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布道家肯尼斯·寇普兰(Kenneth Copeland)告诉我们的话,往往是我们想听到的话:“上帝希望你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得到满足!”基督教教师乔伊斯·迈尔(Joyce Meyer) 也提出类似的基督徒生活公式:“上帝关心你的一切,也关心所有你关心的事。祂想对你好,祂永远不会让你失望。把你的心全部交给祂,把你所有 的盼望和期待都寄托在祂身上。在基督里,你可以得到真正的知足和满足!”
许多人把这些应许理解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是,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 打开搜寻网站,输入“(某件事/物)并没有让我快乐”,你会发现人们或结婚或离婚、或组建家庭、或找到或失去工作、皈依某种宗教、体重增加或减轻的故事 。
换句话说,幸福是种不断移动的目标。 我们听到的那些悲惨的彩卷中奖者的故事,都发生在认为中奖能让他们的生活变更好的人身上。 就像我们之中许多人一样,他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符合圣经所述的真理:我们寻求满足的地方往往无法满足我们。 事实上,它们甚至能让我们更痛苦。
虽然多数基督徒能坦然接受“这个世界无法满足人”的观点,但许多人相信,补救的方法就是在与基督的关系中找到满足。 只要我们与耶稣建立关系,祂就会填补我们内心“神的形状的洞”,一旦我们填满这个洞了,我们就不会再为欲望或渴望而痛苦。
问题是,虽然认识和跟随耶稣确实会带来无价的回报,并最终使我们得到满足,但这个承诺不会现在就完全兑现。 有时,顺服上帝会让人过得很辛苦。 有时这样的痛苦甚至会带来死亡。 是的,我们与神的关系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为我们带来安慰、平安甚至喜乐,但它可能不会为我们带来满足或幸福——至少不会是完全且持久的满足和幸福感 。
我自己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例子。
在我童年大部分的时间里,我家靠着公共援助、食品储藏室的食物、政府提供的起司和快过期的折扣面包为生。我当时相信,只要我拥有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我灵命上和情绪上的饥饿就会缓解。 当我的母亲生病,必须倚靠我和兄弟姊妹生存时,我想着,只要我能有个正常的家庭,我就不会再渴求更充实的人生。 我原本住在乡下,后来又搬到城里,但住的地方都很普通、被人忽视。 我梦想着,如果我能住在那些令人兴奋和美丽的地方,或者成为我所羡慕的郊区居民中的一员,我就会觉得自己属于这个世界。
我后来得到其中一些我想要的东西。 我上了大学,结婚了,成为专业人士,赚到足够的收入,并获得一些成功。 我成为母亲,经历了一些冒险,甚至搬进郊区。 我接受心理咨商,经历ㄧ段艰辛的路程来医治我年轻时的伤痛,还写了一本书分享我们家的故事,上帝使用这本书服事其他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 我研读圣经,花大量的时间祷告,并在教会服事。
然而,这些年过去了,我仍然不满足——不满足于我的生活环境,也不满足于我与上帝的关系。 这是否意味着我出了什么问题? 或是说,我的信心比我身边那些声称对自己人生很满意的人更弱? 还是其实事情本来就该如此? 到底哪种想法才是正确的?
即使是像章伯斯 (Oswald Chambers)这样备受尊敬的圣经教师,也让我期待一些我不相信上帝会在今生赐予我的东西。 章伯斯在他广受爱戴的灵修书《竭诚献上》(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年初的文里告诉我们:“一旦我们与耶稣有亲密的关系,我们就不再孤单。”他接着 说,“与耶稣有紧密关系的圣徒永远不会想着自己⋯⋯因为耶稣已满足他本质里最终极的深渊。”
我自己的经验与这种说法却是背道而驰。 虽然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深的渴望),但我与耶稣十分亲密,在与祂同行40多年后,我有时仍会感到孤独。 有时,我不仅对自己的生命能反映出耶稣的程度不满意,我什至会对我与耶稣亲密关系的品质感到不满意(希望自己能再更亲密)。 我强烈怀疑,耶稣没有完全满足我本质里的深渊。 但我相信,这种“不满足感”本身并不是问题(这个问题超越人类的本质),它反而是我们有着鲜活的灵命的征兆。
换句话说,也许我们感觉不到真正的满足,正是因为我们确实没有被满足。 也许上帝并不想消除我们的渴望。当我们的信仰越来越深刻,与耶稣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时,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此时此地的生活更不满意了——而不是更满意了。
圣经为我们提供这些真理的证据。
看看旧约中的几位先知。 以利亚在迦密山大胜巴力的先知们后,就开始逃命,他的情绪低落,有自杀倾向,并(不正确地)向上帝抱怨他是信实的先知里唯一活着的(王上 第19章)。 耶利米也被后人称为“哭泣的先知”,因为他写了一本名为《哀歌》的书。 他因传递上帝呼召他去传递的信息而遭人憎恨、拒绝且被迫害,他发现自己开始哀叹成为先知的呼召,甚至诅咒自己出生的那一天(耶利米书20章)。
约拿被神呼召去做一项特别的工作,他在绝望中试图逃离上帝。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刻忏悔和祷告后,他投身于上帝的使命中;后来,当他的布道真正使听众悔改归向上帝时,约拿却灰心丧气,产生自杀的念头。 奇怪的是,约拿书最后就结束在这里。
那么耶稣本人呢? 祂对自己在这世上的生活满意吗? “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赛 53:3)。 祂曾为耶路撒冷哭泣,也曾坦率地告诉祂身旁的人,跟随祂不是容易的事,也曾为圣殿的腐败发脾气。 当祂面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命运时,祂彻夜祷告,并告诉门徒:“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
当然,我们无法体验耶稣的感受。 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祂化身为人,带着限制、痛苦和悲伤意味着什么。 但就像耶稣一样,我们应该要对这里的生活感到不舒服。 我们应该要对今生的经历感到不满足。 因为我们是为另一个世界而造的,上帝希望祂的子民向往另一个世界。
作为对未来事物的应许,基督赐给我们圣灵。 因着我们内心有了这股活水泉源,我们更加渴慕圣灵所赐的一切。18世纪浸信会神学家约翰·吉尔(John Gill)理解这种“已然–未然”的信仰本质,他写道:
口渴的人被邀请白白地取饮生命之水,并被称为有福;应许里说,他们将被那水充满并感到满足;然而不是在今生发生——当他们不再渴求或渴望更多 。 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恩典,神应许给他们更多的恩典,他们就会渴求恩典、渴望它;他们品尝和分享得越多,就越渴望它。
任何与圣灵同在的人都知道,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跟随祂的引领,选择是否倚靠祂的资源。 任何诚实的人都知道,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完美,当圣灵住在我们里面时,我们对灵命、情感、关系和心灵的渴望并不会消失,相反的,圣灵的到来成为上帝 对我们的未来所做的应许的印记(弗1:13-14)。
是的,总有一天,我们的干渴将完美地被满足。 总有一天,我们将永远不渴。 只是这一天还没到来。
本文节录自艾米·辛普森(Amy Simpson)的《不满足的人有福了:在不完美的世界寻找灵命自由》。