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教会母亲教导我们喜爱圣经

她们是真正知道如何 “以神为乐” 的属灵领袖

Christianity Today May 6, 2025
Illustration by Sarah Gordon

“你在做什么!在你读过的书里,难道曾见到女性出现在辩论里吗!” 这句几乎显得有些直白突兀的话,出自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当她发现儿子将她的评论记录下来,准备写入著作《秩序论》里时,她并没有因此感到荣耀,反而因为可能为儿子带来的批评而感到忧虑。奥古斯丁回应道,的确会有人因他在书中纳入女性的声音而对他不屑一顾,但他并不在乎这些批评者;这些 “骄傲无知之人” 应该多关注 “内容的本身” ,而非外在看起来的样子。

虽然奥古斯丁知道有些肤浅的人会因为他引述女性的想法而轻看他,他仍将莫妮卡的见解纳入书中,因为她的思想极具价值。奥古斯丁希望她参与讨论,她的属灵洞察和智慧思辨使她不可或缺。他写道:

长久 (与母亲) 亲密的相处及细心观察,使我逐渐辨识出她对属天事物的聪慧和炽热渴望……她的心智就我看来极为罕见,仿佛没有其他人比她更适合追求真正的哲学。因此,我决定要尽我所能,让她不缺席我们的对话。

也因此,透过奥古斯丁的记述,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教会卓越母亲的一线光芒。

在今日人们仍熟知的少数初代教会女性中,莫妮卡和与她年代相近的玛克丽娜(Macrina) 或许是最为人熟悉的两位。但尽管留下了她们在属灵及智慧上非凡恩赐的记录,人们对她们的认识仍很少聚焦于她们本身的能力。相反地,这两位四世纪的教会母亲多半是因她们 “与著名男性的关系” 而广为人知。

莫妮卡那曾是浪子的儿子奥古斯丁,后来成为了西方教会之父;玛克丽娜的弟弟,尼撒的贵格利 (Gregory of Nyssa)、该撒利亚的巴西流 (Basil of Caesarea) 和他们的朋友圣额我略纳齐盎 (Gregory of Nazianzus) 一起被世人称为 “加帕多家教父” 。这些让莫妮卡和玛克丽娜闻名于世的人,塑造了整个基督教传统的神学想像,为我们如今视为基本的教义——如三位一体、恩典及圣灵——奠定经典的论述。

就如友妮基之于提摩太、米利暗之于摩西的影响,莫妮卡和玛克丽娜这两名有着巨大信心的女子,使伟大的事奉者得以成就其工。即使在奥古斯丁和贵格利成年后,仍顺服于这两位女性的属灵引导、教导及劝诫。正是这样的影响,使这些教父成为属灵巨人。

然而,除此之外,若我们将目光转向莫妮卡和玛克丽娜本身,我们是否能说,她们也是真正忠心的圣经诠释者?根据现存记载,虽然这方面较少为人知,却是她们事奉的根基之一;她们各自作为上帝话语的学生和教师,留下了深远的属灵遗产。

莫妮卡:聆听并传讲上帝的话语

奥古斯丁形容他的母亲是一位在日常生活中极其珍视并渴慕圣经的女性。在他早期的哲学对话录《秩序论》中,有一段颇具喜剧色彩的插曲:他提到其中一位学生刚学会唱诗篇80篇第19节的咏唱,并且完全停不下来。这位年轻人早上唱,整天唱,甚至在 “出门解决生理需求” 时仍在唱——奥古斯丁用相当婉转的语气这么说。

对于这种行为,莫妮卡坚决制止,奥古斯丁说,“因为她认为那个场所不适合咏唱圣经。” 而这位年轻人半开玩笑地回应:“好像有敌人把我关在这里,神就听不见我的声音似的!” 对现代读者来说,莫妮卡的责备或许显得拘谨,甚至保守。但这则轻松的轶事,其实也间接显出莫妮卡对圣经极高的尊重——她盼望敬拜和上帝的话语在生活中得着应有的尊荣。

除了尊荣神的话语,莫妮卡也渴慕神的话语。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上帝提及母亲渴望聆听祂话语的心:“她不参与虚浮的闲言与无聊的妇人之谈,只想在祢的话语中听见祢,在她的祷告中与祢对话。” 莫妮卡将内心最深的盼望及渴望向造物主倾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流泪为儿子的得救祷告。然而,她也渴望按着上帝的方式聆听祂的话语。

