祝圣诞、讲述福音。

陆思认为对圣诞节的抵制和对教会的逼迫也可能为中国基督徒带来传福音的机遇:“以前在面对逼迫相对少的时期,很多基督徒其实都会偷懒,只在圣诞节才开始传福音。而且传福音也只是把人带到教会中,自己的任务就结束了。但面对新一轮的限制,我们更应该看到,传福音是每时每刻都可以做、都应该做的事,而且也不仅仅是把人带到教会来这么简单。如果教会不再被允许聚会,那么我们就去到人群中,或把人邀请到家中,向他们传福音。”

中国基督徒面临的新的挑战也涉及基督教“本土化”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现在美国加略特(Garrett)福音神学院进修的胡吉勋老师对于基督徒用庆祝圣诞节来传福音抱持一种淡定的态度:“由于圣诞节的日期选择并非出于圣经,也不是基督徒的核心信仰内容,因此,对教会来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圣诞节的抵制,都并不会让教会对基督信仰产生动摇。”

鉴于民国以前上海人曾经把圣诞节称为“外国冬至”,胡老师说,也许在未来中国基督徒可以推广一种记念耶稣道成肉身的“福音化冬至”,把圣诞节改造成一个本土化的基督教节日。

龙降恩牧师提醒中国基督徒,面对民族主义的拒斥,我们需要超越文化的争执,坚持用爱心传播“普世欢腾”的好消息:

“圣诞节并不是西方人的‘洋节’,而是无问西东、普天同庆的全球节日。从历史起源及发展的视角而言,基督信仰发端于亚洲,而非欧美,并且如今已经遍布全球……福音挑战任何文化中的假恶丑,成全任何文化中的真善美。那句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反基督教的口号,‘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是错误的。事实恰恰相反:多一个基督徒,就多一个‘因真理、得自由、以服侍’的中国人,就多一个依靠基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人。”

Sean Cheng是CT亚洲编辑。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