她透过有规律的基督徒敬拜来听见上帝的话语,每天参加教会两次。当时著名的主教安波罗修 (Ambrose) 的讲道深深吸引她,她 “热切地奔赴教会,只为紧紧抓住他口中的话语,那 ‘涌流到永生的活水泉源’ (约4:14)” 。以她的社会地位来看,莫妮卡很可能具备识字能力,这让她得以在家中继续研读主日听到的信息。莫妮卡在敬拜中对上帝话语的投入既频繁又稳定地支撑着她的生命。

莫妮卡如此专注地聆听圣经,使她能够把上帝的真理说进她所爱的儿子奥古斯丁的心里。奥古斯丁曾回忆,从婴孩时期,伴随着母亲的乳汁一起吸收基督的名,使他内心深处开始对上帝的话语有种潜在的渴慕。虽然他初次阅读圣经时,觉得内容显得原始,但那种吸引力却是根本性的,最终,他再也无法抗拒神的话。

进入青春期的奥古斯丁被情欲的火焰吞噬时,莫妮卡再次成为上帝话语的出口,试图劝诫他节制。他曾轻视母亲的劝告,视之 “太女孩子气” 。但后来奥古斯丁领悟到,那些话正是上帝对他说的话。他悔悟地祷告: “我以为祢沉默,认为只是她在说话,其实是祢借着她在对我说话。”

在另一部早期对话录《快乐的人生》中,奥古斯丁记述莫妮卡持续对他说出上帝的话语——即使在他成年后。在书的末尾,奥古斯丁提出 “快乐的人生就是认识三一的上帝” 。此时,莫妮卡接续他的话,以哥林多前书13章13节作总结:

“⋯⋯这 (认识三一上帝) 无疑是快乐的人生,而这样的人生是完全的;我们可以,也应该确信能借着坚固的信心、活泼的盼望和炽热的爱,迅速被带进这样的生命中。”

奥古斯丁成年并且成了委身于基督的信徒后,满怀感恩地接受莫妮卡这些浸泡在圣经话语中的教导,让她的话作为对在场基督徒男性的终极劝勉,也作为这部作品面向他的时代及后世读者的总结。

玛克里娜:以圣经为起点

正如莫妮卡在上帝亲自的引导及教导下成为奥古斯丁的老师那样,尼撒的贵格利(Gregory of Nyssa) 也多次简洁地称他的姊姊玛克里娜为 “老师” 。在对话录《论灵魂与复活》中,贵格利提出种种关键问题,玛克里娜则为基督信仰进行辩护。这部作品让我们得以一窥玛克里娜是如何使用圣经经文的。

玛克里娜出身富裕家庭,除了识字能力外,很可能也接受了良好教育。在《论灵魂与复活》中,她用她与弟弟和当时其他思想领袖不相上下的智慧和辩才,展现天赋及后天培育的智识实力。她的智慧确实使弟弟们长年敬重她、以她为榜样。

这本书从一段充满情感的场景展开:贵格利前去探望姊姊,准备带给她弟弟巴西流(Basil) 去世的噩耗,却震惊地发现玛克里娜也已命不久矣。在让弟弟有时间释放悲伤后,玛克里娜立刻用使徒保罗的话责备他:“我们不应为那些已睡了的人忧伤,因为这样的情感只属于那些没有盼望的人。” 这句出自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13节的经文,是玛克里娜在整本书中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她在家庭危机中使用圣经安抚家人的方式,是她以圣经作为神学教导根据的众多方式之一。

玛克里娜运用圣经来划定界线。她说: “我们一向以圣经为一切教义的准则与规范。因此,我们必须仰望这个标准,只接纳那些与圣经意义一致的事物。”

正如她所展现的,这样的界线反而使她能积极且具批判性地与圣经以外的观点对话。在这些对话中,她涉猎各种哲学思想,对其中一些加以驳斥,对另一些则予以接纳。圣经成为她进行分辨的基准。

玛克里娜也让圣经指引她的神学焦点。她指出保罗所划分的ㄧ个关键区别:

“使徒说,他相信这一切——也就是,这整个时代是出于上帝的旨意而被创造,凡在其中的一切也是如此……但这一切是 ‘如何’ 发生的,保罗并没有去探究。”

我们可以知道某些事情是真实的,因为圣经如此启示,即使我们无法理解它们是如何运作的。玛克里娜藉由这样的区分,避免陷入无解的智性难题,专注在那些上帝呼召她、装备她来回应的重要议题上。

玛克里娜也藉由圣经来建构信仰的内容。她不仅从个别经文著手,例如根据创世记1章28节推论:理性应该支配情感,因为人类受命 “管理一切无理性的受造物” 。她也从整体的圣经叙事中汲取亮光,例如透过几位圣经人物的榜样 (但以理、非尼哈、摩西),主张情感本身既非善亦非恶,而是由我们自己决定是否智慧地使用它们。

和许多其他初代基督教思想家一样,玛克里娜也深谙 “以经解经” 。在一段格外优美的文字中,她揉合多种圣经的比喻,想像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28节中描述上帝为 “万有中的万有” 究竟意味着什么。她说,有一天,上帝将成为我们的一切:

(上帝) 是为圣徒预备的居所,是房屋,是衣裳,是食物,是饮料,是光,是财富,是主权,是一切使人生美好的观念和事物。那成为万有者,也将住在万有之中。

说到底,玛克里娜对圣经真理怀抱着宁静的信心——我们可以安心倚靠圣经所说的,不需要对每个反对声音一一辩解。在书中一处,贵格利对那些否认上帝存在或创造能力的人表示担忧:“若他们连上帝都不承认,我们又怎能说服他们相信复活?” 玛克里娜的回答是:我们根本不需要去说服他们。她说:“对于这些议题,沉默反而更为合宜,不必将愚昧与不敬虔的提问看作值得回应,特别是当上帝的话语早已禁止我们,‘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 (箴言26:4-5)。凡如先知所说 ‘心里说没有神’ 的人 (诗篇14:1),无疑就是愚妄人。”

这并不是说玛克里娜对这些人漠不关心。她的重点在于:圣经释放我们,使我们面对质疑时可以保有平静;我们不需要为信仰处处辩护,更无须强迫圣经回应那些它本就无意解答的难题。玛克里娜选择从圣经出发,让圣经自己开口:“我认为我们应该先简要回顾神圣经文在不同地方对这教义的陈述。” 接着,她援引多处经文来建立复活信仰的坚实基础,包括诗篇103篇、以西结书37章1-14、哥林多前书15章51-53,以及福音书。她在讨论完这些圣经依据后,才让贵格利提出异议。而即使在那时,她仍强调圣经的首要地位:“我们首先必须明白 ‘复活的教义’ 的目的是什么,为何神圣的启示要向我们启示这一真理,并且为何我们信而接受之。”

在她最后的论述中,玛克里娜语气坚决,毫不妥协:“当我们深入体会使徒的智慧时,才会真正看见那些反对意见的多余与拙劣。” 她认为,当我们沉浸在圣经深邃的智慧中,就能洞察这些论点的肤浅无力。

深爱圣经,深爱上帝

在《论灵魂与复活》一书中,玛克里娜引用了一段莫妮卡在《幸福的人生》末尾也曾引用的经文:哥林多前书第13章。玛克里娜认为,人类生命的目的,是在爱中无止尽地成长,因为上帝的荣美是无穷无尽的:

但当所盼望的那刻终于到来,其余一切便归于寂静,唯有爱的运行仍不止息,因为世上无物能取而代之。

对莫妮卡和玛克里娜而言,圣经为日常生活提供行动的剧本:颂唱诗篇赞美上帝、教养孩子、承认自己智性上的有限、在持守真理的同时虚心学习、陪伴至亲的离世哀伤。但对她们而言,圣经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圣经不只是一本实用的生活手册,而是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创造主那激动人心的荣美,指向我们生命最终极的荣耀目的——正是这个目的,使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意义:圣经教导我们如何以神为乐。

Han-luen Kantzer Komline在密西根州Holland的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教授教会历史与神学。她是《Augustine on the Will:A Theological Account》一书的作者。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简体中文文章,如想收到新文章的通知,可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hreadsTelegram

Our Latest

牧师深知被背叛的感觉

Hannah King

这些痛苦的经验并不是事工失败的记号,而是我们在基督里 “与祂有分” 的一部分。

Review

基督更新我们的 “心”,而非我们的大脑

Sharon Dirckx

人类的 “灵魂” 及 “生理” 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我在30年服事历程中学到的30件事

“后来我学到,其实所有事工,都是某种程度的青少年事工⋯⋯”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别整天把 “复兴” 挂在嘴上

我们也许承受不起真正的复兴。因为真正的复兴不只是人数的增加。

带着虚假的灿烂笑容牧会

Wes Faulk

多年事工生涯中累积、深埋心底的伤口,会以我们没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

Review

“内向的基督徒” 在教会的纠结

Matt Reynolds

内向的人不需要变成外向的人。但有时,我却让自己的内向成为借口,逃避了我应当去爱上帝子民的责任。

不要以世界的方式对抗世界

Tryce Prince

身为教会,我们能如何更健康地回应那些常使人分裂的议题?

News

越来越少香港青年对神学院有兴趣

Peter Maize

许多年轻人对教会在过去几年动荡中的消极与缺乏行动感到失望。